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2021-04-18刘欣

艺术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摘要:乡村文化具有风向标、指示器的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建设乡村文化,遵循提质增效、知行合一、内容和形式相结合、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改变乡村文化建设现有局限,能有效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乡村生活氛围,提升乡村的综合水平。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3-0-02

1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1.1 乡村文化建设的内涵

乡村文化,即乡村流传已久的村规民约、村民内心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在某些村落还包括历史文化遗产。乡村文化建设,即对乡村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外腐朽思想的入侵、城市不良风气的渗透,乡村文化一度遭受摧残。在此情况下,乡村文化建设迫在眉睫,既需要发扬和巩固乡村文化中淳朴友善、睦邻友好、自力更生等优良传统,又要深挖乡村文化中的精髓,改善乡村文化发展的现状,使不同形式的乡村文化充分发展,以提升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1.2 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对于乡村而言,“地方性知识”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村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自觉形成的文化传统、历史印记和地方认同,对提振村民精神风貌、促进物质脱贫具有重要作用[1]。对于村民而言,重塑乡村文化,增强乡村文化自信,丰富村民的内心世界,满足村民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实现村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对社会而言,以乡村独特的文化魅力抵御城市复杂社会思潮的入侵,不仅能有效增强乡村文化自信,还能用优秀的乡村文化抵制腐朽文化。

1.2.1 乡村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乡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乡村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态度,有利于内容丰富的墙体彩绘、形式多变的绘画布景、淳朴民风的传播扩散。对内,既增添了文化元素、美化了周边环境,又重塑了乡村文化自信,打造了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有利于培养村民的集体荣誉感和劳动光荣的信念观;对外,整洁的村容村貌、丰富多彩的乡村景观,既充分展现了乡村“地方性知识”的独特地域魅力,又吸引了其他地方人员前来旅游消费、外商企业驻村投资设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在潜移默化中重塑了乡村文化自信,拓宽了村民收入来源,提升了乡村的综合素质,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1.2.2 乡村文化建设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精神风貌的重要展示,是乡村精神文明的具体表现,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建设乡村文化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深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赋予文化内核以合理有效的形式。重塑乡村文化自信,实现乡村文化“活”起来、乡村村民“动”起来、乡村氛围“融洽”起来。乡村文化建設要在充分尊重村民自愿自主的基础上,发挥文化“春风细雨”的作用,丰富村民的生活,提升村民的精神文化质量,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营造风清云朗、安居乐业的乡村生产生活环境。

1.2.3 乡村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乡村综合水平

乡村文化建设,是通过外部的美化,改变村民的人居环境,规划统一、落实到位,在尊重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基础上推动村容村貌的整体改善。通过内在的提升,展现乡村的乡风文明、生活风貌、原生态价值,提升乡村生态和人文的综合实力,缩短城乡发展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现状,早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2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需要遵循的原则

乡村振兴是一项大工程,乡村文化具有塑造、规范、引导村民的作用,具有凝聚共识、团结聚力、促进发展的作用。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建设乡村文化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保证乡村文化建设有序有效进行。

2.1 提质增效的原则

乡村文化建设需要政府、社会各界以及村民的共同努力和协调配合。政府在经济政策上要加以倾斜,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给村民提供便利、丰富的文化活动平台;社会各界要保护乡村文化不受社会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保护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优良品质;村民要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中的优良传统文化基因、历史遗迹、乡规民俗习惯,保证乡村文化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为了巩固基础性工作,需要注重质量和效果的提升,加强乡村文化管理及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的服务性功效。

2.2 知行合一的原则

开展乡村文化活动走过场,宣传乡村文化搞形式,假大空的现象层出不穷,导致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基础性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乡村文化的魅力得不到充分展现,无法让村民体会到乡村文化的重大作用。知与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应该从乡村的实际出发开展文化活动,贴近村民生活、去到村民家中宣传文化活动,取得村民的信任,挖掘村民的兴趣,融入村民的喜好,将文化建设活动植根于村民的内心,体现在村民的实际行动中。

2.3 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原则

乡村文化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如村规民约,村民之间要互帮互助、睦邻友好;还有传统文化的传承,如玩龙灯、踩高跷等传统文化。这些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村民认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并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开展文化活动、进行文化宣传,要深挖乡村文化的内涵,将其内涵与教育功能相结合,为当地特色文化的发展推广助力。形式对内容又有反作用,形式适合内容,就能促进内容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其发展。将乡村文化加以包装并销售,一定要赋予乡村文化贴切的形式,用村民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建设乡村文化。

2.4 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原则

人类的生产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规划的活动。人类一方面根据自身的生存需要获取物质;另一方面遵循客观世界的规律进行生产实践活动。将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结合,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实践活动才能朝着人类期望的方向发展。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建设乡村文化,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目标,以村民的内心诉求及社会的热切期待为价值导向,遵循乡村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实现价值目标与内在规律的统一,发挥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3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

3.1 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

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体,直接受益者也是农民,所以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自主性,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

首先,乡村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重塑乡村文化自信,助推乡村振兴。其次,乡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要引导农民充分认识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要提高农民文化建设的参与热情,要拉动群众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再次,乡村文化建设是双向互动的交流活动,乡村文化墙、彩绘布景的落实需要村民集思广益、出謀划策,还要得到广大村民的认同。村民既要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准确把握主体性地位,自觉遵守村规民约、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传承乡村文化中的优良传统文化,又要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自觉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防止城市不良风气的出现,创新乡村文化形式。村民只有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才能使乡村文化建设落实到位,才能使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开展乡村文化建设,确保农民在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导作用,调动农民参与建设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在获得农民认同的基础上推动国家有关农民发展的战略目标,更易于广大农民接受,便于政府工作的展开。

3.2 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文化建设内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基本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物质需要与文化需求被提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建设人力不足、资金投入受限,而农民生活质量日益提升,这进一步增加了农民对文化的需求,迫切需要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来满足乡村文化建设的需要。

增加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需要国家、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众志成城、共同建设,才能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建设乡村文化,最大限度地增强乡村文化建设的总体成效。首先,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国家在制定政策时应该有意加大乡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支持力度,保证制度层面的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其次,政府一方面要将国家下发的供乡村文化建设的资金利用到位、落实到位。可以兴建乡村文化场所,如乡村图书馆、阅览室、报刊亭、文化广场等;也可以结合乡村特有的文化特色,采取适宜的活动形式,对乡村文化进行包装和宣传。另一方面要组建一支存在年龄差距、富有创造力、善于交流表达的文化建设服务队伍,这支队伍需要深入村民生产生活,需要加深对乡村文化现状的了解,需要因地制宜、贴近实际,创造形式多变、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需要制定时间灵活、服务村民的文化活动开展表。最后,社会各界也应该引起重视,并予以积极支持,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可以回乡创业,其他人员可以通过给予乡村基础设施善款捐助、亲自到乡村参加文化建设活动,通过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的方式积极投身于乡村文化建设,为改变乡村的村容村貌、推动乡村的进步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离不开多方面的资金支持和共同努力,国家是乡村文化倾斜政策的制定者,政府是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实者和领航人,社会各界人士是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维系者。

3.3 突破乡村文化建设现有局限,突出创意特点

乡村文化建设具有时效性弱、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具有推动乡村振兴长远发展的意义。目前,乡村文化建设中出现了目的模糊、缺乏特性,内容单一、缺乏深意,形式同质、缺乏创新,设计杂乱、缺乏系统规划的多重问题。这在乡村文化建设中随处可见,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乡村文化墙是乡村文化建设的载体,展现了村容村貌,活络了乡村文化,成为乡村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乡村文化墙对于改善民风、美化环境、提升形象、激发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对文化墙的修整,首先,要对乡村文化建设有基本的规划和了解,深刻认识到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概念,在文化墙的设置上拒绝跟风,保持建设的初衷和目的。其次,要对乡村文化建设进行系统规划,要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自身的特点,对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形成系统的内容设计。杜绝“重形式,轻内容”的设计,设计风格要统一,设计内容要有深意,设计形式要丰富,更重要的是要立足实际,使文化墙的作用不流于表面。再次,实现乡村文化建设的异质化,让文化墙的内容契合乡村自身的发展实际,拓宽内容范围,不拘泥于大众化的文化主题,立足乡村本土的特点,实现文化墙“一村一面”“千村千面”的壮观景象。最后,文化墙的设计要突出理念,进行系统规划,描绘出风格独特、系统规范、墙绘整齐的乡村文化墙,杜绝相同的墙绘在一个村落生搬硬套,或者在不同乡村之间相互抄袭的现象。要系统规划、推陈出新、内容别致,在不同的文化主题下实现个体的独特差异,保证整体的协调一致,将乡村文化墙的功效发挥到极致。

乡村文化墙的修整和完善,既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乡村的风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谐的人居环境,又通过外化的形式,将乡村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历史底蕴等内容传达给外界,宣传了乡村文化,展示了乡村形象。

4 结语

乡村文化伴随着农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全过程,反映了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处事标准等,是农民特有的精神家园。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开展乡村文化建设,能够给农民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安居乐业的精神家园,在满足农民物质需要的同时为他们提供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 刘昂.加强乡村文化建设 推动乡村振兴[N].经济日报,2020-07-10.

[2] 张淑东.乡村振兴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DB/OL].求是网,2018-03-27.

作者简介:刘欣(1996—),女,贵州遵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