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在我国婚服中的发展演变及应用
2021-04-18孙敏陈文成
孙敏 陈文成
摘要:流传至今的中国红因它的美丽而惊艳世界。中国红既是中国人的精神所在,也是中国文化底蕴的本色。散发着强烈的向上情怀。随着中国经济与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中国红成为了中国极具象征力与代表性的符号。从中国红的色彩属性及渊源出发,通过探寻中国红在我国古今婚服中的发展及表现。从而更加理性的对中国婚服文化进行发掘与创新,使传统文化在现代代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红;传统文化;嫁衣;继承与发展
纵观中国历史,从未有哪个朝代如现代一般喜爱红色。在众多人的印象中,中国古代女子结婚都是穿大红礼服,其实不然,虽然红色在中国历代女子的婚服中时常出现,却非主流。
周朝时期的婚礼讲求庄严肃穆,尊卑等级,婚服色彩采用“玄纁制度”。玄,黑色;纁,浅红色。其婚服多崇尚黑中扬红的颜色。男子婚服为:爵弁,玄端礼服,缁衪纁裳,白绢单衣,纁色的韠,赤色舄(或履)。女性婚服为“纯衣纁袡”、“玄衣赤缘”——玄黑色纯衣,裳下缘纁红色边,服装分体设计,上、下分别为衣和裳,尽显庄重肃穆、崇高尊贵。《仪礼·士昏礼》中对新郎穿戴顏色有详细记录,新郎帽子、上衣分别为黑色和青黑色,下裳基色虽为浅绛色,但却用黑色进行边缘点缀。[7]秦汉时期的婚服基色均为玄纁二色,此传统保留至隋唐时期。
唐代并不认可玄学,摒弃传统婚服黑白颜色,唐朝婚服的设计尽显雍容华贵,既热情奔放,也不失传统的端庄与大气,并引进新的设计元素,从而出现了红男绿女。唐代时期民间的婚礼服为青色,但士子阶级可以穿红色礼服迎娶新娘,形成对比鲜明的着装风格。相关史料详细记载了士崇绛,女崇青的着衣特点,从此便有了“红男绿女”的典故。
宋代受儒家思想影响,重视伦理纲常,女性婚服虽沿袭了唐朝“红男绿女”的特点,以青绿与红色为主,但审美由奢华绚丽转向清雅秀气。
新娘穿红色礼服的习俗于明朝确定,明朝女性婚服已成为后世婚服的典范。《明史》对其进行了详细记录,明朝传承了唐宋时期的服制传统,但在形制及色彩方面进行了大胆革新。色彩上明朝一改唐宋时期“红男绿女的特点,新人装扮成了“绿男红女”。而形制上,明朝时人们普遍认为男子娶妻,也属于功名有成,因此有“小登科”之称。新郎被允许身着青绿色九品官服。新娘婚服一改传统,上衣由短改长,而下裳则由长变短,衣领设计也进行了调整,改为圆形。遮脸的盖头、褙子和内穿长裙均为红色,头顶的也是凤冠,自此红色被推向了历史的高潮。
到了清朝,早期女性婚服仍延续明制,不过随着清朝相对长时间的统治,后期出现了明显的满汉融合特征,颠覆了汉制婚服的传统习惯。这时女性上衣的设计已与满族旗袍类似,只有凤冠得以幸免,其余传统形制都尽遭废除。此时汉族新娘身着“红喜裙”,而新郎则长袍马褂。[8]这时男女都开始着红色服饰,而红色作为中式婚礼的习俗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中式婚礼可选择的服装种类有很多,目前龙凤褂、秀禾服,还有旗袍是最常见的三种。不过,随着现在很多年轻人对汉服的追捧,汉服、唐装等在婚礼上也越来越常见。一般只要不是非常讲究形制习俗的中式婚礼,穿具有中国传统服饰元素的服装都是可以的。
龙凤褂由清代女子服饰裙褂逐渐改良而来,因其做工和图案而深受香港、闽浙及广东一带居民的认可。
龙凤褂上身为“褂”,下身为“裙”。专指对襟衣和长裙。通常褂和裙的形状均为直筒,现如今,对其腰部进行了调整。因刺绣原料为金银线,图案立体效果明显
秀禾服,源自于清末袄裙,清末民初女子的社会生活服饰,是中式嫁衣里很普通的嫁衣。2001年,由于电视剧《橘子红了》的一炮而红而再次走入了大众的视野,剧中女主角秀禾(周迅饰)的服饰就是我们所说的“秀禾服”。 其样式并不是完全按照现实设计的,而是有一定的人为加工痕迹。
秀和服与龙凤褂比起来,简洁大方,并且不挑穿着对象。身材微胖的人穿有利于扬长避短,而本身高挑的人穿更是风姿绰约。其具有以下特点:上衣为立领或圆领、对襟或右衽大襟袄褂,上衣袖口空间充足,下服裙摆宽松,不妨碍正常走路。秀禾上的图案纹样不拘一格,包括但不拘泥于牡丹、竹子、菊花等。红、黄色是绣线的主色,底色为红,黄线绣制多元化的图腾。
旗袍,是满族妇女服装(也就是旗服)发展到后期的改良服饰,上个世纪初期,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妇女的自我意识逐渐清醒,开始追求“曲线美”,进一步修改旗服,不断创新而产生。旗袍款式为长袍,整体比较长,且上下连体。后来便于迎合社会的审美眼光,才逐渐改良为紧身。尽管旗袍是长袍,且裙摆并不宽松,但开叉的设计,不仅仅有利于正常行走,而且还使女性更显得妩媚妖娆。旗袍的颜色、花样、款式各种各样,因此,几乎没有限制。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受到我人们的重视与喜爱。婚服的文化的发展也不例外,古代婚服的潮流与时代发展及传统社会的思想息息相关,“中国红”在古代婚服的潮流之中一直若隐若现,经过世代承启、沉淀、深化和扬弃,最终传统精髓逐渐转变为中国文化的底色,成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意义的重要符号。传统文化的复兴推动了传统婚服的发展与创新,中国传统婚服的发展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发掘与传承的基础上的,但传承并非一味的模仿与复制其色彩与形制,而是通过吸收其中的精华与养分,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方式对其进行融合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晴.色彩文化之“中国红”[J].美术教育研究,2014(13):84-85.
[2]谢梦彬. 女性婚礼服的“中国红”情结[C]. 亚洲色彩联合会、中国流行色协会、桐乡市人民政府.第十届亚洲色彩论坛论文集(优秀论文篇二).亚洲色彩联合会、中国流行色协会、桐乡市人民政府:中国流行色协会,2018:30-35
[3]黄仁达 . 中国颜色[M].东方出版社,2013.
[4]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论文集[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
[5]王磊. 现代色彩设计中的民族性[D].苏州大学,2005.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联社会科学普及应用研究项目(2017-SKZC-11))
孙敏(1995.07-),女,汉族,山东潍坊,硕士。
陈文成(1973—),男,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