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情考情视角下的写作之“术”

2021-04-18安春云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3期
关键词:作文题抗疫防疫

每年高考语文科一结束,关于作文题的评论与分析便会占据各种媒体的头版头条,高考作文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热门话题,备受关注。然而孙绍振老师今年的点评文章却指出,“就题论题”式的“大而化之的空话”“核心价值观念的导向”甚至是“对考题空洞赞美”等,“于考生几乎没有什么参考价值”。[1]这一灼见为滚滚而来的评论热潮,注入了一缕清凉的风。本文也试着从学生的需要入手,结合山东省使用的新高考语文试题Ⅰ卷,来谈谈如何写好这篇高考作文。原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新高考Ⅰ卷的作文题,沿用近几年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命题方式,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构成。材料的内容主体有两方面: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这两句话,学生们都会关注到,拉开距离与密切联系间的思辨关系,对考生来说也不难理清。再结合“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的要求,可以说作文在审题上难度不大,谈疫情中对“距离”与“联系”的认识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即可,例如,防疫拉开距离是为了防止病毒传播,是守护和关爱;抗疫齐动员又密切了不同行业和人群的联系;拉开的是空间距离,彰显的是责任、团结,密切了心灵联系。作文构思到这里,可以动笔开写了,相信很多考生的作文都选择了这个思路。

我们先来梳理材料。三段材料是总分式结构关系。第一段是总说性文字,兼顾了国家和人民两个角度,体现了制度特点、战略决策和应急品质。后两段文字,都采用了分总式结构,先提供一些具体场景,然后给出“拉开了”“密切了”两个已然判断性结论,并提出了两个抽象的概念“距离”和“联系”,具体场景是對抽象概念的解释。后面还给了一句话,这句话是“要求”类的,“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接下来进入构思环节,我们不妨制造点问题,刺激一下自己的大脑,为思维的展开找到起点。

例如,从段落关系角度看,第一段文字与“距离”“联系”是什么关系;从修饰语的时间性限定角度看,“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相较一般情况下的“距离与联系”,有什么不同吗;从主体内容的矛盾性角度看,有人居家隔离,保持距离,有人却深入一线,密切联系,两者间有什么异同吗;从要求角度看,“主题”这个词,允许的思维广度有多大;等等。

思考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认识:

①无论是“拉开距离”还是“密切联系”,都是国家面对突发疫情时采取的防控措施,措施背后彰显了国家决策的果断、正确;全国人民的支持与紧急行动,体现了国民素质的提升与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②疫情让我们丰富了对距离与联系的认识。例如,信息时代我们批评“最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的现象,提醒我们关注心灵距离,而疫情让我们对空间距离有了新的认识,拉开距离,是对自己的爱护和对他人的尊重。例如,从前我们更关注个体的独立性,看到的是家庭、小团体的联系,而疫情将每个个体置于社会这个大的关系网中,将我们没有意识到的诸多联系摆在眼前,放大、具化,突出了个体无法也不能脱离社会联系的生存属性,也体现了社会中个体力量的不可缺失。例如,疫情也让人们的联系方式多样化了,线上问候的真诚度得到认可。

③无论是居家隔离还是深入一线,不同的是担任的社会角色,相同的是牺牲个人,维护国家利益的精神。

④如果把“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作为一个主题,那么,思路延展开,次要方面可否从影响未来的角度,谈及疫情中我们对“距离”“联系”产生了新的认识,这种认识一定会延续到疫情之后,影响或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或者再次面对疫情时,“距离”“联系”成为了很好的防疫经验。

有了这些认识,我们写的文章便有一些与众不同了。

回到我这篇文章的初衷,我们该交给学生哪些写作的方法呢?

紧要的是让学生重视材料分析。为了便于说明,这里再举两个作文题。

题目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②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说:“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汲取孔子的智慧。”截至2015年12月1日,已有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多所孔子学院,开设了100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90余万人。

③近期,某地开展关于中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的调查,在接受调查的青少年中,有20%喜爱与支持民族文化产品,28%喜爱外来文化产品,52%表示无所谓。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写作。不少于800字。

题目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站在树上的鸟儿,从来不害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翅膀。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能分清材料类型是事例类、道理类还是寓言类。事例类,需要学生从具体事件中提取出抽象道理;道理类,需要学生将抽象道理关联到具体事例;寓言类,需要学生将喻体转化为本体,再讲述道理,关联事例。新高考Ⅰ卷的作文题和题目1属于结合了事例类和道理类,题目2是寓言类。

二、能分清材料是单一型还是复合型。单一型表现为一人、一事、一道理。复合型表现为多则材料组合或材料中能提取出多个关键词,需要再施加关联。新高考Ⅰ卷的作文题和题目1属于复合型,题目2是单一型。

三、能找准材料的重心。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的重心是“距离”与“联系”的关系,且两者是并列关系;题目1的重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材料①②与材料③构成了对比关系;题目2的重心是“翅膀”,转化为本体是“能力”或“实力”,讲述的道理是“有实力、有能力才会不畏惧,有底气”。

四、能从句段逻辑关系中打开思路。前面已就新高考Ⅰ卷作文题做了详细的说明,不再重復。对题目1与题目2,这里仅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探讨。

题目1:材料①与②分别从哪个角度陈述观点的,命题人选取这两个材料的用意是什么?材料③中调查对象是“中学生”,这个群体有什么特殊性?调查结果揭示了什么现象,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解决的措施有哪些。材料①②与材料③之间,除了对比关系,还可以有什么关系呢?

题目2:“树枝断裂”的本体是什么?反面示例有哪些?

以上对材料的分析用到了归因法、关联法,求同求异法,涉及了逻辑思维、发散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所以分析、理解材料,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也是必要的。写作是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分析材料是写好作文的突破口,需要教师在平时上课时多讲多练,这里不再赘述。

最后,谈一点对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的看法。个人认为“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这一主题,非常适合理性思辨类作文。然而题目提供的材料过于完备,降低了思辨的难度,限制了思辨的深度和广度,让考生有话可说,但无高度可攀。思辨是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等多种思维过程的集合体。如果删除“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两句话,或者删除具体的事例,或者删除主题提示语,那么就需要考生深入思考与分辨了,或概括或具体或综合了。我想真正有思考力的考生便会脱颖而出,去除这些思维过程,思辨性也就缺失了。

参考文献:

[1]孙绍振.高谈阔论就题目论题目 对考生几乎没参考价值[N].厦门晚报,2020-07-08(A6).

安春云,山东省北镇中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作文题抗疫防疫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豪华防疫包”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防疫、复工当“三员”
端午节俗与夏日防疫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