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浸润式教学,让课堂充满语文味

2021-04-18林艳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3期
关键词:生命母亲文章

浸润式教学跟以往的教师单方面地为学生灌输知识不同,它是一种偏向于委婉温和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融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而达到浸润的效果。浸润式教学实践性强,开放性强,主动性也很强。在实际教学中应用浸润式教学,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感知文本,掌握其中的思想内涵,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与体验。那么教师该如何有效地实施浸润式教学呢?

一、在语言中浸润,进入语境

语言浸润是浸润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的学科,若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优美生动、富有感染力的,那么学生才能更容易浸润到那个学习氛围中。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文体的特点,选择与之契合的语言风格,如果可以,再加上动人的朗诵,相信一定能够很好的带学生进入到文章的语境里。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叙事型散文。该文语言平易朴实,但内涵十分丰富,读后耐人寻味。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这篇文章的时候,若能够用语言浸润的方式打动学生的心灵,学生会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课堂上,教师可以开展课文诵读活动,利用诵读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师可以先进行范读,在读的过程中,还要提醒学生注意人物对白的语气、语速。比如文中关于走大路还是走小路出现了这样一个局面: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里教师在为学生范读的时候,要读出“我”作为一家之主,在纠结过后,不得不选择委屈儿子,所以说出“走大路”这句话。这里的语速要快一些,因为作者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想要快点地下决定。但是其中还透露出一些勉强的意味。而母亲体谅孙儿,摸了摸他的小脑瓜,说:“还是走小路吧。”这句话要读出和平、宠溺、慈祥的感觉。至于“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这里语调要尽可能的低沉一些,因为母亲老了,有些事情是无能为力的,她需要依靠儿子。

指导了这些,学生听过教师的范读后,再去自主朗读的时候,就更容易浸润到文章安静、祥宁的语境里。

二、在问题中浸润,激活思维

如果说语言浸润是一个整体的过程,那么问题浸润就是整体过程中的亮点。在浸润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应用启发性的语言和悬念式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课堂上一直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问题需要针对具体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去精心设计,要遵循启发性原则,循循善诱,这样学生才能够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学生读完文章之后,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板书“亲情、人性、生命”这三个词。问学生文章是从哪些细节体现这几个层次的?因为这个问题难度较大,需要学生仔细品读文章后作答。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说说文章是如何体现“亲情”的。学生回答:“文章中儿子爱母亲,母亲爱孙子,这里面体现的都是浓浓的亲情。”然后教师再问学生:“当选择走哪条路的时候,儿子与母亲分别做出了哪些决定?”学生说:“儿子顾及到母亲年纪大,选择走大路。母亲心疼孙子爱玩,选择走小路。”教师问:“儿子与母亲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回答:“都为了自己所爱的人退步了。”“那么这里体现的是什么呀?”“人性!”最后,教师让学生品析文章中的这两段话:

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2.“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问学生:“没有母亲,就没有儿子。作者背上的是他的母亲,他的妻子背上的是他们的儿子。请你们深入想一想,这与生命有什么关联?”

学生回答:“作者背上的是生命的源头,妻子背上的是生命的延续。生命的源头加上生命的延续就是整个世界。这就是生命绵延的过程。”

到了这里,重难点顺利击破。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浸润。

三、在活动中浸润,熏陶审美

活动浸润法,顾名思义,就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并且这种活动最好是开放性的。活动的场地不仅可以在课堂,同样也在课外。当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时,他们既能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而且还可以从中提升审美情操。

因为《散步》这篇文章读完后给人带来的感觉就是“美”。这种“美”是一种祥和、温柔的美。虽没有那么绚丽夺目,但是却美得让人心醉。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这种美,教师可以组织一场绘画活动,让学生把文中的场景画出来。在绘画前,学生需要结合文中的两处景色描写,明确画中具体有什么景物:

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2.“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然后拿起画笔,将这幅景美、人美、情更美的美文畫出来,比如下图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作品:

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一定能够浸润到文章美好的情境里,感受到美的熏陶。

四、在情感中浸润,叩响心扉

情感浸润并不是让教师以一个教授者的身份去告诉学生某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而应当是教师在课堂上发挥引导性的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地去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情感认知。只有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才更能够将自己所学的东西输出出来,从而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当学生随着文本内容的学习,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时,才能更好的敞开心扉。

课堂的结尾,教师可以与学生之间展开一场心灵交流活动,以此来唤醒学生的情感共鸣。首先教师可以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去体会其中的情感,比如:“到了老师这个年纪你们就会明白,在一个温暖的午后,能够与家人一起散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因为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而我的工作却变得越来越忙,一家人在一起的机会也少之又少,如果能有一次散步的机会,我一定会倍感珍惜!”听了教师的话之后,学生的情感被唤醒,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讨论自己与家人相处过程中有哪些比较温馨的情景。有的学生说是每天与家人在一起吃晚饭的时候。也有学生说是临睡前和妈妈一起讨论当天在学校发生的趣事的时候。还有学生说是每次在外面玩晚了,爸爸开车来接自己回家的时候。听了学生的回答后,教师总结:“其实这些日常与家人在一起的琐碎都是生命弥足珍贵的瞬间,愿你们都能珍惜这样的瞬间,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因为这些都是幸福、温暖又可爱的记忆!”通过这样的情感浸润,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文中作者对母亲的爱,母亲对孙儿的爱。学生的心扉被打动了,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在教学中应用浸润式教学法,能够唤醒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浸润式语文教学课堂并非是一个人的课堂,而是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被浸润在知识海洋中的课堂。愿教师能够通过浸润式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美。

参考文献:

[1]石榴.浅谈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5,(2).65.

[2]胡勤芳.“读”领风骚的初中语文浸润式教学——以《〈呼兰河传〉节选》一课为例[J].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2019(04):34-36.

林艳,福建省泉州市晋江一中教师。

猜你喜欢

生命母亲文章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