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盘点“十三五”、谋划“十四五”

2021-04-18李梦卿李鑫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十四五双师型十三五

李梦卿 李鑫

摘 要 “十三五”以来,在国家顶层设计与职业院校实践探索下,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体系结构更加合理,“双师”特色更加凸显,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全面加强,1+X证书制度实施成效显著,为2035年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向“十四五”,在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导向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任重道远。其中,职教师范专业认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加强专兼结合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等都将是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主流方向。

关键词 “十三五”;“十四五”;“双师型”教师;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06-0013-07

“十三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2016年10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以“双师型”教师素质提升为目标,通过示范引领、创新机制、重点突破,开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局面。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强调“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2019年4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明确指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同年9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详细制定了“双师型”教师建设的12个具体要求。在国家对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高水平发展的高度重视背景下,“十三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显著提升,创新持续、特色凸显。

一、规模与效益统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增量提质,奠定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基础

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任务;2019年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战略任务,并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地位。在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的关键阶段,“十三五”时期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注重规模与效益并重,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职教规模稳中有增,“双师”比例日渐提升

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尤其在经过“示范校”“优质校”与“双高计划”建设的持续推动后,逐渐形成了职业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格局。目前,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15万所,在校生2857.18万人;中职招生600.37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1.70%;高职(专科)招生483.61万人,占普通本专科的52.90%[1]。受此影响,作为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探索者与践行者,我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总量不断提升、双师比例持续优化,逐渐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进程中占据核心地位。如图1所示,2015-2019年间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持续增加,2016年比2015年提高约0.8个百分点,已然满足《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提出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不低于30%的标准要求。截至2019年10月,我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总量为45.56万人,其中,中职部分有26.4万人,占中职专任教师的31.5%;高职部分有19.1万人,占专任教师的39.7%,“双师型”教师数量逐渐增加[2],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发展的条件基本形成。

(二)类型体系趋于完善,“双师”结构不断优化

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明确了职业教育体系类型教育的本真价值。“类型”身份的确立意味着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要通过教师队伍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获得与普通教育不同的类型教育地位,这也是当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与逻辑主线。教师队伍结构是指整个教师队伍各要素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方式[3]。职教师资队伍结构主要包括学历结构、类型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合理的职教师资队伍结构不仅有利于体现其类型教育特征,更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为体现教师队伍质量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十三五”期间,我国继续加强职教师资队伍结构调整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职教师资队伍的综合育人效益。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例,根据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测算发现,在学历结构方面,2015-2019年间中等职业学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人数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19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共642197人,其中本科和专科学历人数共计587842人,占专任教师比重的91.5%,表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在不断提升,见表1;在类型结构方面,2015-2019年间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比例呈现上升趋势,截至2019年文化课教师所占比例为42.15%,而专业课教师与实习指导课教師比例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见表2,优化师资队伍类型结构能有效衔接教育链与产业链;在职称结构方面,伴随着我国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具有初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逐年下降,而2019年具有副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提升至24.75%,见表3。此外,各省市高职院校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也呈现上升趋势,职教师资职称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年龄结构方面,如表4所示,“十三五”期间中职学校35岁以下专任教师占比逐渐下降,50岁及以上专任教师比例上升至2019年的18.74%,意味着中职学校师资队伍中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比重逐步加大,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4]。职教师资队伍结构逐步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在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等方面也拥有了日益深厚的建设基础。

二、继承与创新结合:彰显本土特色,培育“双师型”教师以适应技能社会建设需求

为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推动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加速实现“中国制造”向“精品制造”与“优质制造”转变。这不仅为我国技能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更阐明了职教“双师”队伍的使命和责任,就是要厚植德艺双馨职业素养,在匠心的培育和传承中日益创新,为“中国工匠”的培育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一)内外工匠文化创生,构建师德建设生态

彼得斯(Peters)和沃特曼(Whatman)认为,文化和文化产生的感召力是组织经久不衰的最主要因素[5]。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是跨越学校与企业两个不同场域的特殊群体,具有显著的职业性、学术性、实践性等特征,对于教师群体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理想状态离不开文化的创生,“双师”群体打破先赋性身份焦虑,不断唤醒身份的认同意识,凸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自主性,形成双重话语体系职业院校教师群体的独特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引领作用日渐强化,培育工匠文化是“双师型”教师外在身份赋予与内在文化创生之间的重要纽带。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致力于通过内部与外部工匠文化的启发与构建逐步建立起支撑工匠技艺的文化体系,多渠道打开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新局面。职业教育对外通過政策设计、院校推行、媒体宣传等方式营造弘扬工匠精神的浓厚氛围,构建发扬优良育人传统、践行高尚教师德行的良好工匠文化环境;对内通过面向全体教师组织《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大国工匠》《非凡匠心》等文件与纪录片的集中学习观看,大兴工匠精神学习与师德楷模学习之风。同时,产教融合培养能工巧匠的程度也逐步提高。根据教育生态学理论,系统中各因子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实现功能一致性,以达到系统的整体平衡[6],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需要兼顾企业、服务社会,才能有效迅速捕捉到新工艺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才能在协调多方复合因子的基础上准确聚焦自身能工巧匠的培养目标,而校企在资金投入、人才引进、教师待遇、培训交流、项目合作、创新平台等方面的合作文化也使得“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状态。

(二)转识成智效能凸显,强化育人实践价值

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契认为,人类的认知发展过程包括由无知到有知、由知识到智慧两次“飞跃”,转识成智是其中的“第二次飞跃”[7],知识属于认识范畴,是人类的认识成果[8],而智慧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运用知识、经验、能力等处理现实问题的本领[9]。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适应、满足并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而这与工匠精神中技道合一、德技并修内在特征高度耦合。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贺信中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并提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由此面临着培养高素质、专业性强、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的重任。从理论上看,伴随着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能够主动适应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不断创新教师培训体系、重构教师信仰价值系统、规范教师专业伦理道德,“匠人”精湛的技艺与深厚的道德修养也逐步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水平逐步提升。从实践上看,各职业院校积极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要求,大力构建“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和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立足学校现状设置骨干教师培训渠道、培训项目、培训资源,对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地实践与创新,并将师德师风、工匠精神、理实一体、技能培养、信息技术等作为核心培训内容,为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提供重要保障。

三、个体与整体兼顾:基于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发挥“双师”价值链聚同效应

“十三五”以来,我国始终将教师教学团队建设作为促进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水平、高层次、结构化“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已成为提升当前职教办学质量的创新基点。基于《实施方案》《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等政策文件对“双师”教学团队目标任务、基本条件、主要内容的战略性部署,职业教育“双师”团队成员在聚同存异、相融共赢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关键能力,自组织性与融合性特征凸显,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双师型”教师价值链由此形成。

(一)关键能力不断积累,自组织性逐步提升

自组织包含两层意蕴:一方面与孤立、分离、瓦解相对应,强调联结、组合、协同等组织形式和力量;另一方面则与他组织相对应,重视人在组织过程中的自发性和自觉性[10]。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是一个多元化与开放化组织系统,能够通过“双师型”教师的适应、更新、协调等自组织化的手段,促进团队中各成员的竞争和协同,进而使得职教系统的自组织效率不断增强。基于教学团队建设的“双师型”教师作为职教系统的核心主体,对外能主动适应产业发展需求,通过与行业企业等社会主体之间的相互协作打破资源壁垒与边界,促进教育教学资源的转换与创新,对内能够积极关注自身认知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专业化技术技能,不断增强应对未来职业变化的关键能力。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Mertens)认为,关键能力是指除具体专业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之外的、从事其他任何一种职业岗位都应具备的能力[11]。目前,随着职教内涵式建设进程的加快,相关政策制度与院校实践对“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的建设给予了极大关注,对“双师型”教师关键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也表明国家对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充分重视。在《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中“分年度、分批次、分专业遴选建设360个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项目指引下,截至目前,全国已遴选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22个,部署多项相关课题研究项目[12];《山西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建设50个省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为加快推进区域职业教育教师团队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引培并举、内外兼修、校企共育、双向兼职方式对“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13],“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在自适应性方面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双师型”教师群体的关键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强化。

(二)团队成员聚同化异,融合性日益增强

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提出,“我们应该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种聚同化异、相融共赢的理念对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亦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一种价值选择。基于聚同化异理念的“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不仅强调学校与企业、教育与产业在教育实践中的融合与互补,更重要的是密切关注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融合性与互动性,特别是面对当前百万扩招的现实需求下“双师型”教师数量仍存在较大缺口的现实桎梏,团队成员之间的能力互补、协同发展是提升团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实施方案》指出,当前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为此,随着职业教育开放性与共享性程度越来越高,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解决职教教师校企双向流动不畅、结构性矛盾突出、专兼结构不合理等显性问题之外,还需注重平衡团队成员之间的价值诉求与价值判断等隐性矛盾,团队成员在理解与沟通的过程中可以搭建起多方利益融合的有效桥梁,成员之间的积极互动与视域融合也能激发“双师型”教师的职业创造性与职业认同感,这在有效解决“双师”数量短缺矛盾之余也保障了“雙师型”教师的育人质量。当前,“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无成熟建设经验可资借鉴,正源于此,基于命运共同体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能为职业院校的“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的融合互通提供有利条件,彰显出新时代职教师资队伍的独特价值。

四、多元与精准促进:对标1+X证书制度,筑牢“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支持体系

自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简称“1+X证书制度”)以来,截至2020年3月,教育部共分4批发布了162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1+X证书制度的启动实施为职教系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此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对接1+X证书制度下理实结合思维、技能形成规律,有助于教师的全面专业化发展,更有助于为1+X证书制度的顺利落实创造有利条件。

(一)融入理实结合思维,资格框架体系持续完善

在1+X证书体系中,1是指“学历证书”,是本位;X是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补充[14],其内涵特征在于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的协调发展,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实结合。德国古典文学家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认为,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15]。1+X证书制度改革与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首先要以理实结合思维为指引,教育理念的培养在1+X证书制度下师资队伍建设中尤为重要。一方面,理实结合思维下的资格框架体系有利于“双师型”教师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课程设置、专业建设、结构评价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另一方面,融入理实结合思维的资格框架体系促使“双师型”教师形成和优化显性化与内隐性知识,并通过1+X证书制度的实施进一步提升胜任力。其实,理实结合早已是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实施职业教育的通行做法。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启了职教师资传统培养路径与替代路径融合的发展战略,传统路径即通过接受学院或大学教育获得证书,而替代路径则是通过积累工作经验获得相关证书[16]。德国最具代表性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强调通过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充分融合的方式培养理实结合的职教师资队伍。英国在《教师和教育培训者的专业标准》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教师的“双专业”身份,即职业或者学科专家同时也是教学专家,他们必须致力于维持和发展这两方面角色的专门知识,以确保学习者的学习成效[17]。澳大利亚学校本位学徒制下学校教育与工作实践的紧密结合实现了校企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企业向教师提供实践机会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有利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18]。

(二)遵循技能形成规律,产教融合机制逐步完善

“双师型”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教师可持续技能的形成,这同样是一个阶段性的系统发展过程。叶澜认为,教师发展可以分为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5个阶段[19]。随着1+X证书制度改革与落实工作的推进,产教融合机制也进一步完善,“双师型”教师实施专业教学改革、服务专业建设发展的能力也随之提升。“双师型”教师专业技术技能与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基础主要表现在1+X证书制度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水平、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等方面高标准的要求,如通过严格的准入制度与系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倒逼“双师型”教师提升实践教学的能力,通过学分互认体系支持教师职业技能等级与课程学分的转换,采用多途径、多渠道方式为教师自身职教技能与1+X证书配套提供坚实基础,通过加强产教融合支持专兼职教师教育教学、协同技术技能开发。在产教融合平台上,“双师型”教师立足服务专业建设发展、实施专业教学改革,形成对产业发展动态与企业技术前沿的敏锐洞察力,能及时更新课题教学内容、优化课程教学体系,通过多样态的监督指导、激励保障等措施保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技能社会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五、“十四五”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未来趋势与走向

“十四五”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须加强职前“双师”素质养成,不断提升“双师型”师范生培养质量;须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须以高质量国际化品牌建设为动力,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发展定位;须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不断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强化内涵,谱写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篇章。

(一)立足职业技术师范专业认证制度,创新优化“双师型”教师培养引用新渠道

“十四五”时期,随着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进程加快,必须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认定,拓宽“双师型”教师的引进渠道。有研究者认为,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20],是培养教师的关键环节。职业教育师范专业认证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培养质量提供基本保障,对于提高“双师型”教师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8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在《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中首次提出“双师型”职业技术师范专业毕业生的概念,并规定“双师型”教师“从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表明了国家对职业技术师范专业的重视,更体现了社会对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强烈需求。为进一步推进职业技术师范专业认定,同年10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印发《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将对职教师范专业进行质量认证,旨在优化教师专业结构、全面提高专业教学质量、规范师范专业准入门槛、增强师范专业学生培养质量,通过政策设计,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推动我国职业技术师范专业走特色发展道路、提升职教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基于职业技术师范专业认定制度优化师范类“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是当前形势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路径,亟待构建体现职业技术师范生培养特色的目标体系,引导职业技术师范生的培养回归“双师型”本位,突出师范性、学术性与技术性的融合,形成从招生、培养到毕业,贯穿全程的认证标准子群[21]。同时,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国家层次的“双师型”教师职业资格认定标准暂付阙如,一些地方制定了省级、校级“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认定程序与标准的差异性显著,还难以有效反映“双师型”教师供给需求。因此,亟须树立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多方良性互动机制,制订“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确保“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新模式

教育与产业的密切结合、学校与企业的协同联动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22]。近年来,职业院校不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响应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的要求,不断加强教师社会实践基地、教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等功能性产教融合平台的建设,与行业企业的良性互动不断增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与日俱增。进入“十四五”,职业教育更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模式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通专兼教师的培养渠道,为“双师”素质提升提供更高平台。从时代背景看,我国已进入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型工业化阶段,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2020年,我国前三季度GDP为72278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2019年同期增长0.7%,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400397亿元,增长0.4%,产业累计增速均实现正增长,经济发展长期向好趋势不变[23]。以知识创造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强烈需求势必会带来人才供给结构要求的变化,势必要求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并通过其人才培养主动服务这些变化,以提高人才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国家对产教融合制度的推行与关注将有力推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沿着更加健康和优质的方向发展。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国范式

不断探索建立符合本國教育发展理念与办学实践特色的职教师资队伍,已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命题,比如,以德国“双元制”为代表的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从州到地方再到学校的全方位的培训网络,积极探索高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校本培训建立教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平台,同时亦非常重视《教师培养法》等法律政策对教师队伍的保障作用。不同于德国与瑞士等国家,美国社区学院按照求生存阶段、调整阶段以及成熟发展阶段等教师发展不同阶段建成职业教育专业教师成长体系,通过入职培训教育体系引领新任教师尽快适应职业角色,通过在职教育强化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通过职后优化疏导强化教师的经验传承效能。澳大利亚不仅形成了以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为主要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创建了澳大利亚培训包和职业认证框架为导向的规范有效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体系,其成功模式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过程与世界范围内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仍有较大差距,基于本土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将是彰显特色的关键,对促进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创新引领价值。在我国大力推进“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背景下,国际产能合作的多样性带来了技能人才需求的复杂性,“双师型”教师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具有关键性意义,使得“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能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本土实践,立足专业化发展,形成中国范式。

参 考 文 献

[1]张烁.我国职业教育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N].人民日报,2020-12-09(14).

[2]教育部.教育部:到2022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一半[EB/OL].(2019-10-18)[2020-03-28].http://www.moe.gov.cn/fbh/live/2019/51475/mtbd/201910/t20191022_404718.html.

[3]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72.

[4]张丹,朱德全.从单一到多元:新时代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设想[J].职教论坛,2020(10):80-89.

[5]彼得斯,沃特曼.追求卓越:美国优秀企业的管理圣经[M].戴春平,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6.

[6]李梦卿,刘晶晶.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教育生态学意旨、机理与保障[J].高等教育研究,2019(3):71-75.

[7]王向清,张梦飞.冯契的“转识成智”学说及其理论意义[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19-123+127.

[8]顾明远.教育大辞典[S].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144.

[9]任彩红.论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与趋向——基于“转识成智”与“由智化境”的视角[J].江苏高教,2018(6):75-79.

[10]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0.

[11]徐朔.“关键能力”培养理念在德国的起源和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06(6):66-69.

[12]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1420号建议的答复[EB/OL].(2020-10-15)[2020-12-15].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zcs/202011/t20201110_499161.html.

[13]隋秀梅,高芳,唐敏.“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5):93-96.

[14]潘海生,李阳.职业教育1+X证书的外在表征與本质解构——基于15份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文本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6):5-12.

[15]卢真金.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模式、策略再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7(12):68-74.

[16]涂三广,王雨帆.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发展特征对我国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7(11):93-97.

[17]The 2014 professional standard of teachers and trainers in England[EB/OL].(2021-02-22)[2021-02-26].https://set.et-foundation.co.uk/professionalism/professional-standards/.

[18]杨丽波,张桂芳.澳大利亚学校本位学徒制对我国实行1+X证书制度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20(10):74-79.

[19]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99.

[20]周晓静,何菁菁.我国师范类专业认证:从理念到实践[J].江苏高教,2020(2):72-77.

[21]张松祥.我国师范专业认证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7(Z2):38-44.

[22]李梦卿,邢晓.“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建设的时代要求、现实基础与提升路径[J].教育科学,2020(2):82-89.

[23]中国2020年GDP预计突破100万亿元2020年前三季度全国各省市GDP排行榜[EB/OL].(2020-10-30)[2020-12-30].https://www.askci.com/news/data/hongguan/20201030/0943011267127.shtml.

猜你喜欢

十四五双师型十三五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