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n,我的自我发展公式

2021-04-20朱华华

师道 2021年3期
关键词:红楼梦教研语文

朱华华

“得道”CEO脱不花曾说:“不要辜负这个时代给女性的红利。”近100年以来,女性逐渐从育婴房走向职场,从闺房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对于当代女性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女性很难做到像男性那样轻装上阵地去闯世界,她们需要匀出更多的精力养儿育女、照顾家庭。作为新时代的职业女性,如何让自己在负重前行中最大化地挖掘自我潜能?这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直到我找到了“1+n”自我发展公式。

以课堂教学为“1”,追求发展的广度

作为一线教师,教学永远是主阵地,课堂永远是主战场,但当我将教学与总结结合,将教学与反思结合,将教学与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我欣喜地发现从“1”中收获了“1+n”!

记得在评上市学科带头人不久,我接到了一个任务,一个月后执教一节市级公开课,执教的内容是关于《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博大精深,不论是学生读,还是老师讲,都难免望而生畏。科组的不少老师建议我选择当下流行的两种課型来上,一是导读课,重点研读前五回;二是终期汇报展示课,由学生分小组选择人物进行品析。我没有急于做决定,我想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准备,先把这一个月利用好。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我埋头钻进《红楼梦》的文本中,还有红学家们的各种评论中,做了近200页的读书笔记,最后我决定长文短教、选点激趣,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将课型确定为中期衔接梳理课,将课题确定为《从抄检大观园看“元迎探惜”》,以《红楼梦》第74回为切入点,以“抄检大观园”为一个窗口,以比较的视角探讨《红楼梦》中“元迎探惜”四春的命运,并借此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红楼梦》的兴趣。这节课反响非常好,像我以往精心执教的公开课一样。我感到欣慰,因为一个月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更感到轻松,因为总算可以画一个令人满意的句号了。

画上句号就意味着放下,就意味着释怀。但课后一位科组老教师的话和一位学生的留言却让我放不下了。科组老教师对我说:“华华,这节课角度很好,别开生面,我们现在的老师大多是抓整本书阅读的起始和结尾,对如何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选点梳理和深度推动却极少思考,这节课很值得写成文章啊!”课后一位学生在周记后面单独附了留言给我:“华华老师,如果您不拿惜春与探春、迎春比较,不拿惜春与妙玉比较,我会一直以为惜春是一个心狠意狠、心冷意冷、无情无义又胆小怕事的人。……我现在觉得《红楼梦》没那么生涩了,大观园中那么多少男少女的心事与故事其实挺有意思的……”

面对着学生的留言,回想老教师的叮嘱,我陷入了沉思:整本书阅读指导课的价值在哪里,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价值在哪里?能将学生阅读的兴趣多激活一点点,能在学生未知的领域多拓展一点点,能将学生阅读的视野向深处或高处多引导一点点,能让学生阅读的思维多元一点点、丰富一点点……是不是都是一节语文课的价值呢?而这些不正是可以在一线教师中推广的价值吗?

接下来,我将该录像课送出去参赛,获得了东莞市优课一等奖,不久又被评为了省级优课;同时我将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整理成文字,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组织的第十四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中获得了“教学方案”一等奖;随后我将备课一个月来研读《红楼梦》的感悟写进教学随笔《做学生阅读的摆渡人》中,作为卷首语发表于《语文月刊》;之后我又将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的比较阅读过程作为素材写进了论文《加强引导,促进学生有效阅读》中,发表于《课程教学研究》……

这一次1+n的经历让我尝到了甜头,让我惊喜地发现三尺讲台原来是一个金矿,课堂的瞬间、教学的启示、课前的困惑、课后的反思、师生的互动……都可以成为教研的源头活水,当“1”已经足够夯实,只需要在课后趁热打铁,及时地在“1”后添上一个加号,就可以由“1”走向2、走向3、走向n,就可以遇见被蛰伏的无穷的自我潜能。

以教研主题为“1”,追求发展的深度

当我逐渐养成了课后总结反思的习惯,我的豆腐块似的小文章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见诸报刊,这种不时带来的小确幸又反过来激励我继续笔耕不辍,在这种良性循环中我很是自我满足了一段时间。但后来我慢慢发现这些小文章零碎、杂乱,有谈病句应考技巧的,有写诗词赏析的,有讲作文导写的……是一个一个灵感火星的迸溅,但都不系统、不深入。作为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我该如何突破自己的专业瓶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与精力中进行系统性的纵深挖掘,像一棵树一样,根须不断地向深处伸展,并在茁壮的主干上不断地长出枝叶、开出花朵?我开始尝试做课题,为自己的教研发展确定一个方向,集中几年的时间主攻一个教研主题,以教研主题为“1”,向深度精耕细作。

我选择的第一个教研主题是“比较阅读”。《红楼梦》是东莞市高一语文期末考试的必考内容,我决定就从《红楼梦》开始尝试“比较阅读”的主题探索。可能因为《红楼梦》太大部头,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中学生极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或者因为内容太闺阁琐碎,热血奔涌的青少年很难沉下心来细细品味;又或者因为专家定位太高,学生缺乏阅读的信心和勇气。

我抛开宏大主题的界定,不去分析诸如反对封建家长制等形而上的盖棺定论,而选择从对有趣的情节、有味道的细节的比较入手,以每天课前3分钟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大观园这个青春王国里少男少女们的真实生活。

比如人物的分组比较:精尽而亡的贾瑞与泪尽而亡的黛玉,有贤德之名却与宝玉偷试云雨的袭人与有放浪之名却与宝玉至清至白的晴雯,有红尘心魔的槛外人妙玉与勘破人世的槛内人惜春,兴利除弊的精明探春与铁腕管理的狠毒熙凤,背负道德谴责最终命丧黄泉的丫鬟金钏、晴雯、司棋……

比如宝玉的小女儿情结:提醒暴雨中的龄官,留小食给晴雯、袭人,为晴雯暖手,为袭人喂药,祭奠金钏,祭奠晴雯,派茗烟去寻刘姥姥胡诌的女孩庙……

比如饰物姻缘:宝玉宝钗的金玉良缘,贾芸红玉的手帕子情结,袭人蒋玉菡的汗巾子情结……

比如人物个性化语言的比较:焦大、刘姥姥、薛蟠、黛玉、晴雯……

我发现学生阅读《红楼梦》的热情逐渐高涨,至此我再引导学生去品味蕴藏在寻常生活背后的儒家哲学、佛家哲学、道家哲学,去品鉴这本被誉为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巅峰之作背后的中华文化……因为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的积淀,学生再理解起来就不会觉得生硬、空泛、概念化了。

接下来,我将比较阅读的触角伸向诗歌,伸向散文,伸向各类文体。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过“比较阅读”的课题研究,我打心眼里信奉了这句话。没想到在“比较阅读”这块土壤里我一耕作就是五年,还真的培育出了一棵树,生长出来不少青涩的枝条。《以“比较阅读”促进古诗詞高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先后获得东莞市第十四届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以“比较阅读”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被批准为东莞市教育科研精品课题;《比较迁移——意会诗歌的金钥匙》先后获得东莞市论文评比一等奖第一名、广东省论文评比一等奖,并作为封面推荐文章发表于《广东教学研究》;另有《<诗经·氓>中的画面对比艺术》发表于《语文天地》,《谁来救赎替罪的羔羊——<羊脂球>小说与电影结尾的比较欣赏》发表于《教育》,《以“比较阅读”促进语文阅读教学》发表于《课程教学研究》……

以少年感为“1”,追求发展的活跃度

叶澜教授曾说:“我不赞成简单地提‘教师专业发展,而是提‘教师发展。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现在人们不太怀疑。目前的问题是,教师对专业发展太看重了,自己作为一个全人的发展这个问题却往往忽视了。”

我以为无论是从专业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个体生命成长的角度,少年感都是源头活水。我理解的少年感就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就是目光清澈,好奇心勃发,求知欲旺盛。唯有保持少年感,才能对抗世俗的喧嚣,对抗外界的浮躁,对抗职业的倦怠,对抗灵魂的油腻,对抗中年的危机,对抗一地鸡毛的琐碎与庸常。

而阅读与写作无疑是我们保持少年感的不二法门。正如著名特级教师吴非所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要求学生阅读《红楼梦》《乡土中国》《围城》《活着》《精神明亮的人》《平凡的世界》……我也要求自己重读,在对经典的反刍中常常会有不一样的感悟。为了更清晰地理清文学史的脉络,我阅读钱穆的国学著作,鲍鹏山的《中国人的心灵》,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余秋雨的《中国文脉》……从不同学者的文字中触摸到了不同的温度。为了让教学更有方向,我时时提醒自己从文学的百花园中走出来,到学术的丛林中走一走,跟王尚文教授学习语感的培养、学习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跟孙绍振教授学习文本细读、学习还原比较,跟余党绪老师学习思辨性阅读、学习公民式表达……

2020年7月,我在粤港澳大湾区下水作文比赛中获得了特等奖,在获奖感言中我写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与文字相伴是一种生命常态,被动面对文字是一种态度,主动享受文字则是另一种态度。……潘新和教授曾说:‘言语表现欲和创造欲是人类生命的原欲。自2013年东莞市举办高考下水作文比赛以来,我每年都会下下水,平时布置学生作文时,我也会不时下下水,在下水的过程中体悟作文的甘苦,并寻找指导学生作文的路径,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要想追求生活的诗意,先得拒绝生命的失语。阅读与写作,让我与学生一起畅游在文字的海洋里,真好!”

保持少年感,保持活跃度。每一位步入中年或者老年的人都渴望拥有,但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我们常常误解了少年感和活跃度。回想曾经的我也是整日地在微信群里浸泡、在朋友圈里流连,在廉价的点赞与频繁的转发中刷存在感,是亦舒的箴言把我拉了回来,让我走出喧嚣,走向自己的内心。“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裳,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如何不依赖外界的关注却能坚守住内心的自信,如何不依赖身外的浮名却能保持住内心的笃定,我想这不仅仅是教师需要思考的,更是每一位现代人都需要思考的。

在这个多元并举、异彩纷呈而又急速奔涌的时代,作为一名女教师,如何在忙碌于三尺灶台时不忘侧耳倾听时代的声音和世界的回响?如何在埋首于三尺讲台时不忘遥望天边的诗行和远方的田野?感谢“1+n”,让我找到了自我突破的方式。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责任编辑晁芳芳

猜你喜欢

红楼梦教研语文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续红楼梦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