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节日文化为契机,深挖古诗词的文化底蕴

2021-04-18林建威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3期
关键词:音韵古诗词生活

学者阿兰·邓迪认为时间呈线性流逝,而节日就是这条线条上的刻度,有了度量,生活才有了意义。中国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等都包含着民族文化,体现了历史的演变,展现了风土人情、道德伦理等。《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促使学生增强文化优势,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促使学生关注文化生活,学习剖析文化现象,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播和交流中。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古诗词中隐藏着传统节日的信息,教师要合理运用,促使学生以此为契机,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一、深情诵读,激发真挚情感

学者王登峰提出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亲近中国文化,热爱中国文化。《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中不仅收录了各种古诗词作品,而且还體现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大主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引导学生深情诵读古诗词,体会其中的真挚情感。通过配乐诗朗诵、展示多媒体课件、了解节日的背景信息、了解作者生平等方法都能促使学生深入诵读,体会作品中隐藏的情感。

学习《登高》时,教师尝试将节日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一个节日大家喜欢登高望远,你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学生提出是重阳节,在这个节日中,人们有登高、吃重阳糕等习俗。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深情诵读,配以悲壮的音乐,引导学生一边诵读一边想象作者的内心活动。在诵读后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认为:“我觉得作者不仅仅只是展现自己看到的景物,更重要的是体现自己的身世遭遇。”借着这个机会,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进行分析,说说作者当时遭遇了什么。学生有所感悟:“作者在年老多病的时候还在想着报效国家,只是时不我与,他已经没有了这样的机会,所以感到不甘心,他的心中十分悲凉。”此后再鼓励学生诵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其它展现重阳节的诗歌作品,说说不同生活境遇之下的作者在创作中体现了哪些不同的情感。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现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阅读古诗词作品时,教师要选择一些和传统节日有关的作品,引导学生展开诵读活动。这样学生能体会中华语言和文化的魅力,提升古诗词诵读水平,同时也能借助诵读挖掘和诠释中国传统节日中隐藏的文化内容,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二、了解习俗,开展主题探究

学者王登峰认为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应该积极发现并加以认识,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成为滋长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古诗词的基础上了解蕴藏在其中的传统文化信息,并展开和该节日有关的主题探究活动,进而获得精神的升华。

《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作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将相关的节日文化渗透到其中,引导学生了解屈原其人,了解人们为何要在端午节这天纪念屈原,了解在端午节有哪些传统风俗习惯。在这样的主题探究活动中学生围绕屈原和端午节展开了一系列的搜索,整理了相关信息,鼓励他们展开交流互动,说说自己领悟到了哪些内容。如有学生考察了端午节的渊源后提出:“端午节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晋代的《风土记》中,但是端午节的风俗却古已有之,比如人们划龙舟祭祀的习俗,就是很早就有的。”还有学生考察了吃粽子和划龙舟这两大端午节的习俗,发现它们实际上体现的是上古吴越先民对龙的崇拜,而后来人们才编写了和屈原有关的传说故事,用端午节纪念屈原。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展开自主实践活动,亲身参与到各种和端午节有关的风俗活动中,这样学生对端午节风俗的感悟就会更深刻,他们也能更好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者陶立璠认为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自然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所以不能忽视节日文化的内涵。在赏读和节日有关的古诗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传统文化,感受精神力量。

三、鉴赏音韵,发展语言能力

在品读古诗词的时候,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诗歌优美的音韵,而且能体会到作者奇思妙想而产生的画面美。由于时令节日的不同,诗人所吟诵的内容也千姿百态,所运用的韵脚、节奏也有所不同。在诵读古诗词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鉴赏作品的音韵美,从而提升语言能力。

《春江花月夜》是统编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辅助阅读的篇目,该作品展现了月色之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顺势引入“中秋月明”这个相关主题。《春江花月夜》有极强的韵律感,而且还有同名的民乐作品和相关歌曲。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配乐诵读的活动,欣赏《春江花月夜》的古曲,并尝试想象音乐体现了怎样的画面,然后结合作品,感受其韵律的特点。学生首先发现这首诗歌的韵律具有独特之处:“这首诗歌并没有一韵到底,和传统的古诗词不一样,它每四句就会换一下韵。”还有学生发现:“不少律诗绝句都十分强调平仄,但是这首作品对平仄的要求不是那么严格,它不追求韵律,但是却反而展现出自然的韵律美。”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现代诗,体现出中秋节赏月的场景,思考如何能在现代诗中体现出作品的意境美,同时继续保留原作的音韵特点。这给了学生很大的发挥余地,如有学生在诗歌中展现了月光皎洁、月色朦胧的状态,同时运用一节一换韵的方法,让诗歌展现出自然和谐的音韵特点。

在古诗词作品中运用了各种能体现节奏的方法,押韵、叠词等都是作者常用的手法。鉴赏作品的音韵美能让学生感受到节日诗词给人朗朗上口的感觉,认识到音韵美能起到渲染情感、状物抒情的效果。这样学生就会更积极主动地体会作品的音韵特点。

四、放飞想象,进行巧妙构思

节日诗词具有奇特的想象,精巧的构思,正如《文心雕龙》所说,具有“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情境,想象作者表现的是怎样的场景,这样就能理解作者构思巧妙之处。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和作者融为一体,这样能让他们更好地体会作品中的情感。

《鹊桥仙·纤云弄巧》体现的是七夕节的场景,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一下七夕节的节日风俗,了解该节日中蕴藏着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爱情故事,所以七夕节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此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一下作品独具匠心之处,看看和其它同时展现七夕节的作品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吃惊地发现这首作品没有展现牛郎织女聚少离多的悲哀,也没有抒发脉脉含情的相思之情,而是歌颂了坚贞不渝的爱情。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个关键句子展开赏析,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的构思。学生认为:“作者写了牛郎织女相会的可贵,然后又写了相会的时间很短,如同梦幻一样匆匆而过。但是他们常常在梦中相见,就算不能见面,只要心在一起,就是长久的。”学生发现作者通过“忍顾鹊桥归路”等手法暗指两人的情感,但是没有直接写情意绵绵,这体现了作者的构思巧妙之处。

节日文化具有想象奇特的特点,在学生感悟了这一点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思考自己在写作的时候如何体现节日特点。这种读写结合的方法能让学生激发对节日的情感,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品悟生活,提升思想境界

教师若要更好地将节日文化融入到古诗词教学中,还要积极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观。陶行知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走入生活中,真正参与到各种和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中,这样能促使他们从节日生活中得到启迪,领悟人生哲理。

学习《登高》时教师引导学生将重阳节登高的节日文化融入其中,鼓励他们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尝试获得人生感悟。“作者在登高的时候产生了悲怆之情,感受到自己不能报效国家的悲哀。那么,你在登高远望的时候,又会产生哪些不同的感受呢?能否写一下,阐述自己体会到的人生哲理?”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构思,如有学生提出:“不同的人生际遇使得我们在登高的时候产生了不同的想法。比如我,在生活逆境的时候,登高时就会想到人生的困境好像高山,只有勇敢面对,大胆地翻越,才能迎来更好的生活。”教师肯定了学生的独特想法,鼓励其展开自主创作,将独特的想法总结下来,写一下对生命的感悟。

“生活即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也证明了只要走入生活,教育就從枯竭变得鲜活,语文课程和生活有着天然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节日活动,并在诵读节日主题古诗词的过程中体会人生哲理,获得更多感悟。

从课程资源的角度来说,节日文化是一种丰富的隐性课程资源,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挖掘这些资源,促使学生认识到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沉淀下来的文化知识,包含着价值观念、审美趣味、民族情感等方面的内容。这样教学能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能促使学生提升民族自豪感,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林建威,广东省梅州市曾宪梓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音韵古诗词生活
踏青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诵读古诗词 体验音韵美——石家庄市友谊大街小学开展诵读古诗词活动
古诗词中的新年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中华大典·音韵分典》与音韵训诂研究
《汉语十四行试验诗集》的音韵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