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卫生健康理论演进与实践创新

2021-04-18赵琪琪杨善发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21年12期
关键词:卫生事业中国化医疗卫生

赵琪琪,杨善发

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2]。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初心与使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卫生健康理论演进与实践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表现。马克思主义卫生健康理论中国化的过程,始终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相向同行,充分发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作用,使其成为中国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政策创新的思想指南。

因此,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历程,不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卫生工作实际,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把这一过程中形成的新的理论成果,及时提炼并不断更新为指导卫生工作实践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从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卫生健康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百年来中国卫生健康事业所取得的一系列伟大成就,从根本上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理论成果的历史观照。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卫生健康理论演进与实践创新,总结卫生健康事业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迫切需要。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卫生健康理论演进与实践创新概述

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指导下制定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具体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无论是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卫生工作,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制定并实施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无不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密切相关。经历革命、建设、改革的时代变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3]。

1.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卫生理论与实践的萌发阶段(1921—1949年)

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党的人民健康理念开始形成,开始了革命事业与社会卫生事业相结合的新探索,积累了党领导卫生事业的宝贵经验。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以及批判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时,高度关注工人阶级生命健康问题[4]。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将马克思恩格斯的卫生健康思想付诸实践,领导开创了苏联社会医学模式——谢马什柯(Semashko)模式,医史学家亨利·西格里斯特对其大力倡导,对我国与国际社会产生深刻影响。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卫生健康理论和苏联社会医学模式开始在中国得到传播和实践。李大钊指出通过学习苏联来解决人民卫生健康问题,其关于人民卫生健康思想的论述,要求通过呼吁民权,争取民权以改善民生[5]。在1922年召开的中共二大上,中国共产党把“工厂设立工人医院及其他卫生设备”等保护劳动者健康和福利的目标写入党的大会宣言。毛泽东同志多次调研卫生工作,提出“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卫生工作宗旨,强调医疗卫生工作要面向大多数人,为大多数人服务[6]。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在抗日前线——山西省灵丘县杨家庄开展医疗社会化工作,并指出医疗社会化的本质是公益性、普惠性和公平性[7]。著名学者黄宗智指出,在卫生领域,中国共产党十分可取地避免了囫囵吞下现代科学主义的错误,从准确认识实践出发,提高到理论概念,再回到实践。他认为,“从准确地认识实践出发,再提升到中、高层理论概念,才有可能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科学和理论并为中国选择一条合适的道路。”[8]可见,在此阶段,我国卫生工作不仅获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保障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还初步探索出中国化的卫生事业发展道路。

1.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卫生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阶段(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卫生事业发展,提出并实施了新的卫生工作方针,带领人民探索中国化的卫生事业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初期,资源匮乏,疫病频发,有限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广大农村缺医少药,人民健康水平低下。对此,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1950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确立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1952年,为应对美国在朝鲜战场上发起的细菌战,志愿军部队和国内迅速组织开展反细菌战防疫工作和爱国卫生运动。同年,第二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召开,在原有卫生工作指导方针基础上增加“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以合作社的集体经济为基础,山西、河南、贵州等地农村出现了一批由合作社自发组织的保健站和医疗站,以自愿为原则,每个农民缴纳几角钱的保健费,便可在一定程度上享受免费的看病就医及预防保健等服务。此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合作医疗制度得以快速推广,其“小病不出大队,大病不出公社”的服务优势,初步满足了农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需求[9]。1965年,毛泽东同志作出的“六·二六”指示要求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在农村,解决长期以来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10]。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至上世纪60年代中期,通过建立城市省、市、县三级公立医院网络和农村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我国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三级网[11]。20世纪70年代末,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覆盖全体国民,我国用仅占世界卫生资源1%的资源解决了世界22%人口的卫生与健康问题,被世界银行称为“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12]。此阶段我国卫生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标志着我国卫生事业摆脱了苏联社会化医疗模式的窠臼,创新了中国化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发展道路,成为发展中国家卫生工作的典范[13]。

1.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卫生理论与实践的改革阶段(1978—2012年)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制定了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良好效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卫生理论与实践取得新进展。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在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同时,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卫生健康事业改革之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拉开了卫生领域改革的帷幕。1985年,卫生部下发《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明确强调卫生事业“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卫生事业改革奠定基调和发展方向,同时大力推行“多渠道办医”“简政放权”等改革措施,激发了医疗机构的发展潜力,调动了医务人员工作热情[14]。1996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对卫生工作方针做了新的概括,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是:“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更加符合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并于1997年初写入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15]。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新医改启动。这一时期主要解决深层次的医疗卫生领域的体制机制问题,标志着我国卫生与健康政策回归公益性的导向,促进了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快速发展,保证了抗击非典和抗震救灾等医疗卫生工作的胜利。

1.4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卫生健康理论与实践的创新阶段(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卫生事业发展新形势,对卫生健康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卫生健康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因贫致病、因病致贫”的恶性循环,一直困扰着人类健康。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精准扶贫事业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精准扶贫的目标实现与健康扶贫的实施效果相辅相成。健康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保障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通过帮扶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保障水平,降低健康风险,让农村家庭特别是贫困人口享有更充分公平的医疗卫生服务,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最终实现健康长寿[16]。在2016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提出了“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这一最新的卫生工作方针反映了“健康中国”的战略思想,总结了10年来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成就[17]。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与健康中国系列重要论述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维品格和理论高度,与马克思主义卫生健康理论既一脉相承,又有重大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卫生健康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是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更是对我国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和抗疫阻击战,有力展现和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开拓了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卫生健康理论的新境界。

2 中国共产党推进卫生健康理论演进与实践创新的经验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永无止境、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卫生健康理论演进与实践创新亦是一个继往开来、持续发展的过程。在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马克思主义卫生健康理论演进与实践创新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与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以及我国新冠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不断从马克思主义卫生健康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演进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经验启示,才能进一步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卫生健康理论与实践的持续创新发展。

2.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卫生健康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根本指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项事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正确方向,并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探索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我国在卫生健康理论演进与实践创新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不同时期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都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的指导下制定并实施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做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卫生健康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与健康中国建设的根本遵循。

2.2 人民至上是推进卫生健康理论与实践创新的价值理念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重要位置,并落实到卫生健康工作实践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实现了人民健康水平的大幅跃升,并为世界贡献了初级卫生保健制度、青蒿素、医疗援外等公共卫生产品[18]。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统筹全局、果断决策,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我国积极采取防控措施,以高效的制度优势成功遏制疫情的蔓延,同时主动与世界分享相关治疗方法,充分展现了我国政府在全球疫情防控方面的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的历史证明,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才能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理念,从而为我国走上健康强国之路奠定坚实基础[19]。

2.3 改革创新是推进卫生健康理论与实践创新的路径选择

马克思主义卫生健康理论的演变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相结合的过程,也是指导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机制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当前,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仍存在卫生资源总供给不充分、分布不均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短板、政府财政负担较重等现实问题[20]。解决这些问题,一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破除思想藩篱和体制机制壁垒,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健康中国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律,使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能在医疗卫生领域得到应用。二是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将资源配置重心下移,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普惠、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三是强化医疗卫生改革的协同,深化三医联动改革,调动各方力量,加快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卫生、大健康格局。

总之,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下,制定并实施了不同时期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之路。回望历史,党领导我国卫生健康事业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眺望未来,“十四五”时期,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卫生健康理论与实践创新,以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努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50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的伟大目标。

利益冲突无

猜你喜欢

卫生事业中国化医疗卫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创刊40周年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多部联合推动精神卫生事业发展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4年第25卷文题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