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润物细无声,让我们尽情享受语文之美

2021-04-18陈慧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3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文学生

语文是一门什么学科?

刚上大学的时候,带每一届新高一的时候,以及进入高三总复习的第一节课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这个问题。犹记得最初的答案,我认为语文是经典名著,可以无限徜徉在其中,看尽人间繁华,品遍红尘滋味。后来,走上三尺讲台,我发现语文是一个个可以拆分的知识点,是工具,是分数,是荣誉。再到后来,当我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中轮回了一圈后,我的心里,有了一个新的答案:语文,是一个浪漫的学科。它是一个个字符构成的美丽星图,是人类走进思维这个神秘世界的指明灯,是历史沉淀的绝美秘境,是走入彼此内心的隐形桥梁。

语文核心素养,似乎是听到了我的心声,在我和语文分数以及语文本质之间徘徊得水深火热的时候,它就那么适时地悄然出现了。我似乎终于在看不见头的隧道里看到了一点星光,我快速地跑过去,虽然一路摸黑前进,但是,当越靠近星光,我越能找到高考与语文素养的重合点,我欣喜地构思、创造,与学生一起打造梦想的语文课堂。

一、在语言文字的跳动中,感受字符飞扬的魅力

传统的语文课堂,如果是现代文,我们就走近作者,整体感悟,重点分析,主旨总结。如果是文言文,就是一个大型拆解现场,一篇《师说》,可以从实词、虚词、句式,翻来覆去几节课,台上热血沸腾,台下一片昏睡,高三一问,常不知自己已经学过此文,于是师生一起捶胸顿足,重新回到文本。

我总觉得,语言文字的魅力,是在比较中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出来的,否则,我们本非作者,怎知作者为何偏用此字,我们也不在当下场景,又怎知那字正是恰恰好最合适的呢。所以,我总习惯用对比法让学生把生活语言和文本语言联系起来,感受这从甲骨文一路走来的文字,是怎样让我们的文本拥有了鲜活的生命的。我善于抓住学生的语言点,进行步步引导。例如一次普通的课堂上,我随意给学生讲了一句鸡汤“你要相信看似不起波澜的日复一日,会突然在某一天让人看到坚持的意义”。一个学生立刻反驳:“老师,如果这日复一日是安逸,那良木也会变朽木啊,你这句话的前提应该是努力。”我一下乐了,我说对啊:“那如果前提是努力了,用你刚才的说法,这日复一日是什么呀?”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那朽木也会变良木”“学渣变学霸”“矿渣锻成了百炼钢”,听到这里,我立刻加入讨论,“同学们,刚才那三句各有妙处,可是你们觉得哪个更妙呢?”学生岂是笨者,首先都排除了第一个,认为有重复之嫌,剩下两个,同学们争论不休,同意前者的认为幽默接地气,支持后者的认为与前句更加对称,且一个锻字,比“变”字更能体现出坚持的力量,此时,我悠悠来一句,看看语体,然后一个口语,一个书面,高下立论,学生顿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精妙。此时我不禁来个即兴提问:“我刚才说的句子不够严谨,你们一下就指出来了,若用《师说》里的一句话来形容,此句你们会选择哪句呢?”一个突如其来的情景式默写考查,再加上我的点名提问,学生立刻进行大脑搜索,是以得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结论。在课堂上善于抓住学生的一个小点,由此生发,不离文本,衔接高考,却又让学生体会到真正的语言文字的乐趣,在那热烈的讨论中,你仿佛可以看到语言文字的字符在课室的上空飞扬,它们自由组合,产生了各色烟花,学生们就在这灿烂烟花中,充分感受字符飞扬的魅力。语文素养中提到的“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自然而然就在课堂中生成了。

二、在经典阅读的思索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现在的学生,每天手机、网络,种种碎片化阅读纷纷而至,他们看着大量的网络文学,彻夜不眠,手不离机,盯着王者荣耀的排名,惊心动魄,而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四大名著,对他们而言,就像四座永远翻不过去的大山,单是看到那个大部头,他们已经望而却步,根本没有打开的勇气和翻阅的兴趣。可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里面包含了人文哲学,天地万物的精神,以及深刻的人性,学生可以与时俱进在碎片化中接受海量信息,但是同时也应该有深厚的内心积淀去对这些信息进行甄别和吸纳。

由此,师生的斗智斗勇开始了,我选择了统编版选定课外读物《红楼梦》,即使在高三阶段,我仍然让学生两天读一回,并且不按常规出牌,不解读,只提问和讨论,我原来以为他们并没有那么深刻的见解,但是他们的问题出乎意料地深刻,譬如第一回,只是个引子,有个学生一下就来了个灵魂拷问:“老师,如果能够再选一次,这块石头还愿意到红尘走这一趟吗?”而在第三到第六回中,学生提了一个很符合他们这个年龄段但是却触及人心的问题:“老师,黛玉进贾府的时候所有人都让她不要见外要当在自己家,但是似乎所有人都在提醒她是远客应该怎么做,这种矛盾是正常的吗?”当这些问题被学生抛出来的时候,我惊呆了,因为这是在泛读的基础上,在他们现有的认知下的对作品的一份疑惑,在这份疑惑中,包含着他们对人生的意义、人性的善恶的朦胧思考,试问,还有什么东西,能比这份朦胧更有意义,比这份思考更宝贵呢?

尽管只有17、18岁,但是学生的回答却常常让有着几十年人生阅历的我对人生和人性有了新的思考。学生的一句“不经历过,又怎知道人间悲欢,纵然是一辈子的泪水,那也是独属于个人的体验,是任如何听路人说都无法得到的回忆”,让久在得失中沉浮的我觉得,的确,人生何必在乎最后结果,过程中的甜酸苦辣,欣喜若狂,怅然若失才是来一趟人间的真正意义啊。而对于矛盾之一问,当学生提到“老师,我感觉如果我是黛玉,在里面我会生分、小心翼翼、举止僵硬、甚至恐惧、排斥,还有怀疑贾府人的想法”时,我心中是极大的震惊与惊喜,因為这是多深的共情啊,这是人性的怜悯和对他人的换位思考,在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些疑惑,这些他们在疑惑中讨论出来的结果,是最珍贵的潜移默化,它比任何陈词滥调的说教都来得有力量,是能够深入灵魂、陪伴他们一生的三观特质。我想,这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构建起来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以及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在平凡生活的烟火气中,体验语文的无处不在

以前学生总认为语文学与不学都一样,认为语文就是刷题,就是写800字作文,与自己的生活似乎是隔离开的,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部分,但实际上,生活处处是语文。那天一眼瞄过电视,看到一句“无时无刻都在想我们的问题”,灵机一动,即刻拍下,第二天与学生分享,学生看到电视剧画面先是一愣,我一说找亮点,在五花八门的答案过后,有学生立刻反应过来这是个病句,随即我们就开始了生活找语文的活动,就这样,学生在每天的趣味寻找中既复习了知识,又感受到了语文与我们生活的紧贴性。

在和学生分享王国维先生著名的治学三境界中的最后一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时,学生纷纷讨论这重境界本身之意,随后就开始天马行空地想到元宵,当时正值七夕,我即兴让学生写一首应景之诗,竟有一学生大笔一挥:“七月初生七仙女,金牛随牵入凡投。暮夕日夜彬质现,怎料相知难相守。驹快好似胡杨倒,思及三秋星移斗。乐悲喜怨非梁祝,共死离生谁更愁。”既点七夕之题,又联生活之感,学生们纷纷为他的才情鼓掌,我也不禁拍案叫绝,情不自禁对学生说:“同学们,还记得我说过,语文是一门浪漫的学科吗?它的浪漫,就在于它的无处不在,然后像一个滤镜一样帮助我们把生活的喜怒悲欢记录下来,所以,我希望在你们的心中,语文不仅仅是一个个选择题,它还像空气一样,随时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彼此相依,终生相伴!”我想,这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态度”。

随着统编版教材的全面铺开,课堂教学方式全面改革,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这些新名词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仿佛看到了语文的春天再度来临,语言文字就像那一朵朵桃花,灿烂而温暖,在摇曳中带着我们进入传统文化中尽情游览,在阵阵飘香中似有若无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如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愿不断提升,在语言文字的海洋里翻滚,腾卷成风,载着我的学生在语文的天空里,肆意翱翔。

陈慧,广东省惠州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语文学生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学生写话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