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小种群川柿野外资源现状
2021-04-20刘燕琴刘正宇
刘燕琴,刘正宇,曹 敏,王 黎,张 军
[1 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重庆,408435;2 重庆中药材良种选育与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重庆,408435]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PSESP)指分布地域狭窄或呈间断分布,长期受到外界因素胁迫干扰而呈现的种群退化和数量持续减少,已经低于稳定存活界限的最小生存种群,难以维系其正常繁衍而濒临灭绝的野生植物种[1]。野生植物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对于延缓物种灭绝、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2]。近年来,对华盖木Manglietia-stumsinicum[3]、漾濞槭Aceryangbi-ense[4]、滇桐Craigiayunnanensis[5]、南川茶Camelliananchuanica[6]、伯乐树BretschneiderasinensisHemsl[7]、缙云黄芩Scutellariatsinyunensis[8]、伞花木Eurycorymbuscavaleriei[9]、木波罗Artocarpusheterophyllus[10]、崖柏ThujasutchuenensisFranch[11]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开展了人工繁育、迁地保护和引种回归等科学研究,为这些植物的有效保护提供了技术指导和示范。
川柿Diospyrossutchuensis是西南地区极小种群植物种之一,资源稀少,柿果可食用,具有较高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记载柿果、柿蒂、柿根均可入药,现研究表明其具有活血降压、润肠通便等功效[12]。为了进一步掌握川柿资源现状及生境,笔者于2018-2020年对其野生资源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实地调查对其濒危等级进行评估,以期为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支持。
1 川柿资源研究历史
1941年老一辈植物学家杨衔晋在四川盆地东部岳池县的华蓥山白云庵,海拔1 300 m左右的林中发现带果(未见花)、形态独特的柿树,命名新种“川柿”[13]。当前,在《中国植物志》川柿的记载中,仍然缺少有关川柿花器官记录。而国内植物学家在近80年里一直在寻找川柿的踪影,但在原发地——四川省岳池县华蓥山白云庵已找不到川柿植物;在全国第2次、第3次中药资源普查研究中,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刘正宇老师和中国科学院的李振宇老师在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上发现了1株疑似“川柿”,但未见花、果。后来在第4次全国中药材普查研究中,2016-2018年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刘正宇研究团队在重庆市四面山发现了独特、珍稀柿树小群体,共6株,以新种命名“四面山柿”,并制作标本送中国科学院李振宇老师进一步鉴定,最终确定不是新种,而是川柿;并第1次收集到了有花、果的川柿植物标本。
2 川柿分布概况
川柿野外分布于江津四面山自然保护区内(N28°33′—N28°40′,E106°20′33″—E106°20′36″),海拔863±30 m的狭长区域。其气候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3.7 ℃,降水量1 522.3 mm,溪流较多。森林覆盖率达95.41%,主要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慈竹林、亚热带灌丛沟谷。受历史上烧荒、烧炭、放牧、砍伐、修路等人为干扰,其资源残留于狭窄地带,生境极为脆弱,一旦遭受破坏,难以恢复。
3 川柿生物学特性
3.1 野生资源概况及伴生植物特点
经过系统的野外调查发现,川柿在四面山保护区有大窝铺村、大黄沟、小黄沟3个分布点,离溪边20~80 m,各分布点之间相距50~300 m。大窝铺村有植株1株成年植株,株高6.1 m,胸径27.5 cm,冠幅3.3 m×3.2 m,2019年5月开花,同年10月见果,周围未见小苗。大黄沟有植株4株,株高在4.1~9.2 m(最大植株冠幅7.8 m×7.5 m),胸径分别为10.5、15.5、9.0、7.2 cm,见开花和结果,周围未见小苗。小黄沟有成年植株1株,株高5.5 m,胸径15.1 cm,冠幅2.3 m×1.5 m,见花和果,周围未见小苗。川柿伴生植物种见表1。
伴生植物由少量乔木、灌木,大量蕨类、藤本和草本植物组成,包括24科32属33种植物,其中藤本占15.1%、蕨类占24.2%、草本占30.3%。
表1 四面山川柿伴生植物
3.2 植物学特征
乔木,高7~10 m,树皮灰色,有皱纹;嫩枝绿色,有小柔毛;去年生枝无毛或疏生小柔毛。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长8~12 cm,宽2.8~4.7 cm,先端急尖,极少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圆形,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绿色,中脉上面凹陷,有微柔毛,下面凸起,疏生长伏毛,侧脉每边6~8条,上面凹陷,下面凸起;叶柄长6~10 mm,密被短柔毛。花白色,坛状,花瓣张开向后翻卷,雄蕊4枚,雌蕊1枚。果腋生,单生,近球形,直径3~4 cm,黄绿色,密被短柔毛,有种子2~7粒;种子褐色,近肾形,长1.6~1.8 cm,宽约1.1 cm;宿存萼裂片4,卵形,长1.2~1.8 cm,宽1~1.4 cm,有脉纹,两面有毛;果柄长1.2~2 cm,密被柔毛。其植物学特性见图1。
图1 川柿植物学特性
4 濒危等级及评估
对川柿进行濒危等级评估结果显示,其分布面积极小,不到3 km2,实际占有面积有60 m2,野生种群数量为6株,依据IUCN全球物种濒危等级评估标准[14],川柿应评估为濒危(EN,B2a)。
5 讨论
植物濒危等级的确定需要对所评估物种的野外资源进行详尽调查,包括分布面积、居群、个体数量、是否正常繁衍等。而川柿因野外调查缺乏(完整标本缺少),导致其资源分布、植株数量、生存状况不清,所以研究甚少。通过我所对川柿资源调查研究及重新发现,将为川柿研究提供有效途径。
川柿资源稀少,分布点相距近,容易被人为采挖及生境破坏,建议当地保护区加强巡视和保护。同时,川柿野生植株均为成年植株,不建议迁地保护。经近年观测研究发现,川柿有开花、结果现象,但植株旁并无小苗,急需开展其繁殖生物学特性、繁殖方法相关研究,为植株数量增加、小苗回归、野生资源保护等提供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