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评析

2021-04-18齐志伟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3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作文题命题

疫情之下,2020年高考备受瞩目,而全民聚焦下的高考作文再一次引发热议。11道作文题目,形式不同,方向各异,但总体呈现出稳定趋势,难度适中,在核心素养下考查考生写作的关键能力,命题中体现鲜明的个体意识,引导考生进行自我写作。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连中国认为,“2020年高考作文最大的特点是人文性,强调了人的价值,个体的价值,强调了尊重个体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以往高考作文写作中不乏对考生自我意识的考查,引导考生发现自我。然而纵观2020年高考作文题,这方面却显得尤为突出。从某种程度上说,考场作文的书写意在呼唤一个时代的到来——考生自我被发现的时代。这既与疫情相呼应,也是高考命题的应有之义。疫情促使每一个个体对自我进行反思、对自我与社会、国家关系重新思考;而高考命题也体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注重通过命题引导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接下来将以高考作文试题为例,具体阐释这一命题特点及趋势。

一、发现自我,命题注重对自我的考查

1.情境设置,“我”的在场性写作

《课程标准(2017版)》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明确指出:考试测试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的任务为主要内容。长期以来,写作教学存在“功利化”套路式写作,针对不同类型文题,教师机械性传授给学生一些写作知识、范式、套路,堪稱“万能模板”,殊不知,教师自己可能都没有去验证模板到底是否万能。而“情境化写作”可以很好规避这一问题。作文中具体情境的设置,为考生写作限制了一个场景,考生需要置身于这个场景中进行写作。张清华教授指出,写作“首先讨论写作者的身份问题,也就是要确定‘我是谁、我为什么写作、我为谁来写作,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如果‘自我定位不准确,写作恐怕很难达到应有的高度。”而这种“自我”的准确定位,就是“我”的在场性写作。考生需要将“我”这一主体意识贯穿于写作情境始终。例如全国一卷的班级读书会,针对三个历史人物来谈你的感触,考生需要将“我”置于读书会这样一个具体情境之中,对材料中的三个人物进行讨论,要选择感触最深的人物进行写作,而比较过程中就会体现“我”的在场性权衡,体现“我”的思考。此外像全国二卷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我”作为中方代表,发表主题演讲。“我”的在场性在具体情境中体现更为明显,“我”要去思考青年如何促进社会发展,结合材料“命运共同体”这一情境,思考青年担当。总之高考作文中,越来越注重对“我”的考查,需要考生能够主动发现“自我”,认同“自我”,体现“自我”的价值。

2.任务驱动,“我”的自主性选择

如今的作文题目,更侧重对考生个体差异化的考查,给予考生足够的选择空间,让考生充分发挥,写出属于“自我”的文章。作文中往往设置典型任务,让考生自主选择。考生自主选择的过程体现考生的真我写作,只有在经过审慎思考下做出的选择,才能独抒真情,言为心声,有话可说。这更能体现考生的学识素养、知识储备、文化积淀,真正实现高考选拔人才的功能。一定的自主选择意愿也体现高考的“近人情”“识大体”,对考生的充分尊重。例如全国一卷“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考生以古鉴今,针对当今形势和自我思考自主选择,每一个都可谈出自我的独特感受。而全国新高考2卷补充地名,完成一篇主持词,更是体现考生的自主选择。自主选择的背后是考生能动性的发挥,更有利于激发考生的“自我”创造性,进行“真我写作”。

3.价值判断,“我”的认知性提升

作文试题中会隐含命题者的情感倾向、价值判断,考生在审题立意时需要分析出隐含在试题背后的价值判断。因为这是命题者的预设性写作导向,考生需要进行“同向”写作,契合命题者的价值判断,如此方可得出最佳立意,写出考场佳作。在契合命题者的价值判断的同时,也体现考生自我的价值判断,从中可看出考生能够透过作文言语材料本身看到问题本质,分析出材料背后的深层内涵,分析过程即是考生认知能力、认知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例如全国一卷命题者在引导考生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能够以古鉴今,思考当今社会的治理体系、人才策略等。对不同人物进行评价时体现了考生的不同认知水平、价值判断。如从鲍叔的角度谈,可论个人胸怀、境界;从管仲角度来看,可谈个人能力,发展自我、提升自我,才能让自我在各种机遇、挑战面前超越别人,成就自我;而从齐桓公角度则是论执政者的用人之道,国家治理要超越个人利益,敢于用人,善于用人。考生选择哪一个人物,体现了考生在原有的思维视野、价值认同上进一步升华自我、提高认知水平。而上海卷针对现实中的“黑天鹅”事件,面对生活中太多的意想不到的转折、不可控因素,我们是否“无能为力”?考生需要回应命题者的“隐含价值”,作出自己正确的价值判断,人类在应对自然界、社会等方面的不可控因素,完全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自身命运,追求自我实现的诸多可能,把握人类命运。考生的这一积极回答,就体现了自身能够正确认知自我和社会。

二、反思自我,命题引导考生审视自我

1.关照自身,对话中实现角色转换

在孙晋诺看来,“和往年相比,今年高考最突出的特点是,写作由外向内转化,更倾向于对自我的思考”。反思自我,最重要的是首先学会和自我对话,倾听自我内心的声音,对话中实现对自我的追问。体现在写作中就是现实的我与内心的我(或称“理想的我”)进行对话,在关照自身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角色的转换。例如全国三卷作文材料就体现了这一点。“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这一系列的自我追问实际上就是引导考生反观自我,关照自身,你对现实的“我”是否满意,你是否满足于此……而考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正体现对自我的重新审视,从而在内心塑造一个理想中的“我”,由现实的“我”向理想的“我”过渡,实现了自我角色的转换。

2.贴近现实,生活中实现关系体认

写作来源于生活,作文命题取材于生活,引导考生回归生活,在现实中实现自我关系体认。回归生活,就是由独立的个体回归到“集群式”存在。现代信息技术智能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个体沉浸在虚拟世界中,满足于彼此陌生式的交往,这样的人一旦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往往无所适从,不会处理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2020年的作文题很好地回应了这一现实问题,例如全国新高考1卷直接展现疫情中各行各业人的不同表现,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重新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材料中提到:“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且“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这是一道非常好的作文题,素材源自现实生活、新近发生,考生据此进行深入思考。疫情让本不相干的你我紧密联系起来,携手共同抗疫,你的每一个无意举动都会给别人带来影响,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坚定的支持、一次默默的行动……都会让本无关联的你我彼此靠近。当然你的一个不以为意、满不在乎,也可能会给别人带来巨大困扰。总之,在写作中,考生必须直面现实,回归生活,思考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如何在生活中“饰演”好自己这一角色,是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的“距离”与“联系”的前提。而浙江卷则是要求考生对自我与家庭、社会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

3.融入时代,“大我”中实现自我超越

与往年不同,今年的作文题积极反应时代主题,不避讳热点,引导考生与时代同频,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在“共振”中实现自我超越。全国二卷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引导考生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及价值,主动融入到时代话语体系中,在时代大背景下思考自身责任、担当,实现自我价值。北京卷则由北斗卫星成功发射引导考生对“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这一句话进行思考,个体存在自然有自身的价值,我们要善于发挥自身价值,然而当每一个自我聚合到一起,融入时代之中,“小我”汇聚成“大我”,必将发挥更大的价值。正如北斗导航系统55卫星共同织成一张“天网”,服务全球,发挥其最大价值。可见,我们在发挥自身价值的同时也要心系“大我”,不局限于自身,不囿于眼前,以更广阔的视野实现自我超越。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说:“我们每个人心中除了有一个‘小我,还要有一个‘大我,只有大家做出奉献,我们自己才能保得平安。”每一个“小我”都是为了成就“大我”,而“大我”也在保证“小我”个体价值的实现。例如浙江卷引导考生思考个体与家庭、社会的关系,最终旨归就是思考“小我”与“大我”关系,实现自我超越。

三、建构自我,文化精神涵养自我

《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语文学科更要体现出“人文性”功能,回答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有个性的发展”体现注重学生个体自我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试题引导考生发现自我,审视自我,这很重要。当然考生在自我体认的基础上还要自我承担,肩负起自我的使命,“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价值。”这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我的要求,所以高考作文试题的最终意义在于考生对自我的重塑与建构。纵观2020年高考作文试题,从作文材料到作文任务,到写作具体要求,可以发现,命题者意在作文中体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价值作用。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力求实现“立德树人”“以文化人”。考生要主动发掘文化资源,以文化精神涵养自我。这需要考生关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借鉴历史,回归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如全国一卷历史人物身上汲取智慧力量,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而全国二卷、北京卷等则是要求考生拓展国际视野,厚植家国情怀,展现中国气度,彰显人类情怀。在这样的氛围下,让学生真正完成自我的重塑与建构。

从思考人类命运到反观个体自身,2020年高考作文题体现了试题本身的价值导向、价值输送,考生在作文审题立意、行文之時实现了思想的蜕变,价值认同,自觉建构了更高层次的自我。这才是新时代下作文命题的“发展等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清华教授认为,“每个写作者都应该自觉建立一个人文主义的自我人格,建立这样一种文化身份,如此,写作才会长久地生效,才有可能将自己塑造为一个纯粹的和有高度、有品质的写作者。”希望我们的作文教学不再只追求形式、套路,更应寻找那些“有高度、有品质”的“自我”写作,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世界的开创者与引领者。

齐志伟,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作文题命题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撞衫”说明了什么?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