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痰火作眩浅析*

2021-04-17范翠莲朱林平杨扬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丹溪朱丹溪七情

范翠莲,朱林平,杨扬

1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天津 301617

2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天津 300150

3 河北省唐山南湖医院 河北唐山 063000

朱丹溪学术思想有“阳常不足阴常有余、相火论、气血痰郁六郁之说、护养脾胃观”等等,都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1]。

关于眩晕,《丹溪心法·头眩篇》明确提出眩晕的病因病机:“头眩,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附录》曰:“眩者,言其黑晕旋转,其状目闭眼暗,身转耳聋,如立舟船之上,起则欲倒。又风则有汗,寒则掣痛,暑则热闷,湿则重滞,此四气乘虚而眩晕也。又或七情郁而生痰动火,随气上厥,此七情致虚而眩晕也”[2]。故丹溪认为眩的病机除了风寒暑湿外因作用于人体外,尚有七情郁火而致眩,即痰火致眩。丹溪讲“眩由痰夹气虚并火,随气而上厥”,寥寥几字病机,包含了朱氏对痰火致眩而病独到的学术思想,分析痰火作用机理。

痰之源

痰作为病理产物,又同时作为病因被列为致眩元素是在“张仲景张子和”年代[3]。丹溪则是在其批判与继承中创新此理论的。朱丹溪继承《黄帝内经》“脾胃生痰之源”,认为脾气虚损,不能运化水液,故停而为痰[4];阳动而阴不足,此“阴”常指肝肾之阴,不足则内生虚火,灼津成痰;另尤重七情不遂之郁的作用,郁而生痰亦不可小觑。分述如下。

1 脾胃虚损生痰

脾胃为生痰之源,丹溪是在李东垣的学术思想上批判继承的,李东垣曾指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元气既已虚损,则脾胃之气亦不足,脾气虚,无力运化水液,则痰易生而多[5]。

2 肝肾亏虚,虚火灼津生痰

丹溪讲相火妄动,阳易动而阴益损,阴虚更生虚火,虚火灼津即成痰,此为相火妄动另一病理产物,不仅动痰且可致痰。

3 七情不遂郁而生痰

在《丹溪心法·破滞气》云:“七情相干,痰涎凝结,如絮如膜。”明确提出内生痰邪与七情之密切联系[6]。此所谓郁痰[7],即七情不遂(原始病因)—气机郁滞(病机)—郁痰(病理产物兼继发病因)—郁证性证候(临床表现)。即由七情郁进而到“六郁”学说,最主要的就是气郁,气郁本身可影响水液代谢导致痰饮水湿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可气郁化火灼其津液而成痰。“郁乃丹溪特立之”,相对于王冰、刘完素热郁论的局限,朱丹溪的“肺火之升”为基本点解释了除外在天气对人体变化而人体气郁产生,同时对内在(情志因素)及不内外因(饮食、药物、色欲)产生气郁做出合理的解释[8]。朱丹溪在相火论基础上火-郁相通,以脏腑之火诠释气郁[8]更是将郁-火相通。朱丹溪论火曰:“七情之病皆从火化”,讲七情致病皆需致火。七情内伤导致上火直接影响气血,间接影响脏腑的功能来表现[9],进而支持了七情可郁而生痰的论述。

火之性

火属四气之一,生理火有少火、君火、相火等在人体的生长发育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稍有妄动则生病患,引发一系列人身体上的病理变化。且相火致病的两个方面:人体相火,自然界之火[10]。可见自然界等外在之火与人一体,不可分割,同样作用于人体引发病患。生理性火包括:相火、脏腑之火、少火等等。相对应而言,生理性火失常,便反作用于人身机体,即转变为病理性火。外在“火”有恙,亦可生病理之火作用于人体。即病理性火分为三种:病理性相火、病理性脏腑之火、七情郁火。

1 相火论

朱丹溪相火产生两方面,分生理性与病理性[11];讲“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存天理灭人欲”。讲生理性君火相火之恒动而有常[12]。《格致余论》 曰: “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说明生理性的相火在维持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病理性相火 病理性相火可由单种因素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分述如下:①五性厥阳之火相煽 朱丹溪曰: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煽则妄动矣。说明了相火易亢而妄动,肾中相火为水中之火,其性动而守,若阴精不足,阴不敛阳则容易导致相火妄动[13]。同李东垣阴火比较,前者偏于脾胃气虚立论,而丹溪偏于肝肾阴虚立论,但也同时继承“相火为元气之贼”的观点,指出肝肾不足致使相火妄动,进而使元气进一步虚损[14]。南宋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君火论》中提到“五行各一,唯火有二者,乃君相之不同,相火则丽于五行,人之日用者是也;至于君火,乃二气之本,万物之所资始”此说将君火视为万物资始之本,而相火依附于五行(五脏),为人之所日用[15]。明示君相火于人体之各自生理作用,肯定了相火与五脏之联系。相火需五脏功能协调:一则心君之镇摄,二则坎水之藏纳,三则中土敛藏,四则肝气之条达,五则肺金肃降则相火安位[16]。在金杰等论述[17]文中也提到并强调了元精、元阳对相火安位的作用。故肝肾等五脏不安,相火易起。②情志激火 相火因受到情志的刺激,就会造成病理性的损害! 清代叶天士认为相火妄动主要以情志不舒为主[13]。《局方发挥》也曰: “五脏各有火,五志激之,其火随起!”,朱氏认为“心动则相火易动”[18],明确情志的刺激是引起相火妄动的主要原因'[19];情志的刺激又尤以肝易怒化火而致病,越来越受到医家的共识。③元气虚而相火动。元气与相火相互为用,“相火为元气之贼”反之,元气虚而不能镇守相火。此病理性相火是与生理相对,故一般指肾中相火。

2 脏腑之火

丹溪相火论述:病理性相火分藏为五脏,妄动为病;相火论指导临床[12]。且《局方发挥》曰:“相火之外,又有脏腑厥阳之火,五志之动各有火起!”[19];明确提出人体相火之外另有五脏各火。朱光在探析中医之火的文中描述了中医之火的存在与生理病理,也指出朱丹溪认为相火存在于各个脏腑,以肝肾为源,肾中阳气为龙火,肝中之阳为雷火,朱震亨认为此首先属于相火,寄托于肝肾,而为肝肾之相火[20]。相火不位,则成内生虚火[21]。同时气有余便是火,脏腑气机过盛容易化火。此“火”指五脏厥阳之火。

3 七情郁火

《丹溪心法·火六》云:“五志七情过极,皆属火也”[19]。无论是相火,五脏之火皆可因情志而起,即气极化火。七情致病,一因承化克制,亢则害承乃制。“气之来也,既以极而成灾,则气之乘也,必以复而得平,物极必反,理之自然也……亢极则所以害其物,承乘则所以制其极...此亢则害,承乃制之意”“盖气之亢极,所以承之者,反盛于己也”,强调万物承化克制,相生相克,互相制衡又相互约束,即气极而作用必反。二因五运六气,丹溪心法曰:“故明五运六气亦是不治已病治未病”。充分肯定了运气与人体的统一整体观,亦即外在自然界节气变化的重要作用。更是可以引起人体情欲相关变化。故有论相火致病的两个方面:人体相火,自然界之火[10]的提出,便认识到了五运六气之于人体的重要性。欲郁之辨提到了朱丹溪对于气郁病因的五运六气、人欲天理的解释[8]火-郁相通,七情过极化火,也可郁而生火。故七情勾动相火,又化火。七情郁火作用于“相火”,又同时表现在脏腑。

丹溪所讲眩晕的病因病机为“痰夹气虚并火”,此“并火”中的“火”属病理性相火范围,并且包括肾中相火,五脏之火,另有七情郁火。相火在人体生长发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种因素都可以使其过极妄动形成病理性相火,例如五性厥阳之火与情志激之而起、元气虚而不守相火而动等等;相火之外,五脏之内又有五脏相火,虽分属五脏,但源起肝肾,五志之动则火起;相火之外另有七情郁火,一因人欲之气之亢极而郁成火,二因外来运气之过而情志欲望过极化火,总不过是气有余而成火或阴不足而成虚火。

痰火何以动而致眩,尤重火之用

丹溪将病由痰生,分为两种:一种为主因,如眩晕、中风等疾病;一种作为诸多病因一种,即痰不作为主因,但又参与的成分,如泄泻、咳嗽等。故其肯定眩晕中痰的重要致病作用[22]。痰本身作为一种病理产物,是不具备游走能力的,在朱丹溪看来它是因火而动。总的来说是因为相火妄动。对于火来讲,不论是肾中元阳或是五脏之相火,还是七情所郁之火,对于眩晕病因来述,有四个作用:①首先来讲,火可致痰,火有煎灼津液的作用,炼而为痰;②火过极致气虚损,火不内守而动而耗气引起元气及一身气血虚损;③火本身亦可致眩。④火性炎上,动而引痰而上。其次论气虚之用,①气虚无力运化水液失衡,凝结为痰;②相火与元气相互影响,元气损,火而动,痰随肝气而厥上。

1 火的作用致眩

1.1 火助生痰 关于火助生痰的作用,已经在前面有所论述,故在这里不多做赘述。

1.2 火助气虚 脾胃受病,元气受损的病因病机即是饮食不洁,变为“食气”的“壮火”即“火盛则乘土位”。元气即是真气,先天源于肾,后天由脾胃所生[23]。即火乘土位而致使脾胃虚损,后天不足无以充先天,加重气虚的表现。

1.3 火动而生风亦助眩 “相火论”是基于“阳有余阴不足”而提出的,阳有余则相火易妄动为患,阴不足则阴精易亏而病。肝体阴而用阳,金·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言“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 另明·王肯堂在其《证治准绳》中曰“脑转目眩者皆由火也”[24],火动眩而逐渐被医家所识。若阴精不足,肝肾亏虚致火动而风阳上扰清窍,发为眩晕[25]。方贤在《奇效良方》中谓“眩晕虽属痰火,未尝不因肾虚兼风邪所得。盖痰者本流动之物,又因火动而助其愈盛,火性炎上,得风则愈炽,风火两动痰之愈盛”[26]。火得风愈盛,而愈灼动其痰。

1.4 火炎上致使痰蒙 火性炎上,象徽:用火焰上燃的现象比喻火邪致病的病变向上的特点。有一点是要阐述,所以到底是火灼脑窍之津液成痰,还是动其痰而上成眩。综合来看,还是主要讲痰动的过程,且朱丹溪在《丹溪治法心要·眩晕》中言“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动其痰也。”[6]所以,更偏向于后面一种解释,当然前一种解释也并不无道理,但要看到生理及病理动态的变化,因生而恒动而非静止。

2 元气致脾虚生痰并火妄动致眩

相火为元气之贼,所以元气虚是因相火动而虚。气虚是基本病机,是成痰因素之一,亦是火作用的成因,火妄动食气。《丹溪心法》谓:“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27]。虽有质疑津随气升降,而无痰随气升降,朱丹溪谓:“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28]。充分肯定了气于痰的关键作用,且痰随气升降的解释的有效性、实用性是显而易见的。故论气虚也可作为痰难上扰,故而火动使其上行的必然因素之一。这里讲气虚完全是相火先动而后来的一个病理作用,故其主要还是痰火。但对发病,亦有相助。元气虚损是疾病发病的考虑因素之一,亦是脾虚之因。李力等在探析朱丹溪眩晕致病的机理也提到,元气虚损对眩晕发病有很大影响。元气更是与脾胃有先后天的关系,元气充养后天,后天以补先天。作用如下:

2.1 元气虚而助痰 “元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始见于先秦著作《鹖冠子》,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另有原气、肾气,《中医基础理论》(六版教材)认为三者名异实同,但元气乃顾护人体之正气,气之根,气之本[29]。对人体有抵御外邪及维护机体阴平阳秘的功能。内因外因及不内外因都可致元气不足,对于如何引起元气虚损,李力等[5]在探析朱丹溪眩晕证治的文中提到:相火与气虚两者紧密联系,气虚可致相火过盛,相火妄动也可导致气虚。所以元气对于发病有很大关系。因为元气虚不仅是导致脾气虚损的成因,对痰的形成也有影响。更有“相火为元气之贼”之说[14],充分印证元气在此病因病机的关键作用,细究,丹溪不仅讲痰致眩,亦讲人虚而眩,即七情致虚而眩晕。此虚是一种相对的,而痰火为实。

2.2 元气虚而助肝气上逆,使相火妄动,亦是使气相对亢极而化火 元气与相火是互根互用的,朱氏指出刘完素 《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 “诸风掉眩,属于肝,火之动也”,《金匮钩玄气》属阳动作火论中谈到丹溪有曰: “上升之气,自肝而出,中挟相火”足以见火动痰而上必夹肝气[5],可见朱氏学术思想里肝的地位不容小觑,但总归火动而肝风上行,自肝而出的上行之气,亦伴火而行。细究丹溪原文,是有描述“随气上厥”的,故痰火亦是在气的作用下上扰。此“气”一般指肝气。元气本藏于肾中,萌发于肝,即肝疏泄的乃是肾中元气,相火是肝疏泄元气的外现[16]。也说明相火与肝气又息息相关,进而支持痰火随气上厥之说。同时肾中元气虚损,易生虚火,更助肝气上逆,相火妄动。

总 结

痰火是导致眩晕的主要病因病机。治疗痰火才是首要。朱丹溪理论所讲眩晕是一个虚实夹杂的病证,而以治实兼补虚为主。即有气郁又有气虚亦夹气逆。痰火在这里是作为直接作用病因来发展的。对于痰的治疗,与补土派所不同的是朱丹溪认为疾病多因痰而生,理气化痰祛除机体有形之实邪则疾病自愈,当成病因而非疾病的病理产物,故治病多以痰为重,从顺气化痰入手,“以顺气为先,分导次之”,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脾土得补,气机调畅,痰饮消散,则精血津液输布正常,疾病自愈[4]。而《名医执掌》强调“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未有有痰而无火,有火而无痰者”[30],说明痰火依存,时常共存。且《医学准绳>谓“眩晕悉属痰火”,《丹溪心法》亦曰“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有湿痰、有火痰者,湿痰者宜二陈汤,挟火加酒芩;挟气虚相火者,治痰为先,挟补气降火药,如东垣半夏白术天汤之类”[26]。可见,朱震亨对于痰的性质亦有区分。通过论述痰之来源可知,其所谓湿痰、火痰之分。无论是湿痰挟火,或者火痰,都不离痰火作用之宗。现代人多逸少劳,嗜食肥甘,此亦为人欲之所致,由此所生痰火而致眩晕[31、32],合方加减而取得佳效。《济生方》云:“眩运之证,经虽云属于肝风上攻所致,然体虚之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皆能眩运”[33]。这里充分也肯定了除外肝风,而有七情作用致眩之说。总的来说,眩晕的病因病机为虚实夹杂,痰火实为致眩的主要病理因素。总归为相火妄动致虚,火动其痰,故有论“无痰火不作眩”。

猜你喜欢

丹溪朱丹溪七情
基于“丹溪学派”学术传承的中医住院医师规培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
朱丹溪拜师
八三感怀
浅谈丹溪学派传承悠久之因*
北海之殇
韩儒金昌协的四端七情论与“性情经纬说”
朱丹溪治病惩恶两不误
孝顺成就一代名医
古代名医朱丹溪的治病故事
中医学治未病养生理论运用于七情发生学的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