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刺绣与女性

2021-04-18杨伊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4期
关键词:组织化刺绣女性

【摘要】凉山彝族居住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严格的父系社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凉山州甘洛县成立了首个由彝族女性管理和运营的刺绣协会。随着2000年西部大开发和近年的扶贫运动,凉山彝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资金投入到旅游发展中,彝族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生活习惯、手工艺等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也给与民族手工艺密不可分的彝族女性带来了冲击。笔者对于刺绣给女性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考察,并就凉山地区彝族女性在旅游相关文脉上,将自己的刺绣文化作为新的文化资源进行再次评估与重视这一社会意义进行了实证性的考察。

【关键词】凉山彝族;女性;刺绣;组织化

【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4-070-03

【本文著录格式】杨伊.刺绣与女性——中国凉山彝族自治州手工艺文化的组织化[J].中国民族博览,2021,02(04):70-72.

凉山彝族居住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新中国成立后依然短暂残存的奴隶制度让彝族社会与外部文化隔绝,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凉山彝族大多数分散居住在山区,维持着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彝族老百姓与汉族之间的交往甚少,他们的经济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阶段。他们的生活日常是以“小家庭”为最小单位,村落是以数个小家庭组成的“家支”为单位形成的。在凉山彝族社会里,家支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羁绊,同时也是严格的“父系社会”。凉山彝族地区在50年内经历了民主改革和经济改革,给彝族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同时给彝族女性也带来了巨大影响。

关于彝族女性的研究包括美国人类学家Stevan Harrell于1988年长期在四川和云南的彝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发表了有关凉山彝族家庭和性别的考察报告;马林英(1994)出版《彝族女性文化》,全面介绍了彝族女性;彝族学者米正国(2000)发表《当代彝族女性价值观与社会角色的变迁》;云南民族大学大的李晓莉教授(2007)发表《彝族女性家庭地位的变迁》等。国内外关于彝族女性的研究为数不多,特别是以民族学视角,从女性视角来考察凉山彝族社会和文化的研究更少。

改革开放以后,旅游业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产业之一。随着2000年西部大开发和近年的扶贫运动,凉山彝族地区拥有了丰富的资金投入到旅游发展中,彝族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生活习惯、手工艺等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也给与民族手工艺密不可分的彝族女性带来了冲击。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旅游对于少数民族女性带来的影响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以旅游给男性和女性分别带来不同的影响为对象进行的研究。进入90年代后正式开始了关于旅游和性别的研究。(Swain,1993)指出雇用带来的是女性经济独立和社会地位的上升之外,还能让女性带来获得新的价值感。(Swain,1993)指出从前只在家里或民族地区内使用的传统工艺品被开发成旅游产品进行制作和售卖,女性们维持着原来传统的家务分担的同时开始拥有了新的选择。少数民族女性和有着其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增多,也展拓了女性的世界观。

在凉山彝族父系社会里,首次出现了由彝族女性管理和运营的刺绣协会。这样的现象给少数民族社会的女性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目前相关的考察研究还甚少。本论文将参与刺绣协会的彝族女性和未参与协会的彝族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随着刺绣这项手工艺的组织化给彝族女性带来的影响。

一、甘洛县成立彝族女性刺绣协会

(一)协会的设立

甘洛彝族女性刺绣协会会长是凉山州宁南县的彝族。以前在四川省农村发展组织当过志愿者,到甘洛县的五个村庄去扶贫考察时被甘洛县独特的彝族刺绣所吸引。2006年开始着手创办刺绣协会,目的两个:一是为了援助彝族女性,帮助她们脱贫;二是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彝族刺绣技艺后继有人。

甘洛彝族刺绣协会是凉山州唯一的由彝族女性自己管理和运营的团体。会员人数将近270人,其中有4名彝族男性会员,其余全是县城里刺绣技艺高超的彝族女性。4名男性会员担任协会顾问,其中两名是彝族学者,另两名是扶贫移民局工作人员。其余女性会员最多的分布在刺绣文化保存最好的普昌镇、吉米镇、斯觉镇。协会和政府部门之间无关联,也没有任何政府方面的经济支援,完全由协会自我经营和管理。协会成立的目的是:“改变市场竞争弱势地位,特别是帮助凉山彝族女性在经济上提高主导权,发挥彝族女性的刺绣特长,为家庭带来收入,并且给她们更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提高彝族妇女的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协会主要做了以下工作:由彝族女性担任协会支部管理者;举办多次刺绣商品的讲座和交流会;开展刺绣商品的大众化设计和生产项目,增强创新意识,推进刺绣工艺品的开发;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法国举行的中国彝族刺绣展览会上参展。综上所述,刺绣协会最重要的是刺绣的经营目标。并且,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致力于彝族刺绣的创新、对外宣传和刺绣的市场化。

另外,“增加彝族女性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提高自我运营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宗旨,是从协会支部的设立开始实现的。2008年,受到世界银行第二届中国发展市场的支持,协会举办了包括刺绣技能和创新、女性健康等内容的讲座。由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的老师和甘洛县刺绣专业人士担任讲师,每月一次在两个村落举办讲座。为了举办讲座,协会在吉米镇色达村和阿尔乡马达村两个村子里设立了支部,由两名彝族女性全权担任支部的管理和运营工作。

(二)协会会员对彝族刺绣文化的看法

为了明确协会方面是如何看待刺繡文化的,笔者对协会的会员进行了采访调查。采访调查的对象是居住在甘洛县的阿西和撒洛嫫。在协会会员中,阿西和撒洛嫫是刺绣商品创业最成功的两人,在甘洛县县城有自己的彝族服装店。

第一位调查者阿西出生于甘洛县阿尔乡。阿西的母亲是个刺绣高手,小时候母亲教她刺绣的技能。1990年,阿西创立了“甘洛阿支彝族服装店”。现在,“甘洛阿支彝族服装店”是甘洛县规模最大的彝族服装店,由于历史悠久,信誉度也很高。协会成立的时候,应协会会长的邀请加入了协会。一年内举办5次刺绣讲座,多次与会员进行刺绣方面的交流,从会员那里收集优秀的刺绣在店内销售。交谈中得知,实际上协会和会员之间存在着分歧。为推广新产品的设计,不断拓展新产品的生产理念。另一方面,会员对创新有着抵抗心理,但由于市场的需要,不得不致力于刺绣的创新。另外,还使用汉族文化(龙)、彝族文化(鹰、虎),通过刺绣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来提高服装的经济价值。

第二位调查者撒洛嫫以前是典型的农村妇女,于2006年入会,经常参加协会举办的讲座和交流会,刺绣技能进一步提高。并通过参加刺绣产品的生产和设计项目,她学习到了有关刺绣的创新理念。2007年,撒洛嫫被协会选拔为具有优秀刺绣技术的女性,参加了在凉山州昭觉县创业训练中心举办的刺绣学习会。以此为契机,2008年,撒洛嫫在甘洛县城成立了彝族服装店。阿西和撒洛嫫的访谈中总结出协会的特点:第一,通过协会举办的刺绣活动,对甘洛刺绣、甚至彝族刺绣产生了自豪感。第二,为了扩大刺绣市场,协会强调刺绣创新的重要性。会员处于夹在协会方针(创新)和本来的刺绣(传统)之间的状态,但是为了稳定经济收入,选择将创新理念融入传统刺绣文化中。

甘洛县有36个乡镇,居住的民族主要是彝族、汉族、尔苏藏族。彝族的居住地区分布在县里各地,且多集中居住。根据1990年发行的人口调查数据和《甘洛县志》的统计,甘洛县有36个乡镇,分析各民族的分布,各民族的居住倾向可以分为3种。①彝族居住地:彝族居住地,汉族几乎没有。②三个民族杂居地区:彝族、尔苏藏族、汉族杂居。③汉族居住地区:汉族的居住地,彝族和尔苏藏族的人口是少数。接受采访的两位会员出生于彝族居住地的阿尔乡和阿嘎乡,从小就很少和汉族及其他民族接触。在民国时期,甘洛县的彝族和汉族、尔苏藏族之间相继发生矛盾和冲突,三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各民族之间的交流甚少。但是通过刺绣活动,彝族女性开始接触和交往其他民族。同时,随着西昌市旅游的迅速发展,很多游客开始购买彝族的手工艺品。彝族刺绣在游客当中备受称赞,渐渐地当地的彝族开始对自己的刺绣乃至整个民族有了自豪感。

(三)协会之外的彝族女性对刺绣文化的看法

调查中了解到这部分女性不能接受自己制作的刺绣贩卖给外人,她们认为刺绣只能绣给自己和家人,彝族刺绣的图案有着各种各样的意义,而刺绣则是将吉祥和祝福的心情传递给自己及家人的。比如羊角的图案代表家族昌盛;紫色的花纹代表吉祥和长寿;金色的花纹代表女性的坚韧;年轮的图案代表子孙后代的繁盛;剑形的图案祈祷家支的势力强大。另外,彝族女性在过节、结婚、葬礼时会展示自己豪华的服装。女儿穿着的服装受到周围人的称赞,母亲也感到很满足。换言之,刺绣是向外展示母亲手艺的重要途径。

二、刺绣商品化给彝族女性带来的影响

虽然本次调查对象有限,但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参与协会的彝族女性“因刺绣活动而改变”的共同点可以总结为两点:1.建立社会关系网络;2.提高经济能力;3.提高身份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一)扩大社会关系网

刺绣协会给当地彝族女性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增加与本地区以外的人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协会会员之间的交流;第二种是与协会外部的人员进行交流。凉山彝族社会是村落经济社会。除村民之间的交流外,彝族女性与村落外部的交流几乎为零。但是,自从协会举办各种刺绣的讲座和交流活动后,居住在不同村落的女性之间增加了很多交流的机会。协会举办的各种刺绣项目和讲座,还有丰富多彩的嘉宾来访,进行有关刺绣的对话,对于会员来说可以和客人直接交流,可以掌握创新意识和外部人士制作的刺绣的评价和需求。同时,还可以间接和游客进行交流。随着2000年以后西昌的旅游发展,被视为彝族传统工艺品之一的刺绣商品越来越受到游客的欢迎。因为需求量较大,当地的彝族服装店不断有来自旅游胜地凉山州西昌市的采购。在与协会外部人员的交流中,会员刺绣的制作方法也发生了变化。例如,把腰围和裙子下摆的刺绣剪下来加工成挂毯。由于价格的高昂,购买整套彝族服装的游客甚少,只有将民族服装中具有商品价值的部分剪切下来作为民间工艺品进行流通。刺绣商品的发展是通过与游客和旅游景点的彝族服装店经营者的交流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刺绣商品是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程中产生的。

(二)提升经营意识

彝族服装文化丰富多彩,彝族手工艺品也已成为民族旅游的一部分。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彝族女性能够逐渐实现经济能力的提升。彝族女性从被动的零售店的手工承包方变身为积极的商品生产者、甚至创业者。女性的角色已不再局限于家庭内部,开始逐渐进入家庭以外的社会,甚至出现了像阿西和撒洛嫫那样的,生活重心完全转移到商业舞台上的女性。另外,协会会员与服装店的经营者合作,利用农事以外的时间制作刺绣商品,也带来了一笔不错的收入。由于手工刺绣能带来收入,彝族女性开始有经营意识,产生了创业的想法。

每年冬天结婚的人很多,这一时段彝族服装的发货率最高。另外火把节、彝族年、黄金周期间,商品的订购也相继增多。会员每人一天制作十个刺绣产品,一天可以带来一百元以上的收入。但是由于旅游业受到淡旺季的影响,对于与协会相关联的大部分女性来说,刺绣的生产和买卖是增加农业以外收入的副业,不能完全依赖于刺绣的收入。

(三)提高身份认同感和民族自信

当地的彝族女性在协会举办的展会和外部交流中,了解到甘洛县的彝族刺绣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和好评,对彝族刺绣乃至于对自己民族都产生了自豪感,通过刺绣来传达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构建民族自信和民族归属感。同时,随着刺绣商品化的发展,彝族女性已有了丢失传统文化的危机感,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有着复杂的情感交织,开始思考传承的意义,意识到传统手工艺传承的重要性,开始手把手教家里的年轻子女传统的刺绣技巧,希望将彝族刺绣代代相传。另一方面,不属于协会的彝族女性,虽然这部分女性看上去与刺绣的商品化相距甚远,但实际上通过刺绣的商品化现象,开始重新审视刺绣这一次传统文化对于自身的意义,这对于女性甚至整个民族来说都是一次大的进步。

三、总结

本论文就女性刺绣协会以及刺绣的商品化给女性带来的影响做了考察,主要有以下三点影响:首先是女性经济能力地提高。居住在村落的女性通过刺绣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增加了女性的收入。这些彝族女性参加了协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和讲座,提高刺绣的技艺和经营意识,并且积极地变身为刺绣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女性的角色不再是以前以家庭内为中心,也渐渐地进入家庭外的社会,甚至出现了生活中心完全转移到商业舞台的女性。“女性的工作”被认为是具有经济价值的劳动。其次,女性通过刺绣扩大了社交网络。虽然调查地点甘洛县不属于旅游地,但同样受到旅游地西昌市很大的影响,来自西昌游客的刺繡订单供不应求,也让彝族女性对彝族刺绣乃至于对自己民族都产生了自豪感,构建了身份认同感,同时也引发了协会外彝族女性对于刺绣文化的思考。至今为止,从女性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地提高来考察的研究很多。但是,本研究提出,在此基础上女性社交网络的扩大,女性自己开始考虑包含手工工艺的民族文化,对于女性力量的促进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巫达.社会变迁与文化认同:凉山彝族的个案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264.

[2]李伟卿.彝族服饰及其研究中的问题[J].西南民族研究-彝族专集,1987(10):501-502.

[3]孙庆忠.林耀华教授和他的凉山彝族研[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6):8-11.

[4]石森秀三,安福恵美子.観光とジェンダーをめぐる諸問題[J].国立民族学博物館調査報告,2003(37):7-21.

作者简介:杨伊(1988-),女,藏族,四川省西昌市,西昌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旅游人类学。

猜你喜欢

组织化刺绣女性
刺绣织成的日本传统美食
刺绣风尚
【花样盛年·欲望清单】华美刺绣
中国现代物流现状及展望
组织化管理模式对基层医院脑卒中患者随诊率的影响
关于政府伦理组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我国农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