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432例学龄期儿童睡眠问题调查分析
2021-04-20刘文兵
黄 佳,刘文兵,邬 清
(南通市妇幼保健院,江苏 南通 226006)
人一生中有1/3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睡眠是人类赖以生存、机体正常运转的基础,尤其对儿童的体格生长、记忆巩固、能量恢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2]。学龄期是睡眠习惯形成和建立的关键时期[3],学习是学龄期儿童的主要活动,想要获得好的学业成绩,良好的睡眠质量不可或缺。然而,在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常常因为功课紧张、课外参加各种培训班等,使得上床睡觉时间延迟,睡眠时间和质量得不到保障。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25%的儿童及青少年经历过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或睡眠障碍,睡眠问题在儿童及青少年中非常普遍,并且往往被家长及老师忽视[4-5]。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调查南通本地学龄期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情况,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学龄期儿童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学习效率等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9年5月从南通市崇川区、港闸区和开发区随机整班抽样选取一年级至六年级9个班在校学生453人,剔除可能影响睡眠的一些因素,主要包括患发育行为障碍性疾病(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困难)和/或服用精神类药品(如兴奋药、抗惊厥药、抗组胺药等)者共21人,合计432人纳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及其监护人均知情同意参加调查。
1.2方法
本次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指导儿童家长现场一对一填写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hildren’s sleep habits questionnaire,CSHQ),由父母回忆过去4周中孩子的睡眠情况,选择表现比较典型的l周进行填写。CSHQ问卷参考国际睡眠障碍分类,2000年由Judith A.Owens博士根据学龄前和学龄儿童的生理特点编制而成,其适用于“4~12岁”儿童的睡眠情况调查。问卷含45题,其中33题进入计分系统,分别从8个不同层面反映常见的儿童睡眠问题[6],包括:①就寝习惯;②入睡潜伏期;③睡眠持续时间;④睡眠焦虑;⑤夜醒;⑥异态睡眠;⑦睡眠呼吸障碍;⑧白天嗜睡。李生慧等于2007年将CSHQ引入中国,并进行信度和效度的研究,证实其适用于我国学龄儿童睡眠状况研究,并详细描述计分标准。CSHQ总分>41分定义为存在睡眠问题,得分越高提示睡眠问题越严重。各维度得分大于参考值2个标准差为存在相应维度的睡眠问题[7]。
1.3质量控制
调查前对项目组所有医生进行统一培训,由长期照料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填写问卷,医生当场指导并检查问卷填写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1.4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学龄期儿童的一般情况
本次研究对象共计432人,年龄为8~13岁,平均(10.45±1.69)岁;男童213人(49.3%),女童219人(50.7%),男女童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05)。
2.2不同时段学龄期儿童的睡眠模式
将学龄期儿童平时睡眠模式与周末睡眠模式进行比较,平时上床时间、入睡时间、晨醒时间、起床时间均明显早于周末,且平时睡眠时间明显少于周末(均P<0.05),平时与周末的入睡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时段学龄期儿童睡眠模式的比较结果
2.3学龄期儿童总体睡眠各维度情况
在432名学龄期儿童中,有231名儿童存在睡眠问题,总体睡眠问题发生率为53.5%。CSHQ量表各维度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白天嗜睡、睡眠持续时间不规律、异态睡眠、睡眠焦虑、就寝不良习惯、夜醒、入睡潜伏期、睡眠呼吸障碍,所有儿童睡眠习惯问卷总平均(42.1±6.3)分,见表2。
表2 432名学龄期儿童睡眠各维度分值
2.4不同性别学龄期儿童不同时段的睡眠模式
在不同性别儿童中,平时上床时间、入睡时间、晨醒时间、起床时间、入睡潜伏期、睡眠时间,以及周末上床时间、入睡时间、晨醒时间、起床时间、入睡潜伏期、睡眠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睡眠问题各维度及总体睡眠问题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3 不同性别学龄期儿童不同时段的睡眠模式比较结果
表4 不同性别学龄期儿童睡眠各维度发生率的比较结果[n(%)]
2.5不同年级学龄期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情况
将研究对象按年级分组,一、二年级为低年级组,147人(34.0%);三、四年级为中年级组,147人(34.0%);五、六年级为高年级组,138人(32.0%)。不同年级组学龄期儿童睡眠问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不同年级学龄期儿童睡眠问题发生率的比较结果[n(%)]
2.6不同夜晚睡眠时长对学龄期儿童睡眠各维度的影响
将研究对象按照夜晚平均睡眠时长分为<9小时组,81人(18.8%);9~<10小时组300人(69.4%),≥10小时组51人(11.8%)。在不同夜晚睡眠时长的睡眠问题各维度中,仅睡眠持续时间不规律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7个维度及总体睡眠问题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6。
表6 不同夜晚睡眠时长学龄期儿童睡眠各维度发生率的比较结果[n(%)]
2.7肥胖对学龄期儿童睡眠各维度的影响
根据WHO标准,将5~19岁儿童身体质量指数(BMI)>2SD定义为肥胖[8]。将研究对象分为肥胖组,36人(8.3%);非肥胖组396人(91.7%)。两组间睡眠呼吸障碍、异态睡眠及总体睡眠问题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6个维度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7。
表7 肥胖对学龄期儿童睡眠各维度发生率的比较结果[n(%)]
3讨论
3.1学龄期儿童睡眠的一般状况
本调查发现,学龄期儿童平时与周末睡眠波动比较大,平时上床时间、入睡时间、晨醒时间、起床时间均明显早于周末,但平时睡眠时间明显少于周末,这一结论与北京市海淀区2~3岁儿童睡眠情况[9]相一致,其充分说明了学龄期儿童生活缺乏规律,平时上学期间与周末休息期间睡眠情况差异偏大,这与家长培养儿童良好睡眠习惯的意识比较薄弱,学龄期儿童尚未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关。有研究发现,工作日和周末睡眠时间的差异与中学生学习成绩差有明显相关性[10]。因此,在小学阶段应注重培养儿童良好的规律睡眠习惯,尽量将平时与周末的睡眠时间差控制在半小时以内。
3.2学龄期儿童睡眠的总体情况
本调查显示,学龄期儿童睡眠问题发生率为53.5%,低于深圳市学龄期儿童的69.5%[11],但明显高于广东澄海地区4~12岁儿童的31.0%[12]及全国8个城市28 424名2~12岁儿童的27.11%[13]。学龄期儿童在周末喜欢熬夜,周末晚睡晚起现象非常普遍,这种不良习惯是导致睡眠问题高发的重要因素。本调查显示,学龄期儿童睡眠问题各维度的发生率在10.4%~67.4%之间,其中白天嗜睡、睡眠持续时间不规律、异态睡眠的发生率较高,其会严重影响学龄期儿童白天的精神状态和学业情况[14]。
3.3不同性别和年级组间学龄期儿童睡眠问题分析
本调查发现,在睡眠模式中,男女童周末上床时间有差异(P<0.05),而平时上床时间、入睡时间、晨醒时间、起床时间、入睡潜伏期、睡眠时间,以及周末入睡时间、晨醒时间、起床时间、入睡潜伏期、睡眠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级组学龄期儿童总体睡眠问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大部分文献报道[15-16]相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大部分学龄期儿童尚未进入青春期,没有明显的性别分化差异,小学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无明显的升学压力,各年级间的学业压力也不明显,因此学龄期儿童不同性别的睡眠模式及不同年级组总体睡眠问题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当然,若后期纳入研究人数足够,可考虑6个年级分别单独进行比较,或许会有新发现。
3.4夜晚睡眠时长对睡眠各维度的影响
本调查显示,在不同夜晚睡眠时长学龄期儿童的睡眠问题各维度中,仅睡眠持续时间不规律发生率有差异(P<0.05),其余7个维度及总体睡眠问题发生率均无差异(均P>0.05)。有研究显示,北京市海淀区2~3岁儿童夜晚睡眠时长按<9小时、9~<10小时、10~<11小时、≥11小时分组后,不同组间儿童睡眠问题各维度的发生率均有明显差异[8]。本调查与北京海淀区调查结果差异考虑主要与儿童的年龄差异有关。有文献显示,2~3岁幼儿期儿童平均需要睡眠时长为12~13小时[17]。可见海淀区儿童睡眠时长普遍不足,并且组间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本调查中研究对象为8~13岁学龄期儿童,该年龄段儿童平均需要睡眠时长为8~9小时,因此按照睡眠时长<9小时、9~<10小时、≥10小时分组后,不同组间儿童总体睡眠问题及7个维度差异不明显。然而,睡眠持续时间不规律这个维度出现了组间差异,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该维度包含的3个调查题项均为家长对孩子睡眠情况的认识和评价,主观性比较强,家长对各年龄阶段孩子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的期望值差异有相关性。另外,本调查中样本量有限,或许对分组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后期有待进一步收集大样本,多分组进行比较分析。
3.5肥胖对睡眠各维度的影响
本调查显示,肥胖组的睡眠呼吸障碍、异态睡眠及总体睡眠问题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肥胖组(均P<0.05),提示肥胖会影响学龄期儿童的睡眠质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睡眠不足与肥胖的发生密切相关[18-21],这一结果推动了大量有关睡眠与内分泌代谢功能关系的研究。在我国的部分城市中,学龄期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已经高达10%,单纯性肥胖的发生除了与遗传、环境、饮食、活动等密切相关,是否与睡眠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论证。
3.6加强儿科及儿童保健科医师的作用
本调查发现,南通市学龄期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率偏高。改善学龄期儿童睡眠质量已刻不容缓,其需要儿科及儿童保健科医师团结协作,共谋策略。首先,儿科及儿童保健科医生应加强业务学习,明确睡眠是一项在儿童健康宣教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很多睡眠问题起源于婴儿期。大多数睡眠问题不仅可以治疗,还能够很好地预防。儿童保健门诊应作为对家长进行宣教的场所,可以每周系统地安排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睡眠习惯的课程,告之家长不同年龄儿童需要的睡眠时长,确保儿童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指导超重或者肥胖儿童家长科学喂养,帮助儿童合理减重。其次,儿科、儿童保健科医生可定期走进校园,分别开展教师及家长健康大讲堂,让教师及家长充分了解儿童正确的睡眠方式、睡眠问题对儿童的影响与危害、儿童睡眠问题的预防策略(一级预防)、避免现有的睡眠问题转变成慢性问题(二级预防)等内容。相信通过共同的努力,有效降低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率,以保障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