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梭罗与《瓦尔登湖》

2021-04-18梁月秀

科技研究·理论版 2021年18期
关键词:住所瓦尔登湖梭罗

梁月秀

摘要:1845年7月,美国文学超验主义时代作家梭罗开始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他移居到家乡康科德附近的瓦尔登湖湖畔,尝试过简单的隐居生活。9年后,梭罗出版其散文集《瓦尔登湖》,详细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活。梭罗在世时,此书无人问津,而今却成为享誉世界的名著,究其原因,该书在后世的欲望膨胀的社会里,向人们展示了生命中最本质的一面。

《瓦尔登湖》首次出版于1854年,是美国文学超验主义时代作家梭罗的代表作。梭罗生活在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不满于工业社会里的物欲横流,于1845年到瓦尔登湖畔建立一个小屋,像一个归隐者那样过着简单质朴的生活。他在尝试一种新的生活,试试在脱离文明社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肉体生活能够简单到什么程度,试试在脱离有文明物资的情况下,一个人的精神生活能够丰富到什么程度。为此后来他根据在瓦尔登湖畔的亲身经历,创作了长篇散文《瓦尔登湖》。

但他又并非完全脱离文明社会,梭罗研究专家沃特·哈丁提到,梭罗在瓦尔登湖搭建的小屋离他母亲家并不远,在建房子时他每天都徒步穿梭于瓦尔登湖和他母亲的家之间,并用纸包上当天用的午餐带去瓦尔登湖;在入住后的第一个冬天,因为房屋透风,屋内并不保暖,所以他用石膏涂抹墙壁,在等待石膏风干那一段时间,他是在他母亲家居住的,从11月12日一直住到12月6日,光这一点,就足以说明梭罗并非像书上描述那样,他在瓦尔登湖的居所里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因为期间有中断过。更不用说他的妈妈和姐妹们每周星期天都会来看他,每次都给他带上他们手工制作的精美饼干。由此可见梭罗并没有完全脱离文明社会,他只是在文明和荒野之间寻找一个中间地带,创造一个能够体验生命真正意义的机会。正如他所言:我去树林是因为我希望用心地生活,直面生命的真谛,看看我是否不用去学它必须教导的东西,避免到我死时,才发现我没有活过。我不想过不是生活的生活,活着是如此珍贵;我也不想听天由命,除非非常必要。我想用尽全力地活着,吸出生命所有的骨髓,活得如此坚挺和勇敢,抛开所有不是生活本该有的的东西,把一片广阔的土地切开,剃得严严实实,把生命逼到墙角,把它打入到最低处,如果事实证明它是卑鄙的,那么,为什么要得到它的全部和正真的卑鄙,并向世人展示其不堪;或者,如果它是崇高的,通过体验来了解它,并能够在我的下一次短途旅行中给出一个真实的描述。

《瓦尔登湖》由18个篇章组成,在 “经济”篇中,梭罗概述了他在瓦尔登湖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并论证了四种基本生活用品:食物、住所、衣服和燃料。在“我住哪,我靠什么为生”篇中,梭罗回忆了建造瓦尔登湖住所和在住所里生活时的想法。在“阅读”篇中,梭罗讨论了古典文学的好处。在“声音”篇中,他描述了在瓦尔登湖住所生活时,周围的各种声音妙趣横生。在“孤独”篇中,梭罗思考了孤独的感觉和与自然相处的体验。在“游客”篇中,梭罗谈到他如何寻找陪伴的乐趣,并总是为瓦尔登湖的游客准备几把椅子,即使他不在家。在“种豆”篇中,梭罗介绍了种豆的乐趣和种豆的收入。在“村庄”篇中,梭罗反思了前往康科德镇上时,形形色色的体验。在“湖”篇中,梭罗写下了他对瓦尔登湖及其邻近地理的观察。在“贝克农场”篇中,梭罗记录了一次被困雨中,到一户贫穷农家躲雨的经历。在“更高法律”篇中,梭罗探讨了狩猎野生动物和吃肉是否有必要。在“野蛮邻居”篇中,梭罗除了介绍与好友会面外,还记录了他对老鼠、蚂蚁和野猫的观察。在“暖房”篇中,梭罗提到了为即将到来的寒冬,给住所加烟囱和给墙壁抹石灰。在“前居民,冬季游客”篇中,梭罗讲述了以往在瓦尔登湖附近的人们的故事。在“冬季动物”篇中,梭罗回忆了他在冬天观察野生动物,自娱自乐的体验。在“冬季的湖”篇中,梭罗描绘了瓦尔登湖在冬天的样子。在“春天”篇中,梭罗讲述了瓦尔登湖冰封消融,绿色盎然。在“结论”篇中梭罗批评了顺从的态。全书描绘了他在瓦尔登湖畔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其崇尚简朴,回归自然的思想跃然纸上。

然而《瓦尔登湖》并不是一本容易读懂的书,美国作家肯·基弗曾总结过原因:首先它是基于古老的散文形式,使用了外科手术版的精确语言,扩展的寓言隐喻,冗长而复杂的段落和句子,以及生动、详细和有见地的描述。梭罗毫不犹豫地使用隐喻、典故、淡化、夸张、拟人、讽刺、转喻、提喻、矛盾等修辞手法,他可以在句子中间从科学的角度转向先验的观点,其次,它的逻辑是基于对生活的不同理解,与大多数人所说的常识完全相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逻辑是基于大多数人相信的东西。梭罗认识到这一点,在《瓦尔登湖》中充满了讽刺、悖论和双关。他喜欢揶揄、挑战甚至愚弄他的读者。第三,很多时候,任何言语都不足以表达梭罗对真理的许多非语言见解。梭罗又不得不又不使用非文字语言来表达这些概念,读者必须尽力跟上才能理解。或此缘故,《瓦尔登湖》刚问世时,并没有像当今这样备受推崇,发行后5年才售出2000册。这种文学上的否定不止体现在销量上,他的好友兼人生导师爱默生,甚至在他的悼文中,称他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但没有任何文学成就。

而今《瓦尔登湖》已然享誉世界文坛,究其原因,是作者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寻找生命的真谛,并向世人展示了生活中最本真的一面。作者就像一只黎明的雄鸡,站在鸡棚之上引颈高歌,試着去唤醒这些人:他们总是挣扎在边缘上,想做生意,想还债···答应明天还钱,而今天死了,债却依然没有还清。他们竭力讨好别人,获得惠顾,除了不去做会坐牢的犯法之事外,不知用了多少办法;撒谎,拍马,投票,把自己收缩在一个谦恭的硬壳里,或者膨胀到稀薄而没有实质内容的慷慨气氛之中,这样来使他的邻居愿意让他给他们做鞋,或帽子,或衣服,或马刺,或为他购入食品杂货;他们把自己累得病倒,为的是能够存下点防病的钱,能够在旧箱子里或墙的灰泥背后的袜子里,或者更保险点,在砖砌的储藏库里藏下点什么;不管藏在哪里,也不管藏下的是多是少。

参考资料:

[1] Walter Harding, The Days of Henry Thoreau: A Bibliography,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1982, p.241-243.

[2] Henry David Thoreau, Walde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1, P.90-91.

[3]“Analysis and Notes on Walden: Henry Thoreaus Text with Adjacent Thoreauvian Commentary”,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318110150/http://www.kenkifer.com/Thoreau/(上网时间:2022年2月10日)

[4]“Henry David Thoreau”,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Henry-David .-Thoreau/(上网时间:2022年2月15日)

[5]Thoreau”,https://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1862/08/thoreau/306418/(上网时间:2022年2月17日)

猜你喜欢

住所瓦尔登湖梭罗
Love in shoes 鞋中有爱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师生共读《瓦尔登湖》
住所与居所的区别是什么?
卷土重来
梭罗的账单
瓦尔登湖不再“清净无垢”
200
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