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美术史教学研究

2021-04-18何显达

艺术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美育教学图像学课程思政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全国高校将美育工作提高到战略层面,针对我国美育建设所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新要求。本文以中国美术史课程为教学范例,根据图像学理论方法拓宽美育教学研究的新思路与新内容,以课程中徐悲鸿爱国主义题材的美术作品《田横五百士》为研究对象,运用图像学领域研究步骤,联系并结合艺术发展史及相关理论成果进行探讨。

关键词:美育教学;图像学;课程思政;中国美术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3-0-02

1 新时代“以美育人”的思想下的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高校将美育工作提高到战略层面,针对我国美育建设所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肯定了“加强美育工作”的必要性,并针对今后美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等殷切期望。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和相关文件精神,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提出了目标与要求[1]。

我国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美育在新时代全面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当中的作用和地位至关重要。现阶段,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全国高校将“美育”置于重要的地位。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普通高校美育课程要依托本校相关学科优势和当地教育资源优势,拓展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设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复兴中华文化,在美育工作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在人的整体发展历程中,美育不可或缺。美育作为一种化育,能使人获得情感的陶冶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对人的思想道德起到正面积极的引导作用,最终促进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和人格的完善。这也使得高校美育课程的设置和定位要将根本任务落实到“立德树人”的层面。这就要求在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具体工作中,应该构建科学、合理、规范的美育课程体系,并且在相关课程性质中要明确美育的指导地位,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与文化精髓,在艺术教育课程中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机深度融合,围绕美育工作,开展课程思政,把握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发展方向。

美育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深化高校在德育教学工作方面的顺利展开。我国在建设与发展教育事业过程中把学生的德育培养作为重点环节。落实到美术学科课程体系中,中国美术史的课程内容蕴含丰富及优秀的传统文化,许多美术作品的思想性深刻,意义深远,这些都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如何在当前国家弘扬新时代中华美育精神的背景下开展有地区特色的艺术教育,从而做到以美育人、以美育德,是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围绕近期在中国美术史课程中的教学实践,基于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开展的时代背景,讨论如何在美育教学工作过程中结合课程思政,创新德育教学路径与模式。

2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围绕此次研究选题,根据以往部分高校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的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由于美术教育长期以来一直以“技能实训教育”为重点,许多学生绘画基本功扎实,但对基础文化理论课程重视不够,人文素养不高,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通过中国美术史课程讲授,可以使学生系统掌握艺术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高尚的审美品位和扎实的鉴赏能力,使该阶段学生认识和学习美术家高尚的格调品性、美术作品中崇高的道德情感,进而增强爱国精神。事实上,该课程的教学实践能为新时代高校美育教学工作带来许多成效,但从就业求职角度出发,部分学生认为课程对就业没有很大的帮助,从而产生厌学情绪。第三,部分专业教师对课程定位理解不到位,对课程性质存在认知上的误区,在教学引导过程中与美育、德育环节脱节,不能在专业思政上引导学生,过分关注学生技术能力的提升,却忽视了对学生美育素质的培养,并且未能与时俱进,授课的内容脱离时代,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共鸣。以致出现许多美术类大学生毕业后眼低手高、缺失基本文化常识,这些都是过去在中国美术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高等院校开展美育工作,更需要从问题的症结入手,结合新型的专业课程思政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以美育德、以德育人,积极思考有助于教学的手段,探索課程思政和德育教学的新路径,从立德树人的高度,为艺术教育事业培养三观正、品德好的学生。

3 图像学理论方法下中国美术史课程美育研究

本文研究选题以中国美术史课程为例,众多高等院校都将该门课程作为美育类课程开展,课程内容中诸多画家及其作品中都蕴含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出画家崇高的美德和高尚的情操,符合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需求。以往教师多以时间顺序为主轴,对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美术家、美术思想进行介绍和讲解。而图像学作为一种美术史的研究方法,在当下课程美育教学研究过程中仍然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各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审美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图像学理论是20世纪美术史中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方法之一。该理论由美国学者潘诺夫斯基提出,他在《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题》一书中对该方法作出系统的阐述,将图像学研究分为三个层次:前图像志、图像志、图像学。在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研究中,图像学研究方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美育观,明确了中国美术史课程美育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在大学生的美育文化塑造和德育人格塑造上起到正面的、积极的作用。此次研究以中国美术发展史中优秀经典的美术作品与人物为案例,根据图像学研究方法,结合课程思政教学思路进行研究。

在课程美育研究过程中,选取的作品案例涵盖古代至近现代时期,涉及不同种类绘画,两大模块的主轴作品,分别是近现代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爱国主义题材以及传统美德绘画题材。其内容与表现的精神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美育观,对当下美育工作的开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这些案例落实到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具备较强的比较综合研究能力,并且同样应将德育和美育思想贯彻并落实于教学环节中。

首先在前图像志阶段,要在教学上引导学生掌握美术作品的基本特征,包括色彩、图式、线条、造型等基本艺术语言。之后在图像志分析阶段,分析作品语言,并讲述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让学生理解原典知识。在图像学阐释阶段,带领学生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动机、艺术心理、社会历史条件等因素,以及作品叙事文化意义,让学生从教学中受到美育熏陶。建立全面的艺术史观,培养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学中的重点。对此研究方法,笔者选取了徐悲鸿作品《田横五百士》,对该作品的内容进行解读。

美国图像理论家米歇尔提出,图像的意识形态作用是引领、教化作用,这是从积极方面来论述的,注重的是图像的社会动员作用和对社会公共意识的影响[2]。学者于焕军亦提到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对新时代的绘画教化功能的发展具有理论以及实践指导意义[3]。中国历代画家都十分重视图像的伦理教化和熏陶作用,图像作为鼓舞和动员人民群众的工具之一,其意识形态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都为专业课程思政和美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来源,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根据图像可以发现,作品有诸多视角可以进行解读。

首先结合图像学的理论方法,笔者从图像志阶段进行方法分析。根据图像学理论的观点,图像志阶段需要我们探究画面细节中所谓的“象征意义”,如齐王田横衣着红袍,昂然不屈,上身抱拳向前上举,向画面中五百士做临行告别。画面中抱拳这一动作,是中国古代行揖礼的手形动作之一,揖礼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仪,在《周礼》《礼记》中都有记载。《周礼·秋官·司仪》记载:“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4]学者唐冠璞根据画面细节,提出《田横五百士》中田横所行揖礼应为天揖,即为田横所面对的五百士很多是同姓氏族,因为同族的关系,这也可以说明为何最后五百士会以身殉节。此外,田横的服装形制也非常考究,在《田横五百士》中正面出现的所有人物都是交领右衽,如画面中行天揖礼的齐王田横以及垂手而立的黄衣人,他们的衣襟向右掩(即左衣襟压在右衣襟上)。在中国古代,衣服的规制能够区分等级、身份与民族,尤其是在这样一幅历史画中,区分左衽还是右衽非常重要,右衽是中原地区之服,左衽是夷敌之服。鲜明的中国文化题材和考据的细节,让作品的历史感更加厚重。

徐悲鸿对揖礼和服装考证的严谨性反映在他的美术作品当中,画家的考证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的真实。作品的历史细节反映出画家求真务实的精神,对历史文物和文献的理解和把握,这些细节的象征意义都表明画家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忱、对中国士人精神的尊崇。

进入图像学的阐释阶段,我们需要从作品社会时代、文化背景、历史条件去分析,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这个阶段包括艺术家创作中所包含的无意识的过程,需要研究艺术家的创作心理。首先是借助史料了解作品的本质意义。该作品于1928年开始创作,1930年完成。并于30年代初在国内展出,此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国内民众深陷水深火热之中。冯法祀在画展上见到了《田横五百士》,这幅画给了他巨大的震撼,他回忆到,“这幅画中表现出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精神,使我找到了精神的寄托”[5]。由此可见,这幅画在当时的背景下,对抗战中的中国人民的奋起抗争起到了鼓舞作用。

其次,画家本人的创作意图也为我们解读作品提供了参照,徐悲鸿为什么选择田横?徐悲鸿说他受蒋敦复《咏田横五百英雄》诗句“海云岛树郁苍苍”的启发,认为古代中国绘画中从来没有表现“沉郁”这种格调的,他要发风气之先,作一幅画来体现“人人有殉义之气”的“沉郁”[5]。徐悲鸿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把文字中所蕴藏的精神力量用写实的画面传达出来,这是对历史经典和英雄人物的一种高度致敬。

通过图像学方法的深层解构,从这幅作品的细节、叙事以及创作背景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在该作品中有非常大的比重,其反映的本质意义能为美术史课程教学带来以美育人、以美育德的优良效果。美育是一种直观化的审美教育。美育的动之以情,德育的晓之以理,离不开专业课程正确的引导。正是通过这样的专业教育来发扬美育教学,开展课程思政,才能陶冶学生的品德情操。

4 结语

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更应强调课程的思政教育和美育熏陶。在美术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借助图像学理论方法,挖掘作品背后的象征意義,并联系社会文化背景,开展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育教学,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高校教师而言,应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完善以美育人、以美育德的理念,用优秀作品引领学生,坚定追求崇高、向往美好的理想信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美育观为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立足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实现高校美育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璟.高校美育课程如何呈现新时代美育思想——以《中国美术史》为例[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9(03):92-95.

[2] 陆涛.形象·文本·意识形态——图像学研究中的三个关键词[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34(04):127-132.

[3] 于焕军.“成教化,助人伦”——《历代名画记》绘画教化功能新论[J].美与时代(下),2020(02):9-11.

[4] 唐冠璞.以徐悲鸿《田横五百士》为例谈历史画的创作[D].西北师范大学,2018.

[5] 吴雪杉.历史、肖像与自我:徐悲鸿《田横五百士》细读[J].美术向导,2014(02):71-80.

作者简介:何显达(1992—),男,广东汕头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保护、艺术史与理论。

猜你喜欢

美育教学图像学课程思政
梁楷《释迦出山图》之图像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中专学校音乐教育中进行美育教学有效方法
城镇景观建设视角下的环境设计手绘图像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