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史为纲:新闻史教学策略的构建

2021-04-19张吉珍

新闻世界 2021年4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

张吉珍

【摘    要】作为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基础和重要分支的新闻史,既是新闻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养深厚的一门学科。“以史为纲”的教学策略,既能厘清历史事实、认知新闻史的时空背景,又能领悟历史生活、彰显人性的真善美,更能关注历史动态、形成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认同,从而宏观地从历史的角度把握问题,以提升新闻史教学的生命力,坚实新聞教育的根基。

【关键词】以史为纲;教学策略;新闻素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郑州大学体育学院2015年度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国新闻传播史》及2019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Y19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成语“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大家都很熟悉。其中“提纲挈领”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比喻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与要害。若把此比喻义运用于新闻史的教学中,即以历史为“纲”,以专题为“目”,探索新闻史教学如何从“边缘”地位悄然回到“核心”地位的路径。

“新闻史是新闻教育中六大核心课程之一,在新闻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1]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是“重教轻学”。教师教学的方法单一,学生们学习也是了无兴趣,认为其“枯燥、不实用”,以至于引发了学科内部新陈代谢的趋缓。所以,“拯救新闻史要从拯救新闻史课堂开始。”[2]

一、“以史为纲”教学策略构建的重要性

政治与革命虽然不是唯一影响新闻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论从“政治斗争史”出发,还是从“媒介演进史”出发,[3]或者从“政治斗争史”加“媒介演进史”出发,也均是从“大历史”观角度出发,把它们作为时代背景,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知识,从而训练思维、掌握方法、提高素质。

(一)有助于新闻学子们感受新闻历史的沧桑与厚重

推动新闻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样的,如政治、经济、文化、出版印刷技术、国际关系、宗教等,而且新闻业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也有着自身的特点以及自身的发展规律。所以,采用“以史为纲”教学策略,在重要、复杂的问题上,加以“以题为目”进行专题讲解,学生就会通过“解释、论证、启示、推演”,对新闻的历史有所认识、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从历史现象中总结出规律,这不仅有利于同学们思维的发展、知识的迁移,而且还能促进教学效益最大化。

(二)有助于新闻史教学内容与传媒现实的联系互动

作为“专业基础课”的新闻史教学,在传统媒体影响力下降的新媒体时代,犹如一堆冷冰冰的远古化石,似乎对提升就业竞争能力没有任何帮助,因而无法激起“我要学”的强烈的学习动机。所以,如何驾轻就熟地进行新闻史教学,如何引导学子们破除“新闻史无用论”的偏见,如何平衡历史与当下的互相映照等问题,就成了首要的挑战。“以史为纲”的教学策略,既突围了一般的历史分期、报刊创办、名记者生平的“史实教学”,又能“超越意识形态与国别,用人类学视角,将新闻看作人类精神、文化的一般范畴,探讨其在社会变迁和集体表象中如何演变”;[4]既能使当前的传媒实践与新闻史教学的陈旧内容之间无缝对接,又能增添“数字原生代”读史学史的兴趣,继而引发其学好新闻史的热情,最终使新闻史具有自身的专业特色和思想深度。

(三)有助于新闻学子搭建新闻史中的人文平台

詹姆斯·凯瑞曾经说过,新闻学的天然家园应在人文学科和那些具有人文主义的社会科学之中。[5]人文主义教育是高校培养新闻专业毕业生的根基。这既是未来传播信息的“把关人”、社会大船上的“瞭望者”所应必备的素养,也是新闻史本身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既是新闻事业发展轨迹与规律的理性书写,也能培养学生洞察历史发展的理性思辨能力。亦或通过新闻史上的名篇名家赏鉴,也会“润物细无声”地涵育学生的人道主义情怀。可以说,与时俱进的人文情怀的再认知,对史识的塑造与养成、提升新闻史教学的新鲜度、弘扬新闻史以生命力的理想,均可成为拓展新闻学子人生大格局的“蓝海资源”。所以,增强学子的人文主义知识和文化底蕴,会使新闻史成为“人文家园”的基地之一。

二、“以史为纲”教学策略引入的可行性

俗话说:教无定法。不同的课程、不同的老师,甚至相同的课程、不同的老师,均有不同的教法。中外新闻史的教学形式,也是异彩纷呈。翻转式、话题式、沉浸式等授课模式陆续诞生,对学生学习新闻史均发挥出了一定效果。如今的媒介融合时代,教学更需与时俱进,将课堂的主导权交予学生。

(一)历史与新闻的紧密感

有学者曾对12年间的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的本科学历进行过统计,分析后发现大部分获奖者为非新闻专业本科毕业,其中以文学、历史与政治科学专业居多。[6]即表明新闻史课程与政治、文学、财经、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是密切相关的。作为史学一部分的新闻史,其内容包括史实和史论两个部分。新闻史实就是新闻传播发展中的有生命的历史人物和生动的历史事件。从大量的史料中感悟、判断其价值,既是培养学生的解读能力,也是我们常说的“史论”的内涵。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厘清史实又要阐明史论,既要让学生因了解史实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又要让学生因领会史论而获得启迪、增长智慧”。[7]所以,有人说,“今天的新闻即是明天的历史。”

(二)新闻学子接触新闻史的陌生感

虽然有学者认为,新闻史教学若是“以史为纲”,其实是高中历史的延续。但笔者还是以为新闻史“以史为纲”的教学策略,既是一般本科院校新闻史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在需要,也是培养大学一年级学生新闻专业功底的内在需要。因为大学第一学期的学生(大部分高校是把此课开在第一学期),对于新闻史的内容是零基础。但新闻史是历史学的分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对中学历史却是熟悉的,以熟悉的内容带动学习不熟悉的内容,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况且,此文中的“史”,指的是“大历史”观。通过那些“具有人文主义的社会学科”,深层次地了解、领悟“文化社会生命体的不同场景”。

(三)新闻史自身发展的规律感

新闻史本身偏向于史学特质的内容,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论从哪个角度(革命进程或媒介演进)出发,都凸显了新闻业发展的历史现象。如中国新闻传播最主要载体——报纸,一般认为,产生于唐,发展于宋,独立于明,完备于清。历史自身的特点,也是对新闻业自身发展规律的遵循。再者,新闻史本身的知识点较多、知识体系较为庞杂。虽然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史实信息,不是新闻史课程教学的目标,但对史实的介绍还是必要的。因为只有掌握基本知识点,才能从中总结规律、揭示原理,从而史论结合,提高新闻史这门学问的学术品位。即使注重当代性、思想性和叙事性,活化新闻史内涵,但还是以这些基本知识点为基础的。只有搭建基础平台,才能全方位地深挖有关内容,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以史为纲”教学策略实施的尝试性

“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作为一门既讲述新闻传播行业的历史,又属于历史学分支的交叉学科——新闻史来说,在培养学生史学思维和人文素养、进而形成新闻观念和理想方面,不是“枯燥、不实用”的,而是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宏观地从历史的角度把握问题。

(一)厘清历史事实,认知新闻史的时空背景

“历史是由人和事构成的。”新闻史中的事件是由一系列的人和事组成的。比如,我国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西方的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创办的。那么“传教士在华办报,是文化侵略还是跨文化传播?还是两者兼有?”[8]要想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将清朝时基督教的传入、当时传教士的传教理想等问题,向学生讲述清楚。所以,要想正确运用新闻史学思维从宏观上解决问题,首先,要了解新闻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如《大公报》的创刊。“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说明了报纸的取名;“开风气,牗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说明了办报宗旨;宣传变法维新、君主立宪等主张,也说明了创辦人英敛之的思想倾向。其次,了解新闻历史人物成长的经历。如为报业献出生命的史量才,由一位杰出的商人,后转变为:“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的报业巨子。自他购买了《申报》以后,报社运作的实情,也让学子们有了深刻的认知。

只是有些新闻史教学,过多地关注于原始的历史。原本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历史,被简单化、符号化、扁平化。学习新闻史,似乎就是不断记忆某人、某报、某事等内容,使新闻史学课程与社会脱节,与新闻业界的实际需求也难适应,以致有人误认为新闻史“以史为纲”的教学,就是历史课程的延续。

实际上,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在复现史实时,也往往介绍史实的背景。比如书写“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事业”时,首先交代的就是“政党报纸大发展的历史背景”,然后才介绍“新闻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纸的泛滥”情况。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再者,此教材的编排,也是以革命活动为脉络进行梳理的,“把新闻事业的发展置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之下”,理性书写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特点。因此,对话古今,以史为鉴,可以使我们从历史中获得真知。再比如20世纪20-30年代著名的商业大报《申报》《新闻报》等,存在时间长、社会影响大、涉及内容多,对于这样报刊的发展,就需要用开阔的视野、用专题的形式,用生动具体的人物勾出各报的历史,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概括能力。从而让学生对新闻史课程有个整体感,也“让冰冷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9]让学生能从知识点出发,做深入的思考后,进而反省历史。正如梁启超所言:“历史的目的,在于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之资鉴。”[10]

(二)领悟历史生活,彰显人性的真善美

新闻史虽在“宏观上见证了新闻事业发展的轨迹与规律”,但在“微观上观照到个人的价值选择与前途命运”。[11]而这些时代风云人物,又往往具有独特的适应环境的超前思维。在锐意革新、出奇制胜之当下,仍起着导人以真、导人以善、导人以正的教化作用。比如“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的黄远生的“四能”说、“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邵飘萍的新闻理想、“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的梁启超的“耳目喉舌论”、“真诚地为人民服务”的韬奋精神等,仍然引导学子们追寻新闻的光荣与梦想的脚步。

其实,历史的视野是开阔的、包容的,“对历史人物的讲述也应该是多角度、多元化、人性化的。”[12]在关注历史、社会、人生等历史演变过程中,可以尝试用“以人带史”的思路,把著名的人物和生动的故事通过“叙事不妨细致”的方式,清晰地勾勒出全貌。像“飘萍每遇内政外交之大事,感觉最早,而采访必工。”从张季鸾的看法中,得出邵飘萍采访技巧高超的结论;从年轻的范长江去西北采写的故事中,说明黄远生的“四能”是新闻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或通过相关的影视资料,如《走近中国记者》《回望梁启超》《史量才之死》等,对“人”的价值有了情感与心灵契合上的认识。“对人的重视”,不仅提高了人文素养,也是人类历史进步的主要动力。这种富有生命力的新闻史教学,不仅关注了历史上人物、事件的真实鲜活的特征,也让新闻学子们走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的个人小天地。使新闻史教学不仅成为进行人文理念、职业理想涵育的重要阵地,也成为学子们开阔其学术视野、提升其业务操作能力与水平的渠道。

(三)关注历史动态,形成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认同

“新闻以启蒙运动的核心关注为抱负,以在实践中落实民主追求为目标,以社会福祉为基点。”[13]新闻史属于一门“学养深厚的学科”,不仅包含新闻学各个领域的知识,而且也是新闻业中历史与现今可以对话的渊源。当今遇到的一些问题,在历史中均能找到答案。所以,“历史蕴涵着经验和真知”。当然,学习新闻史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继承先人的优秀传统并将其传承下去”。[14]找寻身边的历史痕迹,探访让新闻史站立起来的“格局”,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勾连。惊心动魄的史实中,有学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理想。尤其是名记者独特的民族气质和民族情结,荡涤着新闻学子的心灵。如“元老记者”于右任“竖三民”的故事。以“大声疾呼,为民请命”为宗旨的《民呼日报》,以“民不敢声,唯有吁也”为寓意的《民吁日报》,以“戮力同心”为精要的《民立报》,再加上以“唤起中华民族之祖国思想”为宗旨的《神州日报》,这种孤往而执著的办报精神,这种义无返顾的“民族革命”的信念,让我们看到了“理想的意义与信仰的力量”以及坚守报业的初心。以致徐铸成先生评价说:“在中国报史上,艰苦创业,再接再厉,锲而不舍的,于右任先生应是第一人。”[15]

另外,“一部新闻史也是一部社会新闻活动史。在关注新闻本体的同时,应关注文化思想、政治经济、时代心理、风俗习惯等因素对新闻的影响”。[16]如“黄色新闻”案例。“黄色新闻”发展的大背景、“黄色新闻”对现在的影响等内容,会吸引学生对“黄孩子事件”、赫斯特在美西战争中的表现等史料的深度关注,进而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保障了知识目标的实现。还有,“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的邵飘萍,“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张季鸾,“宁为保全人格报格而决不为不义屈”的邹韬奋,他们认为新闻业是“引人向上的精神食粮”,“是要能够适应进步时代的需要,是要推动国家民族走上进步的大道”的事业。[17]关怀现实,洞悉热点,注重“当代性”,注意民众的呼声,坚守着争取民主自由、变革社会的报业传统,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学生通过考量新闻工作者高尚的人格,既荡涤着心灵、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浸润式的受到社会人生和新闻职业理想的精准教育,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民族文化像“灵魂”和“血肉”一样,铭刻在学子们的心中。既挖掘了新闻史学科的生命力,又坚实了新闻教育的根基。

由此,新闻史中“以史为纲”的教学策略,是指以史实为基础,以现在为着眼点,以供“现代人活动之借鉴”,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能促进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既避免了课程内容的枯燥乏味,也能全面、立体、深刻地去解读知识点,从而让学生具备多角度、多视野地看待社会问题的思維模式,触摸历史、感受历史、见证历史,不断延伸学习的触角,达到新闻史教学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的真正目的。

注释:

[1][14]李南.新闻传播史“浸润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新闻知识,2015(05):76、77.

[2][11]刘晓慧.参与与互动,新闻史教学的关键词[J].科技资讯,2011(13):217.

[3][8][9][12]赵永华.中国新闻史教学改革初探[J].新闻教学与学术研究,2011(06):276、279、278.

[4][13]李煜.数据新闻时代,新闻教育还需要新闻史吗?——以新闻史教学实践为中心的探究[J].现代传播,2016(11):149.

[5]詹姆斯·凯瑞.新闻教育错在哪里[J].国际新闻界,2002(03):22.

[6]于英格.人文主义视角下新闻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7(10):191.

[7]张允若.关于外国新闻事业史的教学——答中华新闻报记者问[N].中华新闻报,2005-7-3.

[10]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155.

[15]王永亮.近代民营报刊的“文人论政”[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02):21.

[16]侯晓辉.“新新闻史”视域下新闻史教学改革与探索[J].西部广播电视,2018(24):76.

[17]邹韬奋.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M].北京:三联书店,1982:115.

(作者: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教授)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浅析高中数学圆锥曲线微专题教学策略
浅谈递归算法的教学策略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关于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的相关探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