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融合:外部条件与内在机理
2021-04-20杨大柱
杨大柱
摘要 农村产业融合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得到政府、学界和实业界的关注,实践中也得到快速发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经销模式创新、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外部条件,围绕主导产品深化产业链延展,构建完善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不但可以实现农村产业融合,而且能够带来丰厚的溢出效应,推动新一轮产业融合。
关键词 农村产业融合;外部条件;内部机理;溢出效应
Abstract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government, academia and industry, and has also developed rapidly in practic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duct innovation, distribution model innovation, system innovation and policy innovation are external conditions for industrial integration. Deepening the extension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around leading products and constructing and perfecting the three major systems of modern agriculture will not only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but also bring about rich spillover effects and promote a new round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Key words Rural industrial integration;External conditions;Internal mechanism;Spillover effect
近年來,农村产业融合作为解决乡村产业振兴的重头戏,越老越得到高度重视。农村产业融合,涉及到农业产业链延展、分工协作、农业多功能性等。发展农村产业融合,需要一定的宏观环境,又要遵循其内在的发展机理。
1 农村产业融合的外部条件
农村产业融合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背景下提出来的。
1.1 创新是农村产业融合的基础
传统农业是“单一经济”,种植是种植,养殖是养殖,鸡是鸡,鹅是鹅,现代农业更像是“大杂烩”,它将种养加、产供销、吃游玩文旅体验集于一身。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经销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既是产业融合的基础,产业融合又呼唤和推动了新一轮的创新深化。
技术创新、渗透与融合,出现了共享的劳动力、组织、技术和制造能力的集合,即“产业公地”,实现了种养殖技术创新和融合的“结合”,为产业融合创造了物质条件和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实现产品与业务的融合,并形成新的分工协作。例如,稻虾连作,产出全新稻田虾或蹈虾米,种植业与养殖业完美结合。产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稻米或虾,而是质量和价格都高于原先各自独立的新的产品。这种全新的产品,正是市场需要的,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新的分工协作关系也随之诞生。新的“共同技术”和新的产品,又必然催生新的业态与商业模式,带来经营模式创新。如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互联网+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比如,虾养殖,必然对药物、饵料、水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带来了“生态农业”,带来秸秆利用的“循环农业”等,推动一产向二产三产延伸,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市场管制放松[1]和产业门槛降低,吸引更多关联产业的进入,促进产业横向扩展、纵向延伸或混合融合。
二元结构下,市场管制很严,产业边界清晰,市场主体不准越界生产经营,也就不能产生扩展、延伸和融合。市场管制放松,经营主体激发了产业扩展、延伸和融合的欲望,追求“利益最大化”,依照市场法则去优化配置资源,这就必然冲击传统体制机制,进而实现体制机制创新[2]。比如,发展蹈虾连作,需要大资本和大规模土地投入。城乡融合发展前提下的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为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提供了可能,在农村土地承包“三权分置”和农村“三变”改革基础上的土地流转,为发展蹈虾产业解决了土地问题。
1.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村产业融合的支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推动产业融合的动力和方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侧发力,解决市场需求变化问题,推出更加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小龙虾走红,生态产品走俏,都是人民群众生活消费升级换代的需要。消费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市场需求的变化,带来了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既然有市场、有效益,能增收、能致富,能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农民自然会去种养,政府自然会去推动,有利润,资本自然也会去追逐。
1.3 政策创新是农村产业融合的“加速器”
自2015年中央文件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以来,我国农村的产业发展也正由隔离不断走向融合[3]。城乡全面融合协调发展为农业农村产业融合及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提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2019年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此外,国务院及相关部委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政策方案与指导意见。国家还从法律层面、通过税收等手段支持三产融合。这些重磅文件和法律法规,表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 农村产业融合的内部机理
小龙虾作为一个外来物种,开始并不被人待见,甚至被定义为“有害物种”,“绝不能进入田地”。直至1990年前后,盱眙研发出独特的“十三香小龙虾”,才慢慢打开当地人的味蕾。2000 年前后,火爆的小龙虾市场让盱眙县政府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顺势举办中国盱眙龙虾节,成立“盱眙龙虾”品牌;湖北潜江探索出“虾稻连作”,利用稻田的天然饵料,小龙虾更加健康肥美;低毒的生长环境,也提升了稻米的质量,平均增收3万元/hm2左右。自此“虾稻连作”也逐渐在全国扩展。2003 年小龙虾走进“京沪宁”,2006 年“吃麻蝦、 喝啤酒”更是成为世界杯期间看比赛的标配,2013年小龙虾在中国大“火”,成为夏季街边一道亮丽的风景,2016年占领整个中国夜宵市场,成为“网红”。
稻虾连作产业之所以迅速做大,市场需求、农民需要、政府推动,三方力量协同是其根本原因。就产业发展本身而言,以主导产品为抓手,前后左右延展延伸,一二三产互动互促,城市乡村要素融合共同推动了稻虾连作产业融合发展,发展机理见图1。
2.1 围绕主导产品做文章是促进产业融合必备条件
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大背景下,只要有围绕市场需求的好产品,政府、社会资本、农民都会“深陷其中”。政府为产业融合发挥主导作用。出政策、出规划、出基础设施、出扶持资金、发布市场信息,推动土地流转,开展招商引资,化解矛盾纠葛,充分发挥“看得见手”的作用;市场“看不见的手”,引导社会资本及其他生产要素进军产业融合。如W县润博农业科技公司背靠社会闲置资本,流转土地433.33 hm2,项目总投资超1亿元,配套育苗基地,仓储物流基地,冷链物流基地,农业科技研学基地。W县聚实公司在外地已经拥有200.00 hm2龙虾养殖基地,为扩大规模,2018年在W县又流转土地133.33 hm2打造稻虾连作科技示范园,2019年又流转土地266.67 hm2,建成虾苗良种繁育场,营建水产品网购和销售配送链条,配套建设生产生活用房冷库。2020年工程养殖区域预计发展到666.67 hm2。其他社会资源也积极参与到产业融合之中,科研部门、高校在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进“互联网+农业”,农技部门在做技术推广,农药厂商在研究低毒无害药物,肥料厂商在研究饵料配方,农村电商促进电子商务与经营主体的直接融合,实现线上线下销售融合,餐饮业研究新口味、研究配送、加工厂进行尾料加工等。农民作为产业融合主力军,或自己学技术自己种养,或组织合作社种养,或采取“公司+农户”种养,或流转土地给他人种养、自己二次就业,或提供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充当经纪人。村集体经济组织也积极行动,主动参与到产业融合之中,牵线搭桥、排解矛盾、资源整合、搞好服务保障。围绕一个小龙虾,社会各种资源都动了起来,从不同角度推动产业融合,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同时,为各类社会资本提供了增值机会。
2.2 构建完善现代农业三大体系,是促进产业融合的保障
农业产业融合是建立在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基础上,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总体思路,通过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服务体系,实现种养业与现代加工和现代服务业功能叠加与交叉融合,形成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换句话说,没有三大体系的构建,做不好产业融合,产业融合又促进了三大产业体系的构建。
2.2.1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和日趋完善。稻虾连作,推动了“互联网+农业”、生态循环、农旅结合等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和融合,促进了粮经饲统筹、农渔生态循环、产加销一体化、农业多功能拓展延伸等多元性农业产业融合模式创新与推广应用。不仅盘活优化了农业资源配置,优化农村农业经济结构,而且提升了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满足了市场需求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提升了农业产业的综合效益与整体竞争力,使参与其中的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社会资本乃至政府都能够分享到产业融合的利好。
2.2.2 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构建和日趋完善。现代技术服务农业,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现代生产方式再造农业,转变了农业要素的投入方式,促进了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的优化适应,改变了“靠天收”的传统农业,优化了农业的资源配置,使得现代农业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产品供给更加有效,一改过去靠拼资源、拼环境、拼消耗的生产模式,代之以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单位土地效益率[4-6]。
2.2.3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和日趋完善。高投入才能有高产出,有规模才能有效益,有融合才能有发展,有完善的经营体系才能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产业融合发展,必然推动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通过土地流转等途径,实现规模化经营主体与经营服务主体的有效对接,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得到构建并日趋完善,又促进不同主体间的多形式联合合作,发展多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7-10]。
2.3 优化了县域经济结构,推动了新一轮产业融合
农业产业“1+2+3”的融合发展格局,引致区域产业发展基础、产业关联度、产业机构、产业组织形态、产业布局等系列优化,最终优化了县域经济结构,实现“1×2×3”的经济社会效益。而县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又必然带动新一轮“产业融合”深化。
2.3.1 促进了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化具有专业化、规模化、链化的特征,带来产业集聚经济效应。具体说,强化了深度分工合作,降低交易成本,方便了采购和物流,有利于产业链价值链的形成与联系,有利于有效应对市场变化和区域市场的发育,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与创新网络的形成,有利于各主体获得集群之外的主体无法获得的要素优势和市场优势。产业集聚还能够大幅度提高地方和地产品知名度,如一提到龙虾,人们马上想到潜江、想到盱眙,一提到大闸蟹,马上想到“阳澄湖”。而W县螃蟹尽管多次获得金奖大奖,但始终响不起来,就是由于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和规模产量。
2.3.2 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转化效应。农产品销售,受“鲜活”条件限制,往往很难“丰产丰收”。建立在融合发展基础上的市场行情以信息化方式有效传递,配以经纪人、订单、直供、电子商务、冷链物流、快递专送等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市场转化问题,使得养殖户不再为“鲜活”销售发愁。也克服了传统农产品销售环节多、生产销售脱节、农民获利少而中间商获利多的矛盾。
2.3.3 创新了食品加工短链化发展模式。种养业与加工业的有效对接,既解决了农产品就地加工增值转化问题,又解决了地方加工企业原材料问题,创新了食品加工企业短链化发展模式。用生态绿色生产方式生产出本地化、体验化、短链化食品,增强了信息公开透明,让消费者放心消费。
2.3.4 振兴了乡村文旅,提高了地方知名度。农业产业融合,不仅促进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而且也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与本地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体验农业、文化农业的结合,形成以特色地产品为纽带,连接本地化的传统种养基地、传统手工艺、传统文化、自然风光和本地餐饮企业的产业融合。更高层次,通过饮食文化街区、饮食文化节庆的打造,不但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而且可以优化地方文化、地方发展环境、地方经济结构,提高地方知名度、美誉度。盱眙通过连续多年举办龙虾节,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落后小县,摇身一变成为全国知名的龙虾之都,成为一方投资热土。
2.3.5 提升了县域城镇化水平。随着农业产业融合的深度扩展,土地、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各方面要素开始在城乡间有效配置,为产业融合配套的市场、电商、工厂、餐饮業将随之而生。人多了,要吃、要住、要玩,大人要就业、小孩要上学,老人要休闲,生病要治疗,旅游、服务、信息咨询、金融保险、商务会展、医疗教育也将纷至沓来,必将催生一些“农业+”新业态,加速城镇化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2):24-27.
[2]江激宇,张士云.城乡融合视角下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8.
[3]颜培霞.产业融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8,34(11):110,115.
[4]韩长赋.构建三大体系 推进农业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6-05-18(015).
[5]李慧.农业部:构建三大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6-05-24(03).
[6]韩长赋.构建三大体系 推进农业现代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安徽小岗村重要讲话体会[J].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2016(6):4-7.
[7]涂建华.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四川向农业强省跨越[J].四川农业科技,2017(1):5-9.
[8]张伟利,方志坚,郑百龙,等.推动基层农技协优化转型发展对策思考与若干建议: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协同助力福建省农技协创新发展为例[J].学会,2017(12):44-50.
[9]毛平,王艺菲,张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现代农业体系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9):197-200.
[10]黄顺.“劝耕贷”为现代农业保驾护航——我市加强农业信贷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惠及“三农”[N].淮北日报,2019-04-26(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