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腰的酱肉面
2021-04-20王诗怡
王诗怡
沉睡的山间,只有鼻息声萦绕周边,迟迟不散。妈妈一路小跑,早已往前面走远,留下我一人喃喃自语着清早爬山的烦倦。
此时的金峨山,万籁俱寂。大片大片的树都落了叶,等着山风扫尽。松鼠与鸟群不见踪影,灌木丛上的积雪尚未化开,只看见山顶云雾缭绕。好一个寂寥清冷的冬天。
“快点!”妈妈的一声催促伴随着阵阵余音,我加快了脚步。空旷的大山就好像只属于我们俩。好不容易到了春节假期,我本想睡个懒觉,妈妈却说去山上走走,活动筋骨的同时,顺便去探访一下儿时记忆中半山腰的那座老石宅。如果运气好的话,或许还可以享受一碗主人拿手的酱肉面。可哪知道,这山又陡又绕,每迈开一步都要费好大气力。
凭着妈妈的记忆,我们才得以不走弯路,临近中午时分才来到半山腰。
山路一下宽了许多,妈妈说的那座老石宅就藏在眼前的杂木丛中。最醒目的,是满眼斑驳的石墙上镶嵌着一颗很有年代感的红色五角星——妈妈说的老宅应该就是这里了。
炊烟从老宅背侧袅袅升起,我想,大概是主人已经备好食材,开始做午饭了。屋里飘出来的香味勾起了我满胃好奇心。我们在门口找了一张长椅坐下,一位妇女迎出来。
“新年好,我们要两碗酱肉面。”
妇女笑着微微点头,不一会儿就端出来两碗热腾腾的酱肉面。热气漫上我的舌尖,我很快就解决了大半碗。嫩到骨子里的酱肉和富含弹性的面真是绝配,浸润在汤的五味中,安抚我激荡的味蕾。这种享受与淡淡的香味磨合,不愧是妈妈推荐了一年的美食!可为什么这样的美食,却隐藏在这人迹罕至的山间呢?
妈妈似乎读懂了我脸上的疑虑,便讲了一个故事。
抗战时期,金峨山下的村民们收治了一名受伤的抗战游击队员,并让他藏身于这座老石宅中。一个大年三十的深夜,日军包围了村庄,并上山搜人。万分危急之中,只有一个孩子冲破包围圈,在受了枪伤的情况下,忍着剧痛,冒着冬夜的刺骨寒风前去山中报信。可是他从来没上过山,只能在黑暗中艰难摸索。直到第二天晌午,小男孩才踉踉跄跄地爬到这里,找到了游击队员。游击队员最终脱险了,而孩子却永远离开了人间,甚至没吃上一口游击队员为他煮的酱肉面。后来,人们就在石宅的墙上镶嵌了一颗红五星,以此纪念这个小英雄。并且,往后每年的春節,都会有很多志愿者在这里给进山的村民准备一口热腾腾的酱肉面,他们大概是想用这种最朴素的方式,来缅怀那个孩子和许许多多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而前赴后继的革命先烈吧。
我听着故事,不知不觉中放下了碗筷,想象着小男孩一路的艰辛:他跌过的跤、熬过的痛,以及超乎他年纪的恐惧与意志……
一旁的妇女无意间听到妈妈的话,暖心一笑,拒绝了妈妈准备掏出来的钱:“没想到现在还有人记得这个老掉牙的故事。你能给孩子讲这些,这一份不忘烈士先贤的心,才是最有价值的。这钱就不用了,算我请客。”
记得曾经有位美食家说过,美食要有故事和真情才更入味。我想,正是这个小男孩的英雄事迹和这颗闪耀在石墙上的红五星,半山腰的香味才一直萦绕不散直到现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