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媒新冠疫苗报道的专业性审视与思考
——基于推特数据的社会网络分析
2021-04-21李华
□ 李华
内容提要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在这一特殊时期,人们更加渴求专业的新闻信息服务。新冠疫苗报道,恰为我们提供了一次从科学传播视角,审视西方媒体新闻专业性的契机。本文使用社会网络分析和内容分析方法,对推特上新冠疫苗的相关议题及其话题子群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新冠疫苗的科学传播以西方大众传媒为主,政府机构为辅,二者议题构建偏向不同;西方舆论场的基调偏消极,部分西方媒体在新冠疫苗的报道中渗透意识形态偏见;同时,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为提升中国在一些议题上的国际话语权,提供了可行性操作路线。
新冠疫情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公众渴求专业信息降低风险、减少不确定性,重获对生活的掌握感。媒体承担着监视环境、稳定社会的重大功能。在疫情非常时期,新冠疫苗的信息传播属于科学传播的范畴,人们对信息的科学性专业性有更高期待。西方媒体的新冠疫苗报道,为我们提供了一次绝佳的西方新闻专业性审视契机。
一、大众传媒在新冠疫苗科学传播中优势明显
科学传播是通过适当的技能、媒体、活动和对话,使个人对科学产生以下一种或多种反应:意识、享受、兴趣、观点形成和理解。科学传播是继传统科普、公众理解科学之后科学传播的新阶段。有关新冠疫苗的科学传播问题,首先要考察在西方舆论场中大众传媒的作用及其与其他主体的结构对比情况。
推特是西方舆论公共讨论的重要平台,最能体现新冠疫苗的整体舆情。因此,本文使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NodeXL的云服务,通过推特的API接口,以“corona virus vaccine or COVID-19vaccine”为关键词,抓取2021年2月1日至2月9日期间的相关数据。选择该时间段数据作样本,一是因为这段时间关于新冠疫苗的信息比较密集;二是囿于NodeXL云服务抓取数据的时间范围只能是9天以内。
研究最终得到8483个节点发送的9551条推文。该网络最大点距为14,平均点距为4.093435,图形密度为0.0001。这表明,在以新冠疫苗为关键词的推特传播网络中,各节点互相关联,但任意两点连接并不紧密。此外,观察样本数据包括的用户名、用户ID、关注人数、粉丝数、发贴数、所在地等信息,可以发现,用户来自美国、英国、西班牙、瑞士、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用户居多,说明样本覆盖面广,具有代表性。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提炼出用于评价节点和边在网络中重要程度的一系列指标,主要有度中心度(Degree)、中介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特征向量中心度(Eigen vector Centrality),它们分别从三个维度来衡量:连接的数量、位置和质量。中介中心度指网络中某一节点与其他节点的间隔程度,代表一个节点在多大程度上是网络中其他节点的中介点。通俗来说,越多人依赖你,你就越重要。“意见领袖”是传播网络中每个子群中的核心节点,它们的中介中心性远高于组内平均水平。通过CMM算法进行社群聚类,得到了401个子群。中介中心度更高的节点,就是需要寻找的意见领袖。据此分析得出了中介中心度和最受关注的10大账号(见表1)。
在中介中心度排名前10账号中,流行病专家和英国卫生与社会关怀部排名居前,与现实情况相符,新冠疫苗这类专业性强的科学传播,权威专家和政府卫生部门更具信息优势和话语权。此外,纽约时报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两家媒体位列10大意见领袖之中,可见媒体在科学传播中仍具优势地位。
在新冠疫苗信息传播中,最受关注的10大账号中有8家媒体账号。此外,通过时间序列分析,筛选出发贴量排名前20的用户,主要类别为政府机构、政府官员、媒体、媒体记者和医学专家等,其中媒体和媒体记者账号有9个,占45%。
由此可见,大众媒介仍是新冠疫苗科学传播的主体,非政府组织以及政府机构是辅助性力量。大众传媒是社会的守望者,其发挥传播主体作用、政府机构和相关组织积极参与,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信息传播规律。
二、媒体与非媒体机构关键议题各有偏向,未有效凝聚公共态度
科学传播的主要内容是对于科学以及科学时代的反思。在新冠疫苗的报道中,西方媒体会呈现怎样的报道议题?
在对研究样本完成子群聚类划分之后,通过分析Network Top Items(传播网络热门话题),得出全网络和10大子群3-10篇不等的热门文章链接、标签、热词等,然后人工对外部链接文章(长文本)进行内容分析,梳理出长文本的关键议题(见表2)。
10 个子群的关键议题更多地集中在新冠疫苗动态新闻的报道中,比如,纽约时报网站开设的“The Coronavirus Outbreak”版块、CNN网站开设的“coronavirus news”版块。对于新冠疫苗的科普显得不足。科学传播是以公众理解科学的理念为核心的。在众多媒体意见领袖中,美联社在科学传播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它设置了Viral Questions(病毒问题)栏目,满足了民众最迫切的信息需求。
事实上,美联社的“病毒问题”栏目与政府机构在议题构建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在西方新冠疫苗舆论场中,英格兰国民保健署、苏格兰的国家健康信息服务机构,表现得尤为抢眼,在整个传播网络中是当之无愧的重要传播节点,它们是非媒体领袖中的重要传播主体。在全传播网络中,媒体意见领袖和政府机构构建的关键议题有重要区别(见表3)。
表1 中介中心度排名前10 的账号和最受关注的10 大账号
从表3可以看出,政府机构构建的关键议题,聚焦在新冠疫苗的成分、机制原理、使用以及注意事项等,切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民众最渴求的信息需要。而西方媒体,则更多地着眼新闻动态,追求注意力,背后是商业利益的考量,未能及时回应公众面对危机时的信息诉求,相对浅层的宽泛介绍多,深入的解释思考少。
如果以“面对危机带来的信息供给分配结构性失衡,传播样态调适的关键是在公共信息的互助共济中凝聚公共态度”的标准看,在新冠疫情这样巨大的意外中,西方媒体和政府机构发挥的作用均不足。
表2 子群中的媒体意见领袖及媒体报道议题
表3 全传播网络意见领袖和关键议题
三、对西方媒体报道新冠疫苗的新闻专业性审视
新闻专业主义被西方媒体奉为圭臬,是其新闻报道的规范和操作指南。新冠疫苗的报道正是对其专业性的一次大考,值得审视。
西方新闻专主义最核心的理念之一,是坚守新闻客观性。客观性要求新闻工作者以中立的立场、客观性的方法报道新闻、反映观点。
在网络社会背景下,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论正在重构,西方新闻专业主义2.0应汲取的哈贝马斯交往理性提出四个有效性要求:可理解、客观真实、道德适当和真诚。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一)以全球公民立场衡量西方疫苗报道:部分媒体掺杂着意识形态偏见
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必然是从全体公民、全球公民的利益着眼。这种超越性的公民立场,必然是立足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未来。以这样的标准衡量西方媒体报道的客观性,有如下发现。
情感基调偏负面消极。9551条推文共计331855个词,其中正面情感的词汇7416个,消极情感词汇11313个,未分类的词汇313126个。由此可见,西方舆论场对疫苗议题的讨论消极情感略多于正面情感。
部分西方媒体在新冠疫苗报道中未能坚守客观性原则,掺杂着意识形态偏见。比如,纽约时报在报道俄罗斯在国外推广其疫苗的行动时,给俄罗斯贴上了“与美国选举造谣活动有关”的标签,将其行动定义为“削弱了竞争对手”;同样地,在报道中国相关议题时,用词也有诸多意识形态的偏见。但其对以色列的新冠疫苗报道,却不吝赞美之词。再比如,西方媒体报道了“疫苗民族主义”相关议题,“疫苗民族主义”也明显带有意识形态色彩。
以科学传播的超越性立场来审视,部分西方媒体在报道新冠疫苗中,坚持民族主义立场,未能上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格局,未能着眼全人类福祉;而且罔顾客观、中立的原则,有违专业性要求。
(二)以西方新闻客观性2.0标准衡量西方疫苗报道:相关阐释不足,鲜有反思性观点
在新技术的传播生态下,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已不仅仅是事实的报道者,有了更加丰富的角色:践行者、示范者、阐释者和主持者。这要求新闻记者运用理性进行报道、更加究底穷源地追问、分析。同时还要反思自身的新闻实践。而对科学和科学时代的反思,是科学传播的主要内容,因此,在科学传播视角下探讨西方新闻专业性,发现二者对反思都有着相应要求。从这个标准看,西方媒体在新冠疫苗报道中,更多侧重动态新闻,阐释不足,鲜有反思性文章与观点呈现。
四、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启示
新冠疫苗的科学传播是一个全球性议题。分析本次研究样本发现,在推特上新冠疫苗信息传播全网络中,西方媒体和政府/非政府机构是绝对的发声群体,并主导构建着关键议题,抢占了国际话语权。作为新冠疫苗生产大国,中国并未获得与其大国科研实力相对应的新冠疫苗国际话语权。例如,2月18日,参考消息公众号发布消息称,由中国科兴生物技术公司研发的新冠病毒疫苗,对最初在英国和南非发现的变异新冠病毒有效。这一重大消息在全球舆论场中,并未获得相应的关注报道。
通过对推特上新冠疫苗议题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后发现,在传播网络的结构中,无论是在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或特征向量中心度中的一个维度或多个维度占据优势地位,都可在国际话语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无论是个体还是机构账号,甚至是机器人账号,都可能成为传播网络中的重要节点。这为中国提升相关议题上的国际话语权,提供了一条具有可行性的操作路线。
一是侧重度中心度,就要尽可能多地拥有链接的节点,让更多的人认识你,具体到新冠疫苗议题上,中国的传播主体可以尽可能多地传播全球公民需要或感兴趣的疫苗信息,特别是他们缺乏足够了解的中国疫苗的信息,以此吸引更多人关注,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该传播主体的度中心度也就越高。比如机器人账号Coronaupdatebot和病毒视频账号viralvideovlogs,粉丝量并不大,但它们的发贴数均超过54万,远远高于其他账号,凭借信息数量优势,它们成为重要的传播节点。
二是发挥结构洞作用,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的“搭桥者”,提高中国传播主体的中介中心度指数。中国传播主体在传播中国疫苗信息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本土优势──了解本地情况、接近信源、可获得一手信息,这是外媒无可匹敌的。因此,中国传播主体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结构洞的作用,即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疫苗情况的“搭桥者”,甚至成为西方媒体、卫生机构、信息消费者与中国卫生机构、疫苗生产商等中西方群体间信息传播网络的连接者。由此,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传播主体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中介位置,其中介中心度指数越高,在传播网络中重要性也越高。与此同时,作为结构洞中的传播主体,连接着的中国卫生组织、疫苗生产商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节点,因此其特征向量中心度也高。此外,中国传播主体还可以与传播网络中其他重要节点进行连接、互动,提升其特征向量中心度,例如与西方重要媒体、组织机构进行信息交换、意见辩论甚至观点争锋。
【注释】
[1]Burns T W,O'Connor D J,Stocklmayer S M.Science communication:a contemporary definition[J].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2003,12(2):183-202.
[2]汤景泰,星辰,高敬文.论“一带一路”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基于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推特传播数据的分析[J].新闻大学,2018(05):56-65+148-149.
[3]田松.从普及到传播,从信赖到理解[J].上海科坛,2002(02).
[4]喻国明,耿晓梦.信息救济与共同体重塑:非传统安全态势下的传播范式——试论“第四维度”影响下的传播样态[J].学术界,2020(10):75-83.
[5]郭镇之.舆论监督与西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J].国际新闻界,1999(05):32-38.
[6]吴飞,田野.新闻专业主义2.0:理念重构[J].国际新闻界,2015,37(07):6-25.
[7]田松.科学传播——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02):81-90+97.
[8]潘忠党,陆晔.走向公共:新闻专业主义再出发[J].国际新闻界,2017,39(10):9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