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倍加珍惜、继续保持长期以来拥有的“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

2021-04-17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内蒙古共同体

哈 达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内蒙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光荣传统,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要倍加珍惜、继续保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4 次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内蒙古70 多年来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的历史进程、历史经验、历史启示进行了深刻提炼,为我们守望相助、砥砺奋斗、继续前进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

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题,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依、中国圆梦的希望所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是推进内蒙古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如今的内蒙古,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到处呈现出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景象。面向未来,要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来,谱写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新篇章。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内蒙古各族人民利益的立身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经济发展了,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有更大的促进共同团结奋斗的能量。如今的内蒙古,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民生改善更有保障,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到处呈现出幸福安康的局面。面向未来,要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绘就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新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三个离不开”,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亲密关系。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内蒙古地区的少数民族与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族,历经迁徙、贸易、婚嫁,造就了内蒙古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特别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了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说到底就是要处理好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以及各民族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三个离不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做细做实促进民族团结工作的深切要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今天的内蒙古,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大好局面。要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各民族历史文化教育,引导各民族人民切身感受到本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同质性,认识到中华文化包含着56个民族文化,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各民族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发展史。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也要增进共性、巩固一体;既要在交往中推进交流,也要在交流中实现交融,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这是内蒙古发展进步的根本基石,也是14 亿多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加强民族团结,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内蒙古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抓紧抓好抓实。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各民族亲如一家的和谐关系,就是因为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适应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薄弱的现实情况,建立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教育教学体系,在尊重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渗透到学校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感受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和谐氛围;为了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纳入干部教育的各个阶段,大力选拔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工作干部队伍;通过制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培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典型,召开民族团结进步经验交流会,举办互观互学现场活动,创建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平台和载体,把民族团结工作融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的各个领域,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如今的内蒙古,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入开展,各族人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民族团结,像珍视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各族人民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的和谐局面得到国内外广泛赞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五个认同”,生动诠释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作用。在几千年中华文明滋养中,中国疆域内的若干民族,经过从自在到自觉的交往交流交融,发展到今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内蒙古,“几千年中华文明”已根植于各民族血脉深处,成为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内蒙古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成为铸牢各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把促进民族团结工作做细做实,说到底,就是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今天的内蒙古,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深入人心。增强“五个认同”,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深情嘱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要精心做好民族工作,引导各民族人民深刻认识今天960 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富饶辽阔,这是各族先民留给我们的神圣故土,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美丽家园;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深刻认识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源;深刻认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

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这句话道出了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文化根基。展开历史长卷,各民族共同生活在祖国北疆的土地上,共同创造了灿烂文化。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胡琴、舞狮、旗袍等,正是因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才造就了精彩纷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不仅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也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根源。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优势,挖掘民族民间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内蒙古创立了面向基层群众的乌兰牧骑,成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回信,勉励乌兰牧骑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这也是对内蒙古整个文化繁荣发展的期望。

“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五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说到底就是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大团结,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殷殷嘱托,是牢固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使爱国主义成为各族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深入开展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兴衰存亡联系起来,形成对伟大祖国强烈的归属感和忠诚感。要组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重点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要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维护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问题上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坚定不移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力继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党领导各族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大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充分发挥爱国爱教宗教界人士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宗教积极作用,把广大信教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凝心聚力、同心同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内蒙古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民族团结之歌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爱在内蒙古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