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案工作介入亲子关系改善的实务探索

2021-04-19王旭

社会与公益 2021年2期
关键词:介入亲子关系个案

王旭

摘 要:本文通过个案研究法,借助社会治疗模式理论及情绪ABC理论的指导,针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存在的消极亲子沟通和突发性亲子沟通不畅的状况进行介入服务,并充分发挥社工所具备的教育者、协助者及伙伴等多重角色功能,引导青少年主动意识到亲子沟通中自身所存在的错误认知,进而帮助亲子双方实现信息准确传递,最终引导青少年及家庭成员掌握正确的亲子沟通技巧和情感表达方式,以此改善不良亲子沟通状况且营造良好的亲子沟通氛围。

关键词:个案;介入;亲子关系

一、个案背景

案主小明(化名),男,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该个案是由案主父母主动求助。案主是随父母来甘肃省兰州市务工暂住人员且与父母生活在一起。

据其父亲讲,案主存在做事拖拉、不能主动完成作业、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考试成绩不好等问题。并且,在学校经常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取笑,所以其日常玩伴是普遍比案主年龄小的孩子。案主每天回家写作业时情绪不稳定且容易哭,并且拒绝与家人沟通。

当社工与案主首次面谈时,案主情绪极不稳定且哭闹,并主动认可其父所说问题。在社工循序渐进的引导下谈话逐渐深入,案主情绪慢慢稳定。首次面谈最明显的感受是案主表现得对其父母和老师非常不满,且对父母表现出极为抗拒及仇视的态度。

二、预估分析

(一)个人行为及原因

通过案主家人介绍,得知案主从小跟随父母及外公外婆四处打工,没有长久的固定居所。而当父亲经常性外出工作时,则案主多半时间和母亲及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由于隔代抚养重养轻教的状况,以及案主小学阶段在多个学校完成学业,使其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表现为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边玩边写等不良状况。分析案主个人行为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健全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不畅;在孩子幼年时,因家长未能及时规范孩子行为,致使孩子自控力较差。而这些状况都是导致案主学习成绩不好、在校期间行为怪异而引发老师批评及同学排斥的主要原因。最终,案主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加剧了其学习主动性低、无法独立完成作业、情绪不稳定及经常哭闹等问题。

(二)家庭环境

案主父亲是安徽人,母亲是四川人。案主从小跟随父母外出打工,居无定所。直至案主6岁时,因其父亲的工程在甘肃省会宁县,所以入读会宁县某小学。父亲忙于做工程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由母亲及外公外婆主要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及学习。

母亲对案主的教育比较关注,且希望将案主培养成为一名大学生。但由于每天不停督促案主写作业的方法不得当,导致其养成了过分依赖母亲督促的生活习惯,不能自主学习。2018年,案主的母亲再次怀孕,父亲的工程也由会宁县转到兰州市,所以案主于同年九月转入兰州某小学继续学业。案主面临陌生的学习环境,加之母亲因照顾刚出生的妹妹而对案主疏于关心,在此背景下,案主不仅在生活上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在学习上也陷入困境,进而认为没有人喜欢他,并以哭鬧的方式试图引起父母关注,久而久之,案主在失望之后逐渐产生了仇恨父母的不良情绪。

当前,案主父亲对儿子已无计可施,加之其深信“拳头底下出成绩”的悖论,经常对案主施以暴力教育。据案主说,其父经常对其轻则拳打脚踢,重则棍棒相加。而此时,母亲对儿子的种种表现也深感失望不满,并经常唠叨案主,甚至以辱骂的方式教育案主。久而久之,案主与父母之间逐渐形成相互反感甚至仇视的失范家庭亲子关系。

(三)学校环境

案主转入新学校后,不能按时完成各科作业且考试成绩不理想,致使其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欺负。例如,个别任课老师因案主考试成绩过低,拉低班级平均分且影响班级及格率,便使用比较粗暴的方式教育案主,甚至公开表示不让其他同学与案主交往。班主任虽然希望通过正向的教育方式帮助案主提高成绩,但由于案主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成绩过低,加之班级学生多无法将更多的心思放在案主教育上,因此希望家长能花更多的心思来教育案主。案主的同班同学则因为案主是新来的插班生、学习成绩不好、老师经常批评等原因,不愿意与案主交往。在此背景下,案主感觉学校生活是一种煎熬。

三、理论应用

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个体的发展受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因素的影响,这三个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服务对象的成长过程[1];人际沟通是保证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是形成个人健康人格的基本条件,其中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尤为重要。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本案案主行为失范问题成因主要是个人、家庭、学校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且影响范畴包含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而案主与父母之间存在的较为严重的沟通问题,则是引发案主种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也具有待开发的潜在能力。基于该理论,社工将采取直接治疗技巧与间接治疗技巧相结合的策略,通过直接对案主及其父母进行辅导的方式,尝试通过改善案主与父母的关系以及与案主相关的间接环境的办法[2],达到有效影响案主且规范其行为的介入目的。

在实践过程中,社工根据“情绪ABC理论”展开案例研究。其中,A代表引发事件,指服务对象所遇到的当前发生的事件;B代表服务对象的信念系统,指服务对象对当前所遭遇事件的认识和评价,它既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C代表引发事件之后出现的各种认知、情绪和行为。通常认为,C是由A直接导致的,但ABC理论认为,在AC之间还有一个B信念因素发挥着作用[3]。在本案例中,无论是案主还是案主的父母,在处理问题时都存在一些非理性的信念系统B,因此,在介入时也需要帮助案主及案主的父母打破此系统B。如图1所示:

四、服务计划及程序

(一)服务计划

案例服务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次:

首先,协助案主纠正不良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帮助案主树立自信心。

其次,与案主父亲沟通,使其认识到父子沟通不畅给孩子带来的危害,引导其父改变管教孩子的方式,改善案主与其父母的亲子关系。

再次,对案主进行课业辅导,不断缩小案主与班上其他同学的差距,力争案主的成绩在班级平均分以上;改变老师对案主的态度,使案主能很好地融入班集体生活。

(二)服务程序

案例服务程序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次:

首先,与案主建立良好的关系,深入了解问题的根本所在,陪伴案主与案主一起面对。

其次,与案主的父母沟通,和他们一起探讨对案主的管教方式,引导案主的父亲改变“拳头底下出成绩”的教育观念,帮助案主家庭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

再次,对案主进行课业辅导,帮助案主提高考试成绩,缩小与班上其他同学的差距,使案主尽快融入班集体生活。

五、实施过程

(一)了解情况,建立关系

1.初步了解案主家庭状况

案主的父亲致电咨询社工,称其儿子在学校经常被老师批评且被同学欺负,自己被老师多次叫到学校,并告知孩子不能独立完成家庭作业、考试成绩不理想、做事拖拉、爱哭等诸多问题。他表示孩子从小跟着他们到处打工,主要由其妻子和岳父、岳母照顾孩子的生活,妻子文化水平不高无法辅导孩子的课业,再加上2018年9月孩子转学到了新的学校,一下子无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对学习更加抵触,一写作业就哭闹,不与家人沟通。社工了解了情况并答应案主的父亲与案主进行面谈。

2.初步了解案主在学校的状况

社工联系到案主的班主任且了解案主在校情况,班主任反映情况与其父亲所述情况基本一致。此外,班主任特意指出,孩子所出现的问题与其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例如,案主存在好动、做事拖沓没有耐心等不良生活习惯,其父母自生二胎后对案主的生活、学习及情感明显疏于照顾。

3.与案主家长构建沟通渠道

社工联系到案主的母亲,其母表示自己对案主付出了所有的爱心和耐心。例如,不论生活多么困难,都坚持将孩子带在身边照顾,而并未像其他家长一样把孩子留到老家读寄宿制学校。此外,其母表示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特别上心。例如,从小学一年级起就盯着孩子写作业,时刻督促孩子学习,为了案主的学习用尽了心思。但案主自己不争气,到现在六年级了一写作业就哭闹,学习成绩还不好。其母表示,目前自己对案主已经失去了所有的耐心和信心,只能用打骂方式教育,即使用狠毒的语言骂案主,可案主依然是我行我素。此后,社工简单与案主的母亲分析了孩子的问题。

4.与案主构建沟通渠道

通过案主父母安排,社工与案主进行了多次面谈。期间,社工秉持理解、同理和主动倾听的沟通原则,引导案主讲述自己的故事。面谈开始阶段,案主有些抗拒;而面谈两次后案主逐渐接纳社工[4]。例如,案主逐渐对社工表现出很有礼貌,且主动与社工谈了很多,讲述自己想以怪异的行为吸引父母重视自己等。而当案主谈到与父亲的沟通情况时则情緒十分激动且明显表现出厌烦的情绪,案主认为父亲的管教方式很野蛮、父亲就是个野蛮人,并且表示自己不喜欢与父亲相处。此时,社工没有作过多评价,而是以接纳的态度与案主继续谈论各种问题。

(二)间接治疗,家庭介入

1.对案主父亲的亲子教育介入

案主父亲表示自己对案主已经失去所有耐心,坚信“拳头底下出成绩”的失范教育观念,且认为案主就是那种行为怪异、不服管教的人,并且经常言而无信、出尔反尔。

为了改变案主父亲的非理性教育观念,社工提出疑问并与其辩论,当问及“再过两三年,孩子长到你打不过时,你将怎么教育?”案主父亲逐渐沉默不语陷入深思。讨论后,社工向案主父亲提出相关建议: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一成不变,家长应当与孩子共同成长;家长不但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应当本着充分尊重、理解、接纳孩子的教育理念,避免简单粗暴的失范教育方式等[5]。谈话结束后,案主父亲表示认同社工提议,并愿意尝试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本次谈话,社工主要建议案主的父亲多抽些时间陪伴孩子,充分接纳孩子,多跟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注重倾听,树立父亲在男孩子心中的榜样。并且,应当以身作则帮助孩子改掉偏差行为,案主的父亲表示尽力使用社工建议的方法,改变对案主的教育方式。

2.对案主母亲的亲子教育介入

案主的母亲为了案主能够提高学习成绩主动放弃工作在家全身心照顾案主,认为案主就是那种“好吃懒做,不求上进”的人。

为了改变案主母亲对孩子的看法,社工分析了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所在:孩子在四年级前学习成绩在班上属中上等水平,和同学、老师的关系也很好,因为转学再加上妹妹的出生,孩子一下子适应不了新的环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所以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行为有偏差是有原因的,即便世界上所有的人对孩子失去信心,作为母亲也不能放弃孩子。说到这里,案主的母亲泪流满面,表示认同孩子偏差行为的原因,自己也会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

社工建议母亲用一些方法来引导教育孩子,如与案主约定每次考试成绩在前一次考试的基础上提高10分就奖励孩子;给孩子规定完成作业的时间,如一张卷子在90分钟内保质保量完成,如果完成了就可以奖励孩子到楼下玩半个小时等。案主的母亲尝试使用社工建议的方法,并且懂得举一反三。

3.对案主家庭亲子教育的跟进

在跟进过程中,社工多次与案主的父母交流沟通寻找一些适合案主的管教方式,能够理解其父母的感受,倾听父母的委屈,给予情感支持和鼓励。

(三)直接治疗,个案介入

社工与案主约定每周六早上8:00—10:00和周日下午2:30—4:30见面。案主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拖沓没有耐心、不定期哭闹、自残等偏差行为。案主自己承认,对学习失去信心,写作业只为完成任务,甚至考试时也只为把卷子答满连题目都不仔细看,随便写个答案,致使会做的题也做错;他还承认自己的某些怪异行为只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认为父母自从生了妹妹后就不在乎他了,父母每天只是围着妹妹转,根本不顾及自己的感受。

社工表示理解、尊重案主,每次面谈都认真倾听案主的诉说并给以适当的鼓励,注重案主自信心的建立和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每次面谈都充分调动案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给案主辅导课业,帮助其提高学习成绩。个案介入实践如表1所示。

(四)直接治疗与间接治疗相结合,改善亲子关系

社工通过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治疗实践,有效改善了案主家庭以下几个层面的亲子关系:

首先,社工与案主每周六、周日见面,案主能够与社工真诚沟通,案主承认自己哭闹等怪异行为是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社工表示理解并给予案主情感支持,在一些非理性的信念上与案主进行辩论,同时分析了其父母这样做的原因所在,表示能够与案主的父母沟通,帮助其父母改变教育案主的方式,并询问案主父母在社工介入后有没有改变。案主坦白承认其父母在社工介入后有了一定的改变,父亲不再经常对他拳脚相加,母亲也没以前那么唠叨,也不经常用恶毒的言语骂他了。社工与案主分析了其父母的改变,建议案主不要再做一些怪异的行为,让父母能够重新喜欢案主,同时社工也教给案主一些与人沟通的技巧以及个人情绪控制方法和提高专注力的方法。

其次,案主父母表示案主最近写作业的速度较以前明显提高,做事也没以前拖拉,哭闹等怪异行为也少了,能主动与其母亲沟通了,社工表扬案主其实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希望案主的父母不夸大案主的缺点,放大案主的优点,多鼓励,少批评,多关心、关爱,少打骂孩子,以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再次,案主的父亲认识到自己“拳头底下出成绩”的信念是非理性的,社工表示能够理解其作为父亲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但同时也提出忠告,这样的教育方法不恰当,如果继续这样只会伤害父子感情,甚至使案主越来越仇恨父母,案主的父亲也承诺以后会多关心案主,不会动不动就用拳头解决问题。

(五)解开心结,父子和好

社工通过案例介入,促使案主父子解开了心结,且在有效解决父子矛盾的基础上增进了父子感情。治疗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层面:

首先,在经过两个月的接触,进行十多次面谈后,社工与案主及案主的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可以调和亲子矛盾。面谈过程中,案主非常诚恳地说出了他对父母自从生了妹妹后的感觉以及为什么不满父亲对待自己的态度,真诚地表现出他对亲情的渴望。

其次,社工坚持在表示理解、给予情感支持的同时进行课业辅导,提高其专注力,使案主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考试成绩由六年级第一学期的语文B、数学C、英语C提高到毕业考的语文A、数学B、英语B,增强了案主的自信心。同时,社工也积极与案主的父母保持沟通,其父母的教育观念有所改观,在亲子沟通方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亲子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

六、成效评估

此案例是儿童受环境影响的典型案例,环境对一个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会改变人的一生。个案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关键在于社工对家庭教育的介入。

案主的父母此前一致认为案主不懂事,都对案主失去信心,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案主自己造成的,不明白案主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只是一味地使用粗暴的方式对待案主,最终导致亲子沟通不畅,亲子关系恶化。

“家庭是儿童出生的摇篮,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儿童心理素质形成的最重要的场所。”当案主转入新学校,没有适应新的环境、融入新的集体时家庭是儿童最坚强的后盾[6],但案主的家庭在案主遇到困境时没有很好地给予案主支持,导致案主陷入困惑、反叛,出现了很多偏差行为。

案主的父母都比较明白事理,认同并接受社工的观点,能按照社工的建议作出很大的改变,正是他们的改变直接影响了案主;再加上社工一直以支持者的角色对待案主,使案主有了很大的改变,个案取得了明显成效。

七、专业反思

(一)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个案成功与否,专业关系的建立起决定性作用,个案中关系建立得好,介入工作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

此外,社工在與青少年面谈时不能只注重说教,更重要的是同感,社工要充分了解他们在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始终保持诚恳的、开放的、真诚的态度,完全以案主的需要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接纳并尊重案主。

(二)准确评估问题

准确评估问题所在,需要把焦点放在所需要的信息上。青少年个案大多由家庭求助,而家长诉说问题时总会把问题和责任都归咎到孩子身上,社工往往会被带偏,花大量的时间去做孩子的工作,找不出根源所在。

社工在评估问题时一定要把自身带入情境,可以尝试用自己类似的经历去理解案主的感情,准确判断青少年的问题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受外界影响特别是家庭的影响的,所以在收集资料时一定要多方了解,特别是对家庭情况重点了解,作出准确的判断后介入。

(三)做好结案前的情绪疏导

提前与案主沟通让其知道结案时间,使其早些做好心理准备,尽力降低结案的负作用。鼓励案主公开讨论结案,并告诉案主结案可能使他们感到难以接受,社工可以用同理心减少其负面情绪,提醒案主要学会自立,给案主以心理支持,告诉案主在其有需要时社工将会继续提供协助,给予案主情感支持,鼓励案主勇敢地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

[1]姜振华.促进大学生自我认识的社会工作介入路径探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3):93-100.

[2]陈芳.学校教育中的微观歧视现象及公平路径探析:基于生态学视角[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6):74-78.

[3]郑红,戴佳鹏.社会学习理论视角下责任伦理培育路径探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0(2):93-96.

[4]李燕.亲子沟通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及提升策略[J].中国德育,2020(4):24-28.

[5]吕小裙.或许,你欠孩子一个回应[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30):75.

[6]DAVID H.依恋理论与社会工作实践[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78-80.

猜你喜欢

介入亲子关系个案
亲子舞蹈特定价值的研究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