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段教学目标与数学核心能力适配性的案例研究
2021-04-18汪玲玲
汪玲玲
摘 要:數学核心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所重点强调的教学总目标之核。但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存在诸多困难。文章立足于低年段数学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经验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在具有广度和深度的核心问题探索中,能主动联系现实生活,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魅力和作用,让学生可以在活跃、生动、自主、自由的知识探索交流中,不断强化对数学知识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关键词:教学目标;数学核心能力;能力适配
数学核心能力既是思维活动的表征,也是核心素养的本质体现,当学生作答填空题、应用题、口算题等各种题型时,会潜意识运用逻辑推理、数学运算、观察转化、空间想象等不同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所以,掌握数学技能就意味着拥有数学能力,而解题时起到关键性、决定性的能力,也被称为核心能力。自新课程标准颁布和落实以来,小学数学课程逐步构建起了全新的教育体系和价值取向,其中,数学核心素养常被作为教学总目标揭示出来,但对于低年段学生而言,他们抽象逻辑思维刚步入起始发展阶段,解决问题时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分析、推理。
一、低年段教学目标定位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智特征,将教学目标划分为1~3年级、4~6年级、7~9年级三个学段,第一学段即低年段(1~3年级),又分别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层面,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与内容。
数学作为研究现实数量关系、变化与空间模型概念的学科知识,尤其注重对学生运算分析、数学抽象、逻辑推理能力的综合培养,但对于数学核心能力的界定,目前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观点。综合国内外学者的不同观点可以发现,数学能力主要指学生完成学习活动过程中所具备的数学表达能力、交流能力、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显然,拥有数学核心能力,意味着学生可以在各种不同的数学场景下理解、判断、表达、使用数学。因此,笔者基于国内外学者观点,从数学活动的主客体关系角度做出分析、评价,认为数学核心能力包括数学表征、推理论证、数学解释和问题解决能力。
可见,数学核心能力与核心素养间的基础内涵整体特征是相似的,而核心能力的实现,有赖于教学目标的落实和渗透。可以说,数学课程教学的本质目标和方法过程,决定着学生数学核心能力的构成。
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围绕低年段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经验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在具有广度和深度的核心问题探索中主动联系现实生活,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魅力和作用,让学生可以在活跃、生动、自主、自由的知识探索交流中,不断强化对数学知识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以下笔者将从学生数学核心能力发展角度出发,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为着力点,进一步分析低年段教学目标与数学核心能力的适配性和相融性,以期使学生在有意义的自主建构中,学会全面、客观、辩证分析问题,理解数学本质思想,让学生能在生活化、新颖化的多样问题情境中,自主理解、判断和使用数学,实现逻辑推理、数学表达、问题解决等核心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结合现实经验,设计导思情境
例1:“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师展示“课外跳绳比赛活动”情境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数学信息,并能根据已知条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图中小红跳了多少下?你还会用哪些方法计算?”鼓励学生根据已知数学信息“45+23”转变逻辑思维,优化问题算法:“45+20=65 65+3=68;40+20=60 5+3=8 60+8=68。”教师:“哪种计算方法最好最快?”要求学生运用已掌握知识经验合作交流,发散思维能力,进行算法的优化。教师:“小满跳了多少下,小满比小红多跳多少下?应该怎样列式?”教师在恰当的时机,运用环环相扣、针对性强的问题,启发学生口算、笔算,通过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自主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加整十数,理解不同的问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和有哪些不同,启发学生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分析、思考中,进一步深入识别已知条件和信息,提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和方案,理解进位加、不进位加两者之间在计算方法上区别与联系。
三、综合实践探究,表征转化交流
例2:“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教师:“同学们,物体在平移时,必须沿着直线运动,请看图说一说电梯和轮船的运动方式。”学生:“电梯沿着直线上下,轮船沿着直线航行。”教师:“物体沿直线从一个位置运动到另一个位置称为平移,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平移现象,你能举出物体做平移运动的生活案例吗?”学生:“缆车、平拉抽屉、拉窗帘、升降机。”教师:“你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和实例,感知体验平移现象,让学生在感受数学与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发展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同时,“学会数学语言与他人合作交流”是数学课程目标之一,图像语言、符号语言、文字语言都是学生理解和学习的媒介。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基于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符号表征变换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让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想象概括出几何图形,并通过几何体与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由几何图形抽象出实物形状,能用数学语言清晰表达自己的思考体验过程。
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融入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原有数学活动经验和生活经验,亲自动手去做、动脑去想,经历观察、操作、验证、归纳、类比等活动过程,促使学生在交流、探究、分享中将数学经验和物体特征内化到自己思维中来。教师:“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拿出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对折,尝试画出它的对称轴。”教师要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去做,让学生相互之间交流、展示不同的折法和画法,经历对称轴的探索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配以提问,组织学生边思考、边实践、边交流折法,教师:“折纸时需要注意什么?长方形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怎么画?你能画出几条对称轴?”指导学生在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中,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语言交流能力,持续加深对图形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决定和兼容了学生数学核心能力的构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低年段数学课程从知识技能、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三个层面,界定了新时期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学生的数学核心能力发展目标 ,精准抓住课程改革引擎,让学生在生活化、多元化的问题思考探索中,经历从生活抽象出数的过程,循序渐进形成从数学角度聚焦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方法的数学思维与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正宪,孙佳威.数学关键能力的价值、内涵与培养路径[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0(04):10-12.
[2]李小芹.有序思维促生长——小学低段学生数学有序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8(0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