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虚劳病篇“拘急、里急、弦急”考释*
2021-04-17鲁星妤徐爽钟相根
鲁星妤,徐爽,钟相根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张仲景将“拘急”列入“阴病十八”范畴。《金匮要略》虚劳病篇共载方8首,其中有4首方以“拘急”相关症状为方证条文中的主症,涉及“少腹拘急”“里急”和“少腹弦急”。但历代医家对此类症状的确切内涵和主病治疗争论不休,在临床问诊中患者往往不易描述清晰,常以腹部“难受”“抻”“发紧”等口语和方言表达,或自述腹部有突然拘紧抽痛或胀痛。《万病回春》将“拘急”描述为腹中不宽快,易与腹痛混淆,直接影响了临床应用[1]。为此,本文对虚劳病篇“拘急”“里急”“弦急”3个相似症状进行考释和探讨,旨在探究其内涵特征,明晰鉴别诊断要点,以指导临床诊疗。
1 “拘急、里急、弦急”之症状考释
“拘急、里急、弦急”中,“里”指病位,“弦”“拘”则作为“急”的性质修饰。“急”字从心,王冰注《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急”,如弦张之急,一作紧张、紧缩之意[2]。
1.1 拘急原文:“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3]。”
在《金匮要略》中“拘急”一词仅出现在虚劳病篇八味肾气丸中;而在《伤寒论》中则多次出现,如“两胫拘急”“两胁拘急”“四肢拘急”“膝胫拘急”“内拘急”,用以描述膝胫、四肢、胁部等不适感,其中厥阴病四逆汤中的“内拘急”与本篇所述“少腹拘急”症状相似,《伤寒论》中将此解释为腹中拘挛急迫[4]。古汉语中“拘”有3种释义,分别为拘捕、拘禁;束缚、限制;拘束、拘泥。在“少腹拘急”中,“拘”应当作束缚、限制讲,引申为少腹紧张不舒,发作突然、急切,可牵引阴股,抚之不仁。
1.2 里急“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3]。”
虚劳病篇中的“里急”,与伤寒太阳病“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的太阳蓄水、膀胱气化失司所致小腹满痛并非同义。“里”代表部位,释为里面、内部、当中,在此则具体为腹中脐周。郭霭春等[5]总结“里急”为气机不畅而致腹中似有胀而非胀,有痛而非痛之感。故此“里急”也并非腹中剧烈疼痛、急迫欲便,而是脐周胀痛均不明显,按之虽腹皮紧张,但软而不硬。因此,患者不易描述该类症状,多表述为脐周区的腹胀急不适感。
1.3 弦急“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3]。”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仅在此条文中提到“弦急”一症,“弦”取“弓弦”意。《太平圣惠方》载:“夫虚劳失精者,由肾气虚不能藏于精,故漏失也。其病小腹痛,脉弦急,阴头冷,目眶疼,髭发落,诊其脉数而散者,失精脉也。凡脉芤动而微紧者是也。”故“少腹弦急”原可能为“少腹痛,脉弦急”。另有“弦”“急”复语同义之解,单指少腹痛,此解当误;与“按之心下濡”相较,两者分别描述了切腹皮时的弛张和濡软[6]。少腹弦急,指腹壁薄[7],鸠尾凹陷,脐上至中脘动力强,脐下如按琴弦,紧张不适或兼疼痛[8]。
1.4 “拘急、里急、弦急”之诊断及鉴别诊断“急”是腹皮紧张,按之不濡反如按琴弦而搏指,重者兼有疼痛的症状。与腹痛不同,但常兼有疼痛。拘急、里急、弦急为腹直肌等腹部肌肉的异常舒缩,呈持续紧张状态,但三者又不尽相同。
日本腹诊研究中见多处临床症状描述。拘挛加巾于琴瑟而按之,似按之皮下如有琴弦,而拘急则较其偏重,不按也痛[9]。《腹证奇览》[10]《腹证图汇》等著作中形容小建中汤“如二支大竹直立于腹上之样”,为左右腹直肌紧张而腹力较弱的表现。奥田宽也在《腹证考》[11]中提道“里急者,拘挛在腹底也”;肾气丸“脐下拘急抚之不仁”则为下腹直肌紧张,可呈倒八字样,且腹力较上腹部弱,症在少腹。正如《腹证奇览》中提及的“拘急”,认为“腹皮拘急,状如纵横之绳索,按之不滚动,如押弓弦。”“纵横”意指腹直肌、腹横肌同时紧张而舒张异常。
三者相较,少腹拘急症在下腹部(脐下到耻骨联合),腹直肌呈条状痉挛,抚之不仁;少腹弦急在少腹拘急的基础上,压之如指按琴弦、弓弦,肌肉紧张及切诊体征更明显;里急位在脐周,左右腹直肌紧张,全腹腹力弱,切诊但软不硬,虚劳最甚。三者均腹壁薄瘦,重按腹部有空虚感[12]。
2 “拘急、里急、弦急”之主病
2.1 “拘急”主病《难经》提道“冲脉为病,气逆而里急也。”《太平圣惠方》认为,肾气不足,伤冲脉,而冲脉起于脐下关元[13]。腹的脐下部分为少腹,冲脉为病。陈修园[14]注“虚劳腰痛,少腹拘急”一句,言其虚至肾之根本,此为肾府失于温养之虚证。腰者肾之府,故腰痛为明显主症,列于拘急之前。程林[15]认为,肾与膀胱相表里,不得三焦之阳气以决渎,则小便不利而少腹拘急。故根据以上诸医家所言,一可解释为肾气虚损成劳,肾府失于濡养,以致脐下拘急,抚之不仁;二可认为是虚劳肾精亏虚,肾失气化,则小便不利,水液不得化而停滞,膀胱在下腹,引发牵涉性疼痛。故少腹拘急主要为肾气亏虚,引动冲脉之始,气逆滞于脐下关元而产生的腹部紧张不舒,发作突然、急切,非实邪壅滞。
综上所述,究其病机,为肾气不足,应循补阴助阳之法补其本虚,而不论是否有标实的表现。
2.2 “里急”主病小建中汤方证先言里急后又言腹中痛,可见里急与腹痛不可混为一谈。“急”重其虚,“腹痛”偏于寒。尤在泾[16]认为,《金匮要略》虚劳病篇“里急”为若阳病不能与阴和,则阴以其寒独行,为里急,腹中痛。多纪元坚注此句为斵丧太过,虚火上亢者,筋失所养[17],故有里急。两位医家都释其为阴阳不和之象。有医家注元阳之气伤,荣枯而虚[14]。合小建中汤条文,阴阳互损以致阴阳两虚、阴阳失调而成虚劳,脾胃已伤,气血无源化生,津液不充,肌肉不润,致痉挛而不能自和,为不可峻补之虚证。
“虚劳里急,诸不足”,更是腹中气急不舒,阴阳形气均不足。此为上条小建中汤之重症,阴阳两虚,正气不足,以其脾胃内损、脾虚更甚。当见小建中汤及正虚症状,如肌肤干燥不润,或自汗、盗汗等,用黄芪建中汤治疗。
目前,关于建中汤的研究及临床运用,多体现在其治疗虚寒腹痛及类似症上,而侧重里急者少见。一方面,若患者里急、腹痛症状兼具,疼痛更容易作为主诉出现,而不易描述的里急有可能被忽略;另一方面,如果已诊断为虚寒腹痛,则可选用小建中汤为主方治疗,里急也可能因此被省略。但与“腹中痛”相比,“里急”更直接体现“虚劳”病理特征。因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均言“虚劳里急”,不并入“诸不足”中。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方证条文中均将“弦急”“里急”置于诸症之首,八味肾气丸中“拘急”仅次于“腰痛”之后。而薯蓣丸、大黄虫丸虚损程度更甚,条文中却不涉及“里急”相关症状。薯蓣丸“虚劳诸不足”之症,可参考《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大薯蓣丸”所列腰背强痛引腹内等症状,是虚劳体质因外感或内伤而见与风相关的杂病“风病”以及气机失调所致“气病”[18]。大黄虫丸虚劳至极而久不愈,气的推动作用失司,血脉瘀滞,产生瘀血,又碍气机,诸证得见。此两者病机已不仅局限于“虚劳”,其症状表现更多取决于外感内伤及继发产生的瘀血内停,虽然本质与前方同,但临床表现与前方异,故条文中“里急”症状体现不明显。
2.3 “弦急”主病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之“少腹弦急”。魏荔彤[19]认为,此乃失精家,肾阳大泻,阴寒凝闭,小腹中之筋,必如弦之禁,而不能和缓。陈修园[14]提出,其病机为阳虚不能收摄精血,肝过于疏泄则少腹弦急。肾阳虚失精血,不能温养肝经,少腹失于濡养以致弦急。正所谓劳伤心气,心火浮越不敛,心肾不交,火不摄水,不交而泻。此失精家,为心阳虚不能固摄肾精,肾精自泄而阳虚,虚则失养,肌肉紧张,表现为按之如按琴弦应指。此下虚之候,并气血不和,不可补肾,愈补愈失,当以桂枝汤振奋心阳,求心阳得复,固摄肾精,肾精若固,肝经得养,弦急则消。
此外,腰痛及其他腹部不适与本证也有联系:有气积于脐下少腹,阴经并行,可牵引腰部疼痛。《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厥阴之至为里急。”厥阴肝病,肝阴失养或邪在胁下,可致里急或少腹急;小肠病、膀胱病不得气化,水饮停滞腹中,亦可牵引痛小腹,此为实邪,而症状却与“少腹拘急”所述十分类似,但主病治疗不同,不可混淆。
3 “拘急、里急、弦急”之临床应用举例
《续名医类案》载医案一则[20]:张路玉治颜氏女,虚羸寒热,腹痛里急,自汗喘嗽者三月余,屡更医不愈,忽然吐血数口。脉之,气口虚涩不调,左皆弦微,而尺微尤甚。令与黄芪建中加当归、细辛。或曰:虚涩失血,曷不用滋阴降火,反行辛燥乎?曰:不然。虚劳之成,未必皆本虚也,大抵皆由误药所致。今病欲成劳,乘其根蒂未固,急以辛温之药,提出阳分,庶几挽回前失。若仍用阴药,则阴愈亢(亢字未妥),而血愈逆上矣。从古治劳,莫若《金匮》诸法,如虚劳里急诸不足,用黄芪建中汤。即腹痛悸衄,亦不出此。加当归以和荣血,细辛以利肺气,毋虑辛燥伤血也。遂与数帖,血止。次以桂枝人参汤,数服腹痛寒热顿除。后用六味丸,以枣仁易萸肉,或时间进保元、异功、当归补血之类,随症调理而安。
此医案中,患者久病屡医不效,咳久咳血,气力大衰,中气不建,饮食不纳,虚劳更甚,不能濡养腹肌,故见里急。阴阳不和,故寒热自汗。正如张路玉所言,此咯血并非阴虚火热之症,若一味滋阴降火,阴阳更不相维系。《金匮要略心典》指出:“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14]。”故治疗当以调和阴阳、建中补虚为要务,方用黄芪建中汤,建运中州,以甘缓急,虚劳里急得消;调阴和阳,后随证治之养血理气,痼疾得愈。
4 “拘急、里急、弦急”之治疗策略——“甘以缓急”
详查三急症的治疗,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八味肾气丸四方中,除肾气丸外,其余三方均由桂枝汤加减变化而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以甘缓急,以温补虚,其中芍药的运用在此症中尤为重要。芍药是补中焦之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与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相比,两证皆有亡血,但差之芍药,前者少腹弦急提示阴血不能养肌,而后者并无此症,仅见心阳损伤之心悸、惊狂等,故小建中汤加倍芍药用量以甘缓“急”[21]。
5 结语
综上,“拘急”作为张仲景“阴病十八”之一,在《金匮要略》虚劳病篇体现突出,“急”为持续性腹部不适,温覆饮食均不可缓。“里急”“弦急”“拘急”等症,在病机上具有一致性,无论是失精或脾虚,均可导致肾气亏虚、气血不足,肌肉失养,或由于肾气化不利所致的水饮停聚引发牵引性疼痛,均为本虚标实之症。又因发生部位、肌肉舒缩及严重程度在临床表现上有所不同,各有侧重。治疗上重用芍药之甘以缓诸“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