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天士病证结合治痹证

2021-04-17肖战说邹建华殷海波

河南中医 2021年8期
关键词:叶天士痹证主症

肖战说,邹建华,殷海波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

痹证是指人体营卫气血失调,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气血经络为病邪阻闭而引起的以经脉、肌肤、关节、筋、骨等部位疼痛、麻木、屈伸不利、关节变形,重者影响脏腑的一类疾病,现代医学中,与关节肌肉相关的多种疾病均可参考痹证论治[1-2]。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医家,门人弟子整理的《临证指南医案》一书全面展现了他的临床学术思想。在《临证指南医案·痹》中记载的治疗痹证医案中,体现了他继承《素问·痹论》思想,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笔者拟系统探讨叶天士运用病证结合诊疗模式治疗痹证的学术思想。

1 理宗《黄帝内经》

《素问·痹论》奠定了中医治疗痹证的理论基础,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立论,补充了“痹热”,确立了以风、寒、湿、热为核心的痹证病因体系。对于痹证的辨治强调辨证与辨病为主,痹证辨证中细致区分了风、寒、湿三者之不同,提出:“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而对于痹证的辨病,列举了五体痹: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并言明与四季关系密切:“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若五体痹失治误治,病邪深入,内传五体所合之五脏而成五脏痹,即肾痹,肝痹,心痹,脾痹,肺痹[3-4]。《黄帝内经》中病证结合的思想开后世治痹之先河。

叶天士对痹证的认识,承《黄帝内经》思想,循“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理论,并卓有创新[5-6]。在辨治时仍宗病证结合思想,叶天士对痹证的分类为“周痹、行痹、肢痹、筋痹及风寒湿三气杂合之痹。”虽未概括所有痹证,但前四者即是从辨病而言,后者为辨证而言。叶天士在数十则医案中灵活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治疗痹证,他强调不能“但执风寒湿三邪合成为痹”之论,根据“病随时变之理”,需要灵活辨证。叶天士治痹的辨证方法源于《黄帝内经》,但又有所创新。

2 治分四痹

《素问·痹论》在辨病分类上,将痹分为五体痹、五脏痹等。叶天士将痹分为周痹、行痹、肢痹、筋痹四类,并分别提出了治疗的理法方药。

2.1 周痹分缓急,治疗分虚实《说文解字注》载:“周,密也”“周痹”是由于邪气侵袭机体,滞留于分肉之间,致使经脉气血“真气不能周”而引起的痹病[7-8],叶天士描述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一身尽痛”,严重者可“痛极发厥”。其病机为风湿相搏,邪客经络。周痹病程长短不同在治疗中也有所区别,应遵循“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的治疗原则。病程较短者多属邪实,治以祛风散寒除湿为主;病程久者多虚或虚实夹杂,治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并多选用虫类药搜剔经络,创立“凡虫蚁皆攻,无血者走气,有血者走血……飞者升,走者降”用药理论[9],常用蜣螂、全蝎、地龙、穿山甲等品。

2.2 行痹分寒热,治疗需平调叶天士所论“行痹”与《素问·痹论》中记载的“风气胜者为行痹”有一定差异,主要临床表现是“痛势流走”“肿痛游走”,但病因非单单感受风邪。叶天士认为,行痹有寒热之分,病因有风湿发热与寒入阴分,治疗上宗“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平调之法。风湿发热者,邪热停滞经脉作痛,故加入寒凉之石膏,配伍用海桐皮,木防己或栀子、桑枝除热,同时稍佐温性之羌活、桂枝除湿通经。寒入阴分者,予苓桂术甘汤加减温阳散寒。

2.3 肢痹分病位,活用引经药肢痹的临床特点为痛处在四肢,是风寒湿邪侵袭四肢的经络,“络虚留邪”而致四肢疼痛。叶天士在肢痹的治疗上,常根据病变部位之不同活用引经药,病在上肢者,予姜黄、羌活、桑枝引药至上肢;病在下肢者,予蚕沙、川萆薢、薏苡仁利下肢湿邪。

2.4 筋痹施针药,宣通补气血筋痹的临床表现为“筋纵痛甚”“筋纵”,即纵缓不收,《素问·痹论》云:“阳气者……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痿》中对“筋纵”的病因有深入探讨:“是精血内损,无以营养筋骨”,不荣则痛,因此,治法为:“补气血之中,必佐宣行通络”,用黄芪、当归补益气血,防风祛风,桂枝解肌,菊叶入肝经,引诸药直达病所。同时叶天士还提出,在服用中药同时加用针刺治疗,“间用针刺以宣脉络”,使在筋之邪易于宣散。《黄帝内经》提出了“病在筋,调之筋”的“在筋守筋”针刺理论,并运用关刺、恢刺、燔针劫刺等刺法治疗,对临床有较大参考价值[10-11]。

3 辨证析因

叶天士不仅认识到“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病因病机,同时进一步谈到“不越乎风寒湿三气,然四时之令,皆能为邪,五脏之气,各能受病”,认为“痹病之症,非偏受一气足以致之也”。针对多种病因、复杂的病机,叶天士在运用抓主症辨病论治时,根据病因不同,灵活辨证论治,其中探讨了寒湿痹证,风湿痹证,湿热痹证,痰血痹证四类。

3.1 寒湿痹证叶天士将寒湿痹证分为两大类,即寒湿阻经与寒湿伤阳。寒湿阻经是“寒湿滞于经络”,经气痹阻,不通则痛。寒主收引凝滞,故伴见肢末挛痹,四肢痹痛;湿性趋下,还可见身半以下筋骨不舒,二便不爽等症。治以温通经络,使阳气宣通,经气流畅。药用防风、防己、川芎等祛风除痹,淫羊藿、狗脊、桂枝等温振阳气,茯苓、白术健脾,泽泻、蚕沙、薏苡仁、萆薢祛湿。寒湿伤阳为寒湿邪盛,直中伤阳,阳虚无以荣养,不荣则痛。症见四肢痹痛,遇冷饮凉加重,伴见恶寒逆冷。治以“斡旋其阳”,即温阳以祛湿,在《临证指南医案·腰痛》中还补述了“用苦辛温以通阳泄浊”之法。用辛温之品温已伤之阳,除寒湿之痹,药用附子、肉桂温肾阳,理中汤补中阳,桂枝温通经脉,诸药合用,温阳补虚,祛除寒湿。

3.2 风湿痹证叶天士辨证属风湿痹证者有风湿痹阻与风湿化热两类。当机体卫阳虚无以固外,风湿邪气兼夹而袭,风邪伤卫阳,湿邪阻遏经络,而成风湿痹证。风湿之邪的特点为“风湿相搏,一身肿痛,周身之气血为邪所阻痹”。因风性主动,故疼痛走窜;湿性凝滞,故痛而兼肿。风为阳邪,故风湿之邪易化热,发为热痛。在风湿痹证的治法上,以祛风除湿为主,选用羌活、独活祛风除湿止痛,当归养血,炮姜、肉桂、桂枝温阳祛湿。若为风邪所乘,其卫气必虚,叶天士常以“参术益气,佐以风药,气壮托出其邪”,配以玉屏风散固卫阳以祛邪。若风湿化热则“急宜宣通清解,毋使布及流注”,用木防己汤加减,其中防己、姜黄舒经止痛,石膏清凉解散疗风湿热化之邪,杏仁宣通肺气、宣畅气机。

3.3 湿热痹证叶天士辨证属湿热痹证者,多是素体湿热,为“水谷内蕴之湿热”,复感受湿热外邪侵袭,灼及经络,使气血为湿热邪气所阻,津液不得升降,营卫不肯宣通,而为痹痛。除周身痹痛外,因湿热蕴结,阻滞三焦,还可伴见二便不通、小腹满;若湿热蕴肤则可见肌肤甲错,发痒。在治法上,因湿热胶着“如油入面”,难解难分,叶天士用分利湿邪配合凉营清热,药用半夏、茯苓、橘红、薏苡仁祛湿,羚羊角、黄连、寒水石凉营清热。而在湿热痹证中,叶天士着重强调了两类特殊类型,一为湿热生痰,另一为湿热夹瘀。其中湿热生痰,阻碍经络,使“阳明经隧为壅”“渐有痿痹之状”,治疗上予姜黄、桑枝清热通经,羌活、半夏燥湿,加玉屏风散固护正气,其中黄芪、白术助补阳明治疗痿痹。而湿热夹瘀热,则易酿成脓疡,“渐而筋骨疼痛”,治疗予犀角地黄汤加减,用犀角、生地黄、玄参、丹参凉血活血,连翘清热解毒,姜黄、桑枝疏通经络兼祛湿。

3.4 痰血痹证痰血痹证属于痹证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叶天士指出,其主要病机为外邪侵袭机体,长时间未得到正确治疗,“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气血皆伤”,寒湿之邪凝聚为痰,气血不行化为败血。痰与败血胶结,既是痹病的致病因素,又是其病理产物,久病入络,致使“败瘀凝痰,混处经络”,而成痰血壅塞经络[12-13]。临床常见四肢拘挛、痈疽、溃疡、溃脓,治以祛痰浊化败血,用白芥子温化痰凝,当归、川芎使血脉通畅、瘀滞消散,地龙、穿山甲疏通经络。病程日久,体虚不受药力,因此以丸药缓缓图之。

4 小结

叶天士对痹证的认识,承《黄帝内经》思想,循“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理论,并卓有创新。在辨证时宗病证结合,将痹证分为周痹、行痹、肢痹、筋痹进行论治。周痹主症为一身尽痛,病程较短者多属邪实,治以祛风散寒除湿为主;病程久者多虚或虚实夹杂,治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常选用虫类药搜剔经络。行痹主症为痛势流走,病性有寒热之分,治疗宗“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平调之法。肢痹主症为疼痛以四肢为主,根据病变部位不同活用引经药,病在上肢者,予姜黄、羌活、桑枝引药至上肢;病在下肢者,予蚕沙、川萆薢、薏苡仁利下肢湿邪。筋痹主症为“筋纵痛甚”,治法为“补气血之中,必佐宣行通络”,在服用中药同时加用针刺治疗。叶天士根据痹证病因不同,将痹证分为寒湿痹证、风湿痹证、湿热痹证和痰血痹证,其中寒湿痹证分寒湿阻经与寒湿伤阳,分别治以温通经脉和斡旋其阳,使阳气宣通,经气流畅,痹痛自除。风湿痹证又分风湿痹阻与风湿化热,分别治以祛风除湿和宣通清解。湿热痹证治以分利湿邪,凉营清热。痰血痹证多为久病入络,以祛痰浊化败血为法,常用丸药缓缓图之。叶天士以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多角度地剖析了痹证,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痹证诊疗体系,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猜你喜欢

叶天士痹证主症
黄芪穴位注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主要症状观察
寻常型银屑病主症量表反应度测评研究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不寐常见方证与药证辑要
叶天士棋子治病
叶天士拜师谦学
医学家叶天士治贫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7年版)
叶天士栀子豉汤的临床运用
祛邪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证9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