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本教研的价值、误区及策略

2021-04-18金立义

关键词:校本教研误区价值

金立义

摘要:校本教研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动学生主动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扫描当前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从校本教研的组织架构——“五层观照”和教研形式的探索——“八面聚焦”两个层面,提供相关策略,以典型案例佐证。

关键词:校本教研;价值;误区;策略

校本教研是什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副司长朱慕菊说:“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活动。”校本教研,意在服务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发揮教研支撑作用。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研工作,理顺教研管理体制,完善国家、省、市、县、校教研体系。”贴近教师需求,主题聚焦、目标明确、同伴互助的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催化剂。

一、校本教研的价值判断

首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教师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亟待从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自觉的研究者、主动的实践者和理性的反思者。学校通过开展有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能够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敦促他们主动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实践力,加快专业成长的速度。

其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主题式校本教研通常会瞄准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往往困扰着教师的教学,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迫切想通过团队合作、与他人分享智慧等方式,突破困境,解决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此时,有价值的校本教研就被提上日程。

再次,推动学生主动发展。校本教研的要义和归宿,是以优质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当前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如何相长”“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如何协调”等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所谓“学生在前,教师在后”的教学目标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加强校本教研,就是要从不同层面,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如何主动地学,教师如何有效地教”这一核心问题,从而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

最后,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能够在综合提升教师研究意识、变革课堂面貌、改变学生学习状态的基础上,营造出学校教学研究的生态文化。好的校本教研,能够成为学校的名片,助力学校宣传,成就学校,持续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和品位。

二、校本教研的误区扫描

扫描当前学校的教研活动现状,静观默思,笔者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五个问题:

第一,缺乏共振话题。校本教研顺利推进的前提是有一个教研参与者共同感兴趣的、能够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有针对性的主题,将所有成员凝聚起来,让所有成员互动起来,在共振、共舞、共同的教研话语体系中进行平等交流、交融,共同成长。但就当前的校本教研主题或话题来看,其大多没有征求过教师的意见,而由组织者自定,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缺少群众基础,教师不感兴趣,参与度不高。如此,校本教研便失去了应有的精彩。

第二,缺乏团队的共同参与。教研活动的顺利推进,需要遵循这样的信条: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个团队可以走得更远;抱团取暖,方能远行。但笔者发现,在不少学校,校本教研往往是教研组长的事情。开展教研活动时,组内教师有的抱着一堆作业本边改边听;有的人在心不在,刷刷手机、聊聊天;有的貌似认真,但就是不发言。承担教研任务的教师独自备课、上课,同组教师只当听众观众,根本不贡献自己的智慧。这样的校本教研,缺乏团队参与,忽略了团队的力量,很难走出经验狭窄的空间。

第三,缺乏活泼的教研形式。很多学校的校本教研流程基本上是“备课→上课→说课→评课”,流程固化,形式僵硬,难以让参与的教师找到研究的兴奋点,以至于在整个教研活动中都表现出疲惫、厌烦、敷衍的情绪,提不起参与的兴趣。

第四,缺乏直面问题的心态。好的校本教研的价值追求,是基于教师教学的需要,帮助教师解决真问题。笔者却常常看到在无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教师无头绪地备课、上课、说课,观课者信口开河地议课、评课。整个教研活动中,大家泛泛而谈,随意性大,甚至只说套话、好话,互相恭维,回避问题,触及不到教学中的本质问题。这样的校本教研,缺乏直面问题的心态和勇气,没有生命力,更没有深度,实在是浪费时间。

第五,缺乏优质的教研文化。校本教研的理想状态应该是教师之间围绕共同感兴趣的教研主题或问题,相互合作,相互碰撞,相互分享,相互激励;整个教研组是参与成员积极学习、自主发展、自觉提高的研究共同体,在这里,每个参与成员都能找到自己的研究兴奋点、生长点和发展点。就目前而言,校本教研还难以形成这样的氛围。

三、校本教研的策略探索

即使当前的校本教研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我们敢于、勇于直面问题,用心探索,总能找到应对策略。笔者结合本校的校本教研探索情况,从校本教研的组织架构——“五层观照”和教研形式——“八面聚焦”两个层面,提供相关策略。

(一)教研组织的架构:“五层观照”

教研组、备课组是学校校本教研的基层单位,也是前沿阵地,承担着一个学校基本的教研使命,关乎着学校教学研究的落地和质量。打造强有力的教研组,在顺利推进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中之重、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五个层级观照教研组织的架构,必不可少。

第一层:选好组长。一个好的教研组长应该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和执行能力。首先,教研组长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较强的教学能力,方能把控本组的教研方向,树立威信,形成凝聚力,带领组员开展校本主题研究。其次,组长要带领组员开展教研活动,所以须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如策划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再次,执行到位,方有成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研组长是具体做事的人,执行力要强,这样才能确保校本教研活动扎实有效。

第二层:定好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制度,方能出效益。优质的教研组,要有完善的教研制度。比如,每次教研活动要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及参与人员,每次都要签到;每次教研活动要有明确的、基于教师实际需求的、有针对性的主题和内容;要有任务分配,最好人人都有任务,上课的,评课的,沙龙研讨的,照相的,写报道的,都要提前分配好;全员参与,人人都是主人,每人都有归属感和成就感。

第三层:拟好专题。教研组必须要有自己研究的专题,以此带动教研组的建设。最好长期关注一个话题,一来让参与成员们研修有方向,思考有抓手, 成长有着落;二来可以让教研话题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教研打磨,研出效度,研出深度。

第四层:抓好过程。校本教研一定要注重过程,不管是主题策划,还是任务分配;不管是跟踪磨課,还是展示形式,每个环节都要精心安排,考虑周到,让教师真正“看见”“听到”和“悟得”。抓好校本教研的过程,就是见证教师成长的过程。

第五层:做好考核。一学期结束,要对教研组的教研成果进行考核。考核要有指标,起到引领、规范的作用。比如,我校的教研组考核项目有:查阅教研组成员的校本教研记录本,听取组长的教研工作汇报,观看教研组的风采展示,查看教研活动的新闻推送等。学校会综合评分,按照表现情况予以奖惩。

(二)教研形式的探索:“八面聚焦”

校本教研形式要立足教研主题和教师需求,力求丰富多样,要灵活,有创意,究实效。在具体实践中,“八面聚焦”的教研形式值得尝试。

第一面:“线上线下,双线并举”。新冠肺炎疫情之前,校本教研大多以线下活动为主;疫情期间,校本教研转到了线上,以线上活动为主。一段时间运作下来,“线上线下,双线并举”的教研形式深受教师喜爱。这种教研形式为教师提供了更多样的教研平台,且更灵活、更便捷。后疫情时期,校本教研完全可以灵活机动地选用这种形式。

第二面:“问诊课堂,改进教法”。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执教的教师一堂课上下来,未必知道自己的教学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开展问诊课堂活动,让一个团队的教师带着课堂观察表,带着主题,观摩该教师的课堂,大家则有可能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课后一起研讨,或整体问诊这堂课;或探讨这堂课中存在的明显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或对这门学科存在的普适性问题做诊断,提出改进的建议……比如,针对当前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提问过多的问题,我校语文教研组就开展了课堂诊断式校本教研活动,让教师走进课堂,记录这节课老师问了多少问题,哪些是预设的,哪些是随机的,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并就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教研活动结束,每个人都对“课堂中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是有价值的”“一堂课提几个问题为宜”等话题有了不同层面的认知。

第三面:“一课多磨,连环跟进”。课例研究是最有效的校本研究方式,教师看得见,摸得着。一节课上完后,总有遗憾。及时跟进并解决这些遗憾,是校本教研应该及时跟进的话题。这样的跟进,往往能带给教师更多收获。同课异构、同课同构是最为常见的课例研究方式。同课异构,即针对同一个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路径教。这种形式有助于打破教师已有的认知和能力壁垒,让教师以开放的姿态,与他人相互切磋交流,成为互为帮手、有效成长的共同体。同课共构,即选取一个教学内容,采取了同课跟进的方式,进行两到三轮的教学、研讨、反思和改进。这种形式有助于教师互学共赢、相互成就,同时让教学走得深入。

第四面:“聚焦问题,主题研修”。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校本教研要围绕教师的问题,开展主题研修,切实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例如,低年段的识字是语文学科的教学重点,但是教学普遍存在环节多、节奏慢、效率低等问题。如何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益,是教师迫切想解决的问题。对此,我校教研组开展了题为“提升识字教学有效性”的教研活动,以课例为抓手,开展沙龙研讨,最终总结出了字理识字、结合语境识字、生活识字等10个有效策略,让教师对识字教学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走出了识字教学的困境,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

第五面:“展示风采,各美其美”。唤醒教师自觉思考的意识,是校本教研的价值追求。教研活动,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主体性,让每个教师都动起来,身心居于教研现场。“展示风采,各美其美”的活动形式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是调动教师教研积极性的捷径。我校开展的教研组风采展示活动以主题、形式、流程、评价四要素串联,为各教研组搭建风采展示的平台,解决教师发展“内生动力”的问题。主题,由学校或教研组根据教师需求指定或自定;形式,主要指向课型、课时长短、研讨方式、活动时间等,由教研组自定;流程,指向主题阐释、课堂观摩、主题研讨、评委提问等;评价,由学校行政加教师大众评委执行。我们坚信,每个教师都是创造者。把教研的权利下放给他们,教研才能从封闭走向开放,才能让每个教研组的每个成员充分发挥集体和个体的聪明才智,各美其美,绽放惊喜。

第六面:“系列教研,深度研究”。教学是富有整体性、系统性的过程。每堂课的诞生,教师都要经历“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后反思”等环节。他们只有步步为营,才能对教学有较深的顿悟。围绕这些环节开展系列教研,让教师稳扎稳打地真切体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才能切身体会到每个环节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从而精心解读、专心设计、用心教学、静心反思,让教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第七面:“微型研修,寻找突围”。是不是一搞就要几个小时、内容涵盖方方面面的校本教研才是有效教研?未必。窃以为,有时微型校本教研更灵活,更受欢迎,更有成效。因为微型教研往往能聚焦一点,解决看似小、实则最具现实性的问题。我校开展的微型校本教研,时间,短则十来分钟,最长不超过1小时;主题,都来自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形式,多样灵活,可以是主题沙龙讨论,可以是模拟课堂,可以是“微课堂+研讨”,等等。仍以低年段的识字教学为例,我们邀请有经验的教师模拟教学独体字以及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的生字,15分钟,简洁有效。观摩结束,教师很快通过相互交流掌握了“一看、二讲、三写、四评”的识字教学流程,记住了书写不同结构汉字的口诀。

第八面:“卷入教研,全员在场”。曾经有人用“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一动不动”形容教师参加培训学习时的状态。校本培训如果采用卷入式培训,让教师当场消化,及时运用,能够明显改善这种现状,大大提高教研效果。比如,我校曾邀请专家为全体语文教师开设“怎样给阅读短文命题”的讲座。专家分别从整体感知能力、提取信息能力、形成合理解释能力、做出评价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入手,结合具体的案例,详细解释了围绕这五大能力命题的方法。讲座结束后,专家现场给了一篇五年级的短文,让教师当场命题,然后组织部分教师交流,并对他们的命题成果给予点评。教研活动后,教师普遍反映在这种卷入式的校本培训具有较强的实效性。

四、校本教研的典型案例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创编了一个特殊单元——习作单元。习作单元中的课文如何教?它和普通阅读单元中的课文教法一样吗?教师对此充满了疑惑。为此,我校语文教研组以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课文《麻雀》为抓手,开展了“习作单元课文如何教”主题教研活动。

教研的基本流程为“解读文本—模拟教学—教学观评—微型沙龙—征稿文集”。

解读文本。学校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围绕“课文是如何体现单元语文要素的”“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何确定”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应选择哪些教学内容”几个问题解读《麻雀》一文。教师三人一组合作,现场解读,40分钟完成。解读完毕,小组成员交流发言,最终形成对文本的共同认识:课文主要从“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把重点场景写具体”两个方面体现本课语文要素(把事情写清楚),应从这两个层面确定教学目标。由此,他们确定了这样的教学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知道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重点理解课文3-4小节的内容,感受老麻雀和猎狗搏斗时惊心动魄的的场面,体悟作者的写法——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内容写出来,让场景具体、动人。

模拟教学。因为有对文本的精准解读,教师对文本的核心价值了然于心,开展教学设计也就得心应手了。教研活动时,他们推选几位教师模拟课堂教学,其他教师有的做学生,有的当评委。模拟结束,评委们逐一点评,重点评价本课的语文要素是否落地,教学内容是否适切,教学环节是否有效,教学设计还需做怎样的修改。

教学观评。因为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是人人参与的,所以到了上课环节,参与成员采取了抓阄的方式决定由谁执教,意在让每个人都身心在场,聚精会神参与教研活动。由抓阄确定的两位教师分别执教《麻雀》的第一、第二课时。上完课后,围绕主题“习作单元课文如何教”,两位教师随机点名现场参与者评课,最后再邀请一名专家点评。如此,无论是执教者,还是观课者,都会把这节课看得更通透,教有所得,观有所得,对教研主题有更深切的理解。

微型沙龙。对于习作单元的课文究竟如何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参与教研的教师一起碰撞,拓展思路,往往能寻到最佳路径。观课结束,我们邀请了一名特级教师,围绕主题“习作单元思维课文如何教”,组织部分教师开展微型沙龙研讨。通过研讨,参与的教师理清了三个问题:一是明确了习作单元课文的功能定位,二是掌握了一些精准解读习作单元课文的方法,三是明晰了教学习作单元课文的路径。

征集文稿。教师经历了全程的教研活动,会有很多感悟与收获。此时,他们也还处在教研的兴奋状态,趁热打铁让他们整理思绪,及时反思,教学的智慧就会喷涌而出。因此,本次教研结束之际,教务处向全体教师征集教研文稿,可以是教学设计,可以是观课感受,可以是教后反思,可以是实录点评,可以是教研叙事,还可以是教研感悟。最后收上来的文稿,真是精彩纷呈。学校用校刊出了一期专辑,记录下本次教研的智慧。

一篇课文,一场教研,一次经历,一段体验,让教师在实实在在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收获着,快乐着,成长着。

参考文献:

[1] 段爱华.同课共构與同课异构双轨并行优化设计——小学语文统编新教材视野下校本教研的有效模式[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7).

[2] 王丽玲.“三阶五环”主题式校本教研实践与思考[J].广西教育,2020(9).

猜你喜欢

校本教研误区价值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一粒米的价值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让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更接地气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校本教研的探讨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