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路径与保障机制探析
2021-04-18张信群
张信群
摘 要:智能制造要求高职教师的技术技能水平应顺应产业发展需求而不断提升。结合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分析当前高职装备制造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路径,探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智能制造;高职“双师型”教师;建设路径;保障机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1)01-0025-04
高职传统装备制造类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存着很多共性问题,制约着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加强装备制造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一、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的实际水平不能适应智能制造的要求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是从中职学校升格而来, 原先中职学校的一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师已经趋于老龄化[1],他们以前凭借“钳工”“车工”之类的职业资格证书而获得了“双师型”教师资格,但是其知识结构并没有及时更新,也不会利用信息化手段设计模具, 教学中更多依靠经验指导学生。
基于智能制造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势必要求某些课程将机械与电气相结合,把信息控制技术融入其中。而现阶段国内很多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双师型”教师大都比较熟悉机械类专业方面的内容,普遍存在着对电气方面不熟悉的现象,限制了智能制造技术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中的推广应用。
在许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在绩效考核方面与非“双师型”教师没有显著差别,有的教师获得“双师型”教师称号以后,就逐渐产生了职业倦怠,不仅疏远了实践教学,对深入企业参加实践锻炼也缺乏积极性,而且对智能制造新技术有畏难情绪,缺乏学习智能制造新知识与技能的压力和动力。
(二)“双师型”教师标准没有突出技术能力要求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教师资格+教师职称+专业职称或职业技能证书与执业资格证书”。
目前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数量并不充足,在高职“双高”计划实施、教学诊断与改进以及重大项目申报上,都需要“双师型”教师支撑,所以高职院校更多关注“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对“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指标却没有明显的导向,以至于大部分教师选择相对容易的“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成为“技能型”双师,而不愿意追求难度更大的“工程技术能力”,如工程师职称、主持企业应用技术研究等,成为“技术型”双师。
高職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双师型”教师队伍中具备一定工程技术能力的“技术型”双师比例过低,就不能保证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另外,还会给学校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带来困难。个别“技术型”双师可以“单打独斗”从企业承接一些模具开发项目,但是不能带动整个教师队伍共同发展。
(三)没有真正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
高职院校往往从企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益补充,但是兼职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首先,兼职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企业一线生产实践经验和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2],但其对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缺乏了解,很难将其自身经验和能力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目前高职院校也普遍缺乏对兼职教师开展的教育教学培训。
其次,兼职教师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投入在教学方面的精力较少,特别是企业项目需要赶进度时,兼职教师必须服从企业安排,往往将教学放在次要地位,容易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第三,高职院校对兼职教师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与考核机制,课时酬金与教学质量没有挂钩,导致兼职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兼职教师得过且过,对上课存在应付现象。
高职院校聘请优秀的企业退休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也很困难,因为一个能够熟练完成模具制造全过程的模具技术人才,在企业工作与在学校担任教师,其收入差距往往有几倍甚至十倍之多,所以他们退休后更倾向于在企业再“就业”。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缺乏优秀领军人才
目前不少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年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年龄较大的教师对模具智能制造技术有畏难情绪,难以独挡一面。青年教师思维敏捷、视野开阔、学习能力较强,在承担智能制造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等方面发挥着主力军作用,但是他们教育教学经验不够丰富,把握模具专业发展方向的能力不强。而年富力强、掌握智能制造技术的中年“双师型”教师非常缺少,几乎形成断层。
在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迫切需要一批熟悉智能制造,能够主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双师型”教师担任专业带头人,但是现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中能够达到这样标准的人才还比较少,具有较高学术威望和行业影响力,能够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领军人才则少之更少。
二、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路径
(一)组织教师深入企业锻炼,提升教师技术技能水平
虽然设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高职院校在校内建有一些模具技能训练场所和智能制造实训室,并且部分实训教学内容也模拟了岗位工作内容和流程,但与真实的企业工作场景仍存在不小的差距[2]。所以,高职院校应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进行锻炼。一方面,在企业生产现场,教师可以接触到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智能制造装备,能够深入了解模具的组成与加工过程等,从而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对学生未来的职场环境“身临其境”,切身体会相关岗位对员工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课堂讲授就会更加形象、生动。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可以参与企业的技术指导和项目开发,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进行项目攻关,在实战中不断提高工程技术应用能力。
(二)选派教师参加有针对性的培训,弥补教师的短板和不足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师不仅要熟悉模具设计、模具加工、模具生产工艺流程,而且还要能够运用智能化、信息化等多项新技术,对其中的“双师型”教师要求更高,所以,高职院校应该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
学校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必须通盘考虑,针对每位教师的劣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安排对口培训,以达到教师弥补短板、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在选择培训项目时必须广泛收集信息,除了国培和省培项目,一些行业协会组织的专项培训对提高教师专项能力也很有帮助。例如,适应模具智能制造企业已逐步采用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CAD/CAE/CAM 一 体 化 技 术 应 用 能 力。中国模具工业协会职业教育委员会每年举办的“模具CAD/CAM/CAE技术”师资培训,以模具数字化设计和制造全流程的形式进行授课,教师均为企业技术专家和国赛金牌教练。通过参加师资培训班,许多年轻教师从模具设计“门外汉”变成了技术能手。一些教师已成为学校教学骨干,大部分成为国赛或省赛赛场的优秀指导教师。
(三)促进专兼职教师深入交流,开展“一对一”结对互助
兼职教师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娴熟的技能操作等优势,但对教学工作不是很熟悉;而校内专职教师理论知识丰富,教学组织能力强。为了双方取长补短,可以开展校内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一对一”结对活动,根据专业方向、年龄结构、职称水平等实际情况,将专兼教师结对组合,专职教师指导兼职教师如何开展备课、组织教学,兼职教师指导专职教师提升实践能力。通过共同参加教研活动、共同编写课程标准,联合申报教科研课题,双方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此外,高职院校对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负有责任,应该对他们进行一些必要的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培训,为他们申报教师系列职称提供便利条件,促进他们尽快达到“双师型”教师标准,为“双师型”教师队伍注入新的活力。
(四)支持教师参加技能大赛,促进教师综合素质提高
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和支持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国赛”“省赛”,同时也应该重视和支持教师亲自参加各类技能大赛。
目前“国赛”“省赛”很少有教师的参赛项目,由“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机械行指委)每年举办的机械行业技能竞赛一直以来指引着行业技术发展与技术应用方向。2019年机械行指委主办了全国职业院校“首届模具智能制造技术综合应用技能大赛”,设置了教师组比赛项目,旨在促进注塑模具智能制造领域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复合技术提升和培养。这项比赛要求教师以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为基础,在模具制造技术中融入機器人、信息化、精密测量、互联互通、智能化管控等智能制造技术,完成相关作业,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双师型”教师很好的练兵舞台。
教师通过亲自参赛,能够在学生中树立表率作用,赢得学生的认可和尊敬,为指导学生参赛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也能化压力为动力,更加积极主动地弥补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的差距,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另外,教师在赛场上磨练出来的心理素质也会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对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应该把参加各类教师技能大赛并获得一定等级的奖项,作为考核“双师型”教师技术技能水平的一项指标。
(五)鼓励教师参与“1+X”试点工作”,以“1+X”证书制度引领教师提高技能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3]。同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出台《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教职成〔2019〕6号),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新的评价依据。
2020年9月,教育部公示的第四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名单中出现“1+X”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可以预见,即将实施的“1+X”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势必会融入智能制造相关元素。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师必须及时掌握更高更新的技术技能,有效开展“1+X”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教学工作。高职院校应该鼓励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师报考“1+X” 职业技能等级的考评员,并把能否胜任“1+X”证书的培训教学工作作为考核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双师型”教师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 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 健全“双师型”教师成长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必须营造一个促进教师公平健康成长的环境,始终让教师保持信心和希望,推动教师在教育教学、行业实践及教科研等方面不断进步和提高。
要健全“双师型”教师成长激励机制,从进修培训、人才选拔晋升、项目申报、评级评奖等方面保障“双师型”教师的优先权[4]。对于业绩突出的“双师型”教师,可优先遴选为教坛新秀、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并在校内建立名师工坊、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树立“双师型”教师的标杆作用。
(二)建立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校企合作保障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校企人才共享机制和校企人才共培机制。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生产经营,对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责任普遍认识不到位。调动企业积极性必须让企业能有所收益,实现“共赢”。
校企人才共享机制可以打通校企之间的人才交流渠道,实现人力资源共享。学校可以从企业挑选一定数量的工程技术人员建立兼职教师库,每年从兼职教师库中聘请符合条件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企业也可以聘请学校“技术型”双师到企业挂职;企业在组建技术中心、创新团队时可以聘请专业教师参加。企业专家定期进校园开展技术和创业讲座,学校教师定期为企业职工开展技术培训。
校企人才共培机制离不开政府支持。在政府牵头与引导下,可在学校紧密合作企业中建立师资培养基地,由学校和企业制定师资培训计划,使教师既可以进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又可以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管理提升等工作。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明确企业承担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责任,并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学校可以给于企业必要的资金补偿。
(三)探索“双师型”教师管理的“双轨制”
针对“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可以探索采用资格制和聘任制并行的“双轨制”,实施动态化管理。对已经获得“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教师,根据其实际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聘任为“双师型”教师。
学校应针对“双师型”教师建立科学可行的绩效考核制度,不仅考核“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师德师风等,更要考核“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尤其是考核“双师型”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新产品设计、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业绩。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定期考核,考核合格的教师可以继续保留“双师型”教师资格,考核优秀的教师可以优先推荐申报更高级别的“双师型”教师资格[5]。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参加相应的培训,如果仍然达不到要求,就不再聘用为“双师型”教师或者降级聘用,原先获得的各项待遇和荣誉如果是以“双师型”教师身份为必要条件的,则不再保留。
四、结语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双师型”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和技术能力,为模具企业输送更多符合智能制造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設经验,也会为装备制造类各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
参考文献:
[1]陈丽君,王宏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模具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分析和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67-68.
[2]刘武军,石永洋.高职院校高质量“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11):118-119.
[3]柯霜.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改革[J].河北职业教育,2019(10):10-12.
[4]赵永胜.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 [J].职业技术教育,2019(32):48-54.
[5]吴显嵘.高职“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建设的基本要求与路径[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1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