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女教师的生活史叙事

2021-04-20拾景玉

师道 2021年3期
关键词:智慧研究语文

拾景玉

教育是行者的信仰,这是我的教育信条,也是我的教育印迹。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授人以知识、技能,其深层意义是使人成为人,引导生命走向更完整、和谐的境界,作为一名教师,既要有宗教般虔诚的教育信念,也要有行者无畏的教育勇气。从教二十多年,我一直以学生的“生命自觉”为支点,立足教育生活世界,扎根教学实践土壤,用理性的眼光审视和打量教育现实问题,在行动中言说,在言说中前行,在自己的“试验田”中默默耕耘,以信念、智慧和良知,改进教育实践,同时,也丰盈着自己的教育人生。

一、教学突围:在问题边缘的突进中发展

教学是教师发展的“生命线”,在从教之初能否站稳讲台,直接决定了教师的发展路向与可能。赛课是助力教师教学过关最有效的平台,对于年轻教师而言,赛课是一种展示,更是一种淬炼。我是幸运的,上班第一年,区评优课比赛,学校仅有的一个名额给了我。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也带着对比赛的“敬畏”之心,我开启了自己教育生涯中的第一次赛课之旅。或许是命运之神的眷顾,刚刚参加工作的我居然拿了一等奖,让我得到鼓舞的同时也有了雄鹰高飞的向往。

如果说赛课是教师发展的“助推器”,磨课则是教师成长的“磨刀石”。2012年,学校确立了“主问题设计”这一研究专题,围绕这个研究专题,让我设计一节汇报课。初选《黄鹤楼送别》,因为这节课是我参加市级评优课获得一等奖的课,可后来又有点不甘心:“烫剩饭”如何突破与超越?就这样我重新选择了四年级的一篇课文《珍珠鸟》,却不曾想,这节课成了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次磨课。第一次试教,满心期待,让我没想到的是一堂课上下来,预设中的精彩杳无踪迹,有的只是我的大汗淋漓,孩子们的索然无味。课后,我陷入了迷茫和无助,耳边一直想着任焱校长跟我说的话:“语文老师一要明白教学的指向,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二要学会聚焦,选择这篇文本最具有核心教学价值的内容;最后才是教学方法的问题。想一想,你最想教给学生什么?”思索中,我对教案进行了二次设计。后来的汇报课是成功的,但思考仍在继续。那天展示课后,任校长又拉着我坐到了办公桌前:“第4自然段的处理上,怎样才能更明确地指向写作呢?”我们俩又陷入了沉思……办公室的同事都说:“这两人魔怔了,课都上完了,还在磨。”而我却有着小小的窃喜:正是在这个痛苦而又充满希望的过程,我一次又一次借助集体的智慧,不断矫正个人理解的偏颇,从理念到操作策略都经历了一次更新和洗礼。现在回想起来,每一次的研课、磨课都是我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教师发展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努力,更需得益于名师的点拨与教诲。2019年我上省教研室展示课《古詩中的儿童》,如何用一个主题串起杨万里多首儿童诗的学习与积累,从中习得儿童诗学习的方法?多次试教,都找不到合适的路径。机缘巧合,我遇见了全国小语名师薛法根老师,薛老师帮我解读教材,和我一起查阅了很多写儿童的诗,从中发现了共性的规律,那就是古诗里的儿童诗都是写事,写事是为了写人,写人是为了表情,这就是我们读儿童诗的密码啊!我豁然开朗,课堂上,我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这首诗中描写了一件什么事儿,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儿童,然后以“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个儿童的可爱的?”为问题驱动,引领儿童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深入品读,既发现了一连串动词对表现儿童形象的作用,更用比较的方式体会到了诗的最后一句“合”的妙用,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阅读儿童诗的密码:事、童、情。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一个人一生中需要很多人的帮助,但能够影响一生的只有几个人,薛法根老师是我心底名副其实的“一课之师”。除此之外,我的师傅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高林生先生,耳提面命,悉心教导;我的领导特级教师任焱、王晓虹、查晓红老师榜样示范、高位引领,他们都是我成长路上的重要他人,让我在困顿中清明,在迷茫中坚定,助推我在教学突围之路上爬坡过坎、从容前行。

一路奔波,一路欢歌。从懵懂青涩的适应期,到今天成长为江苏省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江苏师范大学校外研究生导师、中小学高级教师、徐州市名教师、鼓楼区“十大杰出青年”,回顾身后深深浅浅的脚印,我觉得我的成长之路离不开教学。从区级赛课到市级、省级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课堂带给我无限的正向力量,也在无形中成就了我的专业发展,并从中收获一份事业的成功和职业的幸福感。也是这份职业幸福感,让我在教育领域里自觉地成长、发展。

二、研究之径:循着理性的“灯塔”逐光暖行

真正促使我走上研究之路的,源于2013年我们区“青蓝工程”的一次评选。记得那个时候,信心满满地准备材料,但让我没想到的是,对照条件之后,我发现评优课、公开课、讲座这些都没有问题,但“近5年来,作为第一作者在省级及以上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过2篇以上本学科专业研究论文”这一条实在有些糟糕,仅有一篇与学科教学无关的小文。那一刻,终于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却也逼着我第一次认真地审视、追问自己:作为教师,我们是实践者,但是不是真的只要上好课、教好书就够了?从教学者走向研究者是否是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师完整的教育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如果可以让自己的教育生活多一份专业表达,未来,我是否可以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心,就在这样的追问中安定下来了,也让我对自身职业身份与角色有了更完整的认识,那就是在实践中反思,提升专业水平;在研究中精进,改进教育实践。

决心是有了,但是写什么?那段时间,冥思苦想了很久,却依然无法实现写作困境的突围。恰逢学校举行第四届教师“教育叙事”,而我新接的那个班里又刚好有个患“多动症”的孩子,每天因为这个孩子筋疲力尽,但是,看着他一天天的变化,却觉得温暖而感动。忍不住想要把这样的故事记录下来,就这样,我因为这个多动症的孩子“小意”而写下了自己的第一篇教育叙事——《珍惜每一粒种子》。后来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把这篇文章投稿给北京的《班主任》杂志,居然发表了!这篇文章的发表,给了我再次出发的勇气,我开始学会“戴着教育的眼镜看世界”,每一天都“仔仔细细”地过,用心地去捕捉自己教育教学生活中一些平凡或不平凡的“小故事”,让那些隐匿的、缄默的、片段的、感性的,带有个体色彩和温度的“教育个体”和“教育故事”走进我的视界,成为我关注的对象,并形成自己的教育反思。

当有了这样一种研究意识以后,我发觉教育实践中,有很多的故事值得我们去探寻和挖掘。譬如,我们常说“抓两头带中间”,但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忽略了中等生这群“灰色地带”的孩子们。对于中等生,我们究竟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和关照他们,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写下了《等爱的中等生》,最终文章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教育科学研究》上。

2014年以后,我开始不满足于写教育叙事,而想要直面课堂,直面教学,想以研究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我校从2012年开始进行语文学科“主问题”教学的研究,我们尝试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变革改变课堂现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学校语文学科的负责人,如何从研究的视角反思并总结我们的“主问题”教学,如何把研究成果物化出来,形成有学科特色,有教育意蕴的文章?我陷入了沉思: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们进行主问题设计的价值意蕴体现在哪些方面?主问题设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小学语文不同学段如何确立主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有意识地去关注我们的课堂教学,每次听完课,都强迫自己记下当时的所思所想,一次、两次、三次……积累多了,再回过头审视,蓦然发现,那些碎片化的记录,连缀在一起,就是主问题设计的基本规则。带着这种豁然开朗的喜悦,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我完成了人生中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论文,《妙在这一问——小学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研究》,发表在《江苏师范大学学报》上。整整6000字的大文章,让我彻底颠覆了对自己的认识,原来我一个普通的一线老师,也可以写出这样专业的论文呀!就这样,高深莫测的教科研终于在我眼前褪去了神秘的面纱。

有了这次成功的研究体验后,我被“科研”的魅力迷住了,想要做一个系列研究的念头越来越强烈。于是,我开始进一步关注主问题研究中的其他问题,写下了《主问题教学视域下的文本解读》《主问题导学式教学设计》《主问题教学视阈下学生学力的培养》等文章。这些關于主问题的文章,无一例外,都发表在省级核心期刊上,那个时候我才惊喜地发现,自己已经走在教科研的道路上了。

课题和论文是教师教育研究密不可分的两个载体,在教育研究中,除了写论文,我还有意识地去申报课题。有道是: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效果即成果。事实的确如此,随着我对思考的问题有了系统化的探索之后,2015年年初,我围绕自己的研究申报了江苏省规划课题,成功立项。就这样,我又开始另一段研究之路,课题的相关成果也相继发表在《上海教育科研》等国家核心期刊上。回顾这个阶段成长的历程,我想说的是,我的每一篇教学论文,都来自于我的课堂,都源于我对课堂教学的思考。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进实践,有了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才有了这一系列所谓的成果。也是在这个时候,我欣喜地发现,通过写作把平凡的教育生活意义化,把过去的教育经历永恒化,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

三、教育信念:做一名智慧的语文老师

在阅读、教学、研究和写作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要想寻求职业的幸福,必须确立教育信念。乌申斯基曾说:“无论有关教学和教育的指示如何详细,它们永远不能弥补教师信念的不足……教育指示不经过个人信念的加温,就不可能具有任何力量。”有了信念,我们才会拥有一颗高尚睿智的心灵,一种博大深邃的精神,一份真诚温馨的情愫,一种高贵雅致的人格。作为教师,我应该有怎样的教育信念?这时,我偶然看到怀特海的一句警言:“我非常希望你们铭记于心的是,虽然智力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但智力教育还有另一个要素,比较模糊却更加伟大,因而也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古人称之为‘智慧。”蓦然间,做一名智慧的语文教师跃入我的脑海,我突然无比坚定地认为,这应该就是我一直追求的教育信念。回望我的成长之路,我认为智慧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三种品质,即眼界、静心和创新。

做一名智慧的语文教师要具备宽广的眼界,眼界决定境界。作为教师,我们面对是一个个有着丰富思想和鲜活情感的生命个体,我们承载的是教育的使命、教学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工作,就是在用眼界引领学生前行,给学生一种“开窗透亮”。教师眼界的深度和宽度,决定了教育教学的厚度和高度,智慧的语文教师,必定是有着开阔的眼界、高远的目标,关注自身发展、自身成长,有着教育追求的教师。这样方能以理想引领理想,以心灵点燃心灵,以激情碰撞激情,引领学生走向明亮那一方。回想我的教育生活,无论是教学突围,还是走向研究;无论是宽容问题学生,还是关注中等生群体,每一点认知的改进,每一回思想的冒险,无不是开阔眼界的过程。也正是在这样的变化过程中,我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有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解。

做一名智慧的语文老师要学会“虚一而静”,静心方能致志。有人曾这样描述教师的生存境遇:教师很忙,忙来忙去就成了“盲人”;教师很烦,烦来烦去就成了“凡人”。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的时间被教学、考试、检查、班级管理、各类评比切割成一个个碎片,我们疲于应付,却分身乏术,我们兢兢业业,却碌碌无为。也曾抱怨过,这样忙碌而又紧张的生活,如何才能体验到工作的快乐、成长的乐趣?也曾追问过,每天被繁琐的事务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何可以静心教书,潜心研究?在困顿的思索中,我恍然悟得,沉静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源于自己内心的修炼。一个智慧的语文教师,必定是可以静心教书、潜心研究的教师。静下心来准备每一节课,批改每一份作业,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共同体验生命的成长;静下心来和每一个孩子对话,用心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静下心来读几本喜欢的书,让心灵净化,让精神自由;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课堂,让学生受益,让自己成长。静心是一种高度、一种境界,亦是一种素养,一个智慧的语文教师,一定是一个全心坚守心灵宁静的教师,一个能关注自己内心世界、与自己心灵对话的人。

做一名智慧的语文教师要不断突破限度,创新是智慧的标识。教学是一项创新的事业,一个勇于突破自己的教师,一个熟谙教学艺术的教师,才是智慧的语文教师。在传统的教育视界中,我们教师容易不自觉地成为一个“被动的执行者”,一个和创新无关的“操作工人”,我们更习惯在别人给我们设定的框架内按部就班地完成“规定动作”,以“惰性”来换取“安全”。“安全感”成了我们寻求确定性的合理籍口,却忘记了恰恰是这份“安全感”制约了我们教育智慧的生成。我也一度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经验的教师,习惯用已有的模式应对新的变化,不思进取,固步自封,没有了思考的欲望与冲动,在遭遇了一些事件,遇到了发展瓶颈之后,我幡然醒悟,要想做一名智慧的语文教师,我必须走出发展的舒适区,在教育过程中,把握时代脉搏,聚焦理论前沿,不断地求变、求新,走向那片迷人的不确定的教育茂源,让创新成为教学的品质,唯有如此,教育智慧才能从自发走向自觉,从经验走向理性。

在教育路上且行且思,那些关键事件,那些重要他人,那些教育名言,化作一种思想滋养,为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坚定了我的教育信念,鼓荡起我的教育勇气,支撑我在万花筒般的世界中拒绝各种诱惑,矢志不渝地去追求“师者”的幸福。“在路上”是一种教育姿态,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一种内心的坚定和从容,也是一种精神的昂扬和进取,秉持“教育是行者的信仰”,行进在教育路上,我们会发现,教书生活中从来不乏创造的快乐和职业的尊严。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民主路小学)

责任编辑黄佳锐

猜你喜欢

智慧研究语文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我的语文书
智慧决定成败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