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老年信息技术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2021-04-20刘述
□刘述
当今世界正面临人类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两大趋势,一是社会数字化,二是人口老龄化。一方面,从技术进步看,信息技术推动社会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革,数字化浪潮已经席卷全球,数字化生存成为所有社会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另一方面,从人口分布看,伴随现代社会生活条件和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寿命不断延长,随之而来的是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加。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报告指出世界人口的年龄正在增长,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人群增长最快。[1]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帮助更多老年人融入数字化社会、享受数字红利,是一项亟待研究的全新课题。
信息技术可以为积极老龄化赋能。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以互联网、社交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使用有利于帮助老年人改善认知、促进社交、增进情感健康、降低孤独感和抑郁等。[2-4]在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计算机系统的对照试验中,与对照组相比,干预条件下的参与者在使用计算机时熟练度、舒适感和自我效能感更高,得到的社会支持与幸福感更多。[5-6]接受过信息素养教育的老年群体在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技能等方面都有拓宽和提高。[7]
然而,老年人数字融入不会自然而然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得到同步实现。由于老年人对信息技术的疏离或者恐慌,催生了一批以“银发”老年群体为代表的数字化弱势群体和老年数字鸿沟。因此,如何帮助老年群体提升信息技能和素养日益得到全球关注,“信息技术使用”已被列入国际组织的积极老龄化指数。[8]
一、香港老年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
在社会数字化和人口老龄化的世界大潮中,香港也面临着技术越来越“新”,人口结构越来越“老”的发展态势。
一方面,早在1998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以下简称“香港特区政府”)就公布了“数码21新纪元”资讯科技策略,旨在推动香港成为领先的数字化城市。之后,香港特区政府多次修订“数码21新纪元”资讯科技策略,以期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迁。[9]国际电信联盟发布的年度数据显示,在全球170多个经济体中,香港的信息技术指数始终处于领先地位[10-11],为香港民众融入数字化社会创建了良好的硬件、软件和社会环境。
另一方面,香港老年群体规模也不断攀升。与全球其他地区相似,香港老年人采纳信息技术的步伐也滞后于其他年龄群体。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为弥合老年数字鸿沟,香港各界多措并举,为推动老年数字融入进行了诸多探索。2019年,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计算机使用率达到52.2%,互联网的使用率达到62.2%,智能手机拥有率达到65.1%。①
香港有更多老年人应用信息技术,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信息技术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走访考察、观摩课程等方式,对香港老年人信息技术教育供给、课程教学及其影响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研究表明,香港的老年人信息技术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与时俱进等特点,对促进积极老龄化、提高老年人福祉具有积极作用。
二、香港老年信息技术教育的供给机构
香港特区政府、学校及福利机构面向老年人的需求和特点,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技术课程。其中香港特区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香港特区政府负责香港信息化的部门)和众多老年教育机构是信息技术教育和应用的主要推动力量,持续推出各类以信息技术教育为主题的培训计划,例如,“IConnect智型生活数码计划”“‘智·乐龄’”、数码技能提升计划、“乐龄资NET新世代计划”“数码新‘耆’士计划”“信息及通讯科技终身学习课程计划”等。香港面向老年人提供信息技术课程的机构主要有长者学苑、第三年龄学苑、电台、网站以及其他社会组织。
1.长者学苑
长者学苑与我国内地老年大学类似,是香港开展老年教育的机构。2007年,香港特区政府推出长者学苑计划。截至2019年底,香港依托大学、中学、小学建立了近170所长者学苑。[12]信息技术课程是长者学苑的一类重要课程,各长者学苑除了根据老年人需求自主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还以项目形式与其他机构或组织联合推出信息技术课程,如“数码耆英无障碍”“长者数码进阶计划”等项目。
2.第三年龄学苑
香港第三年龄学苑的运行模式与英国第三年龄大学的模式类似,采用的是“自下至上”的互助模式。[13]香港第三年龄学苑建于2006年,截至2019年底已经设立了50余间学习中心,其特点是由第三年龄人士“自发、自学、自教、自管”,从学习活动的发起、教学到运营管理都由第三年龄人士自发完成。[14]尽管香港第三年龄学苑的学员规模较小,其学习内容也涵盖信息技术教育。
3.广播电台
香港电台第五台是专门为老年人和教育服务的电台。在其“长进课程系列”节目中,创立了“乐龄科技知多少”“智领新时代”等专题系列内容,让老年人可以通过广播学习到数码科技知识。
4.相关网站
香港面向老年用户的网站或者资讯科技网站建设了一些网络课程。例如,“长青网”[15]是香港特区政府、长者服务机构和私人企业共同为长者建设的融社区、生活和长者服务信息于一体的互动平台,网站上设有兴趣班组、科技达人等专栏,开设长者数码教室,传播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再如,“乐龄IT易学站”[16],开设了漫游数码世界、智能保健等课程。
5.其他社会组织
其他社会组织主要以项目竞标方式参与信息技术教育。例如,香港特区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推出“长者数码外展计划”,吸引具有兴趣和能力的社会组织为特定群体的老年人,如住在安老院所中的老年人、需要照护的老年人,进行相关的信息技术培训。
三、香港老年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课程与教学
香港老年信息技术课程面向各类老年群体,教学内容涵盖信息技术应用的各个方面,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迭代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富有特色。
1.兼顾不同群体,关注各类老年学习需求
从教育对象看,香港老年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
(1)面向不同健康程度的老年人
从健康程度看,香港老年信息技术教育的对象既面向身体健康、行动方便的老年人,也包括行动不便、部分失能、患有认知障碍的老年人。相关供给机构针对不同健康程度老年人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和可能性,设计开发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涉及各类信息技术应用。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游戏协助患有认知障碍症的老年人训练手部动作及眼力,利用多人触控训练系统促进老年人之间互动等。
(2)面向不同生活状况的老年人
从生活环境看,既包括居家生活的老年人,也包括住在安老院所、日间护理中心的老年人。从经济状况看,兼顾不同经济能力的老年人。为降低老年人学习的经济负担,还通过各种可行机制,让部分老年人可以获得免费或者学费相对低的课程。
(3)面向不同学习基础的老年人
从教育程度看,香港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学员涵盖不同文化水平所有人群。从信息技术能力基础看,兼顾零基础或者具备一定信息技术能力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开发不同程度的课程,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大的课程选择空间。
2.内容涵盖广泛,注重发展性与时效性
从培训内容看,香港老年人信息技术课程无论是横向涵盖领域还是纵向延展层次都很丰富,并且随着信息技术发展,针对老年人特点和需求,不断更新发展,具有时代特色。
(1)以应用为导向,融合多种应用场景
从培训内容广度看,香港老年信息课程与老年生活中的各类应用场景密切相关,涵盖各种不同领域,涉及衣、食、住、行、康、养、乐、学等,重在培养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所需的各类知识和技能,其类别、内容范畴及课程名称示例,见表1。
表1 香港老年信息技术课程概况
(2)针对不同基础,开设层阶递进课程
从培训内容深度看,考虑到不同老年学习者的基础,很多长者学苑开设了系列晋阶课程,方便老年人循序渐进,逐步晋阶学习信息技术。以香港新界西长者学苑联网开设的资讯科技系列课程为例,分为初阶、中阶和高阶3个层级,每个层级又细分为上、下两门课程,每门课程约7节课,并且专门设计了配套教材,供学员在课上和课后使用。不同阶段的课程对学员对象、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学习成果等方面都有相对应的要求。
(3)响应技术变化,迭代开发更新课程
从培训内容发展的时间维度看,香港老年人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门类日益丰富,内容始终与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保持同步,不断将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引入到新课程中。课程内容具有发展性。早期的课程内容包括实用电脑操作、中文输入法等,近年的课程不仅涉及当下的主流媒体和应用,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Facebook、微信等,还包括VR工作坊、云端工具、智能家居工作坊、智能安老新体验、无人机及航拍实验等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前沿领域的内容。
3.教学方式灵活,倡导代际互动、深度参与
从教学形式看,香港老年人信息技术教育既有多样性、灵活性,也因地制宜,具有独特性。
(1)以面授教学为主体,多种方式并存
按照教学使用的主要媒体,香港老年信息技术教学可以粗略分为面授教学和以网络教学、广播教学为主要形式的远程教学。面授教学仍然是最通用的教学方式,远程教学则为老年学员拓展了学习途径和学习机会。
其一,面授教学。面授教学让老年学员走出家门,回归社会,接触其他社会成员,这也是老年人保持与社会互动的一种有效方式。香港老年信息技术教育中的面授教学,主要采用小班形式,通常有十几名学员。交互方式包括讲解、操作、交流分享、工作坊、参观、体验等。通过面授教学,老年学员与导师、助教、义工(志愿者)、同学等直接交流、互动。这个过程既让老年学员获得信息技术使用的及时反馈,也让他们从程度相近的其他老年学员表现中找到共鸣,降低学习信息技术的恐惧感,增强学习自信。此外,面授教学还帮助老年学员建立友谊和交流圈,找到归属感。
其二,远程教学。香港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远程教学是面授教学的重要补充,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近年来,香港面向老年人的以信息技术为主题的网络课程逐渐增多,例如,网络保安及知识、智能手机装置操作、漫游数码世界课程等。课程内容以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方式呈现,主要交互方式包括人机界面交互、互动练习题目等。此外,广播也是信息技术课程远程教学的一种重要载体,主要是通过收音设备单向传输学习内容,部分课程配有文本资料,安排了重播时间,也可以通过电台网站利用更多终端设备收听。
(2)以长幼共融为重点,丰富参与形式
按照老年学员的参与特点,香港老年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可以分为常规教学方式、长幼共融教学方式、长者互助教学方式。后两种方式,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老年人社会参与和融合。
其一,常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由课程导师主导,老年学员以普通学生身份学习。课程导师会根据老年学员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安排教学方式,如讲授、参观、线上交流等。
其二,长幼共融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会有大、中、小学生参与,年轻学生可以作为导师、助教或者义工。长幼共融教学方式是香港老年教育特色之一。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发挥年轻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对老年学员给予学习支持,实现对老年学员的数字反哺;另一方面也借此增进老年学员和年轻学生之间的代际交流和理解,相关的教学经历被纳入年轻学生课业的弹性学时中,促进了老年教育和大中小学教育的融通。在长幼共融教学模式中,年轻学生与老年学员的比例可以达到2∶1甚至1∶1,为解决老年学员信息技术操作中的个性化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三,长者互助教学方式。这类教学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课程导师、学员全部是老年人,互相交流分享信息技术技能;另一种是往届优秀的老年学员或者具备义工资格的老年学员在教学过程中为其他学员提供支持和服务,体现了老有所为、老年教育老年人办的理念。
四、小结与启示
相对于香港地区而言,我国内地在社会数字化进程中,老年群体仍然是沉默的大多数,人口老龄化和社会数字化的双重挑战更大。
一方面,内地老龄化速度将在未来三四十年间明显加快,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20%,到206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最高峰,并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相对的高位(33%左右)。[17]
另一方面,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18]尽管互联网持续向高龄人群渗透,但是截至2019年6月,60岁及以上的人群仅占网民总数的6.9%,存在着巨大的老年数字鸿沟,老年信息技术教育的需求体量庞大。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社会踩了刹车,却给数字化踩下了油门,同时也让老年数字鸿沟问题的冰山浮出水面,健康码、付款码、用餐码等让很多老年人无所适从。因此,老年信息技术教育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
对香港信息技术教育的调研表明,香港的老年信息技术教育既务实,也与时俱进,对于促进积极老龄化和老年数字融入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为内地老年信息技术教育带来以下启示。
1.拓展老年信息技术教育渠道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缩减数字鸿沟的重要方法之一。进入21世纪,香港各界持续创造和扩大老年人信息技术培训机会。这些举措的综合效应促进了香港老年人的数字融入。香港为老年提供信息技术教育的主体具有多元性。从社会机构层面看,香港特区政府负责信息技术的相关部门、老年教育机构、安老院所、媒体、非政府组织、私营企业等通过项目、课程、活动等广泛参与到老年信息技术教育中。从教学层面看,老年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提供者不仅包括专家、专职课程导师,也包括老年学员和年轻学生。一些老年学员在掌握了一定信息技术技能后,发展成为相关课程的义工或者助教、导师,不仅扩大了社会参与,也实践了老有所为,这些都是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内容。此外,建在大中小学的长者学苑,年轻学生在帮助老年人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也促进了社会场域中代际之间的理解、交流和融合。
纵观我国内地,已有研究表明,现阶段我国内地老年信息教育途径过于单一,不少老年人因担心被子女嫌弃或者在朋友面前丢面子,实际上最不想向子女或者朋友学习信息技术,更期待通过政府或者社会渠道学习信息技术。[19]因此,应该进一步激活老年大学、老年服务机构、公益组织、信息产业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能动性,通过政府引领、项目推动,促进老年信息技术教育主体的横向、纵向联系和供需对接,拓展路径和方式,推动老年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应充分认识“数字反哺”的重要价值。代际之间数字鸿沟与数字反哺两者之间的互相依存与制约,是后工业化时代的显著特征[20],代际互动是缩小代际之间数字鸿沟的重要渠道[21]。一方面,加大社会宣传和引导,促进家庭内部年轻世代对年长世代的帮助,打破家庭代际“数字反哺”的壁垒;另一方面,与长辈对晚辈教育中“易子而教”类似,在社会场域拓展年轻世代对老年世代的“数字反哺”,通过志愿者、公益活动等弥合代际之间数字鸿沟。
2.增强老年信息技术教育适用性
老年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兼具同质性与异质性[22]。信息技术应用内容庞杂并且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因此,老年信息技术教育具有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教育过程的长期性。如前所述,香港信息技术教育面向各类老年群体,教学内容涵盖信息技术应用各个方面,课程主题紧跟信息技术发展,既有短期课程,也有长期的晋阶课程。课程内容贴近生活应用,以兴趣为导向,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不求“毕其功于一役”的系统性,体现即学即用、循序渐进的适用性,为提高香港老年人信息技能和素养、促进数字融入提升幸福感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国内地的老年信息技术教育尚未引起广泛关注,无论是信息技术教育的覆盖人群、课程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有很大提升空间。以教学内容为例,内容安排系统性和理论性强,如计算机基础知识、键盘操作、文件管理、Office应用、安全维护等,老年学员往往学到后面就忘记前面的知识与操作技能,获得感低,兴趣很难持久。[23]此外,尽管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促进老年群体终身学习的重要因素,但其老年信息技术应用满意度仍需提升。[24]为此,相关机构需要进一步挖掘老年信息技术教育需求,完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打破重理论、轻实践,追求大而全、轻视小而美的课程建设模式,增强老年信息技术教育的适用性,减少老年人对信息技术的排斥感、恐惧感,增强老年应用信息技术的效能感和成就感,让老年学员体会到信息技术有用,并能善用信息技术;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信息技术教育内容体系的层次性和递进性。
3.加强老年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信息技术教育是与信息技术发展相伴而生的新兴领域,对老年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还存在很多真空地带。以香港为例,老年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研究滞后于老年信息技术教育实践,在中英文文献中几乎都没有发现直接相关的研究,尚未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相对而言,我国内地的老年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得到一些学者关注,但是相对于体量巨大的老年信息技术教育实践需求而言,研究还不充分、不成体系,鲜有老年信息素养类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成果。[25]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老年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定位、目标定位、内容定位等模糊不清。因此,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不仅紧迫,而且必要。老年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可以从三个方面切入:其一,借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成果,将其中适用于各个年龄阶段的具有一般意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引介到老年信息技术教育之中;其二,开展老年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证研究,对老年信息技术教育的学习需求、内容框架、学习成效及影响进行深入探索;其三,开展地域研究或者合作研究,对不同地区的老年信息技术教育实践的有益经验进行分析和挖掘,积极促进经验的理论化转换和实践推广,进而丰富、拓展和深化老年信息技术教育。
注 释:
①资料来源: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主题性住户统计调查第69号报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