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乙拉西坦与拉莫三嗪治疗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的疗效比较
2021-04-20杜真真郭武玲张莉党治兰王金香
杜真真 ,郭武玲 ,张莉 ,党治兰 ,王金香
癫痫是儿科神经系统常见的疾病,其中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是一种具有年龄性的癫痫综合征,多发于2~14岁儿童。BECT的发病率约为7/10万~21/10万,占各类儿童癫痫的15%~24%[1]。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单侧面部感觉运动症状、言语不能、阵挛性抽动和强直性收缩等,在一定程度上对患儿的认知能力及智力造成较大的影响[2],故对频繁发作、继发性全身发作的患儿需及时进行药物治疗,控制病情发展[3-4]。奥卡西平、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均是临床广泛应用的抗癫痫药物,各有优劣。基于此,本研究分别采用左乙拉西坦与拉莫三嗪治疗BECT患儿,探讨其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BECT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行24 h视频脑电图检查确诊,排除合并严重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及房室传导阻滞者、不能定期复查患者(失访2例、退出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2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有可对比性。结果详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拉莫三嗪(波兰GlaxoSmithKline Pharmaceuticals S.A.,批准文号:H20140478,规格50 mg)单药治疗,起始剂量0.3 mg/(kg·d),分两次服用,2周后增加至0.5 mg/(kg·d),此后根据发作控制情况每隔2周增加0.5 mg/(kg·d),维持剂量2~5 mg/(kg·d),分2次服用。
观察组给予左乙拉西坦(优时比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60085,规格0.25 g)单药治疗,起始剂量10 mg/(kg·d),以每2周增加l0 mg/(kg·d),维持剂量30~40 mg/(kg·d),分2次服用。
1.3 评价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采用脑诱发电位仪检测患儿的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潜伏期;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R)[5]从语言、操作方面检测患儿的智力,≤19分:极重度智力缺陷;20~34分:重度智力缺陷;35~49分:中度智力缺陷;50~69分:轻度智力缺陷;70分及以上:智力正常。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分别从年龄、性别、发作频率等方面对比患儿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有可对比性。结果详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ERP P300潜伏期和WISC-R评分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ERP P300潜伏期低于治疗前,WISC-R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P300潜伏期和WISC-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详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ERP P300潜伏期和WISC-R评分比较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前后ERP P300潜伏期和WISC-R评分差值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ERP P300潜伏期和WISC-R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详见表3。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前后ERP P300潜伏期和WISC-R评分差值比较
2.4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出现2例行为异常,1例头痛,2例嗜睡,1例胃肠不适,1例皮疹,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3%(7/31) ;观察组出现1例行为异常,2例头痛,3例嗜睡,2例胃肠不适,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7%(8/29)。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BECT是儿科常见的儿童癫痫疾病,其病因不明,大量研究表明,其发生与睡眠有密切联系,且部分患儿在入睡后不久或睡醒前发作[6]。有研究发现,频繁的临床下痫样放电可以导致患儿的反应时间延长,甚至反应缺失,提示临床下异常放电可能伴随短暂的认知功能改变[7]。据报道,BECT患儿成年后发作已消失,但在语言表达方面与正常人相比仍然有差别[8]。因而,临床上对于BECT的治疗,不仅应以控制发作为目标,更应对临床下痫样放电予以治疗,以改善患儿的认知功能,提高患儿生活品质。
ERP是一种评估认知功能的工具,其对大脑电活动的监测敏感性高,无创伤,可重复测量,同时不受被评估者受教育程度、年龄、主观意识的影响[9]。WISC-R评分是目前最常用的心理测量工具,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2011年发布的《评定癫痫神经心理并发症的治疗指南》优先推荐[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P300潜伏期低于治疗前,WISC-R评分高于治疗前。分别服用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治疗后,两组患儿P300潜伏期较前明显缩短,提示这两种药物治疗对癫痫患儿的认知功能有一定正影响,与既往研究一致[11]。两组治疗后P300潜伏期和WISC-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两种抗癫痫药物治疗BECT的效果均显著。左乙拉西坦具有较强的抗癫痫作用[12],对部分性[13]和全面性大发作均有效。作为一种新型抗癫痫药物,它属于吡咯烷酮的衍生物,其与吡拉西坦衍生物中的左旋乙基吡拉西坦属于类似化合物,此类化合物(吡拉西坦、奥拉西坦、阿尼西坦)等均属于促认知药物,作为脑保护剂广泛应用于临床[14]。此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左乙拉西坦可以改善患儿的认知功能。有动物实验表明,左乙拉西坦能上调大鼠海马组织中神经突触信使核糖核酸(SYNmRNA)的表达来改善癫痫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15]。既往研究显示,左乙拉西坦可以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16],如注意力、语言流利程度等[17],本研究结论与其相符。
拉莫三嗪为广谱抗癫痫药,是一种苯基三嗪类化合物,它在肠道内吸收迅速、完全,没有明显的首过代谢。有研究表明,拉莫三嗪通过抑制电压敏感型Na+通道从而稳定神经元细胞膜、持续调节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等兴奋性突触前递质的释放,进而抑制反复放电[18]。同时对癫痫患者认知功能有长期的良好作用[19-20]。动物实验研究发现,拉莫三嗪在中、高剂量时可增加大鼠海马区细胞Bcl-2表达并减少Bax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对海马细胞具有保护作用[21]。
本研究两组患儿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嗜睡、头痛、胃肠不适、行为异常和皮疹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工作中可通过小剂量起始、缓慢加量来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BECT患儿采用左乙拉西坦和拉莫三嗪治疗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可改善患儿的认知功能,提高其智力水平。但本研究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如纳入研究病例数较少、随访周期短,未考虑地区因素等,还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