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罩”背后:新闻报道与社会问题
——与口罩有关的议题、态度与行动

2021-04-21秦琼

中国记者 2021年3期
关键词:议题口罩新冠

□ 秦琼

内容提要 自新冠疫情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医疗卫生事件以来,“口罩”就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小小的口罩,在世界范围内先后掀起了抢购风潮,折射出一幕幕世间百态。在中国的舆论场里,人们主要将口罩视为疫情防控的医疗卫生用品,着重强调其隔离病毒保护机体的功能;在西方世界,口罩则不仅仅如此,它被赋予了更多符号意义。西方国家,与口罩有关的议题主要集中在政治、社会和文化三个层面,这些议题呈现的方式各不相同,但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西方媒体将口罩问题污名化、政治化的背后,是人们如何看待全球化过程中的风险与危机,以及折射出的社会问题。

截止到2021年2月1日10点(北京时间),全世界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患者累计103418071人,累计死亡2237110人。新冠疫情是人类有史以来面临的波及范围最广、感染人数最多的全球性疾病。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里,疫情除带来死亡和伤痛外,对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也在疾病大流行的背景下越发突出。

在因疫情造成的问题中,“口罩(mask)”是一个具有普遍性意义的问题。当疾病刚开始流行之时,口罩作为防止疾病蔓延的最基础、最关键的医疗用品,在世界各国几乎都曾经引发了抢购风波,并以暴露医疗用品匮乏状态的方式,引起公众对本国医疗水平和能力的关注。其后,随着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爆发,围绕着口罩,人们产生了戴或不戴、怎么戴、为什么戴等诸多争论,西方媒体的报道进一步放大了这些争论。通过多种议程,附着在口罩之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种族和阶层问题凸显出来,口罩也从一个医疗用品上升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可以说,小小的一只口罩,不仅能使人们尽量免于疾病的困扰,透过它还可以折射出人们的疾病观、风险观、文化观等诸多精神层面的问题。

一、与“口罩”有关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议题

2020年1月23日,武汉宣布关闭离汉通道。突如其来的“封城”,如同突如其来的疫情一样,瞬间引爆了国际舆论。自此,口罩(mask)开始成为社交媒体上的关键词。

如图1所示:(1)2020年1月中旬以来,Facebook上关于口罩的搜索趋势逐渐上升。例如1月22日美国东部时间10点至10点30,仅仅半个小时左右,Facebook上关于口罩的实时点击量就达到了10242条。(2)随着中国疫情形势逐步向好,口罩搜索量也呈现下降的趋势。(3)N95口罩搜索趋势居高不下,医用外科口罩紧随其后,一次性医用口罩变动趋势较为平缓。在这三种类型的口罩中,N95口罩防护级别最高,医用外科口罩次之,一次性医用口罩再次之。可见在全球性的医疗卫生风险事件中,世界人民对于健康风险的看法大致相同——在认知范围内尽量寻求防护效果最佳的医疗用品及相关消息。

□ 图1:2020 年1 月-2020 年2 月,Facebook 上关于口罩的搜索趋势。

□ 图2:2020 年3 月20 日Facebook 的词云。

自2020年1月后,口罩开始成为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对象。在现实世界里,各国都遭遇了因口罩匮乏导致的社会危机,并延伸出对政府执政能力、医疗体制和水平等相关问题的质询;而在网络世界中,口罩则以关键词的方式引发了诸多议题。从共时性看,与口罩有关的议题集中在政治、社会和文化三个层面;从历时性看,与口罩有关的议题表现出先集中、后分散的趋势,即2020年1月以来主要集中在医疗、健康相关的议题上,随着世界疫情的蔓延(2020年3月中下旬以后),媒体报道议题也呈现出多元化、多角度的特点。

(一)政治议题

与口罩有关的政治议题,主要以指向族群及种族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议题的性质上,表现出落后-先进、东方-西方的二元观念结构的特点;在议题的时空分布上,先是将焦点对准中国的疫情传播及防控,其后出现了从国际社会向以国内情况为主的焦点转移。

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COVID-19,对其性质、传播特点、防疫手段都作出了科学的解读和判断,试图引导公众理性看待疫情并采取科学防疫措施,然而在以Facebook和Twitter为主的社交媒体上,将新冠病毒污名化、政治化的做法并不鲜见。一些西方国家政要更是公然混淆视听,通过社交媒体散布非理性言论,使得人们将病毒的危害性限定在特定群体中间,对即将爆发的全球疫情缺乏应有的判断。这一时期,口罩成为特定族群的符号,在西方社会的舆论中呈现负面形象。

2020年2月下旬,新冠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多点散发的趋势,意大利作为西方世界较早爆发疫情的国家,同样引发了世界舆论的关注,人们开始注意到,疫情并非只在某些特定族群之间传播。通过词云图(图2)可以发现,议题的焦点出现转移,西方世界开始进入疫情爆发的阶段,“疫情”“医疗”的关注度逐步上升。

随着全球疫情的大爆发,将病毒污名化、政治化的手段逐步失效,此后,尽管类似言论依然拥有一定的市场,但是国际舆论的中心也出现转移,本国、本地区的疫情传播情况开始成为各国舆论的中心,社会议题的显著性逐步上升。

(二)社会及文化议题

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之后,政治议题的重要性下降,社会及文化议题开始成为各国媒体的关注中心,口罩也从一个特定符号演变为一种行为和价值取向。通过口罩,人们展示了多种多样的社会议题,如表1所示。

这些议题所涉及的内容涵盖医学、环保、经济、青年亚文化等多个领域,集中反映了西方世界的复杂性、多元性。在疫情爆发初期,以“群体免疫”为代表的社会议题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并受到一些国家领导人、政党领袖的大力鼓吹,以至于“不戴口罩”成为一种政治正确引发民众效仿。“群体免疫”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生动体现,这种观念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同样遵循自然界的优胜劣汰,凡是不符合生物进化和发展的现象,都应遵从自然选择规律,忽视了人类社会的特殊性,而简单地将其与生物界等同,也为集体不作为、乱作为埋下伏笔。

从环保角度出发,一些民众注意到,废弃口罩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主张不戴、少戴或者研发可降解材料,以避免因疫情传播造成的环保问题。有学者针对青年群体戴口罩的动机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口罩售价对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意愿造成影响;从维持自身形象的角度出发,也有一部分人表示,戴口罩会影响个人形象,因此倾向于不戴或者通过戴自制彩色口罩、涂鸦口罩以彰显个性。在这些社会议题中,口罩作为医疗用品的功能处于潜在状态,它作为消费品、装饰品的功能得到凸显。

除了这些议题之外,宗教主义、神秘主义、非理性和反智主义议题的广泛流行也值得重视。在这些议题中,病毒的起源和传播与上帝、外星人、5G信号有关,虽然说辞各异,但从根源上来说,它们都是站在科学和理性之外来审视人类社会。西方世界虽然已经进入高度现代化的历史发展时期,但宗教依旧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通过将新型冠状病毒纳入宗教话语体系中,从人类“原罪”的角度解释疫情传播,从而为民众寻求心灵慰藉,避免社会动荡。“5G信号传播新冠病毒”“注射消毒液能预防新冠病毒”等言论的传播及其激发的社会反应,以及媒体对世卫组织、传染病专家的批判,从侧面印证了反智主义依旧具有较大的市场。

表1:与口罩有关的社会及文化议题

□ 图3:2020 年3 月“mask”在Twitter 上的讨论热度趋势。

在社会议题中,还有一些议题从文化的角度解释社会现象。比如从西方文化传统和历史溯源,为戴或不戴口罩的行为寻求支持和解释。在西方的传统文化意象里,以佐罗等为代表的形象虽然也会对面部进行遮挡,但主要集中于脸的上半部分,而口罩的遮挡方式除了在文化传统中难以寻求支持之外,还因对911等恐怖主义事件的集体记忆,导致了民众的无意识恐惧和抵触心理。

此外,从身体(戴口罩侵犯人身自由权)、性别(戴口罩的女性更多)、区域(东亚社会对口罩的接受度较高)的角度,展开讨论的议题,主要以强调“自由”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这些议题中,戴口罩的行为被视作是对自由的一种侵犯,这一观念在西方世界拥趸众多。在以自由为名的各种言论中,“自由”的内涵涉及身体权、性别权、种族利益等复杂内容,虽然都表现为“自由”,但其内核却有差异。鼓吹口罩自由,看似是对西方文明中自由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实际上裹挟了多种诉求。在疫情全球肆虐的背景之下,在戴不戴口罩的问题上,人群快速分裂成两个阵营,西方世界压抑许久的社会问题集中爆发,并演变成街头运动,造成社会动荡。

二、“口罩”热度背后的态度、情感极性与行为

正如前文所述,2020年1月之后,随着中国新冠疫情形势的逐步严峻,世界舆论开始向新冠疫情集中。这一时期,伴随着各种政治化的议题,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上,以口罩作为关键词的搜索量持续攀升。

2020年3月份以来,Twitter上以mask为关键词的实时搜索量居高不下,3月17日达到顶峰。当天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突破4000人,各州均出现了口罩和呼吸机匮乏的情况。

□ 图4:2020 年4 月到5 月间,美国民众对于MASK 的情绪反应。

□ 图5:2020 年10 月到11 月间,美国民众对于MASK 的情绪反应。

在Mask的搜索热度居高不下的同时,美国民众对口罩的情绪反应也值得关注。从2020年2月下旬之后,西方世界对口罩的态度也出现了鲜明变化。此时,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的成效初显,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零星散发病例,其中意大利疫情快速失控。在此之前,戴口罩是特定族群的象征和行为,在此之后,戴口罩成为人们面临的一种选择。

如图4、图5所示,通过爬虫技术爬取Twitter上与口罩有关的信息,经过分析可以看出,2020年4月到5月间,72%的民众对口罩的态度是负面的。这种负面态度使得他们不太可能采取行动,也与这一阶段疫情在美国快速传播的现实情况相符。2020年10月到11月间,在同等条件下,爬取到的数据显示87%的民众持正面态度,持有中立态度的群体明显下降,持负面态度的比值降低到4%。在疫情肆虐的背景下,人们不得不面对现实并转变态度采取行动。

图6为2020年4月—12月,爬取到的Twitter上与口罩有关的500万条评论,纵坐标为词频,横坐标为情感极性值。假设在关于口罩的态度上,“中立”的数值为0.5,以其为标准,通过读取相关评论并进行情感极性分析,当数值大于0.5时,文本的情感极性偏向积极,反之则消极;越偏向两边,情绪越偏激。如图6所示,在与口罩有关的评论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频率较多的词中所蕴含的态度越来越积极,逐步呈现出一边倒的趋势,这也意味着在现实世界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采取行动——戴上口罩。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民众对于口罩的态度演变过程,恰好说明在疫情爆发初期,受制于专业知识匮乏的客观现实,人们会受到社会名流、媒介所传达信息的误导。也就是说,媒体报道与否、如何报道,在极大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对真实世界的判断。通过前文对社会议题的分析可以得知,在新冠疫情发展初期,西方世界的媒体倾向于把医疗问题政治化,并通过压缩报道版面、选择性报道等方式,使得疫情“看起来”似乎难以演变成全球性的风险。随着疫情的扩散,媒体的报道也呈现多元化的倾向,在关注疫情的国际演变之外,更注重将其与国内的社会问题结合起来。这种做法虽然能够引起人们的警惕,使人们对疫情的发展情况有基本的认识和判断,但又因议题过多,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此外,疫情发展初期,媒体的报道已经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刻板印象,除非遭遇大的信息碰撞,否则在短时间内极难改变人们的认知和态度。2020年下半年,新冠疫情全球性大爆发。此时,疫情成为人们经验范围内可以感知的事实,媒体主要承担起补充信息的作用——无论某些群体如何鼓动,全面失守的防疫现状,不断攀升的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都使人们认识到,戴口罩不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而是一种必要的防疫手段和措施。

三、新冠疫情背后:全球风险与社会问题

戴口罩是疫情防控中最简单却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但这个简单的环节却引发了西方世界的巨大争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2020年1月,随着中国疫情形势吃紧,世界舆论开始向中国集中。这一时期,外媒对中国的疫情形势、抗疫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报道,但在舆论导向上“污名化”“政治化”是其主要倾向。这种倾向使得民众对疾病的认识不足,也符合西方某些政客、政治集团的利益。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口罩生产国和出口国,年产量占全球50%,受疫情影响,2020年1月-3月,中国减少了口罩生产和出口,暴露了全球医疗用品生产格局以及西方国家医疗用品储备不足的问题,因而鼓吹不戴口罩和群体免疫,既能实现政治目的又能转移焦点和矛盾。2020年3月后,中国疫情蔓延形势得到有效控制,世界疫情开始进入全面爆发的阶段,此时中国逐步恢复产能,向世界多国出口或捐赠口罩等医疗用品,又被扣上“口罩外交”的帽子,可见在与口罩有关的话题上,“政治化”一以贯之。这种做法实际上反映了当代世界的深层矛盾。

“从某种观点到思想倾向,再到某种思想流派乃至政治主张等,思潮的演变发展往往汇聚了不同立场、不同领域、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之复杂诉求”。借助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影响力,附着在疫情上的政治诉求、社会思潮进一步扩散。传媒资本追逐利益的本性,给缺乏医学知识的普通大众灌输虚假意识,在与口罩有关的议题上,媒体主动或被动进行建构,放任污名化的信息传播,大肆宣扬神秘主义及宗教主义,批判或讽刺专业人士,通过把戴口罩上升到自由权利的高度,将种族的、经济的、文化的诉求与口罩自由联系起来,进一步对民众的判断力造成干扰。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西方社会的高速发展及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掩盖了诸多问题,比如种族问题、移民问题、资源垄断(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城市贫民窟)等。在全球政治经济秩序重构,部分西方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这些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对社会的发展造成阻碍,而在无法解决制度效能的前提下,转移问题、转换焦点就成为最佳的选择。这种做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暂时粘合分裂的共识,通过塑造外部形象,释放内部压力。

□ 图6:关于口罩的情感极性图。

作为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渠道,媒体在新冠疫情的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样令人深思。纵观世界各国关于新冠疫情的报道,从报道倾向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的报道倾向较为统一,坚持客观报道,对疫情发展情况做科学的、理性的传播,坚信凭借科学的防控手段能够战胜疫情,呼吁民众配合政府行动,对破坏疫情防控的人、事施加舆论压力,以中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为主。这种报道倾向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发挥社会动员的作用,通过及时迅速的媒介反应,动态传播疫情情况,建立起一种紧张严肃的社会心理氛围。受此种社会氛围的影响,人们会无意识地将自身的行为纳入社会的集体行动之中并进行自我训诫。但这种报道倾向所引发的后果也值得关注,对于遵守疫情防控要求的人而言,从上而下的舆论和行动,能够给予其强大的心理支援,但对于有意或无意违反的人而言,将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并有被污名化的可能。

第二类的报道倾向呈现两极化趋势,既有科学理性的一面,即坚持从科学的角度研究和报道疫情,呼吁政府和民众采取防控措施,也有反智、迷信、煽动社会对立的一面,以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为主。表面上看,这种报道倾向,使得社会意见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和交流,促进意见在各阶层之间的流动,有助于综合多方诉求形成共识。然而,受制于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绝大多数人对于疫情的认识,都处于较浅乃至业余的层次,不加限制地放任各种信息自由传播,不仅无助于抵御健康风险,还有可能因议题的分散,导致对疫情防控的重视不够,并最终使疫情更加恶化。

从报道的重点而言,世界各国虽然焦点各不相同,但也呈现出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以疫情防控为中心,弱化其他社会议题的显要性,将媒介的“上下互通”功能最大化,使其为抗击疫情服务。第二种方式是将疫情作为社会议题的构成部分,其重要性和显著性视情况而定。这两种方式体现出一个社会对于当前事务紧要性和重要性的判断与选择。以美国为例,在新冠疫情愈演愈烈的局面下,美国主流媒体虽然也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议题,进行了充分而深入的报道,但疫情并不是美国媒体报道的中心。2020年是美国的总统选举年,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分属两党的美国媒体将“大选”作为报道的中心和重心,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历史上的1968年,也是美国总统选举年。这一年,美国学者麦库姆斯针对选举期间的媒介议程展开了一系列实证研究,他发现媒体着重报道的外交、法律、经济、公共福利、公民权利等五大议题,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选民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判断。他称媒体的这种功能为“议程设置”功能——媒体通过给新闻报道排序或者增加比重,以达到赋予议题显要性的目的,进而影响受众对议题的重要性的认知。尽管麦库姆斯研究的是总统大选时的媒介议程,但其所提出的问题却意义重大:在人们的认知中,社会议题的重要性和显著性,未必总是与真实世界的情况相呼应。尤其当议题的性质超出了人们固有的经验范围时,人们会倾向于通过媒体获得信息乃至经验。此时,媒体设置议程的角度和方式,有可能对人们的认知造成影响,并进而影响其行动。

【注释】

[1]数据来源:国内数据来自国家卫建委、各省市区卫健委、港澳台官方渠道公开数据;国外数据来自权威机构的公开报道、世界卫生组织(WHO)、各国官方通报.参见https://voice.baidu.com/act/newpneumonia/newpneumonia/?from=osari_aladin_banner#tab4

[2]TrumptradeadviserNavarroblastsBeijingfor‘spawning’thecoronavirusandthen‘seed ingandspreading’thedisease.(2020-07-03)[2020-08-05].https://www.marketwatch.com/story/trump-trade-adviser-navarro-blasts-beijing-for-spawning-the-coronavirus-and-thenseeding-and-spreading-the-disease-2020-07-03.

[3]姬虹.海外华人面临的这些困境—美国社会种族主义与排华主义透视[J].人民论坛,2020(6).

[4]HartantoBrotoWidya,MayasariDyahSamti,Environmentallyfriendlynon-medicalmask:An attempttoreducetheenvironmentalimpactfromusedmasksduringCOVID19pandemic,ScienceofTheT otalEnvironment,Volume760,2021.

[5]胡可汗.新冠疫情背景下美国口罩营销策略分析[N].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6).

[6]HowardMattC.,Gender,facemaskperceptions,andfacemaskwearing:Aremenbeingdangero usduringtheCOVID-19pandemic?,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Volume170,2021.

[7]韦勇娇.网络媒介生态中的反智现象研究[D].2014.

[8]林升栋.从口罩、“封城”的理解差异谈外宣自觉[J].新闻记者,2020(7).

[9]杨一丹.疫情报道中的身体政治和健康传播问题—兼谈西方身体理论的发展对新闻伦理的影响,北京论坛·健康传播分论坛医疗、人文、媒介——“健康中国”与健康传播2020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20(11).

[10]梁虹:疫情期间BBC对中国的报道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8).

[11]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门户网站:口罩告急、一罩难求?刚刚,工信部回应了,2020年1月29日.

[12]贾立政等.大变局下的国际社会思潮流变——2020国际社会思潮发展趋势研判[J].人民论坛,2020(36).

[13](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著.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M].郭镇之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议题口罩新冠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戴口罩的苦与乐
因为一个口罩,我决定离婚了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雾霾口罩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