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闻评论的个性化表达

2021-04-19朱芳

新闻世界 2021年4期
关键词:新闻评论表达个性化

朱芳

【摘    要】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体裁的一种,与消息、通讯、特写、深度报道等不同,它源于新闻报道或新闻事实,是可以展现发布者表达个性的载体。新媒体时代,如何写出生动、易读,被受众喜欢的评论?本文以近年来一些优秀的新闻评论为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闻评论;新媒体;个性化;表达

新闻评论是传播思想、传递正确价值观,引导舆论的重要新闻体裁,具有新闻性、思想性、指导性,在引起民众关注和引发争议的事件上发声,推动问题的解决。它侧重于发议论,讲道理,透过现象看本质,洞察真相,有其它新闻体裁所不具备的理论性和思想性。如果说消息、通讯、特写、深度报道等,要突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在表达上更强调文体的共性,即客观冷静理性,避免报道的倾向性、意见性。那么,新闻评论更多的是理性的剖析和作者的感知和感悟,因此会具有主观性,字里行间也会夹杂着情绪和倾向,所以,新闻评论是个性化、多元化的。

一、新闻评论个性化的原因

首先,每一个人的思维模式、思考角度、偏好特长都不同,即使面对相同的问题,不同的人给出的答案也是存在差异的。评论员本身的风格影响了行文风格。个人也会因为自身成长和面对读者不同不断调整思路。新闻评论是主观对客观的认识,这是评论内容的核心。认识会因人而异,反映到作品就会呈现个性化。而作者在其擅长的领域里更容易展示出“风采”。很多评论员总是因其独特的视角和说理技巧以及风格明显的文字语言“自成一派”,这也为新闻评论的个性化奠定了基础。

其次,读者(受众)也会影响到作品个性化的表达。新闻评论是为了引导舆论,需要在读者(受众)中间产生反响。如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时事评论站位高,体现党报官媒的态度,面向全民,发出官方的声音,语言严谨、逻辑缜密,思想性和理论性都很强。而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澎湃新闻网的澎湃评论讨论的话题和表达会更加自由,语言风格更加直白浅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思维和社交媒体的话语体系渗透到了普通人的生活中。新媒体平台上话题的传播有着独特的底层逻辑,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观点,任何事件都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发酵成“热点”。这种环境下,传统媒体也改造原有的语言风格和说理方式去适应新时代。这也推动着新闻评论的个性化发展。

二、新闻评论个性化表现形式

个性化可以从三个方面来体现,即立论个性化、语言文字个性化、结构个性化。

(一)立论个性化

一篇好的新闻评论,不仅要彰显专业水准,更重要的是回应社会关切。关注百姓的利益诉求和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体现温情一面,使新闻作品不是空洞的文字而具有了现实意义。如此一来,立论就显得十分重要。

所谓立论,是针对新闻事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述自己的理由和态度。换个角度说,立论是利用有力的证据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形式。立论由三部分组成,即论点、论据和论证。个性化表达蕴藏在这三个部分中。论点可以称为选题,有了选题才有了论证的方向。选什么题决定着要如何收集论据和如何论证,而寻找论据和论证的过程也是个性化展示的过程。

从表1中可以看出,时政类(也包括思想引领类)近五年一直是新闻评论的热门获奖选题,且近五年的特别奖获奖作品均属时政类的选题(见表2)。

这五篇特别奖获奖作品都是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以重要时间节点或者重大事件和思想作为主体,论点明确、立意深远,论据充实、论证严密,气势磅礴、余音绕梁。而经济、社会、文化类的选题,多以某一个现实事件作为切入口,以小见大,如《文汇报》2018年刊发的《明星什么时候起“不能批评”了?》一文,以某偶像歌技不佳引起争议,而粉丝力挺洗地,引发骂战事件為切入点,指出某些偶像专业水准不足却不谦虚,有失艺德修养。虽是个案小事,最后升华到满足大众需求、服务人民才是文艺工作者安身立命之本的思想高度,角度新颖,观点独特,紧跟热点,利于传播。

立论的个性化还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即使同一个内容,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论述,形成不同个性。如《湖北日报》的《传达不过夜不如落实不打折》、《宁波日报》的《哪来那么多“表叔”“表哥”》、《宝鸡日报》的《留“心”比留“迹”更重要》、《新华日报》的《民生实事莫沉迷于“数字突破”》,虽都是抨击形式主义,但切入点和语言风格迥异。《传达不过夜不如落实不打折》着重分析有些领导干部连夜组织开会传达上级精神,表态比谁都早,落实却大打折扣的现象。《哪来那么多“表叔”“表哥”》和《留“心”比留“迹”更重要》抨击的都是形式主义中的“留痕主义”。前一篇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细致描绘了“留痕主义”的形式;后一篇既有对基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的分析批判,又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一主题思想,从不同的切入口着手表达是作者个性的展示,也是一篇优秀作品的魅力所在。

从近几年的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中可以看出,除了报纸评论,发布于新媒体平台的作品数量在增加。表3是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有五篇体裁为新闻网站/移动新媒体文字评论。

这些新闻网站关注的事件更具体,也更容易传播,其作品的现实意义一样不容小觑。小事不小,以小见大,也是立论个性化的体现。

当然,我们虽然强调新闻评论立论要“新”,但并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为了“独特”去“哗众取宠”,甚至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而是要发现新事件、找寻新角度、产生新观点、运用新平台,使得评论作品在主题、论证技巧、内容结构、传播方式上适应新需求,解决新问题。

(二)语言个性化

评论的语言个性风格是作者的思维个性与才情通过文字反映出来的,可以是冷峻的,可以是风趣的,可以是朴实无华的。

党报报刊的一些评论,往往是以政治语言为底色的,严谨而深刻。如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作品《人民日报》的《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底色浓厚,站位高、思想性强。该文是人民日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中,推出的一篇重磅之作。评论语言准确、透彻、简洁,提纲挈领的分析,做到了开阔、深刻、全面,逻辑严密、说理有力,强调政治导向和思想引领。

而有些媒体的批评性评论,语言上则带有一定的倾向性。《衡阳晚报》的《漠视生命是最可怕的沉沦》,文中使用问句来承上启下,如“没有深仇大恨,没有激烈冲突,他为何如此残忍?”“对别人生命如此漠视的他,对自己的生命是否珍惜呢?”,并引入实例展开论述,呼吁家庭、学校、社会加强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无论哪一种语言风格,在新闻评论中都是被允许的,但在新媒体时代,读者(受众)会通过平台对自己关注的事件、赞成的观点进行转发、评论,让更多的人看到。因而意在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弘扬社会正能量、转变社会认知、解读政策措施的评论文章如果只是一本正经地“授课”,未必能充分担当使命,如果读者不爱这种表达个性,那么,表达和个性展示就是失败的。

新媒体技术手段的崛起,为新闻评论的语言表达注入新的可能性,对个性化表达有了新要求。要主动适应变化,调配出不同“口味”的作品,在内容表达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表达方式的多样化。标题不限于一成不变的平铺直“论”,加入反问、疑问语气,与读者拉近距离。音频、视频、图片的使用,丰富表达形式,增强可读性。二是语言的网络化、口语化。网络化和口语化并不是要在撰文和编辑时放弃行文严谨、逻辑严密,而是要更适合网络传播和适应大众阅读心理。三是选题的生活化。在梵·迪克的新闻话语分析理论中提到了新闻理解:什么新闻能够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让读者记得更久。读者更容易理解的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

(三)结构个性化

新闻评论的文体结构与其他新闻文体相比基本一致,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个部分。在具体写作新闻评论时,各个构成部分又有其独特的写法。

1.标题

新闻评论的标题既可以标明论题的对象和范围,也可以直接提出评论的观点和主旨,总的要求是既言简意赅、生动活泼,又引人入胜、惊人耳目。

观点明确,句式简洁。《福建日报》2016年刊发的评论《魏则西事件下的污名化狂欢要不得》,标题中直接指出“污名化狂欢要不得”,清晰明了、情绪到位。

使用疑问、反问语气。《无病呻吟、离经叛道怎能成艺术支点》《“左右逢源”,还是“左右为难”》《恶搞短视频的底线究竟在哪里》等,利用问句设置悬念,带领读者一起思考,易产生共鸣。

巧用动词,增强动态感。《站在真理和道义的高山上》中,“站在”一词勾勒出了画面感,立即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向群众汇报》中“汇报”一词不仅是题目中的亮点,也是整篇文章的核心,体现俯下身子,尽心竭力为民服务的思想。

口语化表达。《别拿屠呦呦说事儿》《“怎么证明我妈是我妈!”》这类标题琅琅上口、生动形象又情感充沛。

新闻评论标题怎么写并无定法,关键是能吸引受众,揭示思想。新闻评论标题有个性、有新意才能更具魅力。

2.导语

新闻评论的导语要把最能吸引受众兴趣、最能引起受众关注的事实、观点或问题放在前面。如《新时代呼唤蓬勃的青年精神》一文,在文首作者提到了“佛系青年”这一文化现象,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网络“丧文化”对现代青年人的影响,并由此谈到“蓬勃的青年精神”的现实意义。

导语写得好,阅读量没烦恼,导语承担着吸引读者读下去的重任,既要与主体高度关联,又要引人入胜,吸引眼球。

3.主体

主体是评论的关键部分,其写作要求做到既结构严谨,又曲折生动。

《山西日报》的评论《不要让耀眼数字迷了眼睛》,先用数字说话,客观表达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接着话锋一转,“行百里者半九十”,切不可沾沾自喜,要保持理性。接下来的排比段,从头脑清醒、目标坚定、行动有力三个维度阐述山西经济要全面转型升级,走出一条新路。全文站位高、落点准,清醒独到、语言活泼,行文流畅、逻辑严密,体现了党报经济评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4.结尾

新闻评论的结尾是对全文的自然收束,要简明精辟、自然流畅,既不能虎头蛇尾,也不可画蛇添足。《榆林日报》的《敢说“不行”也是自信的表现》中讲到党员干部们“谈问题的多了,敢晒病、亮家丑的也多了起来”的新现象并做了深刻剖析。结尾段只用了一句话,“在这个意义上看,敢说‘不行不是不自信,而是‘知耻而后勇的担当,是更加自信的表现。”简洁有力,升华主题。

总之,融媒时代新闻评论的个性化表达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评论本身有思想光芒,不人云亦云,个性化表现在“新”和“獨特”的视角;另一方面,传播手段的进步,新闻评论要发掘新的表达方式,更新语言风格,适应不同平台的传播规律,注重温度和可读性,与读者建立交流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晓艳.新闻评论何以既“给力”又“出彩”——以《鄂尔多斯日报》为例[J].中国地市报人,2021(03):96-97.

[2]张瑒.人民日报碎片化新闻评论提升舆论引导力路径分析[J].视听,2021(02):161-163.

[3]周继坚.全媒体时代主流评论创新的“三板斧”——以新华社评论工作创新为例[J].传媒评论,2019(09):9-11.

[4]李聃扬. 基于语料库的对外传播新闻话语分析[D].山东大学,2019.

[5]白丽萍.略论评论情感表达“度”的把握——以《新华时评》为例[J].中国记者,2017(12):87-89.

[6]陈秋月.新闻评论风格研究——以赵振宇的新闻评论作品为例[J].新闻世界,2016(03):17-20.

[7]董天策,梁辰曦,夏侯命波.试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新闻评论的话语方式[J].国际新闻界,2013(09):81-91.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新媒体中心)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新闻评论表达个性化
为小学英语个性化合作学习单做加法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策略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新闻评论”中的教学模式探索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新闻评论中的“神话”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同桌宝贝
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