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玉环从肝脾调治胸痹心痛经验*

2021-04-17王华罗玉环何长国戴小华王越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心脾心痛胸痹

王华,罗玉环,何长国,戴小华,王越

1 安徽省六安市中医院 安徽六安 237000 2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合肥 230031

胸痹心痛是中医病名,相当于西医冠心病、心绞痛的范畴,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1]。其中医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五邪》篇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张仲景《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名称。此病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加[2],且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3],西医治疗副作用较多[4],而中医药治疗此类疾病有着一定优势[5]。其中许多医家认为心肝脾与胸痹胸痛发病关系密切[6-9]。中医内科学亦指出本病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与肝脾关系密切。我院罗玉环主任治疗胸痹心痛,不仅注重祛瘀通络,更在临证中发现此类患者多有情志失节,包括忧、悲、惊、恐、怒等。中医认为忧思可伤脾,郁怒则伤肝,肝心脾既是人体重要的脏器,又有五行相生相克关系。罗玉环主任对于胸痹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经笔者总结整理如下。

肝脾与心的关系

五行学说是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很多古代医学文献都对其做出详细的论述,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其中魏晋时期的医学文献,明确指出五行对应的五脏相生关系,《中藏经·生成论》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五脏者,肺、肝、心、肾、脾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则生成之道,循环无穷”。这其中有“木生火”、“火生土”的相生关系,对应脏器为肝心脾,而胸痹心痛病位在心,与肝脾关系密切。首先,胸痹心痛患者多有情志不畅,这与心主神明,肝藏魂关系密切。正常情况下,人保持心情乐观,心情愉悦,肝气才能调条达舒畅,心之气血运行亦可畅通无阻。而心主血、肝藏血,心气旺盛,心血充足,则肝有所养,肝调节血液的功能才会正常。另外,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如胸痹心痛患者因病情导致情志抑郁,久而久之,必引起肝失疏泄,横冲上逆,导致气机逆乱,影响气血正常运行,心脉失养,诱发或加重胸痹心痛患者的病情。反之心脉失养,心血痹阻,亦可引起肝无所藏,肝血不足,最终心肝俱损,病情加重,并衍生许多杂症如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其次心与脾关系也比较密切,心为脾之母,脾经与心相连。脾胃相表里,其为气机升降枢纽,脾为中土,运化水谷,输布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的后天之本。脾又主统血,维持血液在脉内正常运行,若心脉痹阻,会影响心主血脉,气血运行不畅,易致脾气血亏虚,运化水谷、水液功能失调。脾失健运,则又致心气不足,心脉失养,可使统血功能下降,局部气血失摄,进一步导致胸痹心痛加重。并且三者可相互影响,三脏功能正常发挥时,气血生化有源,气机运畅,患者不易发病,或病情好转。如果其中一脏或多脏功能失常,均可致使患者原有症状加重,或者合并新的症状,导致病情恶化,增加患者痛苦及心理负担。

辨治要点

1 从肝论治

心为君主之官,肝为将军之官,以胸膈为界,心在上,肝在下。五行中心属火,肝属木,二者为母子关系,如“火非木不生,必循木以继之”。心主血脉,肝主藏神。心气充沛,心血运行才能正常;心神正常,有利于肝之疏泄有度。若二者功能失调,则有心神失常,心血不足,肝失疏泄,气机运行不畅,气血痹阻,发为胸痹心痛。正所谓“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罗主任根据心肝的密切关系,主张以疏肝解郁、疏肝活血、养心柔肝为整体治则,对胸痹心痛患者合并肝气郁结、阴阳不调的患者有很好的疗效。

2 从脾论治

脾为中焦,在膈之下。人体的消化运动,主要依赖于脾胃的生理功能,为后天之本。《素问》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主运化及统血。脾胃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气血得以充养,气血充足;脾气充足,则气血能循其常道而行。若脾失健运,功能失调,则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不足,容易产生气血亏虚,气机血行不畅;水液输布异常,聚湿生痰,导致痰瘀互结等。故“心劳病者,补脾气以益之,脾旺则感于心矣”。另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心生血血生脾”。《灵枢·厥病》:“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都说明心脾关系密切,所属疾病也会相互影响。罗主任从脾论治胸痹心痛,擅长健脾养心、调和气血,以达到祛痰化浊,畅通经脉之目的,这对于治疗胸痹心痛合并脾胃功能异常的患者疗效值得肯定。

3 从肝脾论治

肝脾与心的关系密切,从五行上论述,肝心脾分别对应木火土,三者有母子相生关系。正所谓“火非木不生,必循木以继之。”而且肝脾之间,亦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脾又居中焦,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肝为刚脏,主疏泄,与情志关系密切。脾为后天之本,主思而统血,如抑郁恼怒,思虑过度,必然引起肝气郁结,横逆犯脾。或因脾气亏虚,营血不足,肝失疏泄。而胸痹心痛病机主要为心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合并情绪异常等。肝脾主疏泄与运化,二者不调则会疏泄失职,生血乏源,进一步加重气血不足,气机阻滞血液淤积,从而加重胸痹心痛症状。反之胸痹心痛病位在心,如心脉瘀阻,气机不通,则主血脉功能下降,势必影响肝脾功能。再则神不明,则情绪必然受影响,抑郁恼怒损伤肝气,最后累及至脾,而致病情加重。现代医学也对胸痹心痛患者的治疗提出了“双心医学”模式,其中也有关调理肝脾的治法总结[2]。罗主任亦认为胸痹心痛患者病情迁延不愈,可涉及肝心脾,而且三者互相影响,可根据患者病情,治疗需兼顾三脏生理特点及发病机制,提出调和肝脾,通络止痛等治则。

罗玉环代表方

1 调养心脾法

此法为针对胸痹心痛患者之心脾两虚证所设。其主要表现为胸部隐痛,盗汗,面色萎黄,疲倦懒言,纳呆,大便稀溏,舌质淡红,或边有齿印,舌苔薄白,脉细弱。此因胸痹心痛日久,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可选择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方用归脾汤加减。主要药物为白术、当归、茯苓、黄芪、远志、龙眼肉、酸枣仁、人参、甘草等。

2 豁痰健脾法

此法针对胸痹心痛之痰瘀互结证所设。其主要表现有:胸闷胸前刺痛,痛处固定且夜间尤甚,痰多且口中黏腻,四肢沉重,舌质暗红有瘀点,苔腻,脉弦涩或弦滑。可选择豁痰泄浊,健脾活血,方用涤痰汤加减。主要药物为半夏、茯苓、陈皮、枳实、胆南星、石菖蒲、党参、白术等。

3 疏肝解郁法

胸痹心痛患者情绪抑郁恼怒日久,导致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气滞导致血郁,故而胸及胁肋疼痛加重,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治宜疏肝行气,活血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药以柴胡、陈皮为君药,川芎、香附、枳壳、芍药俱为臣药,甘草调和诸药。

4 疏肝活血法

此法为治疗胸痹心痛证属气滞血瘀患者所设,主要以胸闷、胸中刺痛,痛处固定不移,夜间尤甚,舌紫暗,苔白,脉弦涩。属气滞血瘀证,为瘀血内阻胸部,气机郁滞所致。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主之。其君药为桃仁、红花;臣药为赤芍、川芎、牛膝;生地、当归、桔梗、枳壳均为使药。

5 养心柔肝法

此法为治疗胸痹心痛属肝心阴血不足患者所设,其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灼热隐痛,心悸烦热,失眠多梦,口干咽燥,头晕目眩,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细或弦。属阴血不足证,为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而致。肝藏血,血舍魂,心藏神,血养心。肝血不足,则魂不守舍,心失所养,阴虚生内热,治宜养血安神,清热除烦,方选酸枣仁汤主之。其君药为酸枣仁;茯苓、知母为臣药;佐药为川芎,甘草为诸药之使。

病案举隅

李某,男,67岁,于2019年1月7日初诊。主诉:反复心前区闷痛3年,加重1周。患者有高血压病病史10余年,血压最高180/110mmHg,服用替米沙坦片40mg qd。1年前我院冠状动脉造影示:LM偏心性狭窄40%,LAD近段狭窄70%,中段狭窄50%,远段狭窄60%。LCX开口狭窄30%,中段狭窄60%,RCA近段80%,中段狭窄40%,远段狭窄80%。患者于外院诊治,无法冠脉支架植入,拒绝心脏搭桥术。近1周胸闷痛频发,痛处固定,不能活动,情绪焦虑,舌质紫暗,苔白,脉弦涩,饮食、睡眠一般,二便正常。入院西医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高血压病。中医诊断:胸痹心痛(气虚血瘀型)。西医治疗以控制血压、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扩冠等处理。中医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予以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桃仁15g,红花12g,当归12g,生地黄10g,川芎9g,赤芍9g,牛膝9g,桔梗6g,柴胡6g ,枳壳6g,甘草6g。7剂,1剂/d,水煎早晚分服。二诊患者胸闷痛症状缓解,继服7剂巩固疗效。

按:患者为胸痹胸痛患者,四诊合参,属气虚血瘀型胸痹心痛。既往有高血压病及冠心病、三支病变病史。近1周胸闷痛频发,痛处固定,不能活动,情绪焦虑,舌质紫暗,苔白,脉弦涩,饮食、睡眠一般,二便正常。病机为瘀血内阻胸部,气机郁滞所致。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主之。方中重用桃仁、红花为君药,活血化瘀止痛。赤芍、川芎活血祛瘀,牛膝活血通经,引血下行,共为臣药。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柴胡疏肝解郁,理气行滞,甘草调和诸药。患者症状好转后继服7剂,嘱其正常服药,定期随诊。

徐某,女,79岁,于2019年5月13日初诊。主诉:阵发性胸痛、心悸10余年,加重2天。1年前我院冠状动脉造影示LM正常,LAD近段狭窄50%,LCX近段狭窄40%,RCA未见明显狭窄。患者面色萎黄,纳呆乏力,夜间盗汗,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弱,饮食、睡眠一般,二便尚调。入院西医诊断: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断:胸痹心痛(心脾两虚证)。西医治疗以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扩冠等处理。中医治以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为主,选用归脾汤加减,药用:白术15g,黄芪15g,党参15g,茯苓12g,当归12g,龙眼肉10g,酸枣仁10g,远志10g,木香6g,甘草6g。7剂,1剂/d,水煎早晚分服。服用7剂后二诊患者,上述症状缓解,夜间失眠,加煅龙骨20g,煅牡蛎20g,继服7剂,三诊症状明显好转,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按时服药。

按:患者为胸痹胸痛患者,四诊合参,属心脾两虚型胸痹心痛。既往有冠心病病史。面色萎黄,纳呆乏力,夜间盗汗,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弱,饮食、睡眠一般,二便尚调。此因胸痹心痛日久,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可选择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方用归脾汤加减。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医参芪术草大队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旺而血生;当归、龙眼肉补心养血;茯苓、酸枣仁、远志宁血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气醒脾,复中焦运化之功,又能防大量补气与血药滋腻脾胃。姜枣调和脾胃。二诊失眠加龙骨、牡蛎镇惊安神,效果尤佳。

结论:胸痹心痛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多发于中青年及老年患者[9-10],患者病情较复杂、病程长,容易产生其他脏器合病、并病。西药治疗冠心病,尚不能完全覆盖胸痹心痛的所有症状,例如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介入治疗后焦虑患者[11-12],西医检查患者无明显异常,西药无明显使用指征,故不能缓解患者所合并的症状,其他如汗出、脘腹胀满、不能描述的剑突下不适(心里发急)、自觉低热、胸部游走性疼痛、情绪异常紧张等。这些症状或多或少存在于胸痹心痛患者之中[13]。有现代研究表明血府逐瘀汤、归脾汤、柴胡疏肝散等方剂治疗冠心病有效[14-16]。而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胸痹心痛发病与五脏关系密切,肝脾尤为重要。肝主决断及疏泄,肝气条达,则心情开朗。脾主运化及统血,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对胸痹心痛患者的血瘀状态及体质虚弱者,有紧密关系。所以,肝脾与心在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又相互影响。罗主任善用和解、疏导之法,以肝脾为中心,应用“五行相生”、“脏腑经络”等辨证方法,形成调和肝脾、调气养心、补虚泻实为总纲的治疗胸痹心痛的理论基础,对胸痹心痛患者采取中药治疗,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并且不拘泥于中医内科学等范畴,亦有其他中医家的临床经验总结等[17-18]。另外,笔者的能力水平有限,需要在今后的跟师学习中不断学习,总结罗主任的学术经验,更好地运用中医服务于临床实践。

猜你喜欢

心脾心痛胸痹
张艳治疗胸痹临床经验
活血化瘀法论治胸痹
过桃花村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从《内经》论“病气逆乘”导致心痛及针刺治疗*
心痛的感觉
安卧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90例
归脾汤加减联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48例
辨证施护胸痹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