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中医对小脑萎缩的认识*

2021-04-17刘博文唐璐王丽刘长英周莉

中医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痿证朱丹溪风药

刘博文,唐璐,王丽,刘长英,周莉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3.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100096

小脑萎缩是一种遗传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病残率[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通过对症治疗的方法虽然取得一定的疗效,但治疗效果有限,不能完全解决小脑萎缩的临床症状。随着中医对本病研究的不断深入,部分中医学者通过临床辨证施治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小脑萎缩的病因病机包括肾精不足、肝肾阴虚、气虚血瘀、脾肾阳虚4个方面,病变脏腑主要涉及脾肾二脏[2-4]。根据现代神经影像学检查发现,小脑萎缩准确来说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以小脑容积减小,脑沟增宽为主的神经影像学表现。小脑萎缩病变部位主要在督脉,督脉受损与不充为小脑萎缩的主要病机。《难经》载:“督脉者,起于下极之命,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督脉具有通髓达脑的作用,与脑联系密切。病在督脉,发于脑,因于寒,盖督脉为阳脉之海,寒袭阳脉,督阳不化,易致痰湿浊饮内生;督阳不运,则易致气血留滞,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滞于脑络,小脑不得充养,则脑髓萎缩不用;若督阳与热相合,两阳相加,燔灼督脉上承之精,精亏髓不满,亦可发为小脑萎缩。基于辨病与辨证的认识,辨病是找疾病的基本矛盾,辨证是找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贯穿于某一疾病全过程,能反映该病某些共同特点和本质;主要矛盾则是在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起主导作用,决定疾病进程的阶段性矛盾。故小脑萎缩病位仍以督脉为主,病机以督脉受损与不充为主要病机。随着病情发展和病变部位的扩大,可兼见脾、胃、肝、肾等脏腑气血津液不调的出现。

1 小脑萎缩不可概以痿证论

针对小脑萎缩步行障碍、共济失调等临床表现,其当属于中医“痿证”范畴[5-6]。最新研究指出,本病初期表现为共济失调,后期多以构音障碍为主[7]。由于本病涉及多系统,早期患者临床症状可表现为辐辏障碍及眼外肌运动障碍,少数患者亦可见下跳性眼震、反弹性眼震,部分还可见渐进性全身肌力增高,出现类似震颤麻痹的情况。除此之外,当小脑萎缩出现非运动性表现时,还可见认知与语言功能障碍。有研究表明小脑与精神疾病相关,包括精神分裂症、双向障碍及成瘾行为等[7]。因此,不能将小脑萎缩概以痿证论治。由于本病临床症状表现的多样性,其中医学范畴应该有所延伸和扩大,还应当包括“骨繇”“风痱”“喑痱”等。单纯从痿证论治小脑萎缩,一方面是对本病症状认识不全,另一方面对本病的病机理解也不够深入和细致。

2 痿证可以用风药

2.1 痿证不可妄用风药“痿证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首见于《丹溪心法》。后世医家崇此说者甚众,明代皇甫中言:“古方多以治风之药通治痿,何其谬也。至丹溪始辨之,以风痿二证另立篇目,治法迥别,此开千古之弊也”。吴谦在《医宗金鉴》痿痹辨识时提出:“但观治痿无风药”。基于此认识,现代临床中大多数医家在治疗痿证时亦尊崇此观点。由于风药多具辛燥之性,易耗气伤津,故而禁用。细究朱丹溪提出痿证不可妄用风药的学术背景,一方面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的最后一位,刘完素对痿证认识主要从肺论治,张从正提出火热治痿的观点,李东垣强调湿热成痿、暑伤胃气为痿证发病之因[8]。纵观三人对痿证的认识,朱丹溪在提出痿证不可作风而治这一观点时,是受到了前人的影响,同时结合了《黄帝内经》“肺热叶焦”“湿热不攘”的病因阐述,所以不管是从肺论治,还是从火热及湿热论治,运用风药治痿实为禁忌。另一方面,朱丹溪强调“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其在临床治病时十分重视保护阴液,而痿证是以肢体肌肉筋脉痿弱不用,阴液不足所致,若投以风药,实为火上浇油,更伤其阴。因此,朱丹溪提出痿证不可妄用风药的观点。

2.2 痿证用风药的适用范围痿证不可妄用风药,此论之发,着实为指导临床治疗痿证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但此治法并不完全适用于痿证的治疗。随着古代医家对痿证的成因不断深入认识和现代临床观察发现,痿证的致病因素还应该包括情志所伤、元气虚损、脾肾阳虚等因素[9]。如《素问·痿论》提出“有所失亡,所求不得”“思想无穷,所愿不得”,强调情志不遂为痿证发病的重要因素。再者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在论述“肢体痿废方”时,认为痿证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胸中大气虚损所致。因此总结痿证的成因,应该包括火热、湿热、气血亏损、瘀血、肝肾阴虚、情志失调以及阳虚等方面。哪一致病因素可用风药治疗,成为了临床治疗痿证的重点和难点。对于风药使用论述最全者,当属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其在《脾胃论》总结风药具有解表升散、升阳举陷、疏肝解郁、发散郁火、调理气机、散化内外湿邪等作用[10]。故针对风热犯肺致痿者,在发病初期,运用风药可升阳御邪,固表护卫;针对脾胃虚弱、阴火内生而成阳明致痿时,由于其郁火中生,运用风药可升散郁火,选方可用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等;针对情志致病、肝郁致痿者,运用风药借其升散之力,同时风药又具升发少阳、疏泄肝胆之能,可治肝郁化火之痿证;针对风湿和湿热相合病于四肢者,运用风药因风能胜湿,可除内外湿邪;针对阳虚下陷、清阳不升,脑髓督脉失其所养者,运用风药因风能升阳,引元气上升,故可充养脑髓。

因此,痿证可用风药。在痿证治疗时,可用风药为主药,或为辅药,主要适用于外感风热致痿、风湿致痿、郁火内生致痿、肝郁化火致痿以及清阳不升、督脉失充致痿等。

3 临证指要

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临床中对于小脑萎缩的治疗同样要重视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统一,治养结合,针药联用。

3.1 病程较长,长期服药小脑萎缩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神经元变性疾病,临床治疗难度极大。目前西医以对症治疗为主,关于神经脑保护治疗、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等方法虽然在临床中得到了部分使用,但其治疗效果仍不被大多学者所认可[11]。目前,中医对小脑萎缩有一定的治疗优势。治疗本病时要早发现、早诊断,及时给予辨证论治和中药干预。本病病程较长,发病以正虚为主,用药后短期效果一般[12]。因此,在治疗初期不能因症状改善而中断治疗,一定要按时服药,从而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3.2 形神一体,养护得当本病的发生一方面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另一方面也给家庭带来极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加之本病治疗难度大,目前尚无根治之法,患者容易出现紧张焦虑、自尊心降低等心理反应[13]。中医认为久病当虑神不使,基于中医“形神一体”的理念,治疗本病时重视对患者及家属的情志疏导和调节,临床中在维持基本药物治疗的同时,根据病情需要加用疏肝解郁之品,配合情志治法,鼓励患者树立信心。另外,本病预后不佳,疾病后期患者丧失独立生活能力,长期卧床并发褥疮、肺部感染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后期的精心护理十分重要,这在延长患者存活时间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14]。

3.3 通补结合,针药联用本病发病包括邪实和正虚两个方面,在治疗时应补虚和祛邪并用,同时应重视针灸在治疗本病时的良好效果。目前针灸依据“治痿独取阳明”理论。头针具有改善大脑皮质功能区的作用,其通过刺激相应区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和平衡功能,起到了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满意效果[15-16]。

4 总结

综上所述,小脑萎缩病在督脉,督脉受损与不充为其主要致病因素。临床治疗本病时,不可概以痿证论治,应酌情使用风药,发挥风药在外感风热致痿、风湿致痿、郁火内生致痿、肝郁化火致痿以及清阳不升、督脉失充致痿中的作用。另外,需要注意本病病程较长,需长期服药,针药结合对于稳定病情、改善症状具有良好治疗效果,应通过“形神一体,养护得当”的理念指导患者日常起居,进而达到延缓疾病进展、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猜你喜欢

痿证朱丹溪风药
朱丹溪拜师
风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理论探析及临证体会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徐明涟教授运用治痿汤加减辨治重症肌无力验案
朱丹溪治病惩恶两不误
孝顺成就一代名医
古代名医朱丹溪的治病故事
风药之功用辨析
《蠢子医》运用风药特色研究❋
浅谈李东垣对痿证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