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白内障患者手术前进行综合因素评估的临床意义研究
2021-04-19李金奇程巧敏罗天飞
李金奇,程巧敏,黄 妙,罗天飞
(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肇庆 526040)
白内障属于临床常见眼部疾病,以中老年人为高发群体,随着年龄的增加本病发生率不断上升。本病发生后,可致使患者视力明显降低,并伴随畏光、眩光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目前对成熟期白内障临床主要是手术治疗,疗效确切,术式成熟,有利于患者视力的迅速恢复[2]。但本病以老年患者居多,常合并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等疾病,再加上手术应激反应,手术风险很高,容易增加并发症的风险,个别甚至可致使患者死亡[3]。基于此,在开展老年白内障手术前,有必要做好对患者综合因素的分析,积极做好原发性疾病的控制,以保障手术的顺利开展。我院在实施术前综合因素分析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故现以我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老年白内障手术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就常规术前管理与采用综合因素评估干预的效果做了一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老年白内障手术患者150例。纳入标准:①均满足白内障诊断标准;②年龄60岁以上;③认知功能正常;④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既往精神疾病史者;②无自理能力者;③合并其他眼部疾病者;④不满足随访要求或临床资料缺失者;⑤不同意参与研究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75例。对照组中男44例,女31例,年龄60~82岁,平均(67.57±4.10)岁;疾病类型包括:单纯老年性白内障41例,继发性白内障5例,外伤性白内障2例,代谢性白内障27例。试验组中男42例,女33例,年龄60~84岁,平均(66.85±4.25)岁;疾病类型包括:单纯老年性白内障38例,继发性白内障6例,外伤性白内障3例,代谢性白内障28例。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对照组术前常规检查,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输血四项等,并对术眼进行术前常规评估,检测视力、光定位、眼压、色觉、角膜内皮镜、AB超、角膜曲率、裂隙灯、眼底等,对晶体核情况进行分级,检查是否合并其他病变,如患者眼部存在炎性病变,消炎对症处理。术前常规使用抗生素滴眼液滴眼,冲洗泪囊等处理。
试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综合因素评估干预,术前仔细询问患者病情,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并根据病情检查结果,对白内障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评估是否并发其他疾病。进行身体检查,评估身体综合情况,判定其手术耐受能力。手术风险从眼部、其他部位进行评价。眼部常见风险为合并青光眼、眼底出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等。其他方便风险则包括肝肾功能异常、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心力衰竭等。对存在手术风险者,术前邀请其他医师会诊,制定术前治疗方案,在患者病情稳定后方可进行手术。要求术前血压控制在140/90 mm Hg(1 mm Hg=0.133 3 kPa)以下,空腹血糖维持在8.3 mmol/L以下,心功能控制在Ⅱ级以下,冠心病患者3个月内症状未发作,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则应该采用镇咳、祛痰、扩张支气管药物等改善呼吸功能。两组患者均常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术后常规用药。
1.3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手术风险识别情况。分别从呼吸、消化、内分泌、眼部、其他等方面评价。②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常见角膜水肿、前房出血、黄斑水肿、眼压异常等。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手术风险识别情况比较:试验组手术风险识别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老年患者由于晶状体老化退行性改变容易发生白内障,临床可分为核性、囊下性、皮质性三种类型,发病原因复杂,考虑与环境、遗传、营养等多种因素相关,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晶状体自由基损伤,故而可发生白内障[4]。白内障的发生将导致患者视力明显降低,可造成患者生活质量的显著下降,如果未得到及时治疗,甚至可导致失明,严重影响患者的老年生活[5]。而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常合并较多基础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不利于本病的手术治疗,且其手术耐受能力明显下降,生命体征不稳定,如果未得到及时控制,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6]。这就要求术者在进行白内障手术时,不光需要保障手术治疗效果,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全面情况,开展有效的术前综合评估,把握好手术的风险以及各种意外的可能,尽可能降低各种风险的发生几率。而白内障手术效果的保障也需要积极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工作,术前手术风险识别与控制不佳,则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将会明显上升,将导致患者痛苦的加重,不利于其术后快速康复。而基于对患者综合因素的术前评估,采用前馈控制理论进行风险控制,加强基础疾病的治疗,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则可提高患者手术耐受能力,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本次研究结果中,试验组在采用术前综合因素评估方案干预后,手术风险识别率为22.67%(17/75),高于对照组9.33%(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0,P=0.026),提示术前综合因素评估能够及时识别老年白内障患者手术风险,有利于及时进行控制,保障手术效果与安全。谢宝恩研究中[7],对120例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患者进行术前综合因素分析后,检出眼部手术禁忌证4.2%(5/120),其他禁忌证20.83%(25/120),验证了术前综合因素分析对识别患者手术风险的作用。这是因为,术前综合因素评估在常规检查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患者全身状态的评估与分析,故有利于识别患者的风险。而在术后并发方面,本次研究中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0%(3/75),低于对照组16.00%(1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00,P=0.014),提示术前综合因素评估有利于白内障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的控制,这是因为基于患者的手术风险,联合相关科室医师会诊,采用前馈控制理论干预,积极加强内科治疗,能够尽量减轻患者的风险,并维持其生命体征的稳定,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手术耐受能力,故而并发症发生率得以有效控制。金丽燕等研究中[8],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采用前馈控制理论加强对患者的术前管理后,角膜水肿、暂时性高眼压、眼内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7.50%、1.25%、2.5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验证了加强术前风险预防与管理对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的作用。
表1 两组手术风险识别情况比较[例(%)]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综上所述,对老年白内障患者在常规术前检查的基础上采用术前综合因素评估干预有利于识别患者的手术风险,以此为基础采取内科措施进行前馈控制,可提高手术安全性,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