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辟蹊径:“问”出诗词教学新途径

2021-04-18耿娟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3期
关键词:尝试古诗词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运用,提高自己的赏析品味和审美情趣。然而,由于不少教师的课堂提问显得过于模式化、机械化,只是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诗人的身份、记忆重要词句的解释,那么学生必然会感到缺乏阅读兴趣。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要尝试提出具有特点的问题,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感悟古诗词之美。

一、推敲字词,体会炼字艺术

不少古人都崇尚“推敲”,常常深入细致地探究如何调整作品中的字词,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也要注意到古诗词创作的这个特点,通过提问促使学生探究古诗词的炼字艺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作品中具有特殊韵味的字词,然后思考作者为何选择这些词,是否能将其替换成其它的词语。这样学生就能在自主阅读古诗词的时候注意到这些关键词,进而探究其意味。

在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推敲作品中的词句,尝试感悟其中的情感,体会作者的炼字艺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思考从这句话中能找出哪些词语很好地展现作者的内心情感。学生认为可以从“凄凉”一词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这个词语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还有学生更关注其中“弃置”一词,认为这个词语能和“凄凉”形成呼应,作者认为自己大好的年华都被白白地耽误了,感受到了被朝廷的抛弃,所以内心中就更加感到凄凉了。此外教师还引导学生分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鄉翻似烂柯人”,说说能从“空、翻”这两个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情感。学生认为从“空”中能感受到内心的凄凉之情,表达自己的无奈之情,而“翻”则表现出了时事变化之快,这样就更好地展现出作者被“弃置”的状态。学生发现这首诗歌中的词句前后呼应,作者很好地展现了内心的情怀。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作品的字词展开分析,先从简单的问题开始,一步步提出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跟着教师的脚步探究下去,感受作者的炼字艺术。

二、创设情境,学习虚实相生

一首古诗词作品是否完美,除了要看其中的个别字词用得是否巧妙以外,还要看看其中是否有优美动人的意境。教师在设置课堂提问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要尝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独特意境,体会其中虚实相生的意味。这样就能让学生进入到作者创作时的特殊情境中,进而有助于他们和作者形成共鸣。

在学习《渔家傲·秋思》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作品中的各种意象,然后分析一下这些意象组合成了怎样的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哪些场景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哪些是作者心中想到的场景。在自主分析中,学生首先找到了各种意象,如大雁、边角、长烟落日、孤城等,学生发现这首作品的前半部分基本上所写的都是作者眼前真实看到的场景,而后半部分则是作者心中所想的场景,属于虚景。教师继而引导学生思考各种意象和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学生认为:“作者所选择的意象都是展现凄凉场景的意象,组成的场景也展现出了荒凉的感觉。这和作者的情感是一样的,边塞战士心中怀着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但是却还是要坚守征战之地,为的是保护家园。这样就起到了情景交融的特点,能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情感。”学生发现作者在创作中常常运用虚实相生的情境,将眼前景和心中情结合在一起,体现深厚的情感。

教师要避免让学生逐字逐句地翻译古诗词,这样的机械化翻译很难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脑海中看到的场景,体会哪些是作者眼前之景,哪些是作者心中所想,思考自己是否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怀。这样学生的感悟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三、对比解读,分析立意高下

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具有相似主题、运用相同写作手法、展现相同意境、抒发相似情感的作品。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掌握对比分析的阅读方法,尝试提出问题,让学生找到作品的对比点,并展开分析,看看作品给人的感受是否一致。在对比分析中,学生发现由于作者所处的情景不同,他们的感受也有所不同,其创作也呈现出不同之处。

在学习《赤壁》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歌属于哪种类型,学生认为这首诗歌通过描写历史中发生的事情,表达了对于社会的思考,所以属于咏史诗的类型。教师继而又引导学生展开对比分析的活动:“你还知道有哪些咏史诗呢?这些咏史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呢?”这样就促使学生深入分析,尝试探究作品的立意。如有学生找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并尝试将其和《赤壁》进行对比,学生发现:“《赤壁》起到了通过描写赤壁之战表达了对于社会的思考,表示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而自己虽然胸怀大志,但是却不能得到国家的重用。他通过反写‘东风不与周郎便来展现出了对于历史的思考。但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则更多抒发了作者个人的情怀,作者表达了想要建功立业的想法。”在一番对比后,学生发现两首诗歌虽然都是咏史诗,但是表达的主旨不一样,《赤壁》更偏重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念奴娇·赤壁怀古》则更多抒发个人情感。

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由于可以对比的角度比较多,所以学生可能无法快速把握住阅读的要点。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找到更准确的对比角度。通过层层深入的提问,学生能逐渐把握住对比解读的要点,以后他们就能举一反三,自主展开对比分析。

四、补充留白,探析情感情怀

在不少古诗词中都留有留白处,教师可以围绕这些地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思考一下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由于不同的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所以他们思考的角度不同,补白的内容也可能不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对比交流,说说谁的补白思路更符合作者的创作理念,尝试探究作者的思想和情怀。

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这首词中作者展现了打猎的场景,体现了豪放之情,那么此时作者的内心情感又是怎样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读写结合的活动,尝试将自己想象成作者,并将其想法写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在写作之前先回顾一下作者的生活经历,然后思考一下能否联想到其情感。如有学生在创作中结合作者的境况进行创作:“虽然我已经年纪不小了,但是如果能够有机会报效国家的话,我还是会义不容辞地来到战场,为国尽忠。只可惜,我现在空有志向,却不能报效国家,只能借着打猎的机会抒发一下心中的情感。”在这样一番写作中,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内心情怀,并思考如何能将这种情感转化成文字,表达出来。在读写结合的活动中,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内心情感,也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留白处。

教师可以搭建校外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将自己补白的内容上传到网络上,和其他同学分享。这样学生就能看到有没有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并思考对自己有什么启迪,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提升其情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向那些没有注意到的角度延伸开来,丰富学生补白的内容。

五、链接史料,深化文化意识

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展开课外拓展阅读,搜索相关的史料,探究隐藏在古诗词中的文化底蕴,这样能让学生深化文化意识,扩展自己的知识,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展开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并尝试结合史料展开思考,了解一下苏轼的人生遭遇,并思考一下中国人对于中秋节的思考。学生搜索了相关的史料,了解到作者当时无法和家人见面,所以心中怀着思念之情。此时教师又引导学生拓展开来,思考中国人为何那么重视中秋节,为何有那么多诗词作品都表现了中秋节的场景。学生可以尝试搜索史料,了解一下中秋节的历史由来,这样他们就将对文化的探究融入到了思考中。如有学生认为:“中秋节的传说和嫦娥奔月有关,本身就表现出了对于亲人的思念。中国古人追求的是国泰民安、家庭和睦,所以在中秋这样一个月圆之夜,就更加思念自己的家人。”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感受到在隐藏在中秋节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而提升了自己的文化意识。

教师要注意链接史料的合理性,要选择一些和古诗词作品密切相关的史料故事,又或者展示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诗论、词论。这样有助于学生将这些内容系统地转化为自己的理解。不仅如此,拓展阅读的方式还有助于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提升他们的阅读效率。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避免提问过程模式化、提问目的功利化的问题,尝试把握住古诗词的文体特点,提出更适合学生思考的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在问题的引导下找到探究古诗词的特殊途径,进而深入体会古诗词的意境,感悟作品的情怀,体会其中的人文思想,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也会更上一层楼。

耿娟,山东省桓台县城南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尝试古诗词情感
踏青古诗词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尝试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