聚焦大凉山:用笔和镜头勾勒一地之变
2021-04-21岳依侗,张浪,陈选斌等
采访手记
1月28日,中国新闻社“新春走基层”专栏刊发了由四川分社文字记者岳依桐、摄影记者张浪、视频记者陈选斌采写、制作的报道《“跑出”大凉山的彝族外卖骑手:为“跑回”家乡发展而奔跑》,报道涵盖文字、图片、视频等。
凉山地处横断山脉核心区,大小河流纵横交错,山高坡陡谷深,72%的面积为高山地貌。长期以来,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导致当地交通发展极其缓慢,也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这里也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地。在党中央领导下,在四川省各部门、各市州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通过凉山民众不懈努力,去年11月17日,凉山州所有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
为更好地反映凉山的发展变化,记录脱贫攻坚进程,我们3人组成了凉山小分队,主要承担赴凉山的采访报道任务。仅2020年3月至12月,我们就10多次赴凉山采访,足迹遍及凉山各地,也有幸见证了当地民众生活发生的点滴变化。我们还“入乡随俗”地给自己取了彝族名字。今年的“新春走基层”,如何寻找新的角度讲述凉山故事,让受众既能感受到凉山巩固脱贫成果、奔小康的决心,又不出现“审美疲劳”,我们对此前积累的素材展开了充分讨论,决定将笔和镜头对准从这片大山走出的凉山人——在成都打拼的凉山彝族外卖骑手。
我们原计划是向受众讲述这一群体自力更生、努力脱贫的故事。经过对话,我们发现虽然漂泊在外,但这群彝族骑手心中都怀揣着同样的梦想:早日回到家乡发展。从过去的“哪里有工作去哪里,哪里收入高往哪里跑”,到如今纷纷为了回家乡而努力,凉山年轻一代的思想为什么发生了这样的转变?我们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新闻价值,临时决定转变报道方向,朝这一角度深挖。
经过采访,我们了解到,十年前凉山工作机会不多,成年了便到全国各地打拼,是当时凉山年轻人不约而同的选择。而随着凉山脱贫攻坚卓有成效,凉山各地发展蓬勃有力,工作机会不断增加,无形中“召唤”他们回归。开餐饮店、当养殖户……这群彝族外卖骑手如今起早贪黑地工作,就是在为回乡发展的梦想积累原始资金。
稿件标题中用了三个“跑”字:第一个“跑”展现了过去凉山民众想外出打拼、改善生活状况的急迫;第二个“跑”则展现家乡脱贫摘帽后,他们想回到家乡发展的急切;第三个跑则契合受访者的职业,勾勒出他们勤劳奋斗的形象。
采访过程中,我们跟随彝族外卖骑手们一起送外卖,用笔和镜头记录下他们的点点滴滴。在充分采访的基础上进行报道,打磨稿件文字、处理图片、剪辑镜头……最终推出了这组生动的报道。
虽然此次采访报道全程在成都开展,但若没有一次次奔赴凉山实地采访,我们或许难以抓住稍纵即逝的新闻闪光点,跳出凉山看凉山。经过这次采访,我们深刻感受到践行“四力”对于青年记者成长的重要性。未来,凉山小分队将继续深入基层,用心采访,写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报道。
▲ 岳依侗、陈选斌与彝族外卖骑手们一起开晨会。
同事点评
该组由文字、图片、视频组成的报道,角度新颖,小切口讲述大变化。以3 位走出大凉山的彝族外卖骑手的故事,侧面反映大凉山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可读性较强,亦符合对外宣传需要,是一篇“新春走基层”佳作。但仍有不足:如文字稿件人物形象不够丰满,可适当补充凉山彝族自治州脱贫攻坚举措特别是吸引人才返乡等内容,增加稿件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