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宫绣《脉理求真》精要*

2021-04-17王炎张大伟

中医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脉象求真病证

王炎,张大伟

1.新乡市妇幼保健院,河南 新乡 453003; 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8

黄宫绣(1730—1817),字锦芳,号绿圃,江西君山人,清代乾隆年间御医,著有《脉理求真》3卷,《本草求真》10卷,《锦芳医案》2卷,《医案求真初编》5卷,刊行于世[1]。黄宫绣精研中医基础,畅晓各家精义,在本草、脉学两道,造诣尤深。黄宫绣学术渊源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哲学方面,研读《周易》,融修身于诊病之中,并能以儒通医,儒学与医理兼顾;二是在医药学方面,熟读《黄帝内经》并通晓其医理,熟练运用辨证论治方法,将《黄帝内经》理论与医学实践紧密结合[2]。临证上,黄宫绣力主诊断疾病需首先明脉理,遣方用药治疗必须重视脾胃中州之气。黄宫绣深谙中医脉学,用“对待”“类比”“纲目”等题纲对中医脉诊分类辨析[3]。医学界对黄宫绣脉学研究多集散见于黄宫绣学术思想研究,对黄宫绣《脉理求真》专论只见于1994年《江西中医药》刊载的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各家教研室濮正琪所著《黄宫绣<脉理求真>初探》。笔者从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以及临床意义等方面,对黄宫绣脉学要义作出深入探讨。

对于当时清代乾隆年间医者持脉诊病,黄宫绣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问题:首先是俗传脉诀错讹频出。在中国古代,因为信息传播手段有限,书籍内容鄙陋,假借名家,伪造版本甚多,“盖叔和为世所信重,故假其名而得行耳”[4]。黄宫绣考察当时脉学书籍,认为多是满篇辞令敷衍,连“掌后高骨为关”这一基本概念都多有含糊。其次是时医呆板,死守教条。庸医多呆守教条,不知变通,只知寸口,不知奇经八脉、冲阳、太溪等。俗医临证看脉,脱离实际病情单论脉象,往往脉证不应,难以深究病机,谴方用药不能一发中的。黄宫绣指明脉学一道:“总不越阴阳虚实为之条贯”[4]。

中医脉学,由扁鹊承于长桑君,经《黄帝内经》、《难经》发展,“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再经晋代王叔和《脉经》。后人更有滑伯仁撰写枢要、李时珍流传濒湖、张石顽勘定三昧,脉学理论著作繁盛一时[5]。然医者多心中了了,指下难明。黄宫绣基于临床实际,勘定脉学精要,著《脉理求真》[6]。

《脉理求真》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脉法心要组成,主要介绍诊脉部位、各种脉象及脉证关系等内容;第二部分由四言脉要增删组成;第三部分由经脉歌诀组成,简便易知供人习诵。黄宫绣在书中对中医脉学理论中某些含糊不清的问题作了阐明辨析[7]。

1 《脉理求真》学术精义

1.1 气本一贯,不拘部位在当时俗医只知恪守教条,不知变化的背景下,黄宫绣针对当时争议,提出“气本一贯,不拘部位”。俗医临证看脉,寸关尺三部分段考求,脱离实际病情单论脉象,只为知脉而号脉,何脉该何病。不知持脉之道,在活在变,在于病证真假,病家实际。黄宫绣开篇首提“一身疾痛,皆于是征。”气血周流,一以贯之,汇于寸口。某部应某脏,某脏不单单只应某部,表里阴阳又各见于六部浮中沉。临证持脉辨病当不拘部位,三部九候综合判断。

在《脉理求真》中,典型的是关于命火位置的问题,肾脏有二:命门相火在右,先天肾水在左。但命门肾水火阴阳是否泾渭分明?黄宫绣持不同意见,两肾居七节,精气皆主,各有所司,“岂肾独归于左,而不于右可诊乎”[4]。左右两尺,皆可观肾中阴阳水火,虽有侧重,但绝不可死守书本,全然分割。命火不足温煦,肾水不足内受,只能阴阳两伤,水火皆衰。

1.2 胃气为本,平缓邪急黄宫绣认为,遣方用药必须重视脾胃中州之气,察病探脉不能局限于六部脉象,还应参照气口、胃气变化,诊断才得周全[8]。气本一贯,气起何源?食气入胃,经气归肺[4]。肺为气息出入门户,脉之大会,右寸气口。但诸气不能自至,全赖脾胃居中转输。所以黄宫绣强调:“故胃又为先天之气化,后天之本源,而为诸气之统司焉”[4]。胃气为诊脉之要。但人身各气不能自达至肺,需要借助胃中水谷之气输布周身。如阴虚血耗患者服六味地黄丸、四物汤而不得气血生长,就是没有从诊胃气入手,胃气将绝,血又从何而生?万物生机,胃气之象,当如春风拂柳。“元气之来,脉来和缓;邪气之至,脉来劲急”[4]。黄宫绣更是提出诊察胃脉有必要观察病家饮食,一日三餐是否减少,是否消化。饮食日少,须急顾胃气,用药不得滋腻濡滞。黄宫绣断痨证难治案:“脉既细数,真气已绝,饮食不思,胃气又危,不死何待”[9]。

脾胃土生万物,胃气中和,旺于四季,诸脏本象以胃气为基。时令脉象亦当如此,春微弦而和,夏微洪而和,秋微浮而和,冬微实而和[10]。脏腑时令脉象不见和缓,则为真脏脉见。如肝脉虽弦,必得和滑而暖才有生机,“若使中外坚搏强急之极,则弦其必死矣”[11]。外伤患者由于疼痛及出血,如脉象缓和,可知预后较好;如出现强急脉,则预后较差。

1.3 脉类阴阳,纲目比类脉学一道,言语难明。黄宫绣为启发后学,用“对待”“比类”“纲目”三法门将脉学分类总结[12]。纲目即是大类,黄宫绣按照脉的形体、至数、往来、部位、举按五方面列十纲总领:大、小;数、迟;滑、涩;长、短;浮、沉。再将十纲分阴阳:“纲目首分阴阳,且纲之大者,曰大、曰数、曰长、曰浮、阳之属也。纲之小者,曰迟、曰涩、曰短、曰沉、阴之属也”[4]。纲目明朗,脉有所归。对待是将相反脉象比较,浮沉即言升降;数迟即言急慢;滑涩即言通滞;实虚即言刚柔;洪微即言盛衰。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比类的目的是区分相似脉象。洪脉与虚脉均有浮的特点,而洪脉为浮而有力,虚脉浮而无力。实脉和牢脉皆有弦与长,实脉浮中沉均有,牢脉只见于沉。洪、实有力,洪脉重按少衰,实脉按之益强。以上种种,明白比类细分,可辨疑义。

2 《脉理求真》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2.1 脉证不一,病属一理黄宫绣特别强调,脉有难言,病机复杂切不可专以脉求,定要“脉真无假,可以证应”[4]。黄宫绣认为,临证持脉是否可靠在于辨证是否准确。病证不一,脉有不应,当灵活看待病机。当身体局部产生病证的时候,需要找到其对应的脏腑,标本同治。但疾病的发生往往错综复杂,有时很难明确分辨病变脏腑。如齿属肾,齿龈属胃,而齿痛病人往往累及齿与齿龈。黄宫绣认为,此时可借助脉象来确定病变脏腑,“寸关洪数与弦,断其肠胃风热,未可尽以肾求也”。黄宫绣议头痛,六阳魁首在上,头痛本应寸见,但由经络来看,诸经皆能头痛,肝胆有恙可见少阳头痛,脉见左关;阳明头痛,脉见右关;太阳头痛又见于左尺。再言淋证遗精,病位在下,但肺脾不足,气虚不摄,脉见右寸;心君不明,神衰淋遗,当应左寸。

脉证所求,不过阴阳虚实。黄宫绣指出“盖脉之实者,其证必实;脉之虚者,其证必虚”[4]。若脉实证虚,脉虚证实,则应该认真分辨。黄宫绣以热结旁流一证举例,下利清水脉沉实,必内有燥粪,水止旁流,脉必滑数有力,仍与实脉实证相似[4]。同一病证有时可呈现不同的脉象,此时脉象是判断疾病虚实的重要依据[13]。黄宫绣归纳了多种病证的虚实脉象,如:“口舌生疮,必与洪疾为实,虚则多属中气不足。腹虽胀满而脉见微弱者,必胃虚也”[4]。这些理论不仅为中医诊断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而且对于用药也具有指导意义。如口舌生疮者见洪疾之脉,为心火上炎之实证,治应清心泻火,常用方剂导赤散。虚缓之脉则是中气不足之虚证,应补中益气,予四君子汤、六君子汤之属。

2.2 脉兼证察,独见为真脉兼证察是指脉理难求,单以脉见,容易以寒为热,以热为寒。黄宫绣强调,临证望闻问切的重要性:“夫望闻问切,乃属医家要事”[4]。

医道高手,当察病家先天禀赋、形体姿态、语调高低、饮食嗜好,及平日脉象所见[14]。临证病情,当视新病久病,是内是外,是否庸医药坏。此为临证验脉要法。黄宫绣着重批判当时病家因封建伦理,不肯细禀病情这一社会现象:“妇人居帏幔之内,复以帛蒙手臂”[4]。独见为真则是患者病机确然,单一部位、单一脉象明显。脉象独见,可能是寸关尺单一部位乖戾,也可能是六部六脉偏见某一脉象。黄宫绣强调:“故善言独者,阴阳之原,气血之本,以求独之根”。临证取舍,了然于胸,直击病所。病属一理,脉自无二。脉象独见,可明病机。

黄宫绣两则治大笑不止医案:一则医案患者因痰火扰心而笑,六脉均为洪脉,心脉尤甚,以清热凉血之剂频频投服,药用黄连、生地黄、山栀子、牡丹皮等,服药笑止,后加用紫雪丹病愈。另一则医案患者六脉虽洪,但右关脉微滑,病家也有进食不消的症状。黄宫绣在清火药中,加用厚朴、枳壳等消导化痰药物,药进病愈。两案均是六脉皆洪,但后一案右关独异。在清热药中稍加消导。效应如斯,可谓神奇。

2.3 奇经脉象,邪溢经络奇脉在生理情况下不显现。《脉理求真》云:“若脏气安和,经脉调畅,八脉不形”[15]。奇经病变,病急病重、变化多快,“内外无定之证,刚劲不伦、殊异寻常之脉,当于奇经中求之”[16]。临证确诊奇脉病变后,有助于及时正确地制定治疗方案。

黄宫绣在其所著脉学典籍中认为,奇经八脉为十二经之约束。病情轻微,奇经不显,唯正经邪盛溢满,转入奇经[17]。这一结合临床实际,强调奇经脉象的思想在脉诊发展上有着突出贡献。黄宫绣更是在后编《太史医案》中,总结奇经脉象主病[9]。

3 结语

黄宫绣针对俗医临证呆用脉法,不知变化这一时弊,实际上是抨击当世时医理论浅薄,不知临床。《脉理求真》所求即“圆机活法,辨证论治”。中医脉学是依托中医临床实际发展而来,万不可为标新立异,独言脉理。黄宫绣指出,医者持脉,贵在活泼。医者临证应首先明了脉象部位,三部九候,再根据病证而求脉象真伪。望闻问切,医家要事。临病细求病机,诊脉不可分段考求,死守错讹。并且黄宫绣结合自身临床实际,总结了具体的奇经脉象主病。黄宫绣“持脉活泼,气本一贯”脉学思想的提出对中医脉学诊断的发展进步有着积极的意义。

猜你喜欢

脉象求真病证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侯氏黑散在糖尿病相关病证中的应用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张锦绣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大医求真 惠民求实
走出教材窠臼,走向求真求是
105例弦脉的“计算机脉象仪”脉图参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