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措并举 促进幼小科学衔接

2021-04-19任登珍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1年3期
关键词:幼小衔接

任登珍

[摘 要] “学研用”作为“学习、研究、运用”有机整体的运行体系,包括坚持系统学习、深研实际问题、优化实践运用三个方面。“幼小衔接”遵循“学研用”运行体系,聚焦幼小衔接突出问题,探寻幼小衔接的规律和科学路径,实现小学生科学起步、平稳过渡,促进孩子终身发展。

[关键词] 幼小衔接;学研用;适应性课程;零起点教学

“幼小衔接”工作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对全面提升育人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一直备受国家、社会、家庭的关注。重庆市开州区小学教育“学研用”推进工作委员会将“幼小衔接”作为“学研用”重点研究专题,于2018年4月启动研究。我们经过潜心研究、实践探索,目前已初见成效,其成果已惠及上万个家庭和数万名学生。

一、明确定位,坚持系统学习,更新“衔接”理念

(一)小学教育“学研用”的定位、内涵及内容

我区的“学研用”,是为了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提高实践活动效益,建立关于“学习、研究、运用”有机整体的运行体系,简称“学研用”。其内容包括坚持系统学习、深研实际问题、优化实践运用三方面,它们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小学教育“学研用”则是为了提高校长及领导班子成员、教师、家长综合素质,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建立的关于“学习、研究、运用”有机整体的运行体系。推进初期重点聚焦“幼小衔接、家校共育、教师评价”三大问题展开研究。它充分吸收通过阅读活动、研讨活动、培训活动等提升校长、教师、家长素质的方法,针对校长、教师和家长三方分离,不能很好实现科学办学、科学育人、科学养育三位一体的局限,改进传统内容、方式的或传播一种理念,或培养一种技能,或开展一种思想教育等内容传统点状式不具持续推动作用,或活动结束教师的行动即结束的短时效应,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提升实践活动效益为目的,把校长、教师、家长三方力量统筹起来,共同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环境。小学“学研用”的“深研实际问题”,则以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前沿为起点,以学校日常工作实践为落点,以常态化坚持系统学习、深研实际问题、优化育人实践活动为终点,提高校长、教师、家长素质,基本消除学校不科学的办学行为,基本消除教师不科学的育人方式,基本消除家庭不科学的养育方法,基本建立家校共育的体制机制,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二)坚持专题系统学习

“幼小衔接”专题研究遵循“学研用”运行体系,运用“学研用”工作方法,聚焦“幼小衔接”突出问题,探寻幼小衔接的规律和科学路径,提升小学“幼小衔接”的深度、广度和效度。通过深刻认识和把握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开发与实施小学一年级过渡性活动课程,通过“幼小衔接”家长指导手册和教师指导手册编写与使用,找到“幼小衔接”的科学路径,实现儿童从学前教育到小学的平稳过渡,促进儿童科学起步,终身发展。“幼小衔接”专题研究强调围绕专题坚持系统学习。每年由区级“幼小衔接”专题研究组根据研究需要安排系统学习内容,包括政治思想理论、政策法规、儿童教育专著、“幼小衔接”专著等,为专题研究组成员、学校教师、一年级新生家长提供学习内容保障。如针对家长不理解一、二年级无书面家庭作业、不理性选择课外补习、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等错误观念,学校组织家长共同学习教育部下发的文件,帮助家長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和发展观。同时,为帮助教师、家长充分掌握儿童身心成长规律,遵循规律施教,先后推荐教师、家长阅读了经典的儿童教育专著和幼小衔接专著,让教师和家长充分认识科学衔接的重要意义,唤醒教师、家长主动衔接的意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现在,“学前抢跑”“非零起点教学”“单向衔接”等不科学的教育现象大幅度减少。

二、聚焦问题深化研究,转变衔接行为

(一)创新研发手册,提供策略支撑

家长和教师是“幼小衔接”的两大关键主体,他们的衔接理念和育人行为在“幼小衔接”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帮助家长和教师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理念,达成幼小衔接教育共识,科学指导家长和教师从儿童视角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并从实际操作层面给予方法指导,以更好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实现顺利过渡,科学起步,“幼小衔接”专题研究组于2018年开始启动《“幼小衔接”教师指导手册》和《“幼小衔接”家长指导手册》编写工作。经过精心研制,现已进行试用。《“幼小衔接”教师指导手册》由引言“让我们走近儿童”和“让学生爱上校园”“让学生爱上课堂”“让学生爱自己”四大部分构成,多角度指导教师帮助一年级儿童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幼小衔接”家长指导手册》共七章,分别从“学前自测知现状、全面准备强根基、积极适应助成长、合理沟通养品性、习惯养成提素养、书香浸润同成长、家校联动促发展”七个方面指导家长帮助儿童做好入学适应性准备。两本手册让家长、教师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有了一定的专业引领和策略支撑,极大地推动了我区“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积极开发培训课程,提升衔接能力

为彻底改变教师、家长不科学的衔接理念和育人行为,开州区小学教育“学研用”推进工作委员会每年定期开展“幼小衔接”骨干教师培训和一年级新生家长培训,通过培训深化幼小衔接认识、提升“幼小衔接”能力。我们通过“外聘专家、内培骨干”的方式建立了“幼小衔接”培训者团队,充分调研教师的培训需求,精心设计培训课程。目前,以《幼小衔接教师指导手册》为抓手,初步建立了开州区“幼小衔接”骨干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全区“幼小衔接骨干教师培训”已开展3期,每年6月开展区级培训,7、8月分校开展校级培训。通过两级联动实现了2018年、2019年、2020年一年级任课教师的“幼小衔接”专题的全员培训,全面深化了“幼小衔接”认识,提升了“幼小衔接”实效。

各校以《“幼小衔接”家长指导手册》为依托,开发了一年级家长培训课程,并有计划地分三个时段实施培训。第一时段是招生后的暑期的首轮家长培训,重点指导家长如何利用暑期帮助孩子做好入学适应性准备。第二时段是开学之初的第二轮家长培训,重点在增进班级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了解,融洽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家校携手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指导家长做好孩子衔接过渡期的心理调适和学习指导。第三时段是入学后的第三轮家长培训,重点在针对衔接问题的主题式培训,可以是校级培训,可以是班级培训,可以是主题家长会、家长论坛、家庭教育沙龙,也可以是家庭教育问题案例评析、家庭教育优秀案例展示等。通过多渠道培训,提升家长的科学衔接意识和能力。

2020年,启动了“教育家开州行”,特聘请了重庆师范大学赵石屏教授到我区为1000余名一年级新生家长做了“幼小衔接”专题报告,与会家长受益良多。

三、创新开发过渡课程,搭建衔接引桥

(一)打通学科壁垒,开发过渡性活动课程

为减缓幼小衔接坡度,化解幼小断层问题,城区小学幼小衔接专题研究组率先行动,以国家课程为抓手,充分挖掘一年級教材中丰富的幼小衔接元素,进行学科融合开发入校课程。课程融语文、道德与法治、科学、数学、音乐、美术、舞蹈、绘本等为一体,不但灵活了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而且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儿童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启了小学的学习旅程。在学习方式上与幼儿园进行了接轨,从而促进儿童更快地适应新环境,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体验到安全感与归属感。在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让他们充分认识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激发其作为小学生的自豪感,逐步建立起小学生的角色意识和小学生活的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积极的入学情感。这样,通过为期1~2周的入校课程的学习,逐步实现由活动课程向学科课程的过渡,实现科学衔接,柔性着陆。

(二)打通校园壁垒,开发过渡性活动课程

附设园与小学一体化开发过渡性活动课程。幼儿园和小学是相对独立的教育机构。我区城区小学大多设有附设幼儿园,这是打通幼小衔接校园壁垒得天独厚的优势。于是,借助这一优势通过研究,开发了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之间的常态化活动课程。如在附设园的大班常态化开展参观小学校园、走进小学课堂同上一堂课、和哥哥姐姐玩游戏、和校长老师聊聊天等入学体验课程,让学前儿童提前走进小学、了解小学课程、了解小学课堂、感受小学生活,消除对小学校园、同学、教师、校长的陌生感,为儿童进入小学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小学与建制幼儿园联合开发过渡性活动课程。没有附设园的小学,积极主动与生源地各幼儿园联合开发幼小衔接过渡性活动课程。通过幼小衔接专题研究组教师共同会商,依据儿童入小学普遍存在的不适应性问题开发幼小衔接过渡性活动课程。一是积极开发校园环境体验课程。各小学积极准备,不但开放室外场地给学前班的孩子参观,更开放学校的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科技室、实验室等,并设计好大手牵小手的室外互动游戏课和室内的阅读体验课、音乐体验课、美术体验课、科技体验课和科学实验体验课,欢迎学前大班儿童到校参观,让他们体验幼儿园与小学虽然校园环境不同、课程不同,但小学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儿童入小学的积极情感。二是积极开发学科体验课程。该课程分为一年级教师到幼儿园给学前大班的孩子上学科体验课;学前大班的孩子进入小学一年级课堂的学科体验课。在校与园的互动中,增进了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的沟通交流,降低了儿童对小学教育的陌生感,每一个儿童在入学前几个月就对小学环境、课程及课堂有非常直观的积极的感知。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幼小衔接
浅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2016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关注“幼小衔接”
幼儿园如何做好数学教育的幼小衔接
又看“幼小衔接”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如何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
数学绘本
多管齐下给力时,幼小衔接无尽处
幼小教育衔接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