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息风痛消饮治疗偏头痛伴焦虑55例疗效观察
2021-04-20李红福杨莉丽岳崇伟滑县中医院河南滑县456400
★李红福 杨莉丽 岳崇伟(滑县中医院 河南 滑县 456400)
偏头痛是指一侧或双侧颞部反复发作的一种神经搏动性头痛,发作时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及生活质量,甚至还可引起记忆力减退、失眠及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障碍。研究表明,偏头痛发病机制与5-羟色胺密切相关,当偏头痛急性发作时血小板中5-羟色胺含量降低,而脑干中5-羟色胺能神经元及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可调节颅内血管舒缩[1]。因此临床治疗本病通常采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以抑制神经元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过量摄取,保持其正常水平,从而减少偏头疼发生[2]。然而单纯西药治疗仅能短暂缓解症状,难以达到根治效果。基于此,笔者对偏头痛伴焦虑患者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本院自拟息风痛消饮,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焦虑情绪,现将临床观察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8年2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109例偏头痛伴焦虑患者为观察对象,以掷币法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男28例,女26例;年龄33~48岁,平均(38.92±4.11)岁;病程1~10年,平均(6.08±1.03)年。观察组:男26例,女29例;年龄30~50岁,平均(39.45±3.56)岁;病程2~8年,平均(5.88±1.25)年。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参照《前庭性偏头痛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中的偏头痛诊断标准[3]。(2)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学》[4]中的头痛诊断标准,同时符合肝阳上亢证型辨证标准: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数。
1.3 纳入标准 经本院相关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符合上述西医、中医诊断标准及辨证标准;SAS评分均≥50分;近期未用药治疗;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其他疾病引起的继发性头痛;颅脑外伤、高血压、颅脑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头痛;精神系统疾病及其他疾病引起的焦虑;对本研究所用药物存在禁忌证。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服用帕罗西汀片(北京万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133084,规格:20 mg),20 mg/次,早餐时吞服,1次/ 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本院自拟息风痛消饮。中药组方:白芍15 g,川芎12 g,天麻10 g,钩藤12 g,蜈蚣3 g,全蝎6 g,黄芩10 g,丹皮10 g,夜交藤15 g,甘草10 g。随症加减:头痛剧烈、目赤口苦、便秘溲黄者,酌加夏枯草、龙胆草、大黄;头晕目眩、视物不明、腰膝酸软者,酌加枸杞子、山茱萸;巅顶痛甚者,酌加藁本;颞部痛甚者,酌加郁金;风寒头痛者,酌加防风、紫苏;风热头痛者,酌加葛根、薄荷。1剂/d,水煎,早晚分服。
两组均持续治疗1个月。
1.6 观察指标 (1)采用疼痛数字评分量表(NRS)[5]评价患者疼痛程度,分值0~10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烈疼痛,得分越高提示疼痛程度越严重。(2)治疗前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1个月内头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3)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脑脊液β-内啡肽(β-EP)水平。(4)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患者焦虑状况。量表包括14条题目,采用0~4分5级评分法,0分为无症状,4分为极重,总分56分,14分以下为分界线,得分越高提示焦虑越严重;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患者焦虑状况,包括20条题目,采用1~4分4级评分法,1分为没有或很少有,4分为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总分80分,50分以下为正常,得分越高提示焦虑越严重。(5)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患者睡眠质量。18个自评条目组成7个成份,每个成份按0-3级计分,总分为21分,得分越高提示睡眠质量越差。
1.7 疗效评价标准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的相关标准。治愈:头痛消失,各项实验室检查正常。好转:头痛减轻,发作时间缩短或周期延长。未愈:头痛症状未见改善或加重。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用χ2检验。P<0.05表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头痛发作情况及NR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NR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头痛发作情况及NRS评分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头痛发作情况及NRS评分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t=18.7872,33.4168,40.9461,▲P<0.05。
?
2.2 两组β-EP水平及HAMA评分、PSQI评分、S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β-EP水平、HAMA评分、PSQI评分及SA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β-EP水平高于对照组,HAMA评分、PSQI评分及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β-EP水平及HAMA评分、SAS评分、PSQI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β-EP水平及HAMA评分、SAS评分、PSQI评分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t=2.505 4,26.863 4,24.302 3,19.972 5,#P<0.05。
?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治愈18例,好转20例,未愈16例,总有效率70.37 %;观察组:治愈25例,好转27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94.55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χ2=11.0643,P<0.05)。
3 讨论
偏头痛是一类发作性且常为单侧的搏动性头痛。该病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工作、生活及学习,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同时长期焦虑、抑郁情绪也可诱发偏头痛发生,因此二者互为病因,相互影响,给疾病治疗带来较大难度。关于偏头痛病因目前临床尚有争议。研究显示,该病发生可能与激素变化、药物刺激、天气变化及强光等因素相关[7]。关于偏头痛发病机制,目前专家学者广泛提及的系血管活性物质5-羟色胺学说。5-羟色胺是人体中重要神经递质,5-羟色胺水平会随着偏头痛发作而逐渐降低,因此临床治疗该病通常采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8]。帕罗西汀是通过抑制脑神经原5-羟色胺再摄取而发挥药效,其选择性优于氟西汀、舍曲林,对胆碱能、组胺或肾上腺能受体亲和力较低,且心血管不良反应低于三环类抗抑郁剂,安全性较高,逐渐被临床广泛应用[9]。
在中医古籍文献中,尚无偏头痛病名记载,临床常依据其症状特征将其归类于“头风”“脑风”“头痛”等范畴。头为清阳之府、手足三阳经交会之所,乃脑髓之所在,居于高位,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中医认为头痛病因不外内伤与外感两种,外感多因六淫邪气侵袭,而内伤多与情志失调有关。由于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邪,风为阳邪,为百病之长,易袭阳位,因此六淫之中以风邪为主,多夹寒、湿、热之邪,邪气上犯巅顶,使清阳之气受阻,气血凝滞,发为头痛。且头风时作时止,遇触即发,与风性之善行数变相类。又因情志不遂,七情内伤,肝失条达,气郁阳亢,肝郁化火,热极生风,外风引动内风,肝风上扰,扰动清窍而致发病,故而治以平肝潜阳、熄风止痛,方用自拟息风痛消饮。方中天麻、钩藤为君药,天麻善息风止痛、平抑肝阳、祛风通络,钩藤善清热息风、平肝止痛,二者合用以平抑肝阳、息风止痛;蜈蚣、全蝎通络止痛、息风止痉,黄芩、丹皮清泻肝火,四者合为臣药,助君药清热息风、泻火止痛;白芍既柔肝止痛、养血调经,又能平肝抑阳,川芎入血走气、善祛风止痛,夜交藤既养心而安神、又祛风邪而通络,三者合为佐药,以养血柔肝、养心安神、祛风止痛;甘草为使,调和众药,诸药相合,共奏息风止痛、平抑肝阳、养血柔肝之功。动物实验表明,天麻中的天麻素能抑制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原生酸敏感离子通道的活性,缓解在大鼠足底注射乙酸导致的疼痛,且还能反转所有测试的焦虑、抑郁样行为,具有抗焦虑和神经保护作用[10-11]。动物实验表明,川芎水煎剂能抑制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且能显著减轻受损神经根的水肿变性、髓鞘脱失等损伤,减轻模型大鼠的颈神经根性疼痛[12-13]。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芍中的白芍总苷具有显著镇痛作用,能抑制小鼠扭体和嘶叫,同时还能降低光热法致痛小鼠的痛阈值[14]。
β-EP为β-促脂激素C末端31肽,属抑制性递质,能干扰中枢疼痛通络传递,从而发挥镇痛作用,且镇痛效力比吗啡强几十倍[1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β-EP水平高于对照组,可见息风痛消饮能显著提高β-EP水平,发挥较好镇痛效果。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证实息风痛消饮能有效缓解偏头痛患者症状,减少头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观察组HAMA评分、PSQI评分及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显示息风痛消饮在缓解疼痛的同时还能改善偏头痛伴焦虑患者的负面情绪,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息风痛消饮能显著缓解偏头痛伴焦虑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及睡眠质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