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产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
——苏联的教训和中国的未来*

2021-04-17亚历山大布兹加林柳德米拉布拉夫卡布兹加林娜

俄罗斯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列宁共产主义苏联

亚历山大·布兹加林 柳德米拉·布拉夫卡-布兹加林娜

【内容提要】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要意义在于展示21 世纪共产主义运动的光明前景。中国以创造性的劳动推动了21 世纪世界共产主义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共产党成功的深层原因在于,许多中国共产党人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毕生的目标和生命的意义。本文探析了什么是共产主义、如何判定苏联社会主义的性质、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和列宁的社会主义观等问题,进而揭示苏联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借鉴意义。共产主义是一种取代所有对抗性社会经济形态的社会制度,其基本原则是通过创造性的工作、自由支配时间和实现按需分配来保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正在走向“自由王国”,其前提是将人从全面异化中解放出来。苏联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一种“突变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初期理想模式的过渡性理论与实践,体现了列宁的社会主义观在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以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借鉴了苏联几十年的建设经验及教训,中国将成为未来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的引领者。

对全世界来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纪念日,原因有很多,其中一条是显而易见的:当前,中国是繁荣强盛、蒸蒸日上的发展中大国。本文将辨析共产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的一系列问题,揭示苏联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展望中国在未来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角色。

一、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要意义——展示21 世纪共产主义运动的光明前景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劳动人民,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经受了许多严峻的考验,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所以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其更加深层、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许多中国共产党党员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毕生的目标和生命的意义。共产主义的原则是团结、友谊、为劳动人民服务、不追求私利。共产主义原则是这些中国共产党党员最高的道德准则,也是他们生命的重要意义和工作的重要追求。日复一日地践行共产主义原则,将他们锻造成了真正的共产主义者。金钱、名利、权力这些资本主义的价值原则不是他们所追逐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国家建设中取得了许多历史性的成就,假如年轻人不想变成资本主义老狗身上的跳蚤,就应该铭记这段历史。

苏联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探索同样困难且艰辛、英勇而悲壮。苏联共产党是第一个成功完成社会主义政治革命、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到一起的政党,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一个本质上不同于以往的新社会。苏联共产党在70 余年的探索中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成就,对全世界的左翼力量来说,这些探索一直都是宝贵的经验。苏联共产党人和苏联人民成了混合经济模式的首创者和实施者,这种模式在新经济政策期间将市场和计划、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小资产阶级和共产主义价值观结合到了一起。苏联共产党人和苏联人民扛起了反法西斯主义的重担,他们建立起世界上第二个超级大国——苏联,苏联的教育水平领先世界,在技术、科学和文化各领域的成就冠绝全球。但同时,苏联共产党人也经受了斯大林时期大清洗的艰难考验,遭遇了官僚化和“短缺经济”的矛盾,种种深刻的问题使得苏联退出了历史舞台。在苏联的发展进程中,个人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些创造性发展社会主义理论并领导人民将理论付诸实践的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其中最伟大的人永远是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我们撰写本文的目的就是探讨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文反思苏联的成就、矛盾和本质,同时还要向中国的同志们提出问题——中国的发展道路与苏联的发展道路有多大的相似性?中国可以从苏联经验和理论研究中吸取到什么教训?

我们将从一个也许不是最重要的话题开始,至少它看起来与现代问题相去甚远——现代技术是迈向未来社会、迈向共产主义的基础。21 世纪的技术革命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许多手工劳动甚至一些机器劳动都不再必要,“智慧生产”方兴未艾,知识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源,建立在信息交流、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基础上的生产为人类主要从事创造性劳动提供了机会。我们想着重讨论这个对于所有共产主义者都非同寻常的问题,它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高科技和创造性劳动的发展是21 世纪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实现共产主义的基础。

在此,本文要澄清什么是创造性劳动。关于这一点,有时连马克思主义者都不明白。创造性劳动不是市场营销、广告、金融中介、商业性演出和地产开发商意义上的创造性商业活动。首先,对于21 世纪经济发展而言,教育劳动者的劳动是更富创造性、更有意义的劳动。教育应该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而不是仅仅针对精英阶层的教育,它应该贯穿每个人的一生,从幼儿园、中小学的培育到提升职业技能水平的培养,再到教授老年人学习新技术的培训,教育伴随着人们的一生。第二种创造性劳动是医生的劳动,不只是知名专家医生的劳动,还有普通医生、护士和卫生员的劳动,他们救死扶伤,予人温暖,还关怀每一位病人,保护健康的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万千医生和志愿者舍生忘死,向人们展示了什么是艰苦危险但又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从本质上讲是共产主义性质的。第三种创造性劳动是各行各业善于思考的工人和工程师以及程序员、研究人员和学者的劳动。从事第三种创造性劳动的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使得环境和社会免于遭受各种形式的污染,清理各种垃圾和反社会元素。

创造性劳动的发展是21 世纪实现共产主义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共产主义不是普遍贫穷,而是不断趋向一个新的世界,在那里,人类最重要的追求是有趣味的、内容丰富的创造性劳动,共产主义是追求劳动的世界,而不是购物狂的世界。教师和医生需要什么才能成为幸福的人?是宫殿,劳斯莱斯,还是价值百万美金的手表?都不是,他们需要的是舒适的居所,漂亮的服饰和清洁的生态环境。当然,还有受人尊敬的、内容丰富的工作。只有资本主义才驱使他们追求过度消费和无度积累,然而,这些都不过是幻景。

我们深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物质富足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世界日新月异,现在尤其是共产主义者充当世界发展急先锋的时刻。70 年前,大多数中国人还经常食不果腹,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生产大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人民不再为吃穿住用发愁,摆在他们面前的是生命意义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就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创造性劳动是共产主义的需要。一方面,创造性劳动是所有快速发展的技术和社会进程的基础;另一方面,创造性劳动不允许将人赶进戕害人们心灵、导致经济灾难的一味追求消费的死胡同。走上创造性劳动道路的国家将使自己人民的生活更有意义,也必将成为世界发展的领导者。

共产主义者用作自己政党名字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何种面貌?我们不会借助乌托邦式的构想,而是诉诸分析现代社会的基本矛盾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正处于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推进的时期,这个时期既是漫长的,也是不平衡的。

二、人类正在走向“自由王国”——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情境

人们习惯在思考某个现代问题时,要么是以完全非历史性的眼光审视它,要么就在前后不超过几十年的背景下进行思考。而我们将在几个世纪的跨度内,向读者介绍通往“自由王国”的基本原则。我们认为,只有在漫长时间跨度内的深度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当前活动的重要原则和规律,推动当前的活动取得新进展。

为了增强说服力,我们将引用无产阶级的经典原著。我们先后纪念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二百周年诞辰,但很少有人记得,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是如何论述新社会起源的。我们在此处将引用两段经典论述,即使是左翼理论家也对它们知之甚少。下面,我们按出版时间顺序排列两段引文。

第一段出自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这本书被列宁称作“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也曾得到马克思的高度评价。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一直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规律而同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因而将听从人们的支配。人们自身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至今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①Энгельс Ф.Анти-Дюринг//Маркс К,Энгельс Ф.Сочинения.Изд.2.Т.20.М.:Госполитиздат,1961.С.294-295.译文参见[德]恩格斯:《反杜林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年,第306-307 页。

第二段出自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该卷由恩格斯编辑出版。

自由王国只是在必要性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搏斗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在一切社会形式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他都必须这样做。这个自然必然性的王国会随着人的发展而扩大,因为需要会扩大;但是,满足这种需要的生产力同时也会扩大。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但是,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挥,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①Маркс К.Капитал.Т.III//Маркс К,Энгельс Ф.Соч.,2-е изд.Т.26.ч.II.М.:Госполитиздат,1962.С.386-387.译文参见[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928-929 页。

在以上所引用的论点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确定了未来社会最重要的特征,这一社会的诞生不仅能够解决资本主义的客观矛盾,而且能够摆脱“必然王国”状态。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是在幻想一个他们所相信的乌托邦,而是从分析异化世界的客观历史发展矛盾中推断出自己的预测。

未来社会的第一个特征:社会占有生产资料,通过改变劳动条件消除劳动主体的异化。

未来社会的第二个特征:消除(我们也译为“扬弃”,辩证否定)商品生产、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和商品拜物教;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在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的基础上,形成一种互助合作的生产方式。

未来社会的第三个特征:不断掌握更多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的力量,放弃追逐私利,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扬弃了社会异化,人就能够掌控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进程,最终从动物般的生存斗争中解放出来,人与自然界的异化才能实现自我扬弃,将人转变为自己历史真正的自由创造者。

未来社会的第四个特征:“自由王国”处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在那里,人类能力和潜能被当作目的本身;“自由王国”的基础是集体性个人、相关生产者对生产的社会化控制以及自由时间的最大扩展。

从“自由王国”概念诞生起,已过去了一个半世纪,它是否已成了现实?答案既是肯定的,又是否定的。一方面,大部分人仍处在“必然王国”之中;另一方面,“自由王国”的元素不断增多,在大规模实践中逐渐萌芽发展,在客观上已成为现实。这既有苏联从1917 年到1991 年的实践经验,也有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为建设新社会而斗争的经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经济领域和其他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飞跃,成为世界领先的大国之一。数十个国家都曾探索过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强调的是:不仅是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市场和资本的社会管理与调控在这些地区的大部分国家里处于“中心”和“半边缘”状态……

我们必须牢记,第一,“自由王国”的元素才刚刚诞生,还没有取得优势,因此它们以过渡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现实和社会意识中,其中,糅合了过去(异化)和未来(解放)关系的诸多特征。第二,“自由王国”元素的发展是不平衡的,20 世纪中叶我们见证了其广泛而快速的发展,在最近几十年里,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西欧和其他国家的反共倾向不断加深,但与此同时,反对这种倒退倾向的抗议活动空前增多,反对新自由主义和反对保守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相结合的声浪也日渐高涨。第三,历史还远未终结:30 年前的轰动性预言显然已经落空。从20 世纪共产主义斗争的教训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事实上,过去的理论和实践应该被视为全球社会解放进程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国家的某种政策导致了“社会主义实验”的失败(此处指的是苏联),这是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国际背景。

在分析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具有重要意义的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之前,我们想稍微偏离一点儿主题,补充一些重要而丰富的内容,帮助读者回忆共产主义的一些基本特征。为了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从未停止过战斗。

三、什么是共产主义?

我们将主要依据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卢森堡、葛兰西的基本观点来思考这一问题。此外,我们还将引用齐泽克①参见Жижек С.Размышления в красном цвете.М.: Европа,2011;C.Douzinas,S.Zizek(eds.),The Idea of Communism,London: Verso,2010.及其同事关于共产主义通信辩论的内容。

让我们先给共产主义下一个极其简洁的定义。共产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使用了“自由王国”的概念)——一种取代所有对抗性社会经济形态(“必然王国”“史前时期”)的社会制度,最后一个对抗形式是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保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种发展通过创造性工作、自由支配时间和实现按需分配。

我们还要记住,那些将共产主义社会当作人类未来发展前景的形形色色的理论和思潮(更宽泛地说是各种左翼革命思潮)都应该被称为共产主义。以前,苏联学者经常使用“共产主义”一词来表示“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本文中的“共产主义”并非这一含义。

我们在前文提到很多论述过共产主义的学者,在他们看来,什么是共产主义呢?它是一个与从前的社会经济形态(特别是资本主义)有着本质不同的社会制度。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资本论》《反杜林论》等著作中论述的“自由王国”,它的繁荣建立在“必然王国”(高效率劳动)的基础上,但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马克思)。

我们要重点强调:共产主义是从事创造性活动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他们自由、自愿地联合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共产主义不仅可以取代资本主义,而且能够取代整个异化世界的原因。实现共产主义需要的客观条件是:

(1)生产力不断进步,并朝着自动化(“智能化”)的、生态环保的生产方向发展,这为人们在管理、教育、卫生、艺术、科学等领域从事创造性劳动提供了条件;生产力朝这个方向发展的结果是:创造出共产主义所需的物质基础,实现“智能化”生产。

(2)文化不断进步,文化领域是一个人类共同创造的空间,在对象化和去对象化的过程中创造和运用了无限的社会价值(艺术作品、知识、技术、人的创造性、审美和道德价值);李卜克内西用公式简练地表达了共产主义与文化的联系:“共产主义=文化”。

(3)共同的社会创造力——人类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成为历史的创造者(列宁所称的“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在争取社会解放的斗争中,社会异化关系得到最大限度的扬弃,共产主义这个“自由王国”诞生了。

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特点在于,内部矛盾是其发展的源泉。这些矛盾包括创造性活动中内含的所有矛盾(如独舞者与舞蹈团之间的矛盾等),创作自由与社会规范限制之间的矛盾等。共产主义与其说是最后的社会形态,不如说是有着全新发展结构和发展阶段的新时代开端,它不再是确切意义上的社会经济形态。

共产主义是如何产生的?共产主义就是这样一种社会时空,其萌芽和元素在异化世界中就已出现并发展。实现共产主义,要参与到各种斗争中来,争取社会解放、科学和艺术创造的进步、社会主义的发展,直接参与到经济社会组织的斗争中。一方面,这些因素将市场、资本结合起来,在晚期资本主义阶段以过渡形式出现;另一方面,它们也是共产主义的萌芽。公共卫生和教育、累进所得税、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社会和环境规范等,都是这种过渡关系的体现。非异化公共社会关系和异化日常性关系的比例反映了社会迈向共产主义的进度。社会和个人空闲时间的增长也是反映这种进度的一个量化标准,空闲时间是用于个人发展的时间。社会解放的主体是从属于异化关系下的劳动者,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前提是将人从全面异化中解放出来。因此,这一初级阶段的矛盾在于,革命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完成的,而政治上敢为人先的先锋队是共产主义的直接建设者。将异化世界的人培养成共产主义者需要多长时间,花费多大代价,决定了共产主义未来的发展。

由于共产主义不是无根之木,而是从资本主义及其所有矛盾中产生的,因此需要一个漫长的过渡期,首先发展到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或“不完全的”共产主义)。这些时期的特点,是异化力量(重复性劳动、市场、国家、社会不平等、消费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其他要素)与新兴的共产主义力量之间存在深刻矛盾,共产主义力量主要是社会创造力(团结、“热情”)和文化。在过渡时期,要解决“谁战胜谁”的问题;在社会主义阶段要消灭已经失败但仍然存在的社会异化关系和形式。

过渡时期的政治形态是保持工人领导的国家长期存在。在这种形态下,国家政治活动不仅要维护工人的利益,还要在工人的直接参与和监督下进行;保证工人参与到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级管理中来(这种政权在19 世纪和20 世纪初的共产主义理论中被称为“无产阶级专政”)。过渡时期的结束和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开始的标志是,资本主义制度被取代,作为一种特殊政治机构的国家逐渐消亡,全体公民开始参与管理,代表劳动者利益的公民社会制度的作用越来越大(在21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这种制度被称为“公民社会的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既有“进攻”时期,也有“退却”时期。共产主义在一国或多国取得进一步成功的条件是国际左翼力量紧密团结,强大到足以抵御外部威胁的程度。一些国家要在过渡时期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就必须团结国际反对资本的力量,积极支持和保卫革命胜利国家的共产主义萌芽。一国共产主义在第一阶段能否顺利推进,直接取决于其他国家的共产主义革命能否取得胜利。只有共产主义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共产主义最初在各国的发展并不平衡),才能过渡到第二阶段(共产主义)。

革命胜利后,共产主义建设的成败取决于社会创造力和群众的参与度,取决于文化进步和人类素质的提升,取决于政治先锋队的理论依据、行动效率和民主实践。共产主义理论模式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由20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者补充完善,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都以此命名。然而,由于现实原因,这个模式经受过不小的调整,在苏联的共产主义实践中就可见一斑,我们接着要谈谈苏联的经验教训,同时请我们的中国同志们总结,中国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通过什么方式、将哪些苏联共产主义建设的经典理论应用到中国——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丰富经验、瞩目成就,同时存在诸多问题的伟大国家。

一个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它的答案可以使我们得出一些关于21 世纪社会主义的结论,这个问题就是如何判定苏联的性质。

四、判定苏联的性质是解决21 世纪社会主义问题的关键

在过去几十年里,我们就苏联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自由王国”)加速突变进行过多次详细论述,这是共产主义制度发展的最初阶段。①相关的具体论述可参见Бузгалин А.В,Булавка-Бузгалина Л.А,Колганов А.И.СССР:оптимистическая трагедия.М.,2018;Бузгалин А.В.Еще раз о причинах ухода СССР//Альтернативы.2020.№.3.С.59-70.本文的作者之一亚历山大·布兹加林多次使用“突变社会主义”来命名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这引起了两类人的批评。第一类是苏联的拥护者,他们在精彩动作电影的语境下将“突变”一词与可怕丑陋的变种人联系起来,而不是将其作为一个科学术语来理解(众所周知,在许多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的术语也源于自然科学,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例子就是“意识形态”这个词取自植物生态学,本意为“群系”)。第二类是所有根本否认苏联制度社会主义性质的人。

在回应批评前,我们需要指出,本文作者不认同“市场资本主义是唯一可行的社会经济体系”,也不认同基于这一观点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如上所述,我们跟随马克思主义的导师和前辈,探寻了新制度诞生的主客观前提,充分合理地证明了全新社会制度出现的可能性和规律性,不仅为生产力,更重要的是还为人的个性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我们看来,关于“现实社会主义”积极意义的明确论述缺乏说服力,认为苏联解体是主观因素导致的偶然事件同样难以令人信服。我们会尽量以公正的目光审视,客观探寻“现实社会主义”的深层内部矛盾和国际环境。一方面,国际环境催生了这个独特的社会结构;另一方面,国际环境又导致了它走向解体。此外,我们还要从苏维埃制度的出现和崩溃的原因这个基本相同的角度出发,更加详细地审视其充满荆棘的发展过程。

我们的切入点是:现代社会的矛盾为“自由王国”的诞生创造了充足的物质条件。同时,这些矛盾也证明了,异化关系的消亡必然是一个长期的、非线性的世界性过程。我们称这个过程为“社会主义”。问题就在于要批判性地发展对社会主义传统的、线性的理解,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只是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第一阶段,或者只不过是一种在“后古典资本主义”框架下,通过改革(社会民主)可以部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价值体系。

如果把新社会的诞生看成是人类历史向全球化、国际化的重要转变,那么这个转变过程本身也就具有了新特点。因此,与其说社会主义是社会经济意识形态的形成阶段,不如说它是从异化时代向“自由王国”(共产主义)过渡的过程。它始于劳动人民对经济和政治权力的掌握。它的前提和萌芽是资本主义框架内包含了社会主义特征的过渡关系。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一以贯之地包括革命和反革命,新社会在个别国家和地区的产生、消亡和重生。新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将伴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改革和反改革,伴随着各种社会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衰而起伏。社会主义作为全球范围内新社会诞生的过程具有特殊性,它的特殊性就在于这些转变具有不平衡性、矛盾性和世界性。

基于上述前提,我们将“现实社会主义”定义为“自由王国”诞生这一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加速突变。我们需要对这些论题进行说明。

首先,在我们的研究中必须重视苏联社会主义的深层倾向与发展趋势。苏联建立起来的新社会,其深层特征没有获得与之相符的形式,也无法激发生产力进步固有的潜力,受当时的客观条件所限,不能将人作为真正自由人的联合体的一员来看待,我们可以判定,苏联时期的社会主义是突变的社会主义。因此,在“世界社会主义体系”中,并不存在某种社会主义“理想”被扭曲变形。关键在于,向“自由王国”过渡的社会历史现实趋势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现实萌芽,都是在不利的外部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以突变的形式发展起来的。突变的既有社会主义萌芽,又有后市场调节,其中也包括计划经济,它曾取得过显著成效,却也导致了官僚主义畸变,催生了巨额赤字;社会财富分配也出现了突变,分配方式被主管部门和“非公开分配”所扭曲;苏联人民在反对庸俗的从众心理和消费主义的斗争中失败了,新的价值观占据了上风;在政治领域,工人自治曾成效显著(尤其是在20 世纪30 年代),但最终也因官僚暴力而畸变。①详细的论述可参见Колганов А.И.Путь к социализму: пройденный и непройденный.От Октябрь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и к тупику «перестройки».Изд.2-е,перераб.и доп.М.:ЛЕНАНД,2018.

其次,使用“突变”一词并非偶然。笔者参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方法,借用自然科学领域的词汇进行类比。我们通过与进化生物学中的突变概念进行类比,使用“突变社会主义”来定义苏联的社会形态(突变是指属于某个物种的有机体,具有能够突变的多种特征,即“突变库”,在不同程度上可以突变为“纯”物种,并且根据所处环境的变化,这些特征可以成为“自然选择”的基础,个体携带特定的“突变库”生存以便分离成为新物种)。从1917 年革命开始,不断成长的新社会就具有了一系列特征(“突变库”),使其能够沿着不同的轨迹进化,其中也包含偏离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演化最佳路径的可能。“环境”的特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主义改造的社会基础、俄罗斯人的文化素质和国际形势,这些特征导致在当时的“突变库”中,官僚化和国家资本主义逐渐取得了优势,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和巩固,形成了一个稳定但毫无伸缩余地的体制,它不适应未来的激进变革。结果,在自由王国(共产主义)的形成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突变体。

这样的有机体正是由突变而成,它一方面很好地适应了俄罗斯的“环境”以及20 世纪上半叶和中叶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但另一方面(出于同样的原因),它远远偏离了共产主义运动轨迹,偏离了异化世界非线性消亡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和矛盾。结果,苏联形成了一个可以在既有工农业基础上生存、发展甚至战斗的体系。卫国战争的胜利是最有力的证明。但出于同样的原因(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总体性”、战略性的异变),这个“物种”没有能力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无法有力回应日益加剧的全球挑战,也无法追赶20 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化、社会化和民主化的快速发展。①20 世纪50、60 年代,资本主义体系内部出现局部的社会主义化和人道主义化,这不仅是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激化的结果,也是世界社会主义体系影响下的产物。

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发展起来的制度,由于官僚主义的僵化,具有极其狭隘的一套特征(“突变库”),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的进一步变化。这个突变体带有巨大的矛盾(潜在的深刻矛盾):一方面是官僚主义的毒瘤,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的积极元素(“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萌芽),这些元素包含了进化的潜力,使苏联的制度能够应对20 世纪后期新问题的挑战。但渐渐地,它们被官僚主义的毒瘤压垮了。结果是,突变社会主义无法朝着更有利于建成“自由王国”的方向发展,持续推进的科技革命、日益严峻的全球问题都给“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即共产主义价值观和规范带来了巨大挑战。僵化的突变社会主义无法应对这些挑战。

但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新经济政策给了我们许多有益建议,它向我们指引了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更准确地说,是通往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道路。在我们看来,借鉴新经济政策经验非常重要,因为在中国实现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积极借鉴了苏联几十年的建设经验。

五、新经济政策与列宁的社会主义观——社会主义初期理想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深入分析新经济政策,对于确定现代社会主义建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新经济政策是劳动阶级建立代表自身利益的国家的必然阶段,也是建立本质上不同于以往的新社会,即“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自由王国”取代的不仅仅是资本主义,它取代的是整个社会的异化时代,即“必然王国”。

新经济政策作为建立“自由王国”漫长道路上的必经阶段,它的主要特点是形成激发劳动人民社会和文化创造力的共产主义社会关系,形成利用固定资产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直接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关系。新经济政策时期存在着很多内部矛盾,但在极端不利的内外部条件下仍有完成革命、促成共产主义社会诞生的可能。新生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前景,应该由整个社会异化关系(市场、私有财产、资本、国家和官僚机构)的消亡(但不是官僚主义的迅速崩溃)和共产主义原则的落实来决定。接下来,我们将关注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验,它们对21 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在前文,我们已重点提到过历史背景的重要意义,即,将历史事件置于历史进程之中观察。在审视“新经济政策”时,我们同样将其历史背景视作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必要条件:

(1)劳动者取得反沙俄、反帝国主义斗争的胜利,但同时,国家制度带有官僚主义畸变;①对此,列宁写道,“我们的工人国家带有官僚主义畸变”,参见Ленин В.И.О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ых союзах,о текущем моменте и об ошибках т.Троцкого.Речь на соединенном заседании делегатов VIII съезда Советов,членов ВЦСПС и МГСПС -членов РКП(б).30 декабря 1920 г.//Ленин В.И.Полн.собр.соч.5-е изд.Т.42.М.: Политиздат,1970.С.208.

(2)一战和内战破坏了迈向“自由王国”的基本物质和文化条件;

(3)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在外部对苏联形成了包围之势,德国、匈牙利、意大利等国社会主义力量受挫。

在这种条件下,要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就要做到:在激发劳动者先锋队社会创造力的基础上,利用好革命和国内战争胜利为人民带来的热情;同时要在苏联因官僚化变形的框架内,与“必然王国”的残余进行斗争。

以下三点是新经济政策的“秘密”所在。只有同时依靠这“三大支柱”,才能在夺取政权和控制经济核心部门的条件下,平稳推进社会主义初始阶段的建设。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仅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原则是无法解释清楚的:苏联初期的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创造新社会的热情无处不在。新经济政策就是这种热情的体现。左翼历史学家经常“忽视”这方面的问题。列宁确实曾指出,“社会主义不能仅仅依靠革命所产生的群众热情来建立”,但左翼历史学家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属于旧世界的市场调节是必要的,它可以作为共产主义的重要补充。这里的重点不是数量上的比例。当然,对于俄罗斯的大多数人来说,新经济政策的基本价值观和激励机制恰恰在于它的“旧”(属于“必然王国”),即,旧有的市场、旧有的私有财产制度,甚至是旧有的传统。但是,可以定义从“新经济俄罗斯”到“社会主义俄罗斯”这场转变性质的,是那些从革命和胜利中诞生的新关系、新价值和新动力,它们是“自由王国”的要素。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人称“星期六义务劳动”为“共产主义的伟大开端”,他们委托国家政治保安局救助流浪儿童,派遣共青团员和共产党员到农村支教,他们给无产阶级文教机关的拨款比官员的薪俸都要多,在一个半贫困的国家支持创建数以万计的公共组织,它们遍及教育、艺术、技术、科学、体育、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等各个领域。(这种氛围在很多著作和论文中都可见一斑,如:安德烈•科尔加诺夫教授的小说《历史的辗轮》和他的历史理论著作《社会主义之路:实现与未竟》,以及本文作者之一布兹加林娜一系列关于苏联前十年群众社会创造力的文章。)同样重要的是,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共同沿着这条“红线”前进,因为苏联是劳动人民自己的国家(工人、农民、劳动知识分子——我们将使用那个时代的术语——都参与到清查、监督、管理、执行中来,他们发挥了重要功能,这在列宁1917 年直至去世前的作品中都有呈现,包括列宁晚年的著作《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所以它致力于维护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苏联当时制定和实施全国电气化计划,开设学校,开办医院,建立自愿合作社,恢复建立企业,避免反革命和外部侵略势力的干扰(下文还将提到更多苏联当时的举措)。充满创造力的社会思想倾向催生了新经济政策的这条“红线”,它是苏联共产主义最初的萌芽,在与异化关系的矛盾统一中不断发展,具有社会主义(早期共产主义者,背负着异化的“杂质”)性质。正因为如此,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的这条“红线”,一直或多或少地沾染着异化的灰色尘埃。

社会主义诞生和新经济政策的第二个“支柱”是“必然王国”中本来就存在的关系。“必然王国”不仅包括市场关系,还包括广泛的前市场关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村社制残余、宗法主义、阶级不平等、暴力)和私人资本主义关系等。在新经济政策下,这条“黑线”也在悄然发展,但与之前的形式大有不同。苏维埃夺取政权后,所有的异化关系都不同程度地服从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它们在国家和社会的控制下发展,因此这条“黑线”有着(遗憾的是,不总是时时处处)即使不是纯红的、至少也是粉红的外框。

新经济政策的第三个“支柱”是官僚及其附庸,一旦国家获得了相对和平的环境,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制度(包括法律制度和带有异化因素的共产主义制度),官僚的“嘴脸”(我们借用诗人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的词)就暴露出来了。没有官僚,国家权力机构和国家的经济、文化以及其他机构就无法运作。官僚的附庸是世界历史几千年发展的必然产物,因为在“必然王国”几千年的统治下,“类本质”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成了工具,变成了异化的奴隶,远离了自己的社会力量。无论是通过暴力还是宣传(阿列克谢•托尔斯泰的小说《毒蛇》中曾有过形象的描述),都无法解救这个必然世界的行为体。只有将工人纳入社会和文化创造的进程——我们形象地称之为苏联历史的“红线”,才能把他塑造成一个真正的人。新经济政策的第三个主要支柱即“黑线”,是“红线”最危险的敌人,它像锈一样,从内部不知不觉地腐蚀着每一位创造者,无论他是不是共产党员。

新经济政策的本质是新生的社会主义反对异化力量的团结斗争。社会主义与异化这对矛盾的重点是从“新经济政策下的俄罗斯”转变为“社会主义的俄罗斯”。共产主义建设初期,共产党人在艰难中摸索前进,共产主义必须将广泛的社会异化关系(宗法主义、市场、资本、官僚、从众心理)容纳进来。尽管如此,苏联仍然是一个崭新的国家,虽然它还没有完全摆脱原始的、畸形的形式,但社会主义已经蜕变为一个成熟的体系,为走向“自由王国”、消灭“必然王国”奠定了基础。

六、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论评价——列宁的社会主义观是否改变了?

在明确了新经济政策的本质后,我们需要提出一个疑问: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否与列宁社会主义观的变化有关?

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与这个问题紧密相关且值得注意的最鲜明的观点,是列宁在《论合作社》中谈到的:我们应该原则性地改变对社会主义的看法(这不是断章取义,我们将在下文引用相关段落)。但是对于20 世纪下半叶和21 世纪初的大多数马克思主义者来说,他们从这句话中看到的不是从军事斗争到和平创造的过渡:最为肤浅的理解是在所谓的“列宁理论遗产”上建立市场社会主义,最深刻的理解也不过是将社会主义与新经济政策混为一谈的(结合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所有优点”的混合模式)认识。列宁的原意是什么呢?在此,我们要特地引用列宁在《论合作社》中的一段话:

对我们来说,合作社的发展也就等于(只有上述一点“小小的”例外)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种根本的改变表现在: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了。如果不是因为国际关系,不是因为必须为我们在国际范围内的阵地进行斗争,我真想说,我们的重心转移到文化主义上去了。我们面前摆着两个划时代的主要任务。第一个任务就是改造我们原封不动地从旧时代接收过来的简直毫无用处的国家机关;这种机关,我们在五年来的斗争中还来不及也不可能来得及认真加以改造。我们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这种在农民中进行的文化工作,就其经济目的来说,就是合作化。要是完全实现了合作化,我们也就在社会主义基地上站稳了脚跟。但完全合作化这一条件本身就包含有农民(正是人数众多的农民)的文化水平的问题,就是说,没有一场文化革命,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①Ленин В.И.О кооперации//Ленин В.И.Полн.собр.соч.5-е изд.Т.45.М.: Политиздат,1970.С.376.译文参见[苏]列宁:《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371-372 页。

从以上引文可知,列宁所说的“社会主义观发生根本转变”的实质是:从军事手段转向和平手段;从根本上改变国家机构;推进合作制(首先是农民);进行文化革命(列宁在其他著作中多次强调过文化革命)。

现在让我们进行一番深入探究。除了政治评论外,列宁提出的任务与党纲规定的任务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得到了快速落实(其中包括列宁的著作《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因内战和国外武装干涉而被迫推迟的方案也快速落地。在当时,没有战时共产主义就不可能打败世界帝国主义(那时世界上几乎所有主要的帝国主义列强都反对刚刚诞生的苏维埃国家),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为了和平建设,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国家机构、文化革命和经济建设问题(利用市场、私人和国家资本主义等手段)。这些任务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并不新鲜。打碎、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并用一个全新的国家取代它——这个任务由马克思提出,列宁在革命前发展了该理论,并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进行了阐述。

革命实际上是要实现文化变革,将人作为进步的主体,未来社会的最高目标不仅在理论上得到了明确,早在内战期间就在实践中得到了落实(值得注意的是,列宁在1903 年就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

前面引用的列宁的这段文字有何新意,以至于不断为后人所提及?其新意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建立新型社会关系、打造新文化、培养新人。战争、同反革命势力斗争不再是大多数人意识里的中心任务。其次,它强调了合作社的重要性,列宁和他的同志们在革命之前就讨论、叙述过合作社的重要意义,而且在列宁撰写《论合作社》之前就成了最重要的工作方向之一(既是战略方向又是战术手段)。列宁十分重视发展合作社,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对列宁来说,社会主义等同于“文明的合作社社员制度”?是否可以说,他去世前一年成了“合作社会主义”的支持者?答案是否定的。虽然他曾说过“要是完全实现了合作化,我们也就在社会主义基地上站稳了脚跟”,但答案仍是否定的。因为农民的普遍合作是对已有事物的补充,我之前曾多次写过,最重要的是,普遍合作早已被付诸实践:包括生产社会化,全国技术创新计划(全国电气化计划),劳动者掌握权力(虽带有官僚主义的扭曲和矛盾,但仍然是苏维埃政权,关于列宁在《论合作社》中论述的国家机构根本变革,我们已在前文提到过)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得出结论:列宁“社会主义观发生根本转变”适用的范围很小,它的具体历史意义在于从军事手段转向和平手段建立一个新世界。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特别是合作计划的实施,是否能够证明列宁在涉及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一关键问题上的立场出现了改变?答案还是否定的。我们无法在有限的文本中对此进行考证,但是那些按照我们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列宁的人都清楚地知道以下几点。第一,社会主义是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化生产,旨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权力属于劳动者,他们以不断消亡的国家作为自己的工具;社会主义只是通往共产主义道路的最初阶段——列宁并没有修改这些基本纲领。第二,他认为新经济政策是适合过渡时期的经济政策,而且是适用于以农民为主的落后国家的政策,并不是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最佳模式,不具有普适意义。第三,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都没有提出立即将整个经济国有化的任务,也没有提出立即实行全面计划经济和实物交换。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以及1917 年冬至1918 年的一系列著作中,列宁都没有提到过要直接“引入”社会主义,而是论述了将银行和大工业国有化的必要性,提出要实行全国核算和监管。即使是内战结束后,也没有人质疑这些任务的必要性。实物交换和激进国有化是多数国家在紧急情况和战争时期都会应用的手段(需要注意的是,沙皇俄国时期就出现了余粮征集制,临时政府时期该制度继续推行)。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确切的结论:列宁的社会主义观在不断地发展、丰富、修正。列宁将新经济政策视为一个过渡时期、一件“严肃且长期”的任务,应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十年甚至二十年)坚持实行新经济政策。但是,列宁不认为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私人资本等做法是社会主义的最优模式。因此,列宁不应被当作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家的先驱。

需要澄清的是,本文绝不是主张在21 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应该放弃创造性地运用新经济政策与合作制。在创造性运用列宁思想时,我们需要警惕三个问题。首先,不能将大规模的资本主义子空间系统视作社会创造力的最终目标。其次,无法防止这种过渡制度走向腐败。在过渡期,需要解决“谁战胜谁”的问题。最后,不能指望靠“突击”手段一蹴而就。诚然,在重大关头,这种手段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千百万“普通”工人参与到社会与文化的和平创造中来。列宁在晚期著作中写道,需要借助“文化教育”和文化革命激发民众的热情。

至此,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我们21 世纪的俄罗斯马克思主义者,不应该也没有能力建议中国同志以什么样的方式走向未来,更无法建议他们迈向一个什么样的未来。但是,作为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工作的理论家和维护共产主义价值观及原则的社会活动实践者,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视角得出一些结论。

首先,要想成功地迈向美好的未来,最重要的是制定出科学精准的战略,根据客观趋势制定发展战略目标,确保人与国家的和谐发展。在未来众多发展方向中,最重要的就是迈向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称的“自由王国”,中国共产党因共产主义而得名,它历经风雨,走过了百年历程。

其次,我们都知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我们有一个理论上经过验证的策略,如果我们知道该往哪里走,那么我们就可以而且应该沿着这条道路迈出第一步。如果我们已经走过了一段路程,就要参照自己和同路人的经验,与他们并肩前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迈向共产主义的道路上独自应对了很多挑战,然而,苏联70 年的共产主义建设经验,尤其是新经济政策的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仍然具有宝贵价值,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探索中也多次创造性地借鉴了这些经验。

最后,通向共产主义的道路不是笔直的高速公路。这条道路充满了曲折和困难,掺杂着胜利与失败。苏联的共产主义之路在1991 年以悲剧收场。但是,苏联共产主义者和苏联人民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为当今的社会主义者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我们希望苏联的成就和失败能够激励和警醒后来的社会主义者,使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避免苏联犯过的错误,扩大社会主义成果。

猜你喜欢

列宁共产主义苏联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