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脾论治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合并血脂异常

2021-04-17王瑛璐王镁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脾阳水湿水液

王瑛璐,王镁

1 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 辽宁沈阳 110847 2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辽宁沈阳 110032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一种代谢降低的内分泌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精神不振、嗜睡、食欲减退、乏力、腰膝酸软、肌肉疼痛、脱发、记忆力减退、体重增加、心悸、黏液性水肿面容等。原发性甲减是最为常见的类型,主要病因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抗甲状腺药物的过量使用及放射性碘治疗后,继发性的甲减则发生于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hyrotropin-releasing hormone,TRH)分泌缺失、垂体缺乏促甲状腺激素 (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分泌或下丘脑垂体轴衰竭时[1]。根据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程度,临床上将甲减分为临床甲减和亚临床甲减。据我国10个城市甲状腺疾病患病率调查,我国亚临床甲减患病率为16.7%,临床甲减患病率为1.1%,成年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中医认为,阳虚为甲减之关键,以脾肾阳虚为本,痰浊瘀血为其标[2]。近年来,研究又表明痰、瘀与血脂异常关系密切[3]。本文从治脾出发,简要分析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合并血脂异常的中医治疗。

中医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认识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在古代中医学中并无确切的病名与之对应,根据其乏力、脱发、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应属中医“虚劳病”范畴;黏液性水肿面容者,属“水肿”范畴;因桥本氏甲状腺炎所致甲减者,可归类于“瘿病”范畴。《素问·通评虚实论》云“精气夺则虚”[4];《诸病源候论》曰:“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5]。”究其病因,可源于先天禀赋不足,胞胎失养,亦可发于情志不遂、劳倦过度或饮食不节等。肾为“先天之本”,因于先天禀赋不足者,肾阳虚衰,肾阳又为五脏阳气之根本,易致其他脏腑阳气衰弱;饮食不节者易于损伤脾胃,脾阳亏损,后天无以滋养先天,责之于肾,脾肾阳虚;劳倦过度者,易伤阳气;情志不遂者,肝失疏泄,肝气乘脾,脾虚湿滞,肝气不舒,气滞痰凝,血行不畅,则生痰饮、瘀血。

甲减的病机关键在于阳虚[6],相关研究[7-10]指出甲减患者中以阳虚体质多见,进一步印证了阳虚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关联性。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肾阳虚,或兼心阳不足,肾之元阳不足,故见神疲乏力,毛发脱落,畏寒肢冷,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脾阳亏虚,化生乏源,后天不能滋养先天,又会加剧肾阳亏损。脾主肌肉,脾阳不足则会出现肌肉疼痛、乏力等症状。如若出现心阳不振,可见心悸,心动过缓等症状。脾肾阳虚,阳虚水泛,则出现尿少、水肿;气化不利,开阖失司,水湿停滞,聚液成痰;阳气虚衰,无力推动津血运行,或情志不遂,肝失疏泄,则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留滞周身,见眩晕、精神萎靡甚至神智昏蒙。本病总属阳虚为本,痰饮、瘀血为标之本虚标实之证,病位责之心、肝、脾、肾。

中医对血脂异常的认识

古代中医学对血脂的认知,当同“膏”、“脂”,血脂异常虽然无与之对应的疾病名称,但据其临床表现及特性,亦有许多与之相关的论述,应属“痰饮”、“血瘀”、“眩晕”等病证范畴。《灵枢·五癃津液别》载:“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11]”认为膏脂时源于水谷精微,可以补益人的皮、肉、骨、髓,与现代的“脂肪”相近。血脂异常常因内因、外因,或内因外因联合致病,外因包括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内因则为禀赋不足及情志内伤,或脏腑失调,运化无力,气血不畅,痰浊壅滞,瘀阻脉络,痰饮、瘀血既为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病位主要在肝、脾、肾,涉及全身脏腑。

饮食不节是血脂异常很重要的一个病因,《素问·痹论》中说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亦如李杲在《脾胃论》中所述:“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 乃伤[12]”。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嗜食肥甘厚味或嗜酒等不良的饮食习惯会损伤脾胃的运化之能,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湿阻遏阳气运行,气不行血,日久 成瘀。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脂代谢的关系

关于甲状腺疾病与脂代谢的关系,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现代研究表明,甲状腺功能异常,即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时,通常与体重变化相关[13]。其中,甲减是导致继发性血脂异常的常见原因[14]。研究发现,在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甲减的患病率约为4.3%[15]。甲状腺激素通过多通路参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代谢,作用于肝脏等组织器官[16],在生理状态下,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胆固醇的合成,也可以促进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此外,甲状腺激素还能促进脂肪酸的氧化及脂肪动员。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患者体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会下降,导致自身胆固醇的合成大于分解及转化,从而引起血清总胆固醇水平的升高。

TSH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除甲状腺外,TSH受体还表达于肝脏、脂肪细胞等[17-18]。因此TSH不仅通过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间接影响脂代谢,且直接参与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合成及分解代谢[19]。

从脾论治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合并血脂异常

1 肝、脾、肾的关系

1.1 水液代谢 《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肾为主水之脏,脾主运化水液,脾肾两脏在水液代谢上相互协作,关系紧密。脾脏运化水谷精微有赖于肾阳的温煦,肾脏输布水液也需要脾阳及脾气的辅助。脾肾阳虚是导致水湿积聚,饮停痰结的重要原因。

肝主疏泄,对水液的代谢起到调控的作用。肝失疏泄,会出现水液排泄的障碍,引起颜面、眼睑的浮肿。肝属木,肝木过度制约脾土,肝郁脾虚,痰湿内生,阻遏阳气,加剧脾阳的亏损。此外,肝肾同源,肾的亏耗亦会影响肝脏。

1.2 气血运行 血液的正常运行,依赖脾的统摄、肝的疏泄以及肾气的推动作用。脾主统血,脾脏失于制约,血溢脉外,则成瘀血。瘀血的产生会阻碍新血的生成,精血同源,肾中精气得不到补充会削弱肾的功能。肾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的运行,进而导致瘀血的形成。若肝失疏泄,气滞痰凝,血行不畅,则又成瘀血。

津血同源,瘀血的形成与津液代谢的异常有一定的关联。津液代谢障碍早期的病理产物是水湿,水湿积聚则生痰饮。气能行血,当痰湿阻碍气的运行时,必然会形成瘀血。从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特性来看,气血的运行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1.3 辨治要点 甲减患者发生血脂异常的过程与“痰”和“瘀”关联紧密[20]。痰浊、瘀血既是疾病的病理产物,又是血脂异常的致病因素,贯穿整个疾病过程。朱丹溪曾提出“百病皆由痰作祟”的观点,足见“痰”是导致多种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脏腑功能失调后,体内津液结聚成痰,而痰又能随气行,行至全身,从而引发各种疾病,体现了痰的致病性及其广泛性。痰浊日久,易伤人体阳气,气虚无力推动血行,痰久致瘀,而瘀血又会阻碍机体的水液代谢,水湿停聚,复生痰浊,以致痰瘀互结。

“脾为生痰之源”,痰的产生与脾脏最为相关。《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云:“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者也[21]。”脾脏居于中焦,主运化水湿,调节周身的水液输布,脾虚则水湿停聚,痰浊内生,故治痰之要在于健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至周身,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化精气下达于肾,后天滋养先天,是补充人体之精的重要来源。“五脏相通,阴阳并合”,脾阳亏虚,中阳不足,累及于肾,一方面会加剧水液代谢的障碍;另一方面,脾肾阳虚,气化失司,开阖不利,又会导致水湿、痰浊及瘀血的停滞。由此可见,从脾论治乃是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合并血脂异常的关键,当以补中益气,健脾升阳为主要治疗原则,同时兼顾化痰降浊,逐瘀通络。

病案举隅

患者潘某某,男,50岁,首诊日期:2018年3月5日,主诉:眼睑,下肢浮肿4年余。现病史: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症,未系统治疗,近2年体重增加20kg。现症见:眼睑,下肢浮肿,乏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急躁易怒,纳寐可,夜尿多,每日3~4次,大 便溏。

查体:眼睑下肢浮肿,舌质黯,苔白腻,脉沉细。辅助检查:甲功:FT4:<0.3 pmol/L FT3:<0.4 pmol/L TSH:>100 uIU/ml TPOAB:>600 IU/ml TGAB:>4000 IU/ml;血脂:TG:12.05 mmol/L TC:11.9 mmol/L HDL-C:1.01 mmol/L LDL-C:4.46 mmol/L。

中医诊断:水肿;辨证:脾肾阳虚证;西医诊断:1,桥本氏甲状腺炎(甲减)。治法:温中健脾,扶阳补肾。治疗:西药予优甲乐50ug,日一次早餐前半小时口服;中药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药用:黄芪20g,炙甘草10g,白术10g,陈皮 6g,党参15g,柴胡6g,升麻6g,补骨脂30g,枸杞子15g,仙茅15g,益母草30g,菟丝子15g,巴戟天15g,酒女贞子15g,淫羊藿15g,大腹皮30g,茯苓10g,红曲15g,7剂,1剂/d,早晚分服。

二诊:2018年3月12日,患者乏力症状有所改善,眼睑浮肿较前稍减轻,夜尿次数少于2次。舌暗红,苔薄白滑,脉沉。治疗:中药予前方减益母草,加枳壳20g,厚朴20g,10剂,1剂/d,早晚分服;优甲乐剂量加至75ug,日一次早餐前半小时口服。

三诊:2018年3月26日,患者复查甲功三项:FT4:4.99 pmol/L FT3:3.44 pmol/L TSH:78 uIU/ml;血 脂:TG:1.99 mmol/L TC:5.25 mmol/L HDL-C:0.88 mmol/L LDL-C:3.20 mmol/L。乏力,畏寒肢冷症状缓解,眼睑、下肢浮肿较前明显减轻,大便成形。舌红,苔薄白,脉沉治疗:中药予前方减大腹皮,10剂,1剂/d,早晚分服;优甲乐剂量加至100ug,日一次早餐前半小时口服。

按:本例患者素体质虚弱,脾肾阳虚,阳虚水泛,故见眼睑、下肢浮肿;脾主肌肉,脾胃虚损,气血生化乏源,不能荣养肌肉,故见乏力;肾阳亏损,肾中精气不足,故腰膝酸软;阳气虚衰,失于温煦,则畏寒肢冷;肾失于固摄,故夜尿多;患者急躁易怒,肝郁脾虚,故大便溏稀,结合舌脉,考虑为水肿病之脾肾阳虚证,治以温中健脾,扶阳补肾。初诊以补中益气汤加仙茅、菟丝子、巴戟天等强化补脾益肾,茯苓、大腹皮等利水渗湿。二诊加枳壳、厚朴行气利水活血。三诊患者阳虚水泛较前缓解,减大腹皮。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以治脾为主,兼温补肾阳,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探本求源,直中病所。

小结

从脾论治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合并血脂异常的治疗中,可以改善患者的体质,缓解其他症状,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血脂异常又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之一,运用中医药调护,可以很好的预防疾病的发生,做到“未病先防”。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可见脾的亏损是造成很多疾病的根源。无论从本病的治疗上,还是从其他疾病的治疗及预防的角度看,都有赖于保持脾的生理功能正常。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脾阳不足是根本,痰浊、瘀血是关键因素。脾的功能失常贯穿整个疾病过程,故治脾乃是重点。补脾升阳,顾护脾肾,温阳行气,水湿自利,痰浊无以为生,瘀血不得壅塞经络,则病自除。

猜你喜欢

脾阳水湿水液
华池林区水湿盐碱地及适生树种调查
背后七颠百病消
益肾散结化瘀法治疗IgA肾病的机制探讨
好事近·中秋感怀
阎小萍教授运用“益脾阳,滋脾阴,健中土”辨治风湿病经验※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周静老师运用加味治浊固本丸治疗浊毒内蕴证2型糖尿病肾病经验
护脾阳、防脾湿脾好身体才好
护脾阳、防脾湿脾好身体才好
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