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在晨光里,勾勒人生的坐标

2021-04-20钱军伟

师道 2021年3期
关键词:课题语文课堂

钱军伟

成尚荣先生在其专著《儿童立场》自序中提及,人生好比是个坐标,人生的经历以及小结其实是在坐标上讲述自己的故事……人生的坐标,其实是发展的格局。更宽广的视野,更丰富的视角,必然让坐标向教育、向生活、向世界打开。

品咂近30年的教育生涯,猛然发现,我一直朝着晨光投来的方向,向内求索,向外舒展,在教育科研、课堂实践、阅读积淀中,梳理成长的脉络,勾勒人生的坐标。

我的科研之路:从相遇、知遇到道遇

有人说,科研是灰色的。你只要一沾上它,就没有了逛街买衣服的闲情,没有了闲聊看电视的逸致……因为只要你想在科研上有所收获,就必须得花时间去博览群书,花精力去冥思苦想,花心思去记录心得。

但人生在世能几何,你总得留下一点走过的痕迹。在与科研相伴的日子里,我好似闲庭散步,边走边看,边走边思,边走边记……恰如阿尔卑斯山谷中的标语牌所提示的:“慢慢走,欣赏啊!”徜徉在科研之途,我领略到了书本的魅力,感受到了思考的力量,享受到了写作的乐趣。回首自己的科研之途,它约略也对应着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三重境界——

第一阶段(2002-2006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这五年,我参与了学校子课题“在创造性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问题解决养成模式的研究”。因为刚开始接触科研,几乎是两眼一抹黑,只能凭着自己的感觉与激情,一边研究一边实施一边记录。我曾经记录了两本厚厚实实的科研手册。如今,信手翻开,眼前仿佛又出现了那一个个曾经令我头痛不已,而今已密密麻麻布满蝇头小字的项目:课题方案、典型教案、操作过程记载、个案跟踪资料、调查问卷分析……细数一下,我编写了12篇优秀教案,完成了14页实验操作过程记载,观察了8位个性迥异的孩子,并做了32则个案分析。

重新咀嚼自己的一篇篇旧作,心头涌起的是自豪,是些许得意,更多的恐怕是感谢。感谢科研,给了我那么多的机会,一次次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感谢科研手册,给我提供了一方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让我恣意地写下了不少随笔与反思。

第二阶段(2007-2008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两年,我主持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有效性的研究”有幸成为了首批无锡市青年教师专项课题。为了不负领导的厚望,为了使自己更快地成长,两年的时间,套用一些名家的话,就是在情境中出生入死,在情境中孤独沉潜,在情境中任意穿行……摸索中,总算“小媳妇熬出了头”,用两篇较详实的教案、两篇较典型的案例、两篇较成熟的论文、一篇较有分量的研究报告顺利地结了题,交了卷。我仿佛觉得科研离我越来越近了,它的面貌也越来越清晰了。

第三阶段(2009年至今):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也许是领导看到了我的成长,同事感受到了我的努力,2009年,我担任了教科室助理。自我成为助理那刻起,可能大家看我在课题研究方面有点经验,所以都满怀希望地请我帮忙修改课题。每一回,我都很开心地答应了,因为修改的过程既是对自己能力的挑战,又是很好的学习机会。从2009年至今,我大概修改了七八十个教师专项课题,主要是语数英三门主课。遇到自己不太擅长的数学、英语学科,我总是想方设法先上网浏览一下相关的理念与要素,一边学习一边修改。大量的涉猎,相对来讲也提升了我判断课题是否有价值的能力,提高了我洞察课题描述是否精准的水平。后来,我又组织并管理了两项学校的省规划课题,主持并实施了两项个人的省规划课题。

渐渐地,我的学习力、思考力和研究力不断提升,我把它们统称为“认知力”。人与人之间最大和最终的差距就是认知的不同。恰如猎豹移动CEO傅盛在他的“认知三部曲”中所说,“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新时代的竞争比的不是谁更聪明,而是看谁的认知结构更高级、更有格局。

我的实践之途:断裂与弥合中的自我重生

近20年在教科研领域的摸爬滚打,给我的言谈举止乃至我的课堂,都不知不觉打上了教科研的烙印,理性有余,感性不足。更要命的是,很多老师都认为我教育教学理论比较扎实,课堂实践能力却有待提升。我深知,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得站稳课堂。为了匡正自己努力的方向,我把“美就是理性的感性显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这两句话写在了案头。尽管如此,我还是走不出自己多年来形成的理性与感性、理论与实践难以相融的“怪圈”。无意之中,我想起了厨师老爸常说的一句话:“萝卜烧萝卜还是萝卜。要想让萝卜变得口感丰富,就得往里面‘加料。”对呀,自己琢磨不透,可以向别人请教。

因此,年近不惑的我,又一次踏上了拜师学艺之路。期间,我在感性与理性间切换,在理论与实践中印证,课堂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转变一:从臃肿走向清简

2010年,学校启动了新一轮教师素养提升工程,聘请了省内著名特级教师、资深教研员和编辑担任导师,帮助中青年骨干教师突破高原期,实现更好的专业发展。我有幸成为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挂名弟子。后来,我又成为了薛法根江阴工作站第三期学员、高级研修班学员。虽说师父只听过我两堂课,只和我进行过两次面对面的交流,但师父倡导的“清简语文”却在我的课堂扎下了根。在参加无锡市学科带头人评选时,我执教的统编版第三册《纸船和风筝》(第一课时)只有三个板块:板块一,猜猜读读,根据已有经验自主识字;板块二,整体感知,借助驱动性问题初步讲述故事;板块三,辨析“飘”和“漂”,在活动情境中体会语言之精妙。这三个板块彼此独立,又互相勾连:以言语情境为经、游戏活动为纬,设置了“网格式”的学习方式,为低年段学生自主识字和讲述搭建了生长的“攀爬藤”。

转变二: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

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了崔峦老师的讲座。其中,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崔峦老师说,我们的课堂要和“内容分析式”说再见,应该“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一观点令我醍醐灌顶。的确,语文课不能让孩子只做听众,你说他听;不能让孩子只做观众,你演他看;不能让孩子只做秘书,你写他记;更不能让孩子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因此,我的课堂力争听、说、读、写、思不缺位,不越位,不走位。在向结对学校展示的磨课活动中,我执教统编版第一册《四季》,先请学生感知四季不同的景色,然后体会课文是怎么描写四季景色的,借此品味“草芽尖尖”“荷叶圆圆”等叠词的准确与生动,最后选择一个季节进行仿说。由于学生对四季或多或少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再加上所模仿的语言也非常贴近孩童,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精彩:“菜花黄黄,他对蜜蜂说:‘我是春天。”“荷花紅红,他对蜻蜓说:‘我是夏天。”“秋天来了,落叶飞飞。”“冬天来了,雪花飘飘。”

转变三:从重教法走向重学法

怀特海说,忘记了课堂上老师所讲的知识,忘记了为考试而背的东西,剩下来的才是教育。那,语文教学应该给孩子们留下些什么呢?我认为,知识浩瀚如大海,教师无法也无须全部教给学生,但一个好的方法,一种好的思维,却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用。因此,我努力追求用合适的、巧妙的、多元的方法来教学生学会语文,会学语文。在第六届全国组块教学实验学校联盟年会评优课活动中,我执教的是统编版第五册《司马光》。经前期与导师梁昌辉反复研讨,本堂课我立足叙事性思维,提供一个个支架引领学生讲述司马光的故事:支架一,借助板书把故事讲清楚;支架二,加上动作、语言等把故事讲具体;支架三,转换视角讲述故事,在与角色和教师的对话中体悟人物品质。讲完故事,抛出问题“你喜欢现代语言讲述的故事,还是用文言讲述的故事”,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初步体认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而后,设置一级级台阶引导学生积累新的讲故事方式,即讲述文言故事:台阶一,还原场景,根据板书讲述;台阶二,依托人物,回忆事件讲述;台阶三,去除语言拐棍,借助插图讲述;台阶四,凭借课题,回想人物和事件讲述。整堂课,层层推进,拾级而上,学生也在不断进阶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文言之美、学习之乐。同时,建构了故事讲述的一般图式。

只要人在前进,迷茫总是免不了的。幸好,在迷茫中,我遇到了生命中的几位贵人。他们犹如一缕温暖的阳光照进了我的心田,让我瞥见了被庸常生活揉皱的灵魂上出现的纤细光亮。此时,沈从文的文字如水一样漫过:“山头一抹淡淡的午后阳光感动我,水底各色圆如棋子的石头也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

我的阅读之旅:尚未被定义的,还在路上

为了增加底蕴,垫高厚度,拓宽视野,我把黄庭坚所说的“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言语无味”当作自己的座右铭,鞭策自己天天读一点,边读边圈点批注,以便日后查找、考证、再学习,进而更好地吸纳书中的思想,敲打自己的理念。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我非常认同这种观点,因为——

阅读,让我坚守了应有的立场

李政涛先生的《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警示我: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眼中只有现实的教育者,从事的必然是没有未来的教育,带来的一定不是真正的教育。提点我:教师应改变对自身宇宙麻木和冷漠的现状,再次审视、重建自身的宇宙;如此,教师所经历的教育时光不再是琐碎和平庸的,也就创生了新的内涵,打上了新的印记。

王尚文先生的《语文品质谈》启迪我:百年现代语文,经历了一个由义理中心向语言中心的转变,这是历史的进步;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引导学生去发现、感悟课文美好的语文品质,进而探究它生成的原因,使学生得到借鉴,最终达到提升自身语言作品的语文品质的目的”。

阅读,让我走进了儿童的内心

读了马克思·范梅南的《儿童的秘密》,对儿童,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生活在幻想和想象的世界里是孩子的生存方式;孩子们不只是想把事情掩藏在心里,不让成人看见,他们也想被“看见”和被“理解”;孩子们的智慧可能比许多成年人相信的要大得多。

读了成尚荣先生的《儿童立场》,对儿童教育,我萌生了美好的向往:儿童的最大特征是可能性、潜在性、未来性,我们的教育要回应儿童的这些诉求:理解、宽容儿童的现实世界,关注、构建儿童的理想世界。

阅读,让我触摸了大师的主张

格兰特·威金斯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不怎么好啃,但通过阅读相对易懂的第四章“理解六侧面”,我还是懵懵懂懂地摸到了一些门道:最好的设计应该“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逆向思考。所以,每进行教学预设,我都会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我想引领学生到哪里去?创设怎样的学习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抵达那里?学生是否拥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戴维·珀金斯的《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让我思考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知识不使用就会失去,必须在新的、不同的、现实的情境中有效地应用。让我谨记应用怎样的视角来看待教育:关注已知,更着眼未知,鼓励学生面对复杂而多变的世界,保持蓬勃的好奇心,去悦纳、探索、求证。

西塞罗说:“活着就意味着思考。”一个人只有深深“活着”的时候,生命才能全然敞开,进入内在的澄明之境,进而体认到生命的“在场”。我想说,教师对儿童、对书籍的专业阅读,就是另一种深深地“活着”。

我的科研之途、实践之路、阅读之旅,组成了成长路上一个个连续、非连续的“生长点”。科研,让我拥有自主钻研的能力;实践,让我更新自我行走的方式;阅读,让我迭代自由思想的勇气。未来岁月,我会怀着“空杯”心态,边工作边学习,边学习边生活,做“一根思想的芦苇”。也会如《阿飞正传》中那只没有脚的鸟一样,不停地飞,飞到羽毛花白片片,飞到岁月锈迹斑斑。

(作者單位:江苏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晁芳芳

猜你喜欢

课题语文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写字大课堂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研”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