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异病同治”“体质学说”探讨益气解毒方治疗EB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
2021-04-17邓晗薇朱镇华
邓晗薇,朱镇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7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主要通过唾液及血液传播,与鼻咽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瘤、胃癌及肝炎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1]。EBV在人群的感染阳性率高达90%,具有高度易感性[2],临床疾病谱广,症状多样,对诊断和治疗都带来挑战。目前国内外治疗慢性活动性EBV感染多采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及输注EB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等免疫方法,但由于治疗本身带有严重的潜在风险,并且费时费力、花费巨大,临床上并未普及[3]。本文从中医“异病同治”“体质学说”理论出发,论证EBV感染相关性疾病具有“气虚染毒”的共同病机基础,同时探究“益气解毒方”在EBV感染相关性疾病治疗中的可行性,以期为治疗及研究本病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开辟新的思路及视野。
EBV感染的中医体质学研究
田道法及王世贞教授通过对EB病毒感染人群进行体质分析,显示:EBV感染者体质主要为正常体质约为45.4%,病理体质中气虚体质为25%,失调偏热质约为13.6%,而EBV感染者的证候主要表现为气虚证候。他们认为感染EBV的患者,由于外界的影响,一旦机体免疫下降,正气不足时无法抵御EBV活化,此时中医体质 (证候)多表现为气虚状态[4]。此前,周小军及田道法教授开展了鼻咽癌高危人群体质的调查研究,发现鼻咽癌高危人群的体质特点很单一,指出气虚质作为敏感体质且贯穿于鼻咽癌发生的全过程[5]。陈妙情采用中医体质量表对大量EBV感染者的体质分型进行了研究,提示导致EBV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虚体质,感染的危险性相较于其他类型的体质显著增高[6]。一系列的体质研究,确立了“气虚质”在EBV感染及发病的重要地位。
EBV感染相关疾病与“气虚染毒”
首先是“气虚染毒”病机的提出,《黄帝内经 》 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证医案》“正气虚则成岩”,田道法及何迎春教授认为体质虚弱,正气不充,御邪无能,难以清除致癌物,以致EBV侵入并得以活化,从而使气虚质成为鼻咽癌高危因素。为验证理论的正确性,随后开展了一系列的诱癌实验,并构建了气虚体质状态大鼠鼻咽黏膜上皮细胞癌变模型及鼻咽上皮细胞癌变转基因动物模型,从基因水平及病理学角度深入探讨了“虚”、“毒”在鼻咽癌病中的作用机制,证实了“气虚染毒”病机与EBV感染鼻咽癌的密切相关性[7-8]。由于鼻咽癌的发生与EBV感染密切相关[9],在此基础上,考虑到EBV感染相关疾病与鼻咽癌具有相同的致病因素与病理体质,并且EBV与宿主交互作用决定的免疫病理学基础的类同性,极大地决定了疾病演变发展过程中的病机趋同性,故认为在EBV感染发病的演变过程中,“气虚”类病理体质是导致发生EBV感染宿主体细胞的内在病理基础,EBV感染则只是诱发这类人群产生EBV感染相关性疾病的外在因素,作为外因的EBV感染必须通过作用于内在的气虚体质这一特异性病理基础而发挥致病作用,启动以EBV血症为临证特征的“气虚染毒”病机特征,而且该类发病条件决定的“气虚染毒”病机将持续贯穿于相关疾病始终,成为其基础病机。
“异病同治”、“体质学说”与“气虚染毒”
“异病同治”思想源自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虽仍未明确“异病同治”一词,但所载的医案医方中的理法方药却充分体现了这一治则。程文围《医述·方论》提出“人有患弱之异,病有新旧之分,时有四季之差,地有五方之别;有时同病须异治,有时异病须同治”,首见“异病同治”一词,“异病同治”观点得以确立。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精髓在于对证的辨析和因证而治,“证同治亦同”既是异病同治的基础,也是辨证论治的内涵实质。病机是不具象的、意识化的,所以病机是透过观察一系列能够揭示病变本质的症状及体征来确立的,而这些症状及体征就是“证”,因而“证”就是病机的外在表现,病机则是证的内在本质。异病同治的理论内涵为不同疾病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大致相同的病机(证)及相应之处以大致相同的治法及方药。然“证”只是疾病过程中阶段性的病理概括、病变本质,故中医学在辨识时,要求同时需要辨明其发展变化趋势,即辨清疾病从发生到转归的总体病机。把握总体病机的关键点就在于充分考虑到体质类型对病机、证的演变趋势的导向性及由此决定的证候转化关系。
EBV感染相关性疾病的发病学基础是“气虚染毒”,因而可同将“益气解毒法”作为治则,予一方治之。同证是前提和关键,之所以出现异病同证”主要就是气虚体质对证候的转归和传化存在制约作用。中医体质理论渊源于《内经》,重视人的体质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关于体质对于发病的影响,《素问·痹论》曰:“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医宗金鉴》云:“凡此九气丛生之病,壮者得之气行而愈,弱者得之气著为病也”。前文中述到EB病毒感染者的体质类型多样,但病理体质主要为气虚质。这就解释了为什么EB病毒在人群中存在普遍感染的现象,但是绝大多数患者却处于隐形感染状态,而“气虚质”的患者却容易导致其相关疾病的产生,体现了“气虚染毒”的病机过程。体质因素还决定了病机的“从化”,即病情走势随体质变化,应《医门棒喝·六气阴阳论》中云:“邪之阴阳,随人身之阴阳而变也”[10],比如说阴虚或阳盛体质者感邪多从阳化热、化燥,而阳虚或阴盛体质感邪多从阴化寒、化湿。所以气虚体质影响着“气虚染毒”病机的发生、传变及转归,并且导致其发病后的证候转化结局也常相类同,包括与气虚体质密切相关的血虚、血瘀、痰湿相互兼夹之类的证候变化。综上,同为EBV感染,虽然EBV侵犯器官不同,由于发病的内在病理基础为贯穿疾病始终的气虚体质,受体质因素传化、转归的影响,故在其相关疾病中必然存在类同“气虚染毒”病机所决定的同证时机,即会表现出大致相同的主证,只是在不同阶段所表现的程度不同。这一规律是此类疾病异病同治的病理基础,并可以作为验证此类疾病“异病同治”治疗效果、检验科学假说的重要客观临床证据,有利于保证若后续展开研究的结果符合循证医学原则要求。
“益气解毒方”与“气虚染毒”
基于“气虚染毒”病机构建基本治法“益气解毒”法,并组建针对此病机的“益气解毒方”,由黄芪、黄连、党参、白花蛇舌草、天花粉、茯苓、甘草等药物所构成。针对这一对治法与病机,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基础研究,获得了大量科研成果及证据,证明了“益气解毒方”的有效性。周亮芳、何迎春等发现益气解毒方水提取物可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诱导鼻咽癌干细胞凋亡,且随着时长和浓度的增加,效果越显著[11]。刘洁、何迎春等通过在体外培养鼻咽癌CNE2细胞,发现益气解毒方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均能抑制鼻咽癌细胞增殖,降低增殖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12]。胡晶、何迎春等还发现益气解毒方水提物可诱导鼻咽癌细胞凋亡,与其抑制MAPK/ER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有关[13]。由于认为EBV感染相关疾病具有共同的“气虚染毒”病机基础,在中医“异病同治”理论指导下,故认为“益气解毒法”同样适用于治疗与EBV感染相关疾病。
小结与展望
EBV感染在人群中具有极高的阳性率,其引起的相关性疾病累及多器官多系统,多数疾病具有误诊率高,病情复杂、严重,发展迅速等特点,因此对临床诊疗提出了巨大挑战[14]。笔者认为中医在治疗此类疾病上却有着独特的优势,做到化繁为简。基于中医“异病同治”、“体质学说”理论,认为EBV感染导致的相关性疾病具有相同的“气虚染毒”病机,可将“益气解毒”作为其共同的治则。在前期的大量研究中,基于此病机、治则构建的“益气解毒方”在治疗EBV感染鼻咽癌中疗效十分显著,亦为衍生出此观点打下基础。但本理论尚未进行实验观察,目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未来还需展开循证医学研究,进行多中心、大样本、多盲设计实验进行求证。希望通过现代医学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其有效性及作用机制,从而更好的发挥中医药在防治EBV感染相关性疾病中的作用,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及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