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背景下的云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态势分析
2021-04-17刘智国孙红兵
刘智国,孙红兵
(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工业干部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
2021年是开启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元年,也是“十四五”建设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之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我国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一带一路”建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政策在云南交汇叠加,云南省独特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开放优势更加凸显。云南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人力资源服务业要进一步提高居民就业水平、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云南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十四五”期间,在万亿级千亿级支柱产业框架下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形势下,人力资源服务业与产业、互联网新技术的融合发展已成为新趋势。
一、人力资源服务业文献分析
1.政策环境研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确保劳动者健康安全、恢复巩固提升各行业产业链构成政策导向,服务业面临业务需求结构变化、数字技术应用和行业发展整合的挑战;同时,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服务项目和发展新兴产业又给服务业带来重大机遇[1]。
2.“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分享经济、互联网平台、人工智能是“互联网+”的特征,共享经济促进了“平台+个人”的灵活就业和灵活用工的发展,知名互联网公司与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结合,进一步促进了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转型升级和与互联网企业的跨界融合[2]。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显著变化,劳动力供应继续短缺,技能人才缺乏,人力资源服务规模化、业态高端化、经营合规化成趋势[3]。劳动用工方式从固定为主变为灵活优先,去雇主、去组织化成为趋势,招聘手段与招聘方式正在蜕变,灵活用工成为常态并将持续走强,用工模式多元化方兴未艾[4];同时,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升级面临着中高端服务产品供给不足、专业化服务能级与产业新动能培育不适应、产业集群的空间格局呈现不平衡分布等一些制约因素[5]。
3.人力资源服务园区建设。进一步突破跨行政管理体制的障碍,解决产业业态和政策的趋同化问题,以商圈的吸引力范围而非行政区的管辖力范围,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联合体建设是人力资源业发展的新方向[6]。
从现有文献分析来看,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环境、业态发展、园区建设、转型升级等一般的分析层面,针对云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研究不多,对云南省区位特点、产业特色的关注不够。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关注云南省的差异性特点,旨在分析影响云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问题,提出“十四五”期间加快云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建议和设想,以推动云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二、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概述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劳动就业服务和外资企业在中国用工服务的兴起,以及人事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推动了人才的流动。2002年发布的《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这为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和强大的推动力。2008年施行的《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为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和政策支撑,“人力资源市场”的概念被明确提出。2011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正式将人力资源服务业列入了国家鼓励类产业目录[7]。2018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对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体制、市场培育、服务机构运营、市场活动规范、市场监督管理等方面作了系统规定,完善了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对人力资源自由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具有重要作用。经过近40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我国现已基本形成了“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并重,多种类型的服务机构共存的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力资源市场化服务体系”[8]。
云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始于90年代中期,从最初云南人才市场、云南企业人才市场、云南高校人才市场、云南农垦人才市场,云南劳动力市场等人力资源机构相继成立,迎来了人力资源服务业快速发展。近年来,云南省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2019年全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各类服务人员648.92万人次,从业人员为38 690人,同比增长5.33%[9],云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业迎来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三、云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障碍
2019年,云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云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业经营总收入达到220.15亿元,机构数量达到2014家,分别比2017年45.75亿元、671家增长了4.81倍、2.0倍,民营机构营业总收入占行业比例高达83.14%,帮助209.29万人实现就业和流动,同比增长2.63%[9]。然而,由于云南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政策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信息技术平台建设等方面较为滞后,服务业的发展存在一系列问题障碍。
(一)政策制度不完善
1.户籍造成社保的地域障碍。2019年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共1 211.19万人[9],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大省,现行城乡有别、地域有别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工没有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的就业人员按不同标准缴纳社会保险。例如,本地城市户籍就业人员缴纳“五险一金”,本地农村户籍缴纳“五险”,异地农村户籍缴纳“三险”等现象普遍;同时,我国各地基本实行当地交社保只能在当地使用,异地转社保成功率很低的现象。这些现象导致农民工不关心企业是否足额缴纳社保,也使企业未能足额缴纳社保的情况大量存在,使农民工的权益受到极大损害。
2.缺乏人力资源服务的地方标准。近年来,国务院出台了《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云南省出台了《云南省规范劳务派遣实施办法》《云南省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评价标准(试行)》等一些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的通则、招聘服务、职业指导等方面的服务指导规范,但云南省尚未形成系统的人力资源地方标准。昆明市是云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最好的地区,2017年昆明市从业人员少于10人的服务机构有86家[10],人力资源服务公司规模小,从业人员少的现象普遍存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缺乏应有的市场准入标准。此外,服务机构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行业内存在“挖墙脚”“假外包,真派遣”“代理个人社保业务”等不规范的行为,云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合规经营、标准化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3.新业态缺乏规范制度建设。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不断产生的新变化、新实践、新业态,如直播、社交短视频、聊天机器人等新科技涌现,对传统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带来较大冲击,5G、人工智能、VR等新的人力资源科技应用产品竞争日趋激烈,对人力资源行业政策、法律法规的完善提出新要求。
(二)服务质量不高
1.行业组织化程度低。人力资源服务业组织化程度主要表现为“散”。云南省、地(市)、县三级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机构纵向之间业务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地(市)及县级公共服务机构之间的横向合作交流较为缺乏,服务经营性企业之间纵横向的合作交流、业务往来不多,主要处于各自为阵状态。县级服务机构规模普遍较小,主要从事当地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的低端服务,服务对象只限于当地一个县或几个乡镇,独立进行人力资源服务的运作。昆明、玉溪等地规模发展较大,有较好的经营性服务机构,因当地有较好的基础,业务发展条件好,并不急于将业务扩大到地(市)、县,特别是乡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同城市散落各区县,没有集聚效应,产业优势未形成。
2.机构服务能力弱。云南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基本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规模和服务能力与全国及国内发达地区的差距较大。2019年,全国服务机构39 568家,总营业收入为19 553亿元[11],全国、云南的服务机构,年均营业收入分别为4 942万元、1 093万元,云南省服务机构的营业收入规模只有全国的21.15%。这说明云南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规模小、服务能力弱、品牌效应低。此外,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2019年,云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有所提升但层次不高。从业人员大专及以下学历2 8577人,占从业人员总量的73.86%;本科学历9 662人,占比24.94%;硕士及以上学历451人,占比1.15%;从业人员中取得从业资格证书的有14 434人,占比31.13%[9]。数据显示,云南省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从业层次都较低,专业技术人才较为缺乏,服务能力普遍较弱。
3.服务层次低、创新能力弱。2019年,云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业,以人才招聘、劳务派遣、档案管理等低端服务为主,各机构之间的同质化程度高,竞争激烈;劳务派遣、管理咨询、外包等服务单位数量同比分别减少8.4%、27.82%、59.22%;培训、高级人才寻访等高端服务人员同比增长66.26%、27.65%[9]。培训业务受益于国家财政政策支持出现井喷,高级人才因其稀缺且基数低也出现大幅增长。但管理咨询、外包等高端服务出现大幅下滑,劳务派遣处于较低水平,总体主要表现为低端扎堆现象较多,中、高端业态的供给能力较弱。另外,人才招聘出现新特点:参会求职人数降低20.27%,网上发布求职信息增加32.49%[9],网络招聘异军突起。人力资源服务产品的内容、层次相对较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大部分服务机构不具备研发创新能力,能够提供高端服务的服务机构数量不多,难以满足中、高端客户服务需求,难以提供高端的、差异化的、个性化的、创新性的优质服务。
(三)业态和区域分布不均衡
1.区域发展不均衡。2019年,昆明市GDP排在云南省首位为6 475.88亿元,占全省GDP总量27.88%[12],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营收和服务机构数量分别为150.54亿元、945家,占全省营业总额的68.38%、占全省服务机构总数的46.92%[9],呈现出一枝独秀的现象。2019年,GDP排在前五位的地州(市)分别是昆明、曲靖、红河、玉溪、大理,5个地区的GDP总量为14 650.1[12],占全省63.08%。GDP排在前五位地区的服务机构数为1 393家,占全省69.17%;排名后3位的GDP总量是916.22亿元,占全省3.95%,服务机构数为85家,占全省4.22%[9],服务机构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保持一致。云南省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服务市场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不活跃的现象突出。
2.服务机构结构和业态分布不均衡。2019年,政府所属服务机构的营业收入占全省1.41%,同比增长4 526.52%;国有性质占比为12.53%,同比增长37.12%;民营性质占比为83.14%,同比增长128.64%;港澳台及外资性质占比0.27%,同比增长68.51%;其他性质占比为2.64%,同比增长222.59%[9]。民营性质的服务机构增长较快并成为行业的主力军,政府所属服务机构增长较快,但占比下降;港澳台及外资性质服务机构占比较小,这表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结构不均衡。此外,昆明、玉溪、红河等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于管理咨询、外包、猎头、人才测评等高端服务业,人才招聘、劳务派遣及培训服务等在各州(市)都比较普遍,云南省各地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各种业态发展不平衡情况比较明显。
(四)公共信息化平台和产业园区建设滞后
1.信息化服务能力不强。2019年,云南省建立了人力资源服务网站384个,同比增长30.61%,通过网络发布求职人员信息126.81万条,同比增加32.49%[9]。但是,信息化建设存在“重硬件、轻软件”倾向,专业人员存在知识更新不及时、新一代信息化技术技能缺乏的问题,没有建设现代信息化平台的能力和技术,缺乏数据的开发利用,没有形成有效的数据产品和竞争力。云南省在信息化的开发、维护、制度建设等方面投入偏少,对现有公共信息化平台的利用不足,基本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没有形成数据共享机制。例如,云南人才市场对各州市搭建了人力资源服务信息平台,各地州(市)对该平台的访问和使用较少,各地州(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对数据共享存在疑虑,形成新的信息孤岛,给云南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和应用带来较大的困境。
2.人力资源服务园区规划建设滞后。2018年,云南省首家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昆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成立,2020年6月,昆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才升级为国家级园区进行规划建设,并计划报国家级产业园区。
四、云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的日益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5G、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模式、产品、技术、市场等发生根本性变化,科技型、平台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脱颖而出,招聘手段和方式的新型化、灵活用工常态化、用工模式多元化,企业间共享用工、人力资源服务业数字化应用方兴未艾;同时,人力资源供求关系发生了新变化,传统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供应出现短缺、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业态高端化、经营标准化成为趋势,服务外包、政府购买服务成为新常态[13],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趋势。
(一)新技术催生招聘新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招聘行业已形成综合招聘模式、社交招聘模式、垂直招聘模式、分类信息招聘模式和新兴招聘模式等招聘新模式。“Boss直聘”将在线聊天功能引入招聘场景,以“移动+数据+直聘”的方式,通过人工智能对双方数据进行精准撮合,提升了求职效率,良好的体验获得求职者青睐。“Boss直聘”在2020年6月秋招季以1791.71万活跃人数位居榜首,超越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14]。社交短视频日趋火热,企业采用视频直播招聘人才频频获得奇效,传统招聘平台如钉钉、赶集等也纷纷引入短视频招聘[15],短视频招聘和视频面试成为传统招聘模式的有力补充。人工智能技术催生智能聊天机器人,华为、阿里、腾讯等大机构在结构化岗位说明、简历筛选、人才搜寻、人岗匹配、面试机器人、招聘客服等方面开始启用智能聊天机器人作为首轮招聘面试官,快速提升招聘效率。
(二)用工方式多元化
随着服务型消费快速发展,快递员、外卖员、网店店主、代驾员等服务型职业的需求不断扩张。随着“灵活用工”“共享用工”和“社会化用工”的广泛应用,加上“零工经济”“共享经济”的出现,企业订单的不确定性增加,“临时性、替代性”的工作需求将不断增加,用工方式多元化已形成发展态势。
(三)就业呈现新特征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呈现出三种新的特征:一是需求多元化推进就业扩张。数字经济下,部分岗位对工作经验和学历要求的入职门槛低,提供了相对公平的就业机会,如快递员、外卖员、代驾员等岗位。二是高薪资吸引信息化人才集聚。数字经济下就业平均薪酬水平较高,具备较强的人才吸引力;教育回报较高,人才积累和素质提升的激励作用显著,如AI人才,包括大数据类别的一些硕士和博士的年薪在30~80万,基本与国外薪资持平。三是灵活用工推高兼职需求。数字经济兼职岗位需求众多,兼职以计件计时为主,凸显岗位灵活性特征,如滴滴已经在全国使用了近2000万名司机。
五、推进云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
“十四五”时期,云南省将深入贯彻云南省“十四五”规划中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要求,落实《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云南省贯彻〈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职能,激发人力资源市场主体活力,规范人力资源市场活动,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服务就业创业和人才发展。
(一)政策环境更加完善
1.加强完善政策法规。进一步梳理国家、现有各项相关政策,强化与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对接,以人社部《关于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和《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等政策为基础,以贯彻实施《云南省贯彻〈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指导,加强市场建设,促进合规化经营。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支持经营性服务机构参与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基本公共服务政府购买制度和评估考核办法,以政策红利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快速发展。在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历史坐标上,云南省“十四五”规划对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从政策引导到市场培育、从平台到服务能级、从技术应用到商业模式、从产业集聚到产业融合等提出更高要求,云南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正在成为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增长点。
2.加快推进标准化建设。加快构建符合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人力资源服务业指标体系。开展服务标准化建设,加速服务机构等级评定、人才划分、中介服务产品、服务行为、服务程序等标准的制定、实施与推广。研究制定素质测评、高级人才寻访、服务外包、管理咨询、网络招聘等人力资源服务产品地方标准。建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档案制度,实施“诚信主题创建行动”,推进服务机构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市场巡查、受理投诉举报等手段,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完善日常监管制度,促进服务业合规化经营。
3.完善支持新业态发展环境政策。加大对新一代招聘技术、高端猎头、战略咨询、供应链管理、云服务平台和大数据服务等人力资源服务业新业态项目的信贷投入,充分利用云南省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政策和产业发展基金,鼓励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拓宽信贷抵押担保范围,鼓励规模型、领军型服务企业设立产业研发机构,加大产品、技术和模式创新。鼓励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服务贸易试点扩围企业等,探索风险投资、天使投资、信用担保等多元化融资方式,结合新业态发展的优惠和奖励政策,积极发展新业态,形成适应人力资源服务新消费和提供中高端服务的多元化产品体系。大力引进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全力打造“互联网+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服务”一体化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加快云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转型升级和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拓展线上招聘模式,积极发展高级人才寻访、人才测评、管理咨询、软件服务、薪酬管理、灵活用工平台等新业态及衍生服务。
(二)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1.推进服务业集聚发展。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通过市场机制兼并、收购、重组,构建企业联盟,打造一批龙头企业集团。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云南省万亿级支柱产业、千亿级优势产业、新兴高端服务业深度融合,集聚产业发展所需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与不同产业部门的整合,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支持,拓宽服务领域和协同发展产业链。围绕推进行业集聚发展,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实施“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整合各方资源,发挥政策合力,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
2.打造优质服务品牌。鼓励开拓服务理念、创新服务产品和经营模式,打造优质服务品牌,拓展发展空间。鼓励企业创建自主商标,着力培育一批国际化、全国化、区域化、专业化的服务品牌,研究制定品牌创建的奖励政策。实施“‘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行动”,推动各种业态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支持运用互联网技术探索开展跨界服务模式。加强政府对企业优质品牌建设的支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优先向品牌企业倾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对品牌企业的无形资产实施质押贷款,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积极组织交流推广活动。
3.加快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强化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的提升。支持现有从业人员通过专业、技术、职业培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从业人员知识水平和人员素质,引导和支持应届毕业生加入人力资源服务业,扩充从业人员的整体规模,优化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个人素质,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高水平的优质服务。加强专业化人才引进和培育,特别强化对信息技术、公共管理、公关艺术、心理学、法律等专业人才的引进,积极探索与专业化机构的合作,提升高端业态服务水平和能力。加快引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的专业人才,积极寻求与新兴的“双创”企业合作研发新业态产品,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升级和数字化改造。
(三)提升人才保障
1.多渠道引进和培育产业高端人才。坚持需求导向,着眼云南产业发展需要“高精尖缺”人才,探索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为海外高端人才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条件,吸引更多人才回国发展。积极探索“柔性引才”“人才飞地”的有效办法,结合云南实际,突破人才引进障碍,让人才在适合的岗位上发挥应有作用。聚焦云南省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中科技人才缺口,充分利用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等政策优势,充分利用云南省高校的科研平台和研发优势,加大自主培养的力度,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以新发展格局的实际需求为目标,聚焦云南省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尖端技术和突破方向,打造人才集聚工程,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撑。
2.多元化培养职业技术人才。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中专教育及高等专科教育,有效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搭建三种教育方式的有效沟通和学历晋升通道,促进企业和产业组织积极有效地组织员工在职培训,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人力资源深度开发和梯队建设打牢基础。通过人才与产业的匹配度,寻求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点,将云南省重点产业、重要领域、重大项目的建设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密切结合,布局人才链,打造创新链,形成一批有能力、有特色、有当担的产业工人。
3.进一步优化提升人才结构。数字化与智能化时代到来,传统企业数字化改造,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智慧化发展,企业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应用变得更加迫切,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与技术更新,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挑战。目前,企业经营管理层及核心技术创新骨干队伍年龄结构老化现象严重甚至出现人才断层,需要优化人才知识结构,有计划培养和破格提拔一批年轻人,既要有人才平稳过渡发展计划,又要有人才破格培养与选拔计划。
(四)加强平台建设促进服务业集聚和协调发展
构建人力资源服务业公共信息平台,通过数据脱敏解决数据孤岛弊端,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全省人力资源服务业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实现求职者与岗位信息实时沟通和交流,通过实时匹配,实现各种服务机构信息的实时传输,打破地域和时空的限制,进一步消除人力资源服务业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实施“产业园区建设计划”,积极申报国家级昆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加快建设业态高端、专业功能完备、服务管理优秀、产业链条完善的高端智慧园区,将产业园打造成为国内及南亚东南亚区域最具特色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成为昆明市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和社会保障业务经办的重要平台。
(五)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高地
充分利用昆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南亚东南亚人才专区、云南省产业发展和高校科研的优势,大力打造南亚东南亚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池,形成辐射南亚东南亚的人才高地。充分利用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加强跨境人力资源合作,支持省内和沿边国家有条件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互设分支机构,建立面向越南、缅甸、老挝跨境劳务市场信息化平台,大力支持德宏、文山、红河、西双版纳等地州与沿边国家缅甸、越南、老挝开展跨境劳务派遣工作,建立“外籍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大数据中心”。通过信息化手段对跨境务工人员加强日常管理,形成云南省特色鲜明的跨境劳务人员的集聚地。加强跨境务工人员职业技术培训,强化跨境务工人员“爱华护华”思想教育,形成南亚东南亚职业技术人员培训中心。实施“‘一带一路’人力资源服务行动”,鼓励、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我国投资办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为云南省辐射中心建设提供有力人力资源保障。
六、结论
“十四五”规划发展时期,云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业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国家、云南省制定一系列支持和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顶层设计和利好政策,为“十四五”期间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和新业态的培育打开新空间。根据上述分析研究,本文提出“十四五”规划背景下促进云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如下政策建议:
1.深化制度改革。人力资源市场“放管服”改革加大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机构与经营性服务机构进一步融合,标准化建设和日常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合规化经营。
2.加快规模化集聚发展。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市场化机制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规模化发展,积极培育优质服务品牌,加快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服务质量和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加快构建云南省人力资源服务业公共信息化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逐步打破和消除发展不均衡的局面;加快国家级昆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
3.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着眼云南产业发展需要,找准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的共赢点,布局人才链、打造创新链,多渠道引进和培育产业高端人才,多元化培养职业技术人才,进一步优化提升人才结构,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
4.科技创新引领转型升级。新技术催生招聘模式的变革,服务型消费促进灵活用工的兴起,数字经济引发就业新特征,支持新业态发展的产业、金融、技术创新等一系列政策的完善,逐步形成适应人力资源服务新消费和提供中高端服务的多元化产品体系。
5.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高地。充分利用昆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优势,大力打造南亚东南亚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池,加强跨境人力资源合作,形成云南省特色鲜明的跨境劳务人员的集聚地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职业技术人员培训中心。