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子宫内膜炎的防治措施
2021-04-17章德正
章德正
四川省中江县通济镇畜牧兽医站,四川中江 618000
1 发生原因
1.1 饲料因素
如果饲料发生霉变,那么会使饲料中出现一些病菌,这些霉变饲料被母猪采食后会引起其子宫和阴道水肿,诱发子宫内膜炎[1]。如果长期饲喂母猪霉变饲料,还会进一步导致母猪丧失配种妊娠能力。
1.2 配种操作不当
若在配种时存在消毒不严格、动作不规范等操作不当问题,比如公猪生殖器消毒不到位,精液中带有脓汁、输精时带有粪便等杂物;动作粗鲁使母猪阴道受损;人工授精器具消毒不彻底等,这些因素都极易将病菌带入子宫而发生外源性感染。
1.3 母猪产后消炎不到位
母猪产后一定要注意护理,特别是对难产母猪来说,会出现部分胎衣残留在子宫内的情况,如果清理或者消炎工作做得不到位,那么会引起产后感染,引发子宫内膜炎。
1.4 饲养环境差
如果猪舍内的地面清洗、消毒工作做得不到位,很容易滋生病菌;或者母猪在卫生条件差的场所活动,细菌可通过阴道进入子宫而引发子宫内膜炎。炎热夏季控温工作做得不好也会引发子宫内膜炎。
1.5 母猪免疫力差
一方面很多猪场都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容易受到细菌的感染,细菌感染子宫后引发子宫内膜炎。另一方面饲料的配方不科学,无法满足母猪的生理需求,特别是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时也会降低母猪的免疫力。
此外,受细小病毒、蓝耳病等疫病的不良影响导致母猪流产,流产后的死胎和胎衣含有致病菌引发炎症,也会导致子宫内膜炎的发生。
2 临床症状
根据临床症状将母猪子宫内膜炎分成3种类型,分别是急性子宫炎、慢性子宫炎和隐性子宫炎。
2.1 急性子宫炎
多发生于母猪产后或流产后,病猪的体温升高到41 ℃以上,食欲低下或者不吃料,精神沉郁,阴道内排出异常脓性分泌物,有恶臭,乳房正常功能受损,严重者出现乳房炎[2]。如果不及时处理可使母猪后期无法正常配种。
2.2 慢性子宫炎
通常来说慢性子宫炎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体温略微升高,泌乳能力降低,子宫内膜增厚,阴道不定时流出脓性、卡他性分泌物,导致母猪无法正常发情、配种,也易出现流产。
2.3 隐性子宫炎
无全身症状,也没有明显的恶露排出,发情不正常,或者发情正常但屡配不孕,子宫角明显增大且硬度增加[3]。
3 防治措施
随着养殖规模的增大,母猪子宫内膜炎的发病情况也恶化,患病猪只数量增加,给猪场带来的损失也日益增加。因此,必须对该病进行积极防治,以预防为主,降低发病率。
3.1 预防措施
3.1.1 加强免疫
由于子宫内膜炎的发生与一些病毒性疾病有关,因此一定要加强细小病毒、蓝耳病等疾病的免疫,根据各猪场的实际情况对种公猪和种母猪科学免疫,提高免疫效果。
3.1.2 加强饲料管理
妊娠母猪一定要补充适量的青饲料,或者在日粮中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注意营养均衡,以增强母猪体质,提高母猪的抗病力才是预防该病的关键。同时保证饮水干净,母猪产后及时补液,帮助其身体恢复。也可在饲料中添加预防性药物,避免子宫炎症的发生。做好饲料的防潮抗霉工作,不得给母猪饲喂霉变饲料。
3.1.3 改善猪舍卫生条件
每日清除猪舍内的粪污,提供一个干净的生活场所。做好控温工作,冬季注意保暖,夏季注意防暑,避免冷应激和热应激。定期对猪舍消毒,可两种以上消毒剂交替使用,保证消毒效果。加强通风,保证空气的正常流通。
3.1.4 严格配种操作
一方面注意配种操作,必须动作规范,不可对猪体造成任何损伤。另一方面严格消毒,包括配种器具、配种舍、母猪和种公猪的生殖器官等。
3.1.5 产前产后的清洁消毒
母猪进产房当日对产房空栏消毒,产前产后母猪的乳房和阴部进行清洗、消毒,做好产后护理。及时淘汰老弱病残的种公猪和种母猪。
3.2 治疗措施
由于不同的症状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因此,一定要找准病因,对症治疗。
3.2.1 清洗子宫
可每天用0.1%高锰酸钾溶液、0.05%新洁尔灭等消毒液冲洗子宫一次,清洗子宫渗出物。导出冲洗液后,再向子宫腔内投放土霉素、链霉素、青霉素等抗生素,每日一次,起到子宫恢复和消炎的效果。对经过上述操作不见好转者进行做淘汰处理。
3.2.2 全身治疗
可全身使用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以避免感染扩散,直到体温降至正常2~3 d停止用药。
3.2.3 补充营养
可静脉注射含糖盐水以增强母猪的机体抵抗力;产后补液时可增添5%碳酸氢钠及维生素C,以防止出现酸中毒并补充所需的维生素。
4 小结
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母猪子宫内膜炎的预防,提高饲养管理水平,降低发病率。如果发病,及时对症治疗或者淘汰,避免疾病的扩散。只有采取预防加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才能提高防治效果,降低猪场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