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康复疗养中心建设发展
2021-04-18储雪雁戴春秋
储雪雁,戴春秋,杜 蕾,夏 豫
在新的编制体制下,康复疗养中心如何紧紧围绕“保障打赢”这一目标,抓住机遇、加快转型、乘势而上,从更新思想观念、构建保障体系、提升核心能力、突出“为战”服务以提高学科发展水平入手,做好疗养事业提质增速已成为一个新的发展课题。
1 更新思想观念
1.1理解地位作用 康复疗养中心是联勤保障部队的一支新生力量,也是军队医疗卫生保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干部保健、疾病预防、健康管理、康复治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广大官兵身体健康的“保护神”、是战斗力恢复的“加油站”,也是我军平战时分级医疗救治链中的重要一环[1];必须深刻理解组建新型康复疗养中心的本质实质,把握好康复疗养中心功能定位与建设思路,为强军兴军事业贡献力量。
1.2担起使命职责 新时代有新要求,新编制决定新使命。从近3年来康复疗养中心收治疗养员的构成比例来看,在职官兵疗养已由2016年的66%上升2020至87.4%,特勤疗养保障比例由2016年38.4%提高到2020年的49%。目前基层一线官兵、驻边远高寒地区官兵、从事特殊岗位工作的现役人员已经是疗养保健的主体,这决定了康复疗养中心的服务保障职能必须全面适应维护提高部队战斗力,与遂行多样化的保障任务相结合,坚持预防为主,与康复疗养相结合,平时战时相衔接,不断加强康复疗养中心的全面建设,提升疗养保障效能。
1.3坚定发展信心 康复疗养中心是在原各疗养院基础上组建,通过医疗资源的有机整合,实现了由“指头强”到“拳头硬”的过渡。国家“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中指出疗养康复事业在发挥军事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大有可为。我们更应切实增强价值和职业认同感,坚持努力为一线基层官兵服务,将康复疗养事业做大做强。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康复疗养必将成为服务战斗力的一支生力军。
2 重塑保障体系
2.1准确定位康复疗养的新内涵 军队康复疗养工作的职能和内涵,必须坚持新时期我军建设发展的使命要求,适应军队改革强军带来的一系列体系、力量、装备、战法、训练等多方面的要求,紧贴官兵平时健康维护和战时医疗保障需求,以突出平战时疗养保健、训练鉴定、健康管理为重点方向,以完成战时应急抽组、康复救援、康复治疗任务为总体目标,建立起以疗养---保健---康复---训练---鉴定并重的“五位一体”发展模式,努力建设区域性的康复疗养保障中心,打造成平战时伤病员转送的第5级救治体系。
2.2加速构建现代军事疗养体系 着眼我军新质作战力量的生成和维护,在军事疗养体系构建上应突出顶层设计,把疗养保健、健康管理、体能训练、飞行鉴定、专病治疗等科室和专业骨干队伍编配齐全,形成以专科中心为主干、康复学组为支撑的疗养保障体系。主要建设“四个中心”,即以干部保健、心血管、内分泌疾病康复治疗为主的专病疗养和疗养医学为特色的疗养保健中心;以服务保障各军兵种空勤人员为重点的突出疗养、保健、训练、鉴定为主的空勤疗养中心;以完善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建立区域型健康体检、健康指导、心理健康维护为特色的健康管理中心;以收治基层部队和体系医院转诊伤病员进行康复治疗、康复疗养为重点建立以战训伤为主的创伤外科、康复理疗为特色的康复医学中心。形成以中医手法康复、特勤康复、慢病康复、战训伤康复、心理医学康复、神经康复为主要学科的多专业康复医学学组。
2.3建立以智慧疗养为支撑的联通融合 发挥疗养中心保障官兵健康数据多、全的特点,积极构建军人健康大数据平台,借助军事综合信息网等媒介,打造信息互通、融合高效的健康管理服务平台。逐步建立起区域一体化服务保障模式,即以康复疗养中心为依托,以全维健康维护为目标,打造向区域部队提供健康监测、干预、指导的医疗服务链,健康数据深度联通、高度共享的信息网络链,与区域医院高效链接,形成及时安全、优势互补的双向转诊链[2]。
2.4注重创新技术手段的引领 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预防、保健、康复、治疗等水平提高。探索平战结合、军民共建的学科创新新路子,通过成果转化,技术引进,人才培养等措施,使训练鉴定、康复治疗、专病疗养技术向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发展,发挥好自身的优势特点,着力提升健康管理、康复治疗、疾病预防等技术能力[3]。
3 提升核心能力
3.1加强队伍建设 根据职能定位,应重点发展5支队伍建设:(1)康复医疗队伍,重点是骨科医师、神经康复医师、疼痛康复治疗医师、心理医师、理疗师、中医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等;(2)健康管理队伍,重点是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体能训练师、营养师;(3)特勤疗养队伍,重点是航空生理训练医师、体能训练师、内分泌、心血管医师、心理医师等;(4)训练鉴定队伍,重点是空勤鉴定医师,各专科体检医师;(5)护理保健队伍,重点是护理骨干等。
3.2加强科室建设 强化康复疗养中心院前疾病预防、院中康复治疗、院后健康指导的功能作用,围绕预防保健、康复治疗、医学鉴定、专项训练4项职任务能,重点建设神经康复、疼痛康复、心理康复、专病疗养、特勤疗养、健康体检、辅助检查、体能训练、医学鉴定等科室。在基础医疗设备上应重点突出高低压氧舱、核磁共振、CT、糖尿病、心血管风险测评系统等。
以特勤(空勤)科室为重点加强科室的核心训练能力。为积极适应我军飞行人员战略转型、航空武器装备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后勤建设的形势要求,根据新时期作战的标准及新质作战力量的保障需求,拟增加开展高空生理训练的低压舱迅速减压体验训练、低压舱高空生理综合训练用于模拟特情发生时的应对措施;增加空间定向障碍综合模拟训练,寻找可认知型视性错觉的规律和对抗训练模式,模拟错觉发生、识别预警错觉,科学预警和增强对抗性防护从而提升高空作业效能,为提升部队核心战斗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3加强技能建设 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区分年龄、职称结构,以实现初职人员全科医学+康复知识,中职人员全科医学+专科技能,高职人员科研创新+团队合作为目标,打造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重视全科医生培养,通过岗位轮训、外学培训等手段,培养一批精疗养康复、懂预防保健、会运动疗法、通临床治疗的能力强、业务专的全科医生,为疗养人员提供综合性、连续性的康复疗养保障工作为目标,提高疗养质量效益[4]。
4 突出为战服务
康复疗养中心建设应始终紧贴部队官兵医疗保障需求,针对平战时伤病员转送的第五级康复支持体系,紧扣“服务官兵、服务部队、服务战斗力”的职责使命,使学科建设能更加适应官兵需求和战斗力生成需求。
4.1重点打造康复卫勤保障骨干力量 以空勤训练鉴定科室、康复理疗科室和健康管理中心为依托,建立中心卫勤(康复)保障综合分队,分队编配60~80人,编设指挥组、内外科综合治疗组、康复治疗组、中医治疗组、医技保障组、后勤保障组、洗消组等,主要以康复科医师、中医医师、内外科医师、全科医师、康复理疗师和护理人员为主,药、检、放、消毒供应人员为辅诊科室,配套相应便携式装备和器材,康复综合保障分队可预编设50~100张床。抓好应急康复医疗分队的抽组训练,编好3支应急抽组力量,即应急医疗救治分队、应急康复诊疗分队和应急心理干预治疗分队。平时抓好应急演练及模拟救治,完善各项急救保障预案,预置储备相应的药品器材,熟悉保障流程,加强应急救治培训,不断提升应急救治能力。
4.2持续完善平战时“双向”转诊机制 健全完善康复疗养中心与联勤综合医院、作战部队队属医院双向转诊机制,破除建制壁垒,理顺医疗关系,满足军队伤病员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要将康复疗养中心纳入到军队医疗转诊体系中,制定平战时康复医疗双向转诊的管理规定,对康复治疗的疾病谱、各级转诊范围、转诊流程及治愈标准、伤残鉴定等进行明确规范。
4.3利用多种手段拓展延伸基层服务 康复疗养中心应综合发挥好在疾病检测、身心恢复、健康教育、膳食营养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检测、评估、分析、干预、促进、跟踪随访等一系列步骤,进行全维健康维护[5]。出院后通过微信、QQ等新型社交媒体手段对疗养官兵进行不间断的专病指导及推送相关疾病的保健常识,跟踪随访定期了解疾病发展及转归情况;第一时间对官兵个体和群体实施全面的健康管理,及时纠正不良生活习惯,促进慢性疾病恢复,以提高部队整体健康水平。每年组织选派专家医疗团队,开展为部队官兵送健康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