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培养的原则与策略
2021-04-20李铁枝
李铁枝
摘要:近年来,我国智障学生数量快速增长,呈现障碍类型复杂化趋势,使得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任务面临挑战。在此背景下,培智学校遵循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培养的“一体两翼”原则,设定差异化、多层次教学目标,选择生活化的教学主题和寓教于乐的训练方法,把握循序渐进、反复实操的教学核心及家校合力共建机制,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生活适应能力提升。
关键词: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一体两翼”
陶行知先生说:“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智障学生的教育更要源于生活。要想提高他们的生存技能,就必须培养其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生活适应能力课程因强调教育的功能性和应用性,能够有效弥补传统分科课程与生活联系不紧密的弱点,而逐渐受到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
一、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培养的背景
(一)理论背景
1994年,《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首次将生活适应列为三大教育训练内容之一,生活适应正式进入培智学校课程领域。2007年,教育部颁布《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培智学校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了生活适应能力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目标、课题内容以及实施建议等。此外,大量研究表明,在常规性护理的基础上对智障学生进行生活技能训练,能够有效强化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鉴于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任务除了发展学生智力外,还要承担起培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如何通过特殊教育帮助智障学生摒除发展障碍,教会其生活自理、简单劳动家务、自我保护和适应社会能力,成为特殊教育学校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现实背景
近些年,特殊教育学生大幅度增加。2019年,全国有特殊教育学校2192所,在校学生数量为79.46万人,较上年增长19.32%,逐渐呈现学生障碍更严重、障碍类型从单一障碍向多种复杂类型转变的趋势,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任务面临更大的挑战。培养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如何设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主题、方式方法,把握教学核心,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成为亟需探讨的重要问题。
二、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培养的原则
(一)“一体”
为了适应不同智障程度学生的教育需求,我国先后三次颁布课程计划或方案,明确不同智障程度学生的教育目标。《课程标准》也明确了高、中、低年级课程内容的侧重点和标准。鉴于此,对于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即不同层次的智障学生均会在某些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不同智障程度学生的教育计划目标也要有所不同,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一体”原则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具体包括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主体,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主体,以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展为主体。
(二)“两翼”
在坚持“一体”核心思想的基础上,要以“两翼”作为选择教学主题和方式方法的基本原则,分别是“以学生所需的能力为教学内容”和“以学生所能接受的方法授课”。
1.以学生所需的能力为教学内容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课程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兴趣和需要。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教学内容更要与学生所需的能力和所关心的事情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以人为本”核心思想的具体体现。然而,对于智障学生来说,能够自主地生存或生活,掌握一些基本生活技能是其最迫切的需求所在。鉴于此,教学主题应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具体来说,教师应对智障学生最基本生活需要的观察和分析,并结合评估的预期发展水平、家长的诉求,以及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综合确定。
2.以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授课
智障学生虽然在某些方面能够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鉴于其特殊性,其几乎不能具有正常人那样的理解性,传统的教授法可能并不完全适用。因此,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特殊性,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对于脑瘫学生,其特点是对乐感和节奏较为敏感,教师要多将课程内容与音乐相结合,利用乐感和旋律带动其训练;对于先天愚型学生,其特点是口齿不清,喜欢模仿和重复一些简单的动作,教师要亲自示范,不断重复。
三、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一)差异化和多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生活适应能力的基石
考虑到智障学生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普遍个体差异较大,课程的设置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能力、自理水平等差异,制定差异化、多层面的教学目标,科学确定各阶段生活领域的课程侧重点。具体来说,低年级的智障学生应侧重个人生活方面的训练,如独立洗脸、刷牙、吃饭、洗澡、穿衣、如厕,以及清洗衣袜、收拾房间等;中年级的学生应将重点放在家庭生活和简单人际交往的训练,如认识家庭成员、照顾弟妹、做一些简单的饭菜,以及处理好邻里关系;高年级学生的训练应以自我保护和社会能力提升为主,如自我救助、自我保护,以及遵守社会秩序、使用公共场所的设施等。
(二)生活化场景是选择生活适应能力训练主题的源泉
生活适应能力的训练内容应以解决实际生活需求和困难为起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场景。这样不仅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和掌握,还能使其更好地将课堂所学的生活知识得以实践,确保课堂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有效衔接。
首先,教学主题的选取要与风土人情、生活技能以及当地日常生活相联系,融入典型生活要素。其次,围绕教学主题納入各种生活情境,并将生活情景相关的“自然、社会、事物、人物、过程”设计到教学内容中,表现形式注重直观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如收集各类实物、视频、图片以及儿歌、故事等,力求简明直观。最后,训练主题虽源于生活场景,以实用为中心,但要高于生活,避免将生活适应能力的训练简单化为生活技能的学习,更需要了解与生活有关的文化内涵和知识,这样才能凸显教育的意义。
(三)体育活动课程寓于游戏和竞赛中是训练生活适应能力的方法
游戏竞赛、体育活动等能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得到各方面生活技能综合、协调地发展,是培养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我校在大课间安排了多种类型的体育游戏,每班每天除了常规锻炼外再增加一节体育游戏课程,确保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掌握游戏要求的各种立、走、坐、跳等动作,保证学生每天户外体育运动不少于1个小时,以有效促进学生对动作的精细控制和身体灵活协调,充分发挥运动康复效能。
此外,为了鼓励智障学生积极参与各项训练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教师把培训内容穿插进体育游戏活动。在教学《狼和小羊》的故事时,教师先为学生播放有关狼和小羊的视频和图片,通过引导学生分别扮演狼和小羊的方式,进行角色对话,且在对话的过程中学习小羊如何保护自己,使学生对寓意故事有更深入的理解。
(四)循序渐进和反复实操是巩固生活适应能力的核心
鉴于智障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差,普遍存在“记得慢、忘得快”的特点,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急于求成,反复实操,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理能力。
一方面,創设生活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角色扮演和对话,强化所学技能的实践。学校通过模拟超市、开设菜园等,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一般而言,教师带领学生到菜园种植蔬菜,指导学生进行松土、施肥和除草等;在模拟超市中,教授学生如何选购所需产品,并使用线上支付。对于高年级学生,学校每年都会组织校外实践活动,锻炼其适应真实环境的能力。比如,游公园的校外活动中,教师引领学生掌握买车票、换乘交通工具等技能,讲解公园中的建筑物或花草树木等,以及与公园历史相关的知识和故事。同时,学校定期开展生活技能竞赛,比如洗衣服、叠被、打扫卫生、加工简单菜肴等,确保学生以后更好地适应居家生活。一般比赛内容提前一个月公布,随后由负责教师教给学生正确的使用方法,并多次督促练习,不断纠正错误,最后达到能够独立完成的程度。
另一方面,生活适应能力的训练要不断重复、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循序渐进。具体如下:一是分解操作动作,反复训练。比如,在训练学生如厕能力时,可将内容分解为几个环节,并针对每个环节反复训练。对于低年级学生做得不好的环节,教师可再分解几个小环节,并针对重点或难点逐一突破,最后将这些分散训练的动作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连贯过程,从而上升为一种生活能力。二是交叉式训练,强化记忆。为了强化学生的记忆,教师可在训练一个项目的期间穿插之前训练过的内容。比如,在教授学生种植蔬菜的课堂上,利用学生中间休息的机会,进行现场交叉训练,纠正出现的问题,巩固能力。
(五)家校合力共建机制是内化生活适应能力的保障
任何生活适应能力的学习最终都要服务于实际生活,并向家庭和社会生活转化。家庭作为最频繁接触的实践基地,家庭生活从时间延续性、内容广泛性到情景真实性方面都是学校课堂无法比拟的,家长参与教育训练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家校合力共建机制是培养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有力保障。《萨拉曼卡宣言》也明确“家长应和教师共同分担特殊儿童的教育”。因此,为了整合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力量,将教育训练由学校向家庭有效延伸,教师可通过家访等方式对智障学生的类别、生活难题以及发展方向等达成共识,共同制定家校合力训练方案,让学校学习和家庭训练得以有效衔接。此外,学校可定期组织家长座谈会,分享交流各位家长积累的矫治训育的经验和技巧,也可以邀请具有一定教育康复技巧的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培训工作中。
参考文献:
[1]王亚楠,尚清,等.生活技能训练对精神发育迟滞患儿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9(5).
[2]刘春玲,马红英.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许志良.体育游戏对智障学生动作技能学习的影响——以南靖县特殊教育学校为例[J].体育科学研究,2012(6).
(责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