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支持通气对心肺脑复苏患者复苏情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2021-04-19陈荣辉
陈荣辉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心脏骤停作为住院患者最为严重的一种疾病症状,临床上给予电除颤进行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反应,但是对于在此期间出现心脏骤停的患者来说,将会伴发不同程度的呼吸停止,患者一旦呼吸停止将会导致患者脑功能功能丧失,严重威胁了生命安全[1-2]。目前,临床上对于呼吸停止的患者来说,通常采取生命支持抢救患者的生命,主要是以最快速度建立患者呼吸以及循环等,为患者生命体征的恢复以及后续的治疗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3-4]。本次研究对于在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心肺脑复苏患者,通过行适应性支持通气治疗和传统的呼吸模式治疗,观察患者的复苏情况以及生存质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选取我院收治的心肺脑复苏患者共70例,患者接受治疗时间在2019年1月~2019年12月,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传统组和试验组),每组35例。传统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为44~70岁,平均(59.52±2.87)岁;发病到接受治疗时间1~4 min,平均(2.02±1.14)min。疾病分型:27例心源性以及8例非心源性。试验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为44~72岁,平均(59.72±3.14)岁。发病到心肺脑复苏时间1~3 min,平均(2.12±1.38)min。疾病分型:25例心源性和10例非心源性。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及其家属自愿参与并配合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本次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的许可。排除标准:①患者临床资料不全;②患者难以配合研究;③认知障碍或者精神异常。
1.2治疗方法:传统组行传统呼吸模式治疗。传统组接受传统的机械通气方式,具体参数设定为:潮气量10 ml/kg,呼吸比为1∶5,呼吸频率15次/min,呼气末正压通气5 cm H2O(1 cm H2O=0.098 kPa),吸入氧浓度100%。
试验组行适应性支持通气治疗。试验组患者同样接受机械通气,但是在通气的同时采取适应性支持通气的模式,即为对患者各项呼吸指标进行密切的监测,具体参数设定为:通气为110%,呼气末正压通气5 cm H2O,吸入氧浓度为100%。
两组患者在接受通气治疗期间,进行血压、电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监测。
1.3临床观察指标:对比两组复苏情况、生活质量、撤机时间以及心跳恢复时间。复苏情况的观察指标包括:心跳恢复率、脑复苏成功率、心肺复苏成功率以及呼吸恢复率。利用生活质量简易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量表中包括:躯体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等,分数越高则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复苏情况:试验组心跳恢复率、脑复苏成功率、心肺复苏成功率以及呼吸恢复率,均明显高于传统组,试验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复苏效果与传统组相比更加理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复苏情况比对[例(%)]
2.2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与传统组相比,试验组患者接受护理后的认知功能、躯体功能以及情绪功能等各项生活质量评分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对分)
2.3对比两组撤机时间以及心跳恢复时间:试验组的撤机时间(89.42±17.53)h,传统组(140.31±30.35)h。试验组的心跳恢复时间(9.21±2.74)min,传统组(15.53±3.26)min。试验组撤机时间以及心跳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撤机时间以及心跳恢复时间比对
3 讨论
心脏骤停患者一旦心脏骤停,将会导致其心脏泵血功能暂停,与此同时,还将会导致患者全身血液循环中断,患者将会在此期间出现停止呼吸的情况,导致其脑功能完全丧失,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来说,甚至死亡。一旦发生,若未及时给予救治,将会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预后情况。有关结果显示,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来说,临床上给予机械通气治疗,能够提高复苏的成功几率[5]。目前,临床上通常采取面罩加压的人工通气方法,主要是用于无条件插管时的一种治疗措施,由于非置管人工通气手段容易导致部分气体进入患者肠道,使其出现胃内容物反流的情况,甚至导致窒息,加重患者病情。机械通气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确保通气量的充足,同时,还能够确保患者通气、换气功能,使得患者正常呼吸[6-7]。传统的通气模式需要大量的参数,加之通气过程中,部分患者容易出现容积伤以及气压伤的情况,并不利于患者的预后。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的应用,不仅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呼吸指标,同时,还能够详细记录下患者的呼吸频率、通气量以及死腔量,对于患者呼吸压力以及频率的调节效果更佳,使其通气量达到更加理想的状态[8-10]。除此之外,在进行通气的过程中,采取适应性支持的模式,可以随时对于患者的呼吸指标进行检测,并且利用Otis公式,计算患者呼吸做功目标频率以及潮气量等指标,同时,测量患者下一个目标潮气量以及频率,以此为基础调节吸气压力以及频率,进而使得患者通气量达到更加理想的状态,确保患者呼吸状态处于最佳水平。
研究得出结果为:试验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复苏情况,均明显高于传统组;试验组角色功能、躯体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传统组;试验组的撤机时间以及心跳恢复时间,均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表明,采取适应性支持通气的模式,其利用良好的协调性,不仅可以减少人机抗衡的情况发生,同时,还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氧气供应,使其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更加理想的氧合状态。除此之外,还能够监测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能够根据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调节,更加利于改善患者的呼吸消耗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达到更加理想的复苏情况,使得患者尽早脱机,特别是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更加显著。
总的来说,通过对心脑肺复苏患者给予适应性支持通气治疗,利用其模式良好的协调性,能够减小人机之间的对抗力以及呼吸功耗力,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供氧情况,不仅提高复苏效果,确保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氧合状态,同时,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更加理想,值得临床的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