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1-04-17姜占新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民族区域中华文化价值观

李 锐 姜占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极为重要。文化认同是身份认同、情感归属的重要前提,是中华民族增强凝聚力的重要保障。

对任何国家而言,文化认同都是最基本、最深层次的认同,是一种身份的构建和归属,反映了民族共同体对自己身份识别和情感依托的集体意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形成各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心理基础,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纽带,是联结其他四个认同的精神血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作用。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基础,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同时,首先要处理好两种关系。

一是处理好民族文化差异和中华文化认同的关系。56 个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各民族文化差异明显。近年来,随着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各地区在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不断挖掘民族文化特色,特别是在促进地方旅游业发展的背景下,个别地区过分强调其区域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与其他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对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产生了消极影响。中华文化本身,也是由多种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因此,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必须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差异与中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要在保护传承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二是处理好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国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的同时拥有着深厚丰富的历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其自身民族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当代民族文化就是在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繁荣的。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传统民族文化与当代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必要的扬弃,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使优秀民族文化在新时代永远保持活力,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从而促进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在处理好这两种关系的基础上,需从以下四个维度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落到实处。

一、努力营造互惠共赢的经济环境,夯实中华文化认同的经济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各民族贸易、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频繁交往及依赖关系,将逐渐取代原先那些地方自给自足和闭目塞听的封闭状态。本民族的精神财富被赋予公共属性,片面和局限的民族文化也由此演变为世界性的文学。”共同的经济基础,是形成文化共识的物质基础。在中华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互融合,其基础即是农业生产方式与游牧生产方式的相互融合。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不仅是经济的相互交流,也是促进民族交流、文化融合的重要经济基础。各民族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聚合思想,形成共同的信念、认知和情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民族间在市场的作用下,既有合作又有分工,这使得各民族间的经济交往进一步加深,联系进一步紧密,为形成共通的文化认同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进入新时代,文化发展仍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文化融合仍离不开经济合作,文化认同仍离不开经济共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原则,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形成广泛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增强各民族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为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经济基础。

二、持续增强各民族间的交流互动,搭建中华文化认同的沟通桥梁

中华文化认同的前提,是各民族间畅通无阻的交往与交流。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一个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融。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正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各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不同思想观念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当今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化、信息化进程加快,各民族发展程度出现了明显差异,各民族间交往可能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甚至产生民族隔阂。而民族隔阂,通常就与语言不通紧密相关。

深入分析近年来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因民族语言问题造成沟通障碍、引发民族矛盾的事件时有发生。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民族地区分层分类开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其重要意义就在于增强各族间的交流互动,主要是减少各民族间语言沟通障碍,构建多种交流方式,避免出现民族隔阂与矛盾。各民族间应秉承“求同存异、以和为贵”的交流理念,在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民族间沟通交流,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构建良性互动的民族关系,搭建各民族沟通的桥梁。

三、坚持并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强化中华文化认同的制度保障

制度建设是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抓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实现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制度。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能够使各族群众参与到国家治理和地方建设中来,充分调动各族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添砖加瓦。

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坚持以下实践要求: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向前发展。二是坚持将依法治国与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结合。制度的贯彻落实与依法管理紧密相关。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与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相结合,依照法律对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进行管理,依法保障民族自治地区的自治权,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

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华文化认同的价值内核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必须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只有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凝聚共识,增进文化认同情感、增强身份认同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深刻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又涵盖了新时代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价值取向,是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凝聚中华民族共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价值基础。当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面临诸多困境,如国际不确定风险、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信息快速传播、民族地区宗教信仰等因素,都是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原因,威胁着我国特别是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关键在行动。要通过多种宣传方式,搭建多样宣传平台,开展多彩宣传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同时,转变为自觉行动。日常生产生活中,要在不断严格要求自身的同时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相互监督的良好风尚,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共同践行的价值追求、价值准则,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凝聚坚实的共同价值内核。

猜你喜欢

民族区域中华文化价值观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范式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法:社会主义的视角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逻辑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湖北五峰:民族区域自治30年实现『三级跳』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